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J波动态演变伴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陈旭华;楚建民;王靖;郭琦;侯翠红;浦介麟;张澍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J波综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摘要: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骨后闷痛伴心悸1年,加重伴头晕、黑矇,作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J波呈动态演变,表现为下壁导联J点抬高,伴同期高侧壁及除V5、V6之外的胸导联ST段对应性压低改变,J点进一步抬高时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给予合心爽治疗,仍有上述症状发作.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颇器治疗,随访4个月,除颤治疗1次.基因检查为SCN5A基因的c.3416G>A突变.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δ调控短暂外向钾通道致心力衰竭时心律失常的机制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δ可以调控短暂外向钾通道(Ito),参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形成.CaMKⅡδ不仅可以调控Ito的门控特性,还可以引起Kv4.2、Kv1.4、KChIP2等Ito相关蛋白或mRNA水平的改变.CaMKⅡ8对心衰调控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进展,但不同种属,不同病理阶段仍有一些未能解释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俊伟;朱健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靶向转导外源性Gαi2 C-末端肽段对迷走神经介导心房颤动诱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源性Gαi2C末端肽段(Gαi2 C-terminal peptide,Gαi2 ctp)对迷走神经介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诱发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家犬14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7),给予单纯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实验组(n=7),给予制备好的携Gαi2 ctp靶向超声造影剂.分别在高位右房(HRA)、左心耳(LAA)及左下肺静脉(LSPV)行Burst刺激,观察基础状态、迷走神经刺激、靶向转导Gαi2ctp后上述部位房颤诱发率及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 ①迷走神经刺激可显著增加心房及肺静脉各部位房颤的诱发率和持续时间.②实验组左房靶向转导Gαi2ctp后0.5、1、2hLAA和LSPV房颤诱发率(分别为15.9%、14.3%、14.3%和17.5%、19.0%、17.5%)较基础状态(分别为31.7%和33.3%)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房靶向转导Gαi2 ctp后LAA、LSPV房颤诱发率下降(P分别< 0.01、0.05).③实验组左房靶向转导Gαi2 ctp后0.5、1、2 hLAA、LSPV房颤持续时间(分别为16.43 ±3.59、16.57±2.64、15.14±4.14 s和17.57±4.47、16.85±2.91、17.29±3.40 s)较基础状态(分别为22.01±4.83和23.29±4.27 s)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左房靶向转导Gαi2 ctp后LAA、LSPV房颤持续时间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 靶向转导外源性Gαi2 ctp可以减少迷走神经介导房颤的发生.

    作者:蒋华;张健;周贤惠;李耀东;汤宝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起搏器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二例

    2例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植入了AdaptivCRTTM起搏器,分别主要以“同步单左室起搏”模式和“动态双心室起搏”模式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短期内心功能改善.

    作者:于海波;梁延春;徐白鸽;孙毅;许国卿;刘荣;王祖禄;韩雅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大鼠乳鼠心房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目的 探讨Wistar大鼠乳鼠心房肌细胞的原代分离及培养方法,为细胞电生理或房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提供心房肌细胞.方法 取出生1~3d的Wistar大鼠的乳鼠,分离心室和心房,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的心房肌组织,差速贴壁法分离心房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并加入0.5ml BrdU纯化心房肌细胞.高糖培养基培养心房肌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心房肌细胞形态,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心房肌细胞纯度.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心房肌细胞并观察其形态,纯度为94.3%±1.4%,3~4d出现同步搏动.结论 应用差速贴壁法并加用BrdU,可以进一步纯化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分离的心房肌细胞.

