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四清;李栋
目的:①对我院输血科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评价;②从输血反应的层面,探讨输血发展的方向.方法:回顾2003年3月-200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输血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情况,结合相关报道进行分析.结果:①未发现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总计917人次;②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已成为个例,而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确是大面积存在,且不受重视.结论:①我院输血科很好地保障了临床的安全用血任务;②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以后输血发展的方向.
作者:韩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血型是一种十分稳定的遗传性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各民族血型分布各有其特点,血型可作为一种遗传标记,对研究人类起源、进化和种族间的差异有一定意义.人类红细胞ABO血型的群体调查,不仅为人类群体遗传学、人类学和医学遗传学提供基本资料,而且有助于研究各民族的遗传组成和人群血缘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民族的起源、融合和迁移.
作者:刘素敏;王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风险是“effect of uncertainty on objectives”,即作用于目标的不确定性效应.由于风险的存在,我们的很多行动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有时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在采供血工作中,由于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是一种高风险作业,有必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系统化、持续性地对风险因素加以制约,规避和消除其消极影响.
作者:孙忠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健康指导对血比重异常献血人群的影响.方法:指定专人负责资料收集,对102名低血比重献血者进行3~6个月健康指导,测定干预后血比重.结果:干预3个月后63名献血者测定合格,3~6个月间18名献血者测定合格,共有21名献血者检测为不合格.81名合格献血者中72名参加了献血.结论:通过健康指导提高了低血比重人群对不良生活方式的认知并且对扩大无偿献血人群有积极效果.
作者:王立红;卢春燕;刘扬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检验设备的全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使得检验医学成为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对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循证检验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检验医学成为向临床提供有效检验的证据,并成为影响患者终临床结局的重要指标[1].同时,随着临床诊疗对检验医学的越来越重视,临床对检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梅四清;李栋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各种治疗性单采术对患者血液中的相应成分分离和去除效果.方法:对19例治疗性单采患者采集前后血常规检测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比较采集效果、患者主观感受和临床诊断资料.结果:治疗性红细胞单采能使患者体内红细胞计数平均降低22.1%,血红蛋白平均降低25.0%;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平均下降44%;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下降33.1%.结论:治疗性单采能够快速改变患者血常规检测值异常升高的状况,安全可靠,患者主观感觉好,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对症治疗手段.
作者:马闽苓;程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陕西地区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A、B、DRB1等位基因分布的特征.方法:采用PCRSSP和PCR-SSOP方法对10 122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样本进行HLA-A、B、DRB1等位基因分型分析.结果:鉴定了20个A等位基因,34个B等位基因,14个DRB1等位基因.频率高的基因型分别为A* 02、B*15、DRB1*15,其相应基因频率分别为30.03%、14.09%和15.51%.结论:陕西地区人群HLA-A、B、DRB1等位基因频率具有较丰富的多态性.
作者:李翠莹;陈要臻;安群星;余瑞;陈晓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浆冷沉淀治疗骨外露创面不愈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骨外露时间过长,骨质上方无新生肉芽组织的患者,先使用庆大霉素盐水药棉擦拭创面,实验组将分装好的冷沉淀制剂均匀地散抹于创面上,1~2 d换药1次,对照组不使用冷沉淀制剂.结果:试验组患者用药后11~35 d,骨外露创面开始产生新生肉芽组织,继续治疗22~24 d后伤口愈合,30例骨外露患者全部治愈.试验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冷沉淀制剂能使外露骨表面形成保护膜,产生新生肉芽组织,促使伤口愈合,对骨外露患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作者:熊娟;周显洪 刊期: 2011年第02期
2006年随着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及实施,我站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主框架,将两个规范的要素和条款整合融汇到体系内,完善血站ISO9000质量体系文件;并建立以常态核查、内审、管理评审等多种方式的监督机制,使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主题得到有效的体现,逐步形成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机制.常态核查是建立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具体要素、条款的要求上对本站体系的核查.定期由核查小组对涉及采供血及其相关服务所有过程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并综合评价,力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主导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理念.
作者:王新梅;张艳梅;王富强;郭欣;李敏;赵新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近8个月内输血申请单质量缺陷的种类以及比例,探讨输血申请单质量缺陷的发生因素以及提高方案.方法:分析统计近8个月内输血申请单中3大类,共20个小类质量缺陷.结果:经整理统计分析:输血同意书未填、配备血用途填写混淆、缺少输血前4项占输血申请单前3位.相对于其他17类质量缺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输血申请单整体信息中20小类质量缺陷仍需要同等重视.结论:有效提高输血申请单填写质量,规范临床用血行为,增强医护人员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够真正提高临床用血安全,避免因输血产生的医疗纠纷.
