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岛素对家兔右室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

张紫冠;黄峥嵘;谢强;曾志鹏;李卫华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L型钙电流, 胰岛素, 膜片钳, 心肌细胞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胰岛素对家兔右室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方法 采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家兔右室心肌的ICa-L,予150、400和1 000 pmol/L胰岛素干预后记录ICa-L的变化.结果 150、400和1 000 pmol/L胰岛素使ICa-L峰值由(5.92±0.53)pA/pF减至(4.71±0.12)、(3.31±0.39)和(1.83±0.22) pA/pF(n=8,P<0.01);胰岛素使ICa-L的电流-电压曲线上移,但不改变其激活电位、电位峰值和反转电位.结论 胰岛素对家兔右室心肌细胞ICa-L具有阻滞作用.这可能是胰岛素引起某些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起搏装置植入术后采用改良皮内缝合及传统皮下缝合的比较

    目的 比较心脏起搏装置在植入术后不同缝合方式对患者伤口愈合的影响,为不同手术切口缝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2年11月接受心脏起搏装置植入患者.以缝合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组(采用皮下缝合)和改良组(采用皮内缝合).比较两组间手术缝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感染事件以及瘢痕形成因素.结果 改良组较传统组住院时间短[(3.3±0.7)d vs (7.1±0.9)d,P=0.102].瘢痕形成率低(0.6% vs 2.7% P=0.049).感染发生率无差异.结论 改良皮内缝合较传统皮下缝合住院周期减少,医疗成本降低,患者满意度增加.

    作者:吴长燕;韩智红;李海宴;任学军;李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对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

    正常状况下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上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和氯离子通道对冠状动脉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代谢综合征时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上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和氯通道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心血管不良事件增加.

    作者:汤徐;王如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核素显像评估心脏失同步及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核素显像位相分析技术能够进行心脏机械收缩失同步分析,能用于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预测CRT疗效.目前有2种方法:①核素门控心血池显像;②核素门控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心肌灌注显像(GSMPI).尤其是GSMPI可通过一次检查,“一站式”评估心室收缩失同步、定位心脏迟收缩部位、识别疤痕心肌的部位、范围,且方法客观,重复性好.

    作者:李婷;李剑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者的治疗——升级为左室双部位起搏(附二例报道)

    目的 研究左室双部位起搏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无反应者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方法 2例CRT无反应、仍然存在左室收缩不同步、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植入第二根左室电极,尽量选择与原左室导线和右室导线间隔较远的静脉分支,原心房导线埋置于原囊袋中,术前术中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用以选择佳的导线与起搏器联接顺序.结果 左室双部位起搏能改善左室收缩同步性,术后即刻和短期随访发现心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对CRT无反应、仍然存在左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双部位起搏是可行的选择.

    作者:秦胜梅;宿燕岗;陈海燕;葛均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活性应分时段和区域进行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与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密切相关,目前强调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与失衡.实际上由于心脏自主神经复杂性,不同时段、不同部位梗死造成自主神经失衡可能并不一样,对其仍缺乏全面了解.笔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分时段、分区域研究自主神经失衡,提出三时段、三区域模型,将心肌梗死后分为早期刺激期、神经坏死期和神经重构期;根据梗死血管分为前降支区域、回旋支区域、右冠区域.此有利于全面了解心肌梗死自主神经活性,合理解释心肌梗死后不同临床表现,理清自主神经研究的思路,阐明自主神经在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更好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纠正自主神经失衡,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蒋桔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大静脉与左冠状动脉窦内联合消融左室顶部起源室性早搏一例

    患者女,61岁,临床诊断为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原发性高血压.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17 730次/天,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在心大静脉与左冠状动脉窦内联合消融,成功消除室早,推测室早可能起源于左室顶部.