    作者:王硕;马淑梅;杨智勇;李斌;李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与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住院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例,记录基线资料及伴发疾病,测定红细胞比积、血小板平均体积、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状态指标,并进行CHA2DS2-VASc评分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测量总EAT体积(EAT-total)及左房周EAT体积(EAT-LA).统计分析EAT-total、EAT-LA与血凝状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CHA2DS2-VASc评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危组和中低危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EAT-total、EAT-LA与CHA2DS2-VASc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高危组EAT-total为(111.1±34.2) cm3,EAT-LA为(29.3±7.7)cm3;中低危组EAT-total为(92.8±33.9)cm3,EAT-LA为(24.0±9.2)cm3,EAT-total和EAT-LA在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EAT-total和EAT-LA与CHA2DS2-VASc评分间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提示EAT-total和EAT-LA与D-二聚体和FIB正相关,多因素分析示两者与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存在独立联系.结论 房颤患者EAT可能参与了房颤时血栓前状态的形成,其体积大小可能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独立风险预报因子.

    作者:刘赛哲;官媛;时向民;郭红阳;林琨;国建萍;王玉堂;单兆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3 s患者中植入起搏器的情况分析

    目的 通过对动态心电图(DCG)长RR间期≥3s患者中植入起搏器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DCG对长RR间期患者植入起搏器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DCG检查达到有效记录时间且记录中至少发生1次长RR间期≥3 s的患者,统计其中植入起搏器的比例并回顾植入起搏器患者(起搏组)的临床资料,比较起搏器组和长RR间期≥3 s组年龄和性别上的分布、导致长RR间期的心律失常类别等方面的情况,回顾植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 292例DCG长RR间期≥3 s组中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为85例,植入起搏器的比例为29.1%;起搏器组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胸闷、头晕或心悸、黑矇等症状,其中27例(31.8%)有晕厥史.两组在年龄和性别分布上无差异[(70.4±12.9)岁vs(67.3±13.0)岁,49.4%男性vs 57.5%男性,P>0.05].起搏器组(n=85)和长RR间期≥3 s组(n=292)中导致长RR间期的心律失常类别按发生率高低多见的均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期间(28.2%,44.9%)、窦性停搏(28.2%,26.4%)和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终止后(21.2%,10.6%).所有患者均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症状好转出院,随访中无死亡等不良事件.结论 通过分析长RR间期≥3 s患者中导致长RR间期的心律失常类别,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可为患者植入起搏器提供依据.

    作者:陈为君;张新刚;林靖宇;宿燕岗;陈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ⅣA)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入选组:ⅣA组(n=97)和对照组(n=114例);根据电生理标测和导管消融结果将ⅣA组又按起源不同分为右室(RV)组(n=57)和左室(LV)组(n=40).HRV的检测与分析建立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基础上,HRV分析指标包括:①时域指标:正常窦性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和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百分比(PNNS0);②频域指标:低频谱功率(LF)、高频谱功率(HF)、低频/高频谱功率比值(LF/HF).结果 ⅣA组与对照组相比较,SDNN、SDANN、RMSSD、PNN50、LnLF及LF/HF均低于对照组.RV组与LV组相比较,RV组的SDNN与SDANN低于LV组,而LF/HF则高于LV组.结论 HRV在正常人与ⅣA患者之间以及左、右室不同起源的ⅣA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提示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参与了ⅣA的发生.

    作者:陈惠平;肖峰;李小荣;郑雅云;曹克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局限性纵隔血肿一例

    患者男性,50岁,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近12 h入院.行补救性急诊介入治疗.因锁骨下动脉、头臂干扭曲,且头臂干开口于主动脉弓位置偏左侧.造影用泥鳅导丝通过困难,反复操作,损伤纵隔附近小血管引起局限性纵隔血肿,经严密观察、调整血压、暂停部分抗栓药物等治疗,患者好转出院.避免了进一步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齐强;赵万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分析

    对行起搏器植入术的97例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在术前、术后1个月分别进行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同时以门诊100例体检健康人员作对照研究.结果: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较手术前有所减少,但仍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在97例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患者中,术后有56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占57.7%,3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抑郁、占35.1%,同时焦虑合并抑郁29例、占29.9%.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症状.

