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无创评价

仇杰;孙伟;沃金善;苏丽梅;李静娴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Ⅱ型糖尿病, 高血压病, 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 无创评价
摘要:目的 无创评价老年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T2DM+EH)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受损严重程度.方法 单纯老年T2DM患者27例,单纯老年EH患者27例,老年T2DM+ EH患者30例,互为对照,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心率震荡(HRT)、Lorenz散点图、血压变异性(BPV)分析.结果 ①HRV参数:与T2DM组相比,T2DM+ EH组的4个参数均降低,其中NN间期标准差(P<0.05)、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所占百分比(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EH组相比,4个参数亦降低,除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的P<0.05外,余参数P<0.01.与EH组相比,T2DM组TRI降低(P<0.05).②HRT参数:与T2DM组相比,T2DM+ EH组TS降低(P<o.05);与EH组相比,振荡初始值升高,振荡斜率值降低,且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EH组相比,T2DM组TS升高(P<0.05).③Lorenz散点图面积:三组均无显著差异.④BPV参数:与T2DM组相比,T2DM+EH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均变小(P<0.05或0.01);与T2DM组相比,EH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均变小(P<0.01).结论 老年T2DM+EH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受损程度较单纯糖尿病和高血压严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及扑动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AF)、心房扑动(AF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发病持续时间少于90天的AF或AFL患者220例,使用伊布利特静脉注射,分析AF、AFL的转复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AF180例,转复成功86例,转复率为47.8%,转复时间(68.12±22.37)min,转复剂量(1.79±0.39)mg,AFL40例,转复成功31例,转复率为77.5%,转复时间(50.12±24.37) min,转复剂量(1.43±0.54)mg,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率32.7%,无死亡患者.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AFL成功率较高,转复AF的成功率较低,且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少.

    作者:李泽霖;张玲;周贤惠;芦颜美;李耀东;张疆华;邢强;汤宝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三维引导下多极高密度标测在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多极接触标测在指导三维电解剖引导下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消融的疗效.方法 选择32例RVOT室早患者,据术中室早发作的频度分为两组:室早<1次/分者采用多极导管高密度标测(多极组);室早≥1次/分者采用单导管逐点标测(单极组);确定激动起源靶点后再进行起搏标测证实并实施消融治疗.比较两组的标测时间、消融次数及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成功率.结果 29例患者完成电生理标测及消融,单极组16例,多极组13例.多极组平均采集有效标测点明显多于单极组;激动顺序标测耗时两组未见差异.多极组总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单极组,但是在平均消融次数、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等指标比较,多极组却显著少于单极组,所有患者均达到即刻消融终点.随访(6.9±3.2)个月,单极组1例复发.结论 采用多极标测导管对RVOT局部进行高密度电解剖标测快捷、精确,提高消融成功率,尤其是对术中室早发作较少的患者.

    作者:陶四明;韩明华;张新金;郑甲林;魏巍;杨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左束支传导阻滞性心肌病一例

    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左束支传导阻滞10余年,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伴咳嗽、咳痰半年入院.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1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18.冠状动脉造影示未见有意义狭窄病变.临床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性心肌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三腔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术后半年获得超反应,症状消失,LVEF 0.6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5 mm.

    作者:罗丹;罗亚雄;王福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猝死相关心电学指标分析

    非器质性心脏病是指排除继发原因,多数以遗传为基础,常以猝死为首发事件的一类心脏疾病.其猝死相关的心电学指标:第一,异常QRS波形:①“窄而高”QRS波;②QRS波终未异常除极波(Epslion波);③QRS波终未异常复极波:J波;Brugada波.第二,QT间期及T波异常:①长QT间期;②短QT间期;③TP-E与TP-E/QT.

    作者:段鹏;刘晓静;朱庆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雷诺嗪对心室肌离子通道及电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雷诺嗪为新型抗慢性心绞痛药物,主要通过阻滞心室肌晚钠电流,减缓病理条件下心肌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发挥药理作用.动物试验显示其具有稳定缺血心肌电生理,抑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临床实验证明其可降低慢性心绞痛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不影响血压和心率,是一种很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药物.

