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仿外科迷宫术射频消融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中期随访结果

张秀丽;杨平珍;刘磊;宋旭东;周贻军;王先宝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 仿外科迷宫术,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摘要:目的 探讨仿外科迷宫术消融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LS-AF)的疗效.方法 仿外科迷宫术消融术式:双侧肺静脉隔离、左房顶部线、二尖瓣、三尖瓣峡部线消融,随访近两年来在本中心仿外科迷宫消融术的51例LS-AF患者,LS-AF持续时间:(67.9±66.5)个月.结果 51例LS-AF患者术后即刻成功率96% (49/51),随访时间(21.2±5.4)个月,成功率75%.除消融术后即刻未维持窦性心律2例,其余49例术后左房直径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明显升高[(34.8±6.0) ms vs (41.6±6.4) mm,0.58±0.04 vs0.48±0.04·P均<0.05].结论 仿外科迷宫消融术治疗LS-AF术后即刻成功率较高,中短期随访成功率高.消融术后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心房重构.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素对家兔右室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胰岛素对家兔右室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方法 采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家兔右室心肌的ICa-L,予150、400和1 000 pmol/L胰岛素干预后记录ICa-L的变化.结果 150、400和1 000 pmol/L胰岛素使ICa-L峰值由(5.92±0.53)pA/pF减至(4.71±0.12)、(3.31±0.39)和(1.83±0.22) pA/pF(n=8,P<0.01);胰岛素使ICa-L的电流-电压曲线上移,但不改变其激活电位、电位峰值和反转电位.结论 胰岛素对家兔右室心肌细胞ICa-L具有阻滞作用.这可能是胰岛素引起某些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作者:张紫冠;黄峥嵘;谢强;曾志鹏;李卫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伊布利特对心力衰竭犬不应期恢复性和除颤阈值的影响

    目的 通过快速心室起搏建立犬心力衰竭(HF)模型,观察伊布利特对HF犬的心室不应期及不应期恢复性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室颤动(VF)的潜在电生理机制.方法 选取6只健康成年比格犬,通过右室心尖部快速起搏4周制作犬慢性HF模型,开胸后应用心外膜电极片(共12×12个单极电极,每个电极间的距离为2 mm)标测左室心外膜心肌电激动.应用伊布利特前后[负荷剂量:以10 μg/kg静脉推注,并以0.1 mg/(kg·h-1)的速度静脉维持],通过S1S2刺激测定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采用连续刺激法诱发VF并同时测定激动恢复间期(ARI),进而通过ARI来评估不应期恢复曲线的大斜率,并测定除颤阈值(DFT).结果 与基础状态相比,伊布利特可明显延长HF犬的VERP[(208.0±18.9)ms vs (178.0±9.6)ms,P<0.05]和ARI[(171±11)ms vs (165±14)ms,P<0.01].同时,伊布利特显著降低不应期恢复性曲线的大斜率达41% (0.83±0.07 vs 1.40±0.09,P<0.01).伊布利特可显著降低DFT[(13.0±2.7)J vs (18.0±2.0)J,P<0.01].结论 伊布利特可显著降低HF犬的除颤阈值,其潜在机制可能为延长心室不应期和降低不应期恢复性曲线的大斜率.

    作者:罗庆志;张凝;金奇;吴琼;柳韶华;韩岩新;林长坚;凌天佑;潘文麒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者的治疗——升级为左室双部位起搏(附二例报道)

    目的 研究左室双部位起搏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无反应者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方法 2例CRT无反应、仍然存在左室收缩不同步、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植入第二根左室电极,尽量选择与原左室导线和右室导线间隔较远的静脉分支,原心房导线埋置于原囊袋中,术前术中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用以选择佳的导线与起搏器联接顺序.结果 左室双部位起搏能改善左室收缩同步性,术后即刻和短期随访发现心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对CRT无反应、仍然存在左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双部位起搏是可行的选择.

    作者:秦胜梅;宿燕岗;陈海燕;葛均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相关无症状脑梗塞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增加无症状脑梗塞发生,此为房颤导管消融相关无症状脑梗塞.导管消融术前、术后磁共振检查对比可确定其诊断.多项研究发现其发生率为7% ~38%.主要原因与抗凝不达标、停用华法令、手术操作及消融策略有关.

    作者:韩全乐;刘书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对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

    正常状况下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上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和氯离子通道对冠状动脉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代谢综合征时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上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和氯通道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心血管不良事件增加.