作者:沈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一种酶标仪常规校准方法.方法:配制重铬酸钾溶液,用分光光度计450 nm波长5 mm比色杯比色结果与酶标仪主波长450 nm参考波长630 nm微孔板微孔内加样高度为5 mm的比色结果进行比较,计算酶标仪的吸收度示值误差、示值稳定性、吸收度重复性、通道差异及相关性.结果:酶标仪吸收度示值误差、示值稳定性、吸收度重复性及通道差异均符合标准,且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787.结论:该校准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可作为实验室常规校准酶标仪的方法.
作者:杨青成;陈艳春;侯治兵;水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抢救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产科DIC前兆患者18例,参照DIC前兆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制定成分输血等综合治疗方案,合理输注悬浮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患者成功救治.结论:成分输血在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抢救治疗中效果显著.
作者:周显洪;宋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本文根据医院输血不良反应信息反馈发现在输血过程中突然死亡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28岁.于2009年8月12日入院,临床诊断:①急性肾功能衰竭;②急性左心功能衰竭;③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性心脏病,心率失常,心房快速纤颤,心功能4极;④重症肝损伤;低蛋白血症.入院时平车推入,高半卧位,痛苦病容,面色黑黄,脉博130次/min;血压90~120/50~70 mmHg(1 mmHg=0.133 kPa);高度浮肿;皮肤重度黄染;谵妄,病危.无输血反应史.入院次日因血浆蛋白倒置,输用同型血浆献血码为:0290109045714,配血盐水和凝聚胺介质中次管相合,输入血浆约60ml(200ml/袋)时,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血压测不到.经心外按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强心、升压等抢救40 min无效死亡.患者家属要求将交叉配血标本及剩余血浆封闭保存.
作者:方春富;周丽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解凝血纤溶系统疾病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状态,指导临床医师对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患者适时干预治疗和判断预后.方法:运用全自动血凝分析,对脑血栓,脑外伤,妊高症患者的凝血、纤溶等6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妊高症组未见显著变化(P>0.05);脑血栓形成组和脑外伤组PT延长(P<0.01),APTT、TT在3组疾病中无显著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在3组疾病中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凝血与纤溶6项指标联合检测能较全面反应患者出凝血系统的状态,对临床医师监测病情即时有效治疗,防止DIC的发生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素菊;刘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患者,男,34岁,既往无输血史,因车祸“右膝关节脱位、右髌骨骨折”急诊入院.入院时血常规:RBC 2.1×1012/L,Hb 69 g/L,PLT 102×109/L.手术备血时ABO血型鉴定正反不符,抗体筛选阴性,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与标准A、B、O型红细胞均发生不同程度凝集,与自身红细胞不凝集,进一步检测证实患者血型为类孟买Amh血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爱军;穆士杰;张献清;张秋会;张小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例1,女,56岁,汉族,因全子宫切除术备血.术前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型,经进一步检测为Ax亚型.例2,女,18岁,汉族,因白血病入院,需输血治疗,输血前常规ABO正反定型,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型,经进一步检测为白血病导致A抗原减弱,现将同样方法检出2种不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秋会;夏爱军;穆士杰;张献清;安群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用刃天青显色法快速测定4种氟喹诺酮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小抑菌浓度(MIC),探讨不同氟喹诺酮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和可能的交叉耐药性.方法:用65株对氧氟沙星敏感的菌株(包括42株MDRTB)和60株氧氟沙星耐药的菌株为试验菌株,在96孔酶标板中,用Middlebrook 7H9液体培养基将药物进行连续对倍稀释后,加入一定浓度菌液,用显色法测定MIC.结果:氧氟沙星通过ROC曲线分析所确定的折点浓度为2 μg/ml,敏感度为98.3%,特异度为96.9%,准确度为97.6%.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MIC50和MIC90比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要低4~8倍,具有比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更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结论:新一代氟喹诺酮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具有比第3代氟喹诺酮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更低的MIC,更好的抗菌活性,有可能用于低度氧氟沙星耐药MDR-TB的治疗.
作者:陈军;陈丽峰;饶有益;王飞;肖勇;彭孝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为了解和掌握无偿献血人群中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分布和流行状况,动员低危人群献血,有效地降低输血风险,对海宁市2003-2009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年份各类输血传播疾病的阳性率和流行状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翔;冯晓林;林达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输血是现代医学重要的一部分,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重要治疗手段,输血工作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更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危,其程序涉及范围广、步骤多,容易出现人为错误[1].输血科(血库)工作特点是无外界约束和无人监督情况下独处工作的机会多,有些操作经常无法检查,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作者:彭道波;赖福才;郭叔珍;孔文兵;赵晖;陈春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2010年5月中下旬以来,河南省信阳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呈高发趋势,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以致该市临床机采血小板用量急增,市中心血站紧急状态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机采献血者的招募工作,2010年1-4月常规状态招募献血者517人,采机采血小板189份,5-9月无形体病高发时共招募献血者1 527人,采集血小板426份,满足了临床对血小板的紧急需要.
作者:张艳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