    作者:郭瑛;孙育民;张雁;黄少华;曹宾;王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AC1-cAMP-PKA通路对窦房结膜钟与钙钟调节的研究进展

    作为窦性节律的起搏点,由窦房结细胞膜表面离子通道的激活和失活引起的“膜钟”与节律性肌浆网钙释放引起的“钙钟”共同参与并调节窦房结的活动.而AC1激活后产生cAMP介导的PKA依赖的蛋白磷酸化反应即AC1-cAMP-PKA通路的各个环节在窦房结细胞的自发性搏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陈茜;李泱;张建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仿外科迷宫术射频消融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中期随访结果

    目的 探讨仿外科迷宫术消融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LS-AF)的疗效.方法 仿外科迷宫术消融术式:双侧肺静脉隔离、左房顶部线、二尖瓣、三尖瓣峡部线消融,随访近两年来在本中心仿外科迷宫消融术的51例LS-AF患者,LS-AF持续时间:(67.9±66.5)个月.结果 51例LS-AF患者术后即刻成功率96% (49/51),随访时间(21.2±5.4)个月,成功率75%.除消融术后即刻未维持窦性心律2例,其余49例术后左房直径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明显升高[(34.8±6.0) ms vs (41.6±6.4) mm,0.58±0.04 vs0.48±0.04·P均<0.05].结论 仿外科迷宫消融术治疗LS-AF术后即刻成功率较高,中短期随访成功率高.消融术后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心房重构.

    作者:张秀丽;杨平珍;刘磊;宋旭东;周贻军;王先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面临“十三·五”,我们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科研思路?

    就生命科学或医学科研而言,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是模仿和追踪.习惯于长期的me-too之后,在“十三·五”规划拟制前夜,我们需要做的太多、太多.近1~2年来,科技的车轮转得如此之快,原有的许多认识、概念在改变.都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义,重新给予注释.例如西方的“组”学包含了很多我们至今还不掌握的组学技术和从“点”到“面”到“系统”的思维方式.一次分析能够观察到上百、上千个生化指标的变化,十分有助于疾病诊断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多么诱人!又例如NIH正在开发的BD2K大课题,显示数据己成为当今的重要资源……我们的思维方法能不随之而改变,仍然陶醉于“读书偶得”或是“读书不求甚解”的潇洒之中?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遗传学和治疗学研究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以双向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青少年,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有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两种遗传形式.目前较成熟的治疗方法有β受体阻滞剂、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及交感神经消融术.随着对CPVT认识的深入,基因和干细胞研究及部分学者提出的迷走神经松弛和心房超速起搏等有望为CPVT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李瑞;冯燕娴;桑更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AV单左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超应答一例

    患者男性,58岁,因气促,呼吸困难1年人院.人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左心扩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级.植入带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功能的双腔起搏器,RAAV单左室起搏半年后随访,左室射血分数值由术前0.34增加到0.47,左室舒张未期内径由69 mm缩小到58 mm,达到心脏再同步治疗超应答.

    作者:蒲里津;王钰;郭涛;赵璐露;赵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内三维超声指导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一例

    患者男性,75岁,因持续性心房颤动、卒中高危,但不愿接受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而选择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中经股静脉途径将心内三维超声导管置人右房,指导房间隔穿刺后送入鞘管至左房,对左心耳造影及超声测量后于左心耳口部植入型号为LAA-2430封堵器,再次心内超声和左心耳造影检查证实左心耳完全堵塞,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黄鹤;刘育;赵庆彦;杨波;林逸贤;江洪;黄从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电散点图揭示的窦性心率跳跃式减速现象及散点图特征

    正常情况下,窦性心率呈“平滑”的状态加速或减速,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曲线呈连续性,Lorenz-RR散点图呈棒球拍状.笔者遇到一组散点图具有一定特征的病例(5例),采用t-RR散点图及逆向技术,结合Lorenz-RR散点图和心电图作相应分析,发现这组病人为窦性心率跳跃式减速,表现为:①连续反复跳跃式减速后再加速现象;②间断频发跳跃式减速后再加速现象;③单纯反复跳跃式减速现象.t-RR散点图曲线上有散在点的分布,Lorenz-RR散点图呈沿45°线分布的“斜丫字形”,或者“丫字形”的上一丫支与“母体”分离.4例在105 s反复跳跃式减速(n分别为15,12,10,7)时的短RR间期分别为(1 068±47)、(1 024± 27)、(1 080±41)、(1 104±4) ms;长RR间期分别为(1 414±89)、(1 327±66)、(1 326±38)、(1 416±6) ms;分别跳跃延长346、303、246、312 ms.观察发现跳跃式延长的程度越大,整体Lorenz-RR散点图变化越大;跳跃点前后的RR间期变化的程度越小(标准差值越小),其Lorenz-RR散点图的一丫支图形越易与“母体”图形分离.结论:窦性心率跳跃式减速可使t-RR散点图“曲线”上呈现点状分布,使Lorenz-RR棒球拍图形“碎裂”或“断裂”,这是窦性心律变时性反应不良的特有表现之一.

