学术投稿

柳州地区Rh(D)阴性无偿献血者表型分布情况的调查

谭庆芬;孔庆芳;杨珊;李雄英;徐阳曦

关键词:RH阴性, 无偿献血者, DEL型, 表型分布, 资料库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柳州地区Rh阴性无偿献血的情况,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通过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分别检测无偿献血者红细胞上有无D抗原,利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Rh阴性无偿献血者弱Del型,用IgM抗-E、抗-e、抗-C、抗-c分型血清分别检测Rh(D)阴性者红细胞的Rh表型.结果:抗-D血清检测阴性的无偿献血者中仍能检出44例Del型,占Rh(D)阴性无偿献血人群的18.03%.200例Rh阴性无偿献血者中ccdee的表型频率为63%、Ccdee的表型频率为26%、CCdee的表型频率为5.50%;ccdEe的表型频率为4.50%,ccdEE的表型频率为1%.结论:排除Rh阴性无偿献血中的Del型,并对Rh阴性个体开展C、c、E、e抗原筛查工作,建立完整的Rh阴性无偿献血者资料库,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2004-2011年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寻求减少血液浪费的对策.方法:对568 293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1.77%,其中ALT 0.56%,HBsAg 0.42%,抗-HCV 0.28%,抗-HIV/HIV-P 24 0.14%,梅毒抗体0.39%,各项不合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相对稳固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对无偿献血者进行梅毒快速筛查,有助于降低血液报废率.

    作者:吴蕾;何成涛;张立波;刘其中;马贵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动员采集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目的:探讨中华骨髓库(CDMP)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效果及不良反应,关注CDMP志愿者rhG-CSF有关的不良反应.方法:分析108名正常供者接受rhG-CSF动员后的症状、体征、PBSC采集总量、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34细胞比例和肝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其恢复情况.结果:108名供者接受(5~10)μg/kg体重的rhG-CSF动员后,均获得良好的动员效果.104经1次采集,4经2次采集PBSC达到受体需要的移植细胞量的要求.动员、采集期间供者可耐受动员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但外周血白细胞和ALT的恢复正常的时间长者达30 d.结论:rhG-CSF可有效动员正常供者的造血干细胞,但应严格采集前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以保证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正常进行.

    作者:周小玉;汪承亚;徐智杰;孙云雨;华岚;熊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种不同的血浆置换液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2种完全不同的血浆置换液进行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按补充置换液的不同成分将患者分成病毒灭活血浆组和白蛋白加林格液加706代血浆组.分析2组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血清中IgG、IgA、IgM、ESR、C3、CRP、BUN、Cr指标的变化,临床疗效及血浆置换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血浆置换后,血清中的各项实验室指标较血浆置换前均发生明显改变,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第1组除IgM无明显变化外,其余7项实验室指标与置换前比较,结果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第2组的试验室指标IgM、IgA、CRP、C3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ESR、BUN、CREA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计学意义(均P<0.01).第1患者的总有效率(94.7%)与第2患者的总有效率(77.3%)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患者发生血浆置换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3.2%和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病毒灭活血浆置换液治疗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优于由白蛋白、林格液、706代血浆组成的血浆置换液,但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周晔;陈波;刘银;蒋天舒;葛春红;唐晓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清前白蛋白以及胆碱酯酶在各类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讨论血清前白蛋白(PA)以及胆碱酯酶(CHE)测定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对162例肝病患者以及101例健康对照标本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PA以及CHE水平进行测定,比较3者在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病组PA以及CHE水平在各型肝病中均有明显降低,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以及CHE变化比传统的ALT能更灵敏、快速地反映肝病患者肝脏功能的损伤程度.

    作者:宋婕;王雯;章金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完全性HELLP综合征血制品输注与围生结果

    目的:探讨完全性HELLP综合征的血制品输注与孕产妇和胎儿/新生儿的围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完全性HELLP综合征病例资料,观察血制品输注保障下孕产妇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记录孕产妇及胎儿/新生儿围生结果.结果:完全性HELLP综合征发病率为0.15%,病例组孕产妇平均孕周为(33.3±7.0)周,其中33.3%并发急性肾功衰,33.3%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后出血率50.0%,病死率17.0%;胎儿病死率28.5%,早产儿占14.3%,新生儿窒息率为40.0%.6例孕产妇共输注单采血小板14治疗量、少白红细胞悬液62 U、冰冻血浆2 100 ml、冷沉淀40 U,其中治疗前PLT为(27.0±8.9)×109/L,冶疗后为(141.0±41.4)×109/L.结论:完全性HELLP综合征仍是严重威胁孕产妇和胎儿/新生儿生命安全的恶性并发症,单采血小板等血制品输注是治疗HELLP综合征的安全保障.