    作者:彭民安;刘传垠;万凤福;王雪樵;易志强;何志华;胡亮华;黄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HADS2评分预测社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风险的价值

    目的 旨在评价脑卒中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方法(CHADS2评分)对社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在2006~2007年度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健康体检经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者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每两年体检一次.每隔半年观察一次队列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情况.依据CHADS2评分分为0、1、2、3、≥4分组,对其进一步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0分)、中危(1分)、高危(2~6分)组.依据CHADS2评分计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不同CHADS2评分分组及分层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结果 共390例非瓣膜性房颤或房扑患者纳入终统计分析,在平均5.1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39例,死亡137例.总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1/100人年.CHADS2评分为0、1、2、3、≥4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3.4、5.7、8.5、14.5、20.8)/100人年;随着CHADS2评分每增加一分,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1.48(1.27 ~1.72)倍.CHADS2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3.4、5.7、12.0)/100人年;中危组和高危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校正风险比(95% CI)分别是低危组的1.56(0.88 ~2.77)和2.98(1.70 ~5.22)倍.结论 CHADS2评分能有效预测社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作者:缪从良;邢爱君;刘少飞;张长翼;庄霖鹏;郑三晖;周昱;陈有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伊伐布雷定在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伊伐布雷定是一种特殊的起搏电流(If)抑制剂,可用于降低心率,并具有潜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伊伐布雷定能降低由If引起的细胞自律性以及抑制房室结的传导速度,具有潜在的预防与治疗心房颤动和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的作用.伊伐布雷定抑制HCN通道和If,对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伊伐布雷定可抑制窦房结内的If,降低窦房结节律,从而稳定心率.伊伐布雷定目前的治疗价值尚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证据支持,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纪禹同;汤宝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J波动态演变伴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骨后闷痛伴心悸1年,加重伴头晕、黑矇,作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J波呈动态演变,表现为下壁导联J点抬高,伴同期高侧壁及除V5、V6之外的胸导联ST段对应性压低改变,J点进一步抬高时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给予合心爽治疗,仍有上述症状发作.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颇器治疗,随访4个月,除颤治疗1次.基因检查为SCN5A基因的c.3416G>A突变.

    作者:陈旭华;楚建民;王靖;郭琦;侯翠红;浦介麟;张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左室尖峰部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

    左室尖峰部室性心律失常并不少见.传统通过经冠状静脉窦途径和经心包腔途径消融治疗.但存在较高的风险和并发症.消融策略发生了由提倡外膜消融向内膜消融优先的转变.因此补充内膜消融疗效并从相关解剖因素和传导因素等角度分析其可能机制.

    作者:刘铮;方丕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交替性心室安全起搏

    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心室通道若不适当地感知其他电信号或者自身QRS波时,可抑制心室起搏脉冲发放,若患者为房室传导阻滞,则造成心脏停搏.心室安全起搏可避免心室起搏脉冲不恰当地被抑制发放,心室安全起搏功能几乎见于所有双腔心脏起搏器,少数情况下表现为交替性.

    作者:牟延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电刺激和起搏在心房颤动动物模型中的运用

    心房颤动(AF)的模型建立中离不开电刺激和起搏的应用.电刺激包括短阵快速刺激(burst刺激)和程序期前刺激,其既可作为急性AF模型的建立,亦可作为慢性AF模型的建立,还可作为慢性AF模型中的诱发方式使用.快速起搏主要用于慢性AF模型的建立.自主神经电刺激可以直接或间接增加AF的诱发成功率;乙酰胆碱、苯肾上腺素使用、一些因素致心脏结构或组织病变后电刺激易诱发AF.电刺激和起搏在制作AF动物模型中,既可短期运用作为触发因素,也可长期运用作为引起电生理和解剖异常而出现“AF致AF”.