    作者:张祥宇;江力勤;张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分析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者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电生理机制、导管射频消融方法及结果.方法 入选先心病外科术后房速患者,首先行电生理检查明确房速起源心腔.之后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导下行靶心腔的电解剖标测,明确房速机制后对大折返关键峡部或局灶房速的早激动点进行消融.结果 共入选26例,诱发出30种心动过速,其中单纯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13例;单纯右房疤痕折返房速4例;右房疤痕房速合并房扑6例,其中3例为两者同时存在形成“8”字折返,3例为两者先后出现;单纯局灶性房速2例;合并有疤痕折返及局灶两种机制的1例.首次消融手术成功率96.2%(25/26),随访(38±23)个月,有6例患者复发.共经三次消融后,总体手术成功率88.4%(23/26).结论 先心病外科术后的房速以三尖瓣环大折返房扑为常见,其次为游离壁大折返;总体而言,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

    作者:周本军;居维竹;杨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治疗的新理念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房扑患者卒中风险与房颤类似.虽然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典型房扑的一线治疗措施,然而术后长期随访提示新发房颤比例较高.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发房颤发生、降低卒中风险,典型房扑的消融治疗策略正在发生变化.房扑与房颤的发生可能有其共同的触发机制,术前进行新发房颤的风险分层可能改变典型房扑的导管消融治疗策略.

    作者:刘俊;方丕华;欧阳非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起搏器安置术后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的远期随访

    目的 研究首次接受起搏治疗的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至2008年初次安置永久起搏装置窦性心律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统计术后房颤的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以Cox风险比例模型筛选房颤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共入选1 344例,经过(75.7±24.5)个月的随访患者房颤发生率21.1%,其中持续房颤发生率10.8%.经Cox风险模型筛选出与房颤发作关系为密切的5个因素:既往有阵发房颤病史、病因为病窦综合征、肺动脉压力高于正常、年龄≥65岁、VVI起搏模式,其风险比分别为3.43、1.86、1.65、1.4、1.3,经Kaplan-Meier方法分析,前述因素在随访中位数77个月时分别增加房颤风险31%、15.9%、6.1%、4.8%、5.5%.结论 房颤在老年、VVI起搏、病窦综合征、阵发房颤病史、肺动脉压力增高的患者中发生比例高.

    作者:吴冬燕;郝晓东;张洁;王林;马薇;卢凤民;许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心房钠尿肽与C型钠尿肽浓度的变化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浆心房钠尿肽(ANP)和C型钠尿肽(C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脏结构改变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分析ANP、CNP在房颤心房结构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入选左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者及无房颤对照组.房颤患者又根据房颤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阵发性房颤(Paf)组及持续性房颤(Peaf)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NP和CNP水平,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期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入选对照组57例,和房颤组62例(其中Paf组35例,Peaf组27例).年龄、性别等临床背景资料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房颤组的血浆ANP和C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NP:(728.1±336.9) pg/ml vs (524.6±165.3) pg/ml,P=0.000;CNP:(114.2±28.6)pg/ml vs (97.1±22.4) pg/ml,P=0.000],且与左房内径明显正相关(ANP:r=0.389,P=0.001;CNP:r=0.344,P=0.004).此外,ANP与CNP之间呈明显的相关性(r=0.799,P=0.000),CNP与室间隔厚度(r=0.343,P=0.006)、左室后壁厚度(r=0.308,P=0.013)、左室质量指数(r=0.275,P=0.030)相关.结论 ANP和CNP与左房扩大明显相关,可能参与心脏重构的过程.

    作者:张驭涛;陈菲菲;姜一农;夏云龙;杨延宗;刘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短QT综合征一例

    1例女性患者,47岁,因发作性晕厥入院,心电图检查发现QT间期短,为0.28~0.32 s,体格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其有猝死家族史.诊断为短QT综合征,安置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术后随访未见晕厥发生.