    作者:汤徐;王如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AC1-cAMP-PKA通路对窦房结膜钟与钙钟调节的研究进展

    作为窦性节律的起搏点,由窦房结细胞膜表面离子通道的激活和失活引起的“膜钟”与节律性肌浆网钙释放引起的“钙钟”共同参与并调节窦房结的活动.而AC1激活后产生cAMP介导的PKA依赖的蛋白磷酸化反应即AC1-cAMP-PKA通路的各个环节在窦房结细胞的自发性搏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陈茜;李泱;张建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采用新型左室四极导线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二例

    2例扩张型心肌病例,心功能Ⅲ~ Ⅳ级,心电图QRS波时限均为160 ms,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指征,行CRT-D植入术,左室电极导线采用新型左室四极导线.例1选择了远端tip1-RVcoil进行左室起搏,左室优先55 ms,QRS波时限120 ms,术后1周心功能改善.术后2个月随访时QRS波时限增宽为140 ms,经起搏参数调整优化后,心电图QRS波时限为100 ms.例2选择了远端tip1-中间2,左室优先55 ms,QRS波时限为130 ms.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左室四极电极导线提供了更多部位起搏的选择与优化,简化了植入时的难度.

    作者:马继芳;陈保利;臧小彪;宋卫锋;张静;张嘉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遗传学和治疗学研究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以双向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青少年,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有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两种遗传形式.目前较成熟的治疗方法有β受体阻滞剂、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及交感神经消融术.随着对CPVT认识的深入,基因和干细胞研究及部分学者提出的迷走神经松弛和心房超速起搏等有望为CPVT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李瑞;冯燕娴;桑更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血清内脏脂肪组织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内脏脂肪组织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Vaspin)水平与冠心病(CVD)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91例被试,其中有88例确诊CAD的患者,103例为阴性.检测常规生化、心肌标志物、Vaspin和脂连素(adiponectin),通过超声心动图了解心脏功能,并对该组人群进行2年的随访,研究其与基线临床参数和Vaspin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CAD组Vaspin水平显著低于非CAD组[0.18(0.09,0.46) ng/ml vs 0.43 (0.20,1.81) ng/ml,P<0.001];经过2年的随访,共有41人49次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MACE组基线Vaspin显著低于无MACE组[0.23(0.07,0.69) ng/ml vs 0.22(0.11,0.46) ng/ml,P=0.031];在所有MACE人群中Vaspin平均水平随着MACE的严重性加剧而降低,低为死亡患者[(0.18±0.08)ng/ml];后,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的患者基线Vaspin水平显著低于收缩功能上升者[0.18(0.13,0.59) ng/ml vs 0.53(0.41,0.25) ng/ml,P=0.001].结论 CAD患者血清Vaspin水平较低,2年内发生MACE的患者基线Vaspin水平较低,心功能下降者基线Vaspin水平较低.

    作者:苏杨;明强;李海玲;彭文辉;张毅;魏毅东;徐亚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中断抗血小板药对植入起搏器囊袋出血的影响

    目的 观察在不中断抗血小板治疗的情况下植入起搏器囊袋出血的发生率.方法 2010~2014年在本中心植入起搏器的连续患者.除外应用华法林和肝素的患者.根据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将病人分为三组:未用抗血小板药物组(A组),阿司匹林组(B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C组).囊袋出血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所有的病人随访6周.结果 与A组比较,轻度出血发生率在B组和C组均明显升高(分别为3.7%vs 23.3%,P=0.009和3.7% vs 34.6%,P=0.000),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3.3% vs 34.6%,P=0.388).中度出血发生率在A组、B组和C组中分别为3.7%,6.7%和7.7%,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三组均无严重出血病例.结论 不中断抗血小板药物植入起搏器仅轻度出血发生率升高,抗血小板药物在手术前可以继续应用.

    作者:刘英明;周伟;朱智明;曹毅;陈宇;李田昌;杨晔;王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大静脉与左冠状动脉窦内联合消融左室顶部起源室性早搏一例

    患者女,61岁,临床诊断为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原发性高血压.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17 730次/天,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在心大静脉与左冠状动脉窦内联合消融,成功消除室早,推测室早可能起源于左室顶部.

    作者:郭瑛;孙育民;张雁;黄少华;曹宾;王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核素显像评估心脏失同步及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核素显像位相分析技术能够进行心脏机械收缩失同步分析,能用于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预测CRT疗效.目前有2种方法:①核素门控心血池显像;②核素门控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心肌灌注显像(GSMPI).尤其是GSMPI可通过一次检查,“一站式”评估心室收缩失同步、定位心脏迟收缩部位、识别疤痕心肌的部位、范围,且方法客观,重复性好.