    作者:向晋涛;李晓清;刘鸣;景永明;陈元秀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游走心律的Lorenz-RR散点图特征及分析方法探讨

    探讨游走心律的Lorenz-RR散点图(简称Lorenz图)特征及其分析方法.方法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与动态作图功能,重建游走心律的Lorenz图数学模型,比较典型窦性心律(简称窦律)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Lorenz图评价指标.结果利用测算结果重建的数学模型与实际记录的散点图基本重叠,比较三种主导心律的Lorenz图四个评价指标,只有SVL显著分开.结论游走心律的Lorenz图是变胖的棒球拍散点图,其SVL介与窦律与房颤之间,以0.5<SVL<1作为诊断游走心律的参考指标,简单易行.

    作者:景永明;向晋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采用新型左室四极导线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二例

    2例扩张型心肌病例,心功能Ⅲ~ Ⅳ级,心电图QRS波时限均为160 ms,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指征,行CRT-D植入术,左室电极导线采用新型左室四极导线.例1选择了远端tip1-RVcoil进行左室起搏,左室优先55 ms,QRS波时限120 ms,术后1周心功能改善.术后2个月随访时QRS波时限增宽为140 ms,经起搏参数调整优化后,心电图QRS波时限为100 ms.例2选择了远端tip1-中间2,左室优先55 ms,QRS波时限为130 ms.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左室四极电极导线提供了更多部位起搏的选择与优化,简化了植入时的难度.

    作者:马继芳;陈保利;臧小彪;宋卫锋;张静;张嘉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电学逆重构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否会纠正心力衰竭患者的电重构现象.方法 回顾分析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后随访观察1年,分别在术中电极安置后和术后1年测试自身心律下右室-左室电极的激动时间差(Δt),右室电极刺激到左室电极感知时间(RVp-LV)及左室电极刺激到右室电极感知时间(LVp-RV),比较CRT应答者与无应答者的自身QRS波时限、双室起搏下QRS波时限和Δt、RVp-LV、LVp-RV.结果 共入选51例,应答组(36例),无应答组(15例).应答组术前和术后1年相比,Δt和RVp-LV缩短(P<0.05).无应答组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Δt、RVp-LV延长(P<0.05).两组自身QRS波时限无差异,但术后1年无应答组起搏下QRS波时限延长.结论 CRT应答患者发生了电学逆重构.起搏QRS波时限改变与CRT疗效有关.

    作者:吴冬燕;骆永娟;马薇;李琼;许静;卢凤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来不去

    作者:景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射频消融治愈频发室性早搏介导的慢性咳嗽二例

    两例慢性干咳的患者,排除了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他们被发现有非常频繁,单形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早后慢性咳嗽消失.室早应被视为在临床上慢性咳嗽的一个可能原因.经导管射频消融室早,使患者咳嗽和心悸症状同时消失.所以对于室早相关咳嗽的诊断和管理,跨学科的合作是必要的.

    作者:路军;要英杰;王旭;许文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起搏器植入术中负压引流器预防囊袋血肿一例

    患者男性,73岁.因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植入,3周前发生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围手术期继续规律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拜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术中囊袋出血明显,经充分止血后仍有新鲜渗血,故于囊袋内预置负压引流器,次日拔除,共引流血性渗出20 ml.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囊袋血肿.

    作者:盛琴慧;丁燕生;王禹川;李康;周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应用进展

    冷冻球囊消融技术逐渐成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治疗手段.第二代冷冻球囊增加了冷源释放孔和冷冻接触面积,提高了手术即刻肺静脉隔离的效力和临床远期随访效果,但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尤其是膈神经麻痹值得警惕.

    作者:刘俊;李劲宏;方丕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