    作者:赵艳梅;林智海;王正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015年心律学会关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不恰当的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专家共识解读

    2015年6月美国心律杂志发表了美国心律学会关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 OTS)、不恰当的窦性心动过速(IST)和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专家共识.发表这项共识有三个目的:①确定诊断POTS、IST和VVS的标准;②对评价和治疗提出建议;③指出尚不了解的领域和未来研究的方向.1 POTS1.1 定义POTS有这样的特征:站立时常出现头晕、心悸、震颤、全身乏力、视野模糊、不能耐受运动等症状;当从卧位转为站立位时,心率加快≥30次/分(12~19岁:心率加快≥40次/分)并持续至少30 s;排除直立性低血压(收缩压下降>20 mmHg).

    作者:刘文玲;梁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神经调节蛋白-1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电生理的影响

    目的 探讨神经调节蛋白1(NRG-1)对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大鼠心脏在体电生理影响.方法 将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梗组、NRG-1预处理组(预处理组),每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梗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心梗组建立心梗模型,不给药.预处理组于建立心梗模型前30min经鼠尾静脉注射重组人神经调节蛋白1(rhNRG-1)0.01 μg/g.开胸或造模24 h后,运用微电极阵列技术(MEA)记录心肌梗死区、周边区、正常区心外膜场电位(FP),设定观察FP相关指标ISI、FPD FPrise、FPmin、FP-max.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SI在心梗组三个区(梗死区、周边区、正常区)、预处理组正常区明显减小;FPD在心梗组三个区明显减小;FPrise在心梗组三个区明显减小;FPmin幅值在心梗组正常区明显增大;FPmax幅值在心梗组三个区和预处理组梗死区、周边区明显减小.与心梗组比较,ISI在预处理组三个区明显增大;FPD在预处理组梗死区、周边区明显增大;FPrise在预处理组梗死区明显增大;FPmin幅值在预处理组正常区明显减小;FPmax幅值在预处理组正常区明显增大(P均<0.05).结论 NRG-1改变心梗急性期心肌电生理特性,使梗死区、周边区场电位接近正常区电活动.

    作者:段慧楠;王晞;党松;来欣;刘自强;周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大数据室性并行心律的Lorenz-RR散点图特征及电生理意义

    先前的观察和数据模型表明Lorenz-RR散点图(1 h)呈倒“丫”字形图形,但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计算机提供了全程24 h RR间期散点图),足够多的室性并行心律的个数(24 h均有发生,室性早搏占总心搏的比例大)所呈现的图形却不呈倒“丫”字形,笔者列举典型3例大数据室性并行心律患者,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2、76、67岁.24h总心搏数分别为11 7 673、115 780、123 637次,室性并行心律的室性异位搏动分别为7 510、6 505、11 593次,分别占总心搏的6.4%、5.6%、9.4%,平均每小时室性早搏数分别为313、325、483次.全程RR间期散点图均呈“△”形组合,从24 h时间RR间期(t RR)散点图中逆向观察任意1h的t-RR散点图及相应的1 h Lorenz-RR散点图,发现绝大多数的1 h Lorenz-RR散点图呈现倒“丫”字形图形,亦有少数呈现“△”形组合图形,但点的分布较稀疏.隐藏室性早搏后点及窦性心律散点图集后,更清晰地显示了室性早搏点及室性早搏前点的散点集呈现的△形图形.结论:窦性心律合并室性并行心律的大数据Lorenz-RR散点图呈△形组合图形,其△形的各边为其节律的边界线,表达了相应的电生理意义.

    作者:向晋涛;吴肇贵;景永明;李晓清;陈元秀;黄从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的患者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接受心脏植入电子装置(CIED)患者围手术期需要抗凝(AC)和/或抗血小板(AP)治疗a目前指南多推荐血栓中高危患者围手术期采用肝素桥接策略(HBS),但临床观察及荟萃分析显示HBS导致出血风险显著增加,而不中断口服抗凝疗法并不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双联AP与单联AP相比,前者明显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因此,围手术期对接受CIED植入的易栓患者应选择口服AC疗法或单联AP疗法的方案.