    作者:李婷;李剑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神经调节蛋白-1对小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

    目的 观察神经调节蛋白-1(NRG-1)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方法 C57小鼠取其心脏,经主动脉逆行插管后行Langendorff灌流,以酶解法分离获得单个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NRG-1对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结果 0.05,0.1,0.2 μmol/L NRG-1对ICa-L峰电流的抑制率分别为15.3%±2.2%·32.0%±4.7%,52.6%±6.1%(n=6,P< 0.05),并使电流-电压曲线上移,激活延迟,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结论 NRG-1通过延迟钙通道的激活,延长失活后恢复时间,抑制心肌细胞ICa-L.

    作者:张振;王鑫;王龙;王晞;熊琼;党松;来欣;段慧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射频消融治愈频发室性早搏介导的慢性咳嗽二例

    两例慢性干咳的患者,排除了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他们被发现有非常频繁,单形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早后慢性咳嗽消失.室早应被视为在临床上慢性咳嗽的一个可能原因.经导管射频消融室早,使患者咳嗽和心悸症状同时消失.所以对于室早相关咳嗽的诊断和管理,跨学科的合作是必要的.

    作者:路军;要英杰;王旭;许文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内三维超声指导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一例

    患者男性,75岁,因持续性心房颤动、卒中高危,但不愿接受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而选择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中经股静脉途径将心内三维超声导管置人右房,指导房间隔穿刺后送入鞘管至左房,对左心耳造影及超声测量后于左心耳口部植入型号为LAA-2430封堵器,再次心内超声和左心耳造影检查证实左心耳完全堵塞,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黄鹤;刘育;赵庆彦;杨波;林逸贤;江洪;黄从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仿外科迷宫术射频消融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中期随访结果

    目的 探讨仿外科迷宫术消融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LS-AF)的疗效.方法 仿外科迷宫术消融术式:双侧肺静脉隔离、左房顶部线、二尖瓣、三尖瓣峡部线消融,随访近两年来在本中心仿外科迷宫消融术的51例LS-AF患者,LS-AF持续时间:(67.9±66.5)个月.结果 51例LS-AF患者术后即刻成功率96% (49/51),随访时间(21.2±5.4)个月,成功率75%.除消融术后即刻未维持窦性心律2例,其余49例术后左房直径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明显升高[(34.8±6.0) ms vs (41.6±6.4) mm,0.58±0.04 vs0.48±0.04·P均<0.05].结论 仿外科迷宫消融术治疗LS-AF术后即刻成功率较高,中短期随访成功率高.消融术后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心房重构.

    作者:张秀丽;杨平珍;刘磊;宋旭东;周贻军;王先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活性应分时段和区域进行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与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密切相关,目前强调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与失衡.实际上由于心脏自主神经复杂性,不同时段、不同部位梗死造成自主神经失衡可能并不一样,对其仍缺乏全面了解.笔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分时段、分区域研究自主神经失衡,提出三时段、三区域模型,将心肌梗死后分为早期刺激期、神经坏死期和神经重构期;根据梗死血管分为前降支区域、回旋支区域、右冠区域.此有利于全面了解心肌梗死自主神经活性,合理解释心肌梗死后不同临床表现,理清自主神经研究的思路,阐明自主神经在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更好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纠正自主神经失衡,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蒋桔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来不去

    作者:景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面临“十三·五”,我们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科研思路?

    就生命科学或医学科研而言,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是模仿和追踪.习惯于长期的me-too之后,在“十三·五”规划拟制前夜,我们需要做的太多、太多.近1~2年来,科技的车轮转得如此之快,原有的许多认识、概念在改变.都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义,重新给予注释.例如西方的“组”学包含了很多我们至今还不掌握的组学技术和从“点”到“面”到“系统”的思维方式.一次分析能够观察到上百、上千个生化指标的变化,十分有助于疾病诊断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多么诱人!又例如NIH正在开发的BD2K大课题,显示数据己成为当今的重要资源……我们的思维方法能不随之而改变,仍然陶醉于“读书偶得”或是“读书不求甚解”的潇洒之中?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应用进展

    冷冻球囊消融技术逐渐成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治疗手段.第二代冷冻球囊增加了冷源释放孔和冷冻接触面积,提高了手术即刻肺静脉隔离的效力和临床远期随访效果,但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尤其是膈神经麻痹值得警惕.

    作者:刘俊;李劲宏;方丕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