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中心左室射血分数小于等于0.35患者宽QRS波时限比例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陈卫文;林靖宇;刘军;宿燕岗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左室射血分数, 宽QRS波时限, 调查
摘要:目的 了解国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的比例,为进一步有的放矢的更好开展CRT工作提供相关的临床依据.方法 连续入选本院门诊或病房就诊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同时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得QRS波群时限,并将心电图表现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共入选451例,以扩张型心肌病常见,占80.3%.②QRS波时限≥120ms 147例(占32.6%),其中,QRS波时限≥120 ms心电图表现类型为左束支阻滞84例(18.6%),心室内阻滞44例(9.8%),右束支阻滞19例(4.2%).③年龄段<30岁、30 ~ 39岁、70~79岁、≥80岁QRS波时限与性别无差异,而40~ 49岁、50 ~ 59岁及60~ 69岁年龄段,女性宽QRS波的比例高于男性.④将QRS波时限分为<120 ms、120~ 135 ms和≥135 ms三组,显示QRS波时限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存在正相关.⑤QRS波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相关,QRS波时限越宽,心功能越差.⑥QRS波时限与LVEF值(分为<0.20,0.20~0.30及≥0.30)呈负相关(r=-0.1402,P=0.0028).结论 国内心衰患者存在CRT适应证者的比例并不低,QRS波时限与左室内径、心功能及LVEF值显著相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缓慢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价值

    针对缓慢心律失常,目前指南均推荐心脏起搏治疗,但仍有不少医疗工作者先尝试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后再植入心脏起搏器,该现象在国内尤为多见.常用的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胆碱能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β1和β2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和茶碱类药物等.大部分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临床适应证并非针对心动过缓,不宜长期使用,且多存在口干、尿潴留、诱发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且其安全性与疗效无法得到客观评价;而心脏起搏治疗技术成熟、疗效肯定.

    作者:汪菁峰;宿燕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与高血压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L-型钙离子通道、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和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是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上的主要离子通道,其中L-型钙离子通道和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主要调节血管收缩,而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主要调节血管舒张.近年来,细胞电生理研究表明高血压时上述三种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表现为高血压时L-型钙离子通道表达上调、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及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表达下降.

    作者:汤徐;钱玲玲;王如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40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 总结本院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消融点、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5年间40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消融靶点的分布、消融术的成功率和特殊起源点的消融方法,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①起源于右房的房速多于左房(60% vs 40%).右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右房间隔、界嵴、三尖瓣环、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和右心耳.左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肺静脉、左房间隔和左心耳.②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5% (34/40).85%的患者在EnSite 3000三维标测指引下消融.③起源于右房间隔His束旁的6例房速通过无冠窦消融成功治愈4例,另2例于His束周围低功率消融失败.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速效果肯定.His束旁起源的房速可通过主动脉无冠窦内消融.

    作者:薛枫;惠杰;蒋彬;邹操;陈弹;刘明;李勋;蒋廷波;杨向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伊博格碱阻滞HERG通道电流

    目的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抗毒瘾药物伊博格碱对异源转染Human ether-a-go-go-related(HERG)基因编码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 在人胚肾293细胞上转染野生型HERG基因,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HERG电流,观察99.5%纯度和95%纯度不同浓度1、5、10、50 μmol/L伊博格碱对HERG电流