    作者:张薏;李春云;顾翔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食管心房调搏在阵发性心悸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食管调搏在阵发性心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64例阵发性心悸患者,运用食管调搏方法明确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类型,对确诊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采取超速起搏进行终止,观察疗效.结果:64例中阳性38例.包括房室结双径路20例;房室旁路12例;房性心动过速4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以心动过速为首发症状就诊12例;包括房室结双径路5例,房室旁路5例,均行超速起搏成功复律;室性心动过速2例,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成功复律,1例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行电复律成功.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行心脏电生理检查有利于心悸患者心动过速类型的诊断.

    作者:盛红宇;王其琼;李志军;许文华;衡明强;杨思源;昌思梦;范芮;付慧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连续性心室安全起搏

    双腔心脏起搏器都有心室安全起搏功能,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心室不适当地感知非QRS波电信号时抑制心室起搏脉冲发放.心房感知不良、室性早搏、干扰信号等均可诱发心室安全起搏这一功能发挥作用;有时,交叉感知或心律失常可诱发连续性心室安全起搏.

    作者:牟延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无创评价

    目的 无创评价老年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T2DM+EH)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受损严重程度.方法 单纯老年T2DM患者27例,单纯老年EH患者27例,老年T2DM+ EH患者30例,互为对照,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心率震荡(HRT)、Lorenz散点图、血压变异性(BPV)分析.结果 ①HRV参数:与T2DM组相比,T2DM+ EH组的4个参数均降低,其中NN间期标准差(P<0.05)、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所占百分比(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EH组相比,4个参数亦降低,除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的P<0.05外,余参数P<0.01.与EH组相比,T2DM组TRI降低(P<0.05).②HRT参数:与T2DM组相比,T2DM+ EH组TS降低(P<o.05);与EH组相比,振荡初始值升高,振荡斜率值降低,且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EH组相比,T2DM组TS升高(P<0.05).③Lorenz散点图面积:三组均无显著差异.④BPV参数:与T2DM组相比,T2DM+EH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均变小(P<0.05或0.01);与T2DM组相比,EH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均变小(P<0.01).结论 老年T2DM+EH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受损程度较单纯糖尿病和高血压严重.

    作者:仇杰;孙伟;沃金善;苏丽梅;李静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窦房结生理和病理性纤维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人类心脏节律主要被窦房结(SAN)控制.窦房结内纤维化对SAN起搏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有重要调节作用.在生理状态下,SAN中纤维化的量与心率呈负相关,而与年龄和心脏大小呈正相关,并可维持心率相对稳定.SAN内纤维化的病理上调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近几年来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增多可引起窦房结纤维化病理性上调.

    作者:杨宇航;曲秀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普罗帕酮过量致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1例56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口服普罗帕酮过量(累计1 000 mg)后表现为神志淡漠,乏力伴室性心动过速,QRS波时限增宽,房室传导阻滞.及时停用药物,给予辅助通气,纠正酸中毒,临时起搏器应用以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抢救成功.

    作者:刘俊鹏;杨杰孚;佟佳宾;文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前心理状态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术前心理状态对于术后生活质量及相关起搏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2014年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96例,应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中的特质焦虑以及躯体化症状量表(SSS)评分进行分组,通过SF-12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12)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各个方面进行评测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非焦虑组(n=66)与焦虑组(n=28)的患者在总体健康自评方面(P<0.05或0.01)有显著性差异,躯体化组(n=32)在躯体功能、活力、总体自评及心理健康方面明显低于非躯体化组(n=62).焦虑组的患者术后的心血管病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焦虑组.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前患者伴有焦虑及躯体化症状明 显影响其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方肖燕;毛家亮;崔海松;赵旭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