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房粘液瘤合并Brugada心电图改变一例

杜萍;程超;栾超;刘岩;王珂;高连君;刘金秋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左房粘液瘤, Brugada样心电图
摘要:患者男,56岁.因反复心悸、胸闷就诊,心电图示Brugada心电图Ⅱ型改变.有间断发热、多汗病史.心脏超声示左房大,左房内见5.3 cm×3.2 cm略强回声团块,有蒂附着于房间隔中部,提示左房粘液瘤,控制感染后于入院后第10天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切除粘液瘤,并经病理学证实其诊断正确.普罗帕酮试验阴性,说明此患者为Brugada心电图改变.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左室双部位心室三位点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目的 介绍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射血分数(EF)值降低心力衰竭的的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共有3例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女性患者,因EF值降低心力衰竭植入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局麻下采用微创介入方法,在钢丝导引下送一根左室电极至心大静脉或侧静脉;另送一根左室电极至侧静脉或后静脉;再送心室电极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连接脉冲发生器的心房、左室和右室孔.结果 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起搏参数满意,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2,24个月,1例患者出现导线移位和起搏阈值增高,患者心功能恶化.其他2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提示心脏缩小,左室EF升高,起搏器参数理想.结论 对于EF降低心力衰竭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有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征的患者,经皮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安全、疗效较好的方法.

    作者:谢启应;孙泽琳;杨天伦;蒲晓群;李传昶;易军;邓金华;孟霜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渐进开通梗死相关血管预防心室颤动的发生

    目的 探讨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渐进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对预防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发生的影响.方法 104例STEAMI行急诊PCI的患者分为两组.接受常规介入治疗的52例为对照组,渐进开通IRA的52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开通IRA时,采取逐渐开通前向血流方法.运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TIMI 1级、TIMI 2级每级血流各阶段均保持5 min左右,再使前向血流达到TIMI 3级.如果血栓负荷不重,可用从小到大的球囊扩张.如果血栓负荷重,则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再根据残存血栓负荷及血流情况选择血栓抽吸导管或球囊导管撤出时机,保证前向血流逐渐开通.观察两组室颤发生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室颤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0 vs 10%;P<0.01).ST段回落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6% vs 58%,P<0.05).结论 STEAMI行急诊PCI时渐进开通IRA可减少室颤的发生.

    作者:齐强;赵万里;李影;田祥;李放;刘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大鼠乳鼠心房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目的 探讨Wistar大鼠乳鼠心房肌细胞的原代分离及培养方法,为细胞电生理或房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提供心房肌细胞.方法 取出生1~3d的Wistar大鼠的乳鼠,分离心室和心房,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的心房肌组织,差速贴壁法分离心房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并加入0.5ml BrdU纯化心房肌细胞.高糖培养基培养心房肌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心房肌细胞形态,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心房肌细胞纯度.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心房肌细胞并观察其形态,纯度为94.3%±1.4%,3~4d出现同步搏动.结论 应用差速贴壁法并加用BrdU,可以进一步纯化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分离的心房肌细胞.

    作者:王硕;马淑梅;杨智勇;李斌;李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伊伐布雷定在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伊伐布雷定是一种特殊的起搏电流(If)抑制剂,可用于降低心率,并具有潜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伊伐布雷定能降低由If引起的细胞自律性以及抑制房室结的传导速度,具有潜在的预防与治疗心房颤动和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的作用.伊伐布雷定抑制HCN通道和If,对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伊伐布雷定可抑制窦房结内的If,降低窦房结节律,从而稳定心率.伊伐布雷定目前的治疗价值尚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证据支持,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纪禹同;汤宝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室性心动过速伴发的室房传导

    报道了5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者所伴发的不同形式的室房传导,其心电图共同特点是宽QRS心动过速之RR间期规整,P波呈逆向性,QRS波呈比例逆传P波,QRS波数/P波数≥1,RP间期固定(例1~3)或呈文氏型周期性改变(例4、5).

    作者:李兴杰;韩红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电刺激和起搏在心房颤动动物模型中的运用

    心房颤动(AF)的模型建立中离不开电刺激和起搏的应用.电刺激包括短阵快速刺激(burst刺激)和程序期前刺激,其既可作为急性AF模型的建立,亦可作为慢性AF模型的建立,还可作为慢性AF模型中的诱发方式使用.快速起搏主要用于慢性AF模型的建立.自主神经电刺激可以直接或间接增加AF的诱发成功率;乙酰胆碱、苯肾上腺素使用、一些因素致心脏结构或组织病变后电刺激易诱发AF.电刺激和起搏在制作AF动物模型中,既可短期运用作为触发因素,也可长期运用作为引起电生理和解剖异常而出现“AF致AF”.