    作者:润袁敏;刘琼;饶绘;臧丽;皮佑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鲁西南汉族HLA-B27基因亚型分布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研究

    目的:调查鲁西南汉族人群中正常人和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HLA-B* 27基因亚型的频率分布状况,并分析HLA-B* 27亚型与AS的相关性.方法:对826名正常人(对照组)、76例AS患者(AS组)采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进行HLA-B* 27基因及亚型检测.结果:在正常组和AS组中,共检出了11种HLA-B* 27亚型,2组均以B*2704和B*2705亚型为优势亚型,2亚型分别为38.8%和41.8%.2组间的B* 2704和B*2705亚型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LA-B* 2704和HLA-B* 2705是鲁西南地区汉族人群AS的易感基因,与鲁西南地区汉族人群AS的发病呈强相关.

    作者:马金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成分输血的输注时间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血液出库后的复温、保存时间以及护理人员对血液成分的输注速度的把握情况,提高护理人员对成分输血的掌握,保证成分输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调查739次输血的发血时间、输血开始时间、输血结束时间.结果:血液取回后放在科室的时间大多偏长,护理人员在红细胞悬液的输注速度掌握较好,对于血浆、机采血小板的输注速度的掌握明显欠缺.结论:应定期对护士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并将输血护理记录列入输血病历督查的一项内容,从而达到安全、有效输血的目的.

    作者:李晓红;魏寿忠;高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第4代艾滋病病毒检测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应用第4代艾滋病病毒(HIV)检测试剂进行血液HIV筛查,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分别用第3代和第4代HIV检测试剂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从2010年3月开始对所有血液标本增加核酸检测,有反应性标本送疾控中心进行免疫印迹法确认.结果:检测31 257份无偿献血标本及25份室间质评标本.第3代试剂检出26例阳性标本,第4代试剂检出13例阳性标本,经WB确认4例为HIV抗体阳性,2种试剂的灵敏度均为100%,特异性分别99.93%(第3代)和99.97%(第4代).对于25份室间质评标本,2种试剂检测结果均完全符合.有1例HIV感染“窗口期”标本,1周后跟踪检测,第4代试剂检测呈阳性,而第3代试剂仍为阴性.结论:第4代HIV检测试剂的特异性高于第3代试剂,一定程度上可以检出“窗口期”感染的HIV病例.

    作者:何亚琴;谢卫红;何明祯;许晓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无偿献血血源紧张的原因分析及招募应急策略

    临床用血季节性紧张,出现季节性和阶段性缺血是全国各家血站面临的一个共同性课题.临床用血得不到充足的供给,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医疗活动和秩序,影响社会和谐.例如有些手术无法正常开展等等,甚至使患者失去救治的机会.我们血站过去的10多年中虽然采供血工作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但由于采取措施得力,济南血站从容应对临床用血紧张状态,其工作成绩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和国家红十字会的肯定,并且连续10年获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奖,连续12年获卫生局全方位目标先进单位.近几年来,随着临床用血需求增长,济南血站也几度出现血源紧张,但由于站领导未雨绸缪,一线职工同心同德,血源紧张局面很快得到缓解.

    作者:崔振红;范艳华;盛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献血员B(A)亚型1例

    献血者,女,38岁,血型初筛正定型为AB型,本中心实验室微柱凝胶法复检正定型为AB型,(抗A2+抗B4+),反定型B型(Ac3+Bc-Oc-),经血型血清学进一步检测为B(A)亚型,现报告如下.1 试剂与方法1.1 试剂抗A、抗B标准血清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抗A1、抗AB、抗H、A2试剂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ABO试剂红细胞为血液中心自制;离心机为日本久保田KA-2200血库专用离心机.

    作者:蒋绍玮;王霞;李秀萍;高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泌尿系统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液培养中分离出的355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及体外耐药性试验,并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君进行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测.结果: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55株,革兰阴性杆菌159株占44.8%,革兰阳性菌114株占32.1%,真菌82株占23.1%,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77株占21.69%,真菌71占20%,鸟肠球菌42株占11.83%,变形杆菌34株占9.58%,肺炎克雷伯菌24株占6.76%,ESBL确证试验.77株大肠埃希菌检出40株,产酶率51.9%,24株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出15株,产酶率62.5%,病原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真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重视细菌耐药性动态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流行.

    作者:陈雪辉;商延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产生抗D的RhD阴性者D基因及抗体变化的分析

    目的:了解RhD血清学阴性的个体抗体产生的D基因基础及体内抗体的水平.方法:RhD血清学确认采用抗人球蛋白试验;抗D效价检测采用试管凝集法;RHD基因检测采用PCR-SSP法.结果:3名无偿献血者的RhD血清学检测确认均为阴性,RHD基因外显子D1~7、D9/1227G、D10、270A、1227A进行分型,结果均无阳性条带出现;4年的抗D抗体检测均大于1∶8以上.结论:本文中产生抗D的个体均为RhD表型阴性、D基因缺失的个体;抗D-经产生在体内存在是长期的.