    作者:张方亮;陈颖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孤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患者植入起搏器一例

    患者男性74岁,因窦性停搏拟植入DDDR起搏器,术中发现孤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心脏内科与心脏外科联合手术,拟经胸部小切口在胸腔镜引导下放置右房和右室心外膜电极.术中发现右室被脂肪组织包绕,被迫植入右室心内膜电极.直视下切开右房,以自行改造的心房引流管作为导引鞘管,在食管彩色超声引导下成功植入右室心内膜电极,心房电极缝于右房侧壁.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起搏参数正常.

    作者:雷娟;周淑娴;杨艳旗;王铭辉;曾宽;江慧琦;王景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右室螺旋电极植入的参数变化

    目的 观察右室螺旋电极旋出后即时、20 min及术后1个月随访的电极参数变化,探讨右室螺旋电极的参数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植入右室螺旋电极患者依术中腔内心电图及参数测试调整电极固定部位,分别固定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及心尖部;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右室螺旋电极旋出后即时、20 min及术后1个月随访的电极参数变化.结果 ①共入选57例均植入手术成功,其中电极固定于右室流出道26例,间隔部25例,心尖部6例,电极旋出后即时、20 min心尖部较间隔部及流出道起搏阈值明显增高(P均<0.05);②电极旋出20 min后阈值下降30%左右;随后阈值又会缓慢渐渐升高,术后1个月接近于即时的阈值(P>0.05),阈值变化在达到安全起搏范围内存在“两峰一谷”的曲线;③螺旋电极旋出固定后1个月较20 min后的阈值变化幅度和变化比例大(P<0.05).结论 为保证术后长期的安全起搏,主动螺旋电极旋出前起搏参数满意而旋出后即时阈值增高时,也必须尽量追求电极旋出即时阈值达标.

    作者:李静;梁艺海;曾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心室起搏策略对病窦综合征患者心室起搏百分比及心功能的潜在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心室起搏策略减少病窦综合征心室起搏百分比(Cum% VP)的效果以及潜在的心功能影响.方法 将90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美敦力Adapta系列起搏器的患者分为3组,分别程控为心室起搏管理(MVP)组、固定延长房室间期(LAVD)组和增强的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组.随访12个月后,观察①不同起搏策略Cum% VP的差异;②血清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③彩色超声心动图参数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舒张早期的E 峰/舒张晚期的A峰的E/A比值的变化.结果 MVP组Cum% VP为0.95%±0.44%,明显低于LAVD组的5.46%±0.23%及Search AV+组的6.74%±3.95%,P<0.05.与MVP组比较,LAVD组及Search AV+组的血清NT-proBNP、LVDd明显增加,LVEF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MVP策略优于LAVD策略和Search AV+策略,能够显著减少病窦综合征患者Cum% VP,保护心功能.

    作者:宋卫锋;臧小彪;王顺保;王现青;张嘉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左室双部位心室三位点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目的 介绍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射血分数(EF)值降低心力衰竭的的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共有3例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女性患者,因EF值降低心力衰竭植入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局麻下采用微创介入方法,在钢丝导引下送一根左室电极至心大静脉或侧静脉;另送一根左室电极至侧静脉或后静脉;再送心室电极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连接脉冲发生器的心房、左室和右室孔.结果 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起搏参数满意,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2,24个月,1例患者出现导线移位和起搏阈值增高,患者心功能恶化.其他2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提示心脏缩小,左室EF升高,起搏器参数理想.结论 对于EF降低心力衰竭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有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征的患者,经皮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安全、疗效较好的方法.

    作者:谢启应;孙泽琳;杨天伦;蒲晓群;李传昶;易军;邓金华;孟霜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心脏器械植入治疗的相关心理与生活质量问题及其对策

    心脏器械植入的患者因器械植入及治疗会产生心理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心理问题主要表现焦虑、抑郁,甚至对抗和自杀.产生的因素与基础心脏病、疾病相关因素、认识水平、社会支持等相关,可通过基础疾病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功能锻炼改善相关症状.

    作者:梁锦军;向晋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