    作者:张方亮;陈颖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迷走神经张力对QT滞后现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张力改变对QT滞后现象的影响.方法 刺激右侧颈部迷走神经升高迷走神经张力,静脉注射阿托品抑制迷走神经张力,以右房(RA)起搏或静脉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ISO)为基本方法,造成心率的大范围动态变化,共设计6套方案造成犬心率的动态变化.A:RA增减频起搏;B:静脉注射ISO;C:迷走神经刺激+RA增减频起搏;D:迷走神经刺激+静脉注射ISO;E:阿托品+RA增减频起搏;F:阿托品+静脉注射ISO;同时记录犬的体表心电图,测量RR间期和QT间期.绘制QT-RR曲线,并计算QT滞后指数(用中位数表示).比较不同实验方案的QT滞后指数,观察迷走神经张力改变对QT滞后现象的影响.结果 方案A的QTe滞后指数和QTp滞后指数显著低于方案B[QTe:0.260(-2.615 ~3.748)ms vs14.320 (11.805~23.915) ms,P<0.05;QTp:1.090(-2.213~3.698)ms vs 9.460 (0.125~19.090) ms,P<0.05].方案B的QTe滞后指数显著高于方案D[QTe:14.320 (11.805~23.915) ms vs5.155 (-7.633 ~ 7.670) ms,P<0.05];但QTp滞后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案D的QTe滞后指数和QTp滞后指数显著低于方案F[QTe:5.155(-7.633~7.670)ms vs 10.760 (7.018~19.198) ms,P<0.05;QTp:3.810(-3.785~11.293) ms vs20.450 (0.230~26.720) ms,P<0.05].方案E的QTe滞后指数和QTp滞后指数显著低于方案F[QTe:2.140 (0.155~6.595) ms vs 10.760 (7.018~19.198)ms,P<0.05;QTp:2.390 (0.550~3.955) ms vs 20.450 (0.230~26.720) ms,P<0.05].结论 兴奋迷走神经可抑制QT滞后现象,可对抗交感神经兴奋所引起的QT滞后现象,但静脉注射足量阿托品抑制迷走神经张力对犬QT滞后程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包明威;张逸杰;钟慧;李彦;谭团团;戴明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δ调控短暂外向钾通道致心力衰竭时心律失常的机制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δ可以调控短暂外向钾通道(Ito),参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形成.CaMKⅡδ不仅可以调控Ito的门控特性,还可以引起Kv4.2、Kv1.4、KChIP2等Ito相关蛋白或mRNA水平的改变.CaMKⅡ8对心衰调控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进展,但不同种属,不同病理阶段仍有一些未能解释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俊伟;朱健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起搏器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二例

    2例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植入了AdaptivCRTTM起搏器,分别主要以“同步单左室起搏”模式和“动态双心室起搏”模式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短期内心功能改善.

    作者:于海波;梁延春;徐白鸽;孙毅;许国卿;刘荣;王祖禄;韩雅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交替性心室安全起搏

    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心室通道若不适当地感知其他电信号或者自身QRS波时,可抑制心室起搏脉冲发放,若患者为房室传导阻滞,则造成心脏停搏.心室安全起搏可避免心室起搏脉冲不恰当地被抑制发放,心室安全起搏功能几乎见于所有双腔心脏起搏器,少数情况下表现为交替性.

    作者:牟延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右室螺旋电极植入的参数变化

    目的 观察右室螺旋电极旋出后即时、20 min及术后1个月随访的电极参数变化,探讨右室螺旋电极的参数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植入右室螺旋电极患者依术中腔内心电图及参数测试调整电极固定部位,分别固定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及心尖部;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右室螺旋电极旋出后即时、20 min及术后1个月随访的电极参数变化.结果 ①共入选57例均植入手术成功,其中电极固定于右室流出道26例,间隔部25例,心尖部6例,电极旋出后即时、20 min心尖部较间隔部及流出道起搏阈值明显增高(P均<0.05);②电极旋出20 min后阈值下降30%左右;随后阈值又会缓慢渐渐升高,术后1个月接近于即时的阈值(P>0.05),阈值变化在达到安全起搏范围内存在“两峰一谷”的曲线;③螺旋电极旋出固定后1个月较20 min后的阈值变化幅度和变化比例大(P<0.05).结论 为保证术后长期的安全起搏,主动螺旋电极旋出前起搏参数满意而旋出后即时阈值增高时,也必须尽量追求电极旋出即时阈值达标.

    作者:李静;梁艺海;曾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J波动态演变伴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骨后闷痛伴心悸1年,加重伴头晕、黑矇,作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J波呈动态演变,表现为下壁导联J点抬高,伴同期高侧壁及除V5、V6之外的胸导联ST段对应性压低改变,J点进一步抬高时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给予合心爽治疗,仍有上述症状发作.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颇器治疗,随访4个月,除颤治疗1次.基因检查为SCN5A基因的c.3416G>A突变.