    作者:魏鹏;刘衍春;郑凌;马玲;吴敏慧;刘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双重TaqMan实时PCR检测中国汉族人群HLA-B*27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双重TaqMan实时PCR法检测中国汉族人群的人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方法:以156例已定型的基因组DNA标本为标准建立一种双重TaqMan实时PCR方法用于检测HLA-B*27,并对118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和225例健康志愿者的HLA-B*27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56个已定型标本的CtGAPDH为23.19±2.28且呈正态分布.45个已定型阳性标本的CtB27为29.12±2.05,也符合正态分布,而111个已定型阴性标本的CtB27>40.以CtB27≤31.17和20.91≤CtGAPDH≤25.47为阳性判断标准,则A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3.22%和4.95%,而且15例标本基因测序结果与TaqMan实时荧光PCR结果完全吻合.结论:TaqMan实时PCR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HLA-B*27的方法,具有传统的PCR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可取代传统的PCR法用于中国汉族人群HLA-B* 27的基因分型.

    作者:冯海艳;周实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红细胞H抗原缺陷型及其细胞功能研究现状

    H抗原是Hh血型系统惟一的抗原,人体几乎所有组织的细胞膜上、分泌液、体液和血浆中都存在H抗原,红细胞上H抗原是A和B抗原的基础物质,控制红细胞表面A、B抗原是否正常表达.红细胞膜上的H抗原寡糖前体糖链有Ⅰ型前体糖链和2型前体糖链,后者为主要,前者是从人血清中吸附到红细胞表面的.H抗原受控于19号染色体上2个紧密连锁的位点H(FUT1)和se(FUT2)基因,由其编码的2种基质特异性不同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fucosyltranseferase,α-1,2FT),该酶将岩藻糖基连接到前体核心糖链末端的半乳糖上形成H抗原.FUT1基因编码的L-1,2-岩藻糖基转移酶由365个氨基酸组成,其作用底物为2型糖链,决定H抗原在红细胞膜上表达.

    作者:何子毅;邹文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探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理作用的评价方法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小鼠药理作用的评价方法.方法:煌焦油蓝染色法计数网织红细胞的数量;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分析平均血红蛋白(MCH)的含量.结果:小鼠年龄对结果影响较大,90d以上的小鼠测定结果较稳定;通过比较小鼠肝脏、脾脏及血液的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发现,脾脏对红细胞生成素敏感;红细胞MCH的含量可以间接反应机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结论:小鼠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网织红细胞计数和体外MCH的含量来判断.

    作者:向环英;杨朝令;马增煌;陈云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卡式自身对照试验在疑难配血中的应用

    在交叉配血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疑难配血的情况.如有些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AIHA),其自身抗体在体外可与所有能得到的献血者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使受血者难以找到相容性血液输注.对有温抗体的AIHA受血者在交叉配血不完全相合时,选用多份ABO血型相同的血液作相容性试验,受血者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反应弱的血液输注[1].但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试管法肉眼判断凝集反应强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应用微柱凝胶卡采用自身对照试验,结果清晰、易于判断.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付;郭威;黄传玉;孔德岩;翟欣欣;董洪岩;李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估临床接受治疗的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血管病(CVD)系列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96例非透析CKD患者并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RF)进行分期,同时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根据身高、体重计算BMI,同时采血测定TC、TG、HDL-C、LDL-C、ALB、Hb、RBC、WBC、hs-CRP,留取24 h尿液并测定尿总蛋白.结果:TC、TG及LDL-C水平在CKD 1~2期呈上升趋势,自CKD 3期开始下降.HDL-C从CKD 1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CKD 4~5期HDL-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CKD各期WBC无显著变化,hs-CRP在CKD各期均呈逐渐升高趋势,CKD 3期开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CKD各期ALB、Hb、RBC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CKD患者中24 h尿蛋白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其中CKD 3期高,显著高于CKD 1~2期和CKD 4~5期.结论:慢性非透析肾脏病住院患者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均呈现高危变化,且随CKD分期而不同.因此,评估CKD患者CVD危险因素能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作者:张德太;石伍和;杨德才;张科;宋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参加四川省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体会

    目的:通过参加室间质评来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检验实验室每位工作人员的能力,使临床输血更加安全有效.方法:对发放的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D)血型定型,受血者和献血者抗体筛检及交叉配血样品进行检测并按时回报结果.结果: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定型,受血者和献血者抗体筛检及交叉配血检测,结果准确率为100%.结论:参加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监测常规检测工作的质量,促进临床输血相容性室内质控更加规范,达到了临床输血更加安全有效的目的.

    作者:陈宇宁;陈华根;刘冰;许颖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对80 366例无偿献血者ALT检测结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ALT与HBsAg、抗-HCV检测结果的关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继往献血单纯ALT不合格者与合格者再次献血时在4项感染指标阳性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7 P>0.05),但继往献血单纯ALT不合格者、合格者与首次献血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加强献血者的健康征询,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积极开展献血前ALT初筛,是减少血液报废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克成;周国芳;王小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抗-Lea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1例

    Lewis血型比较少见,仅在个别家族中存在.临床因抗Lewis血型系统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的病例更少.近日笔者检出1例由抗-Lea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悦娇;朱永亮;杨金柱;刘毅;周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