    作者:陈旭华;楚建民;王靖;郭琦;侯翠红;浦介麟;张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分析

    对行起搏器植入术的97例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在术前、术后1个月分别进行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同时以门诊100例体检健康人员作对照研究.结果: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较手术前有所减少,但仍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在97例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患者中,术后有56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占57.7%,3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抑郁、占35.1%,同时焦虑合并抑郁29例、占29.9%.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症状.

    作者:彭民安;刘传垠;万凤福;王雪樵;易志强;何志华;胡亮华;黄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左室尖峰部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

    左室尖峰部室性心律失常并不少见.传统通过经冠状静脉窦途径和经心包腔途径消融治疗.但存在较高的风险和并发症.消融策略发生了由提倡外膜消融向内膜消融优先的转变.因此补充内膜消融疗效并从相关解剖因素和传导因素等角度分析其可能机制.

    作者:刘铮;方丕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心脏器械植入治疗的相关心理与生活质量问题及其对策

    心脏器械植入的患者因器械植入及治疗会产生心理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心理问题主要表现焦虑、抑郁,甚至对抗和自杀.产生的因素与基础心脏病、疾病相关因素、认识水平、社会支持等相关,可通过基础疾病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功能锻炼改善相关症状.

    作者:梁锦军;向晋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肺动脉压力的变化

    目的 探讨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或加除颤器(CRT/CRT-D)的患者肺动脉压力(SPAP)的变化情况.方法 入选136例接受CRT/CRT-D植入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在3、6、12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期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SPAP,术后3个月根据LVEDD和LVEF数值判断有无反应性,并按有无反应性分成2组,比较两组对应时段SPAP变化情况.结果 入选病例中有反应者101例,占74.3%;无反应者35例,占25.7%,其中4例在一年内死亡.样本SPAP呈非正态分布,样本均数采用中位数、4分位间距表示,即:M(P25,P75).有反应病例中术前平均SPAP与无反应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6、12个月SPAP较无反应组分别降低5mmHg、17 mmHg和25 mmHg,两组SPAP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01.结论 心脏再同步治疗有反应病例术后SPAP减低,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降低幅度会进一步增加;而无反应病例术后SPAP上升,且随着病程的延长,上升幅度会进一步增加.

    作者:沈伟;陈康玉;王玉婷;苏浩;朱红军;孙贤林;安春生;范西真;徐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左房粘液瘤合并Brugada心电图改变一例

    患者男,56岁.因反复心悸、胸闷就诊,心电图示Brugada心电图Ⅱ型改变.有间断发热、多汗病史.心脏超声示左房大,左房内见5.3 cm×3.2 cm略强回声团块,有蒂附着于房间隔中部,提示左房粘液瘤,控制感染后于入院后第10天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切除粘液瘤,并经病理学证实其诊断正确.普罗帕酮试验阴性,说明此患者为Brugada心电图改变.

    作者:杜萍;程超;栾超;刘岩;王珂;高连君;刘金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与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住院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例,记录基线资料及伴发疾病,测定红细胞比积、血小板平均体积、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状态指标,并进行CHA2DS2-VASc评分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测量总EAT体积(EAT-total)及左房周EAT体积(EAT-LA).统计分析EAT-total、EAT-LA与血凝状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CHA2DS2-VASc评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危组和中低危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EAT-total、EAT-LA与CHA2DS2-VASc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高危组EAT-total为(111.1±34.2) cm3,EAT-LA为(29.3±7.7)cm3;中低危组EAT-total为(92.8±33.9)cm3,EAT-LA为(24.0±9.2)cm3,EAT-total和EAT-LA在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EAT-total和EAT-LA与CHA2DS2-VASc评分间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提示EAT-total和EAT-LA与D-二聚体和FIB正相关,多因素分析示两者与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存在独立联系.结论 房颤患者EAT可能参与了房颤时血栓前状态的形成,其体积大小可能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独立风险预报因子.

    作者:刘赛哲;官媛;时向民;郭红阳;林琨;国建萍;王玉堂;单兆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孤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患者植入起搏器一例

    患者男性74岁,因窦性停搏拟植入DDDR起搏器,术中发现孤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心脏内科与心脏外科联合手术,拟经胸部小切口在胸腔镜引导下放置右房和右室心外膜电极.术中发现右室被脂肪组织包绕,被迫植入右室心内膜电极.直视下切开右房,以自行改造的心房引流管作为导引鞘管,在食管彩色超声引导下成功植入右室心内膜电极,心房电极缝于右房侧壁.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起搏参数正常.

    作者:雷娟;周淑娴;杨艳旗;王铭辉;曾宽;江慧琦;王景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is束旁起搏:心外膜旁道误诊为房室结双径路的机制分析一例

    21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射频消融,在冠状窦内消融时出现逆传A波激动顺序的改变,His束旁起搏提示A波经房室结逆传而误诊为房室结双径路合并多旁道.

    作者:黄深;张文昶;李琪艳;黄桂宝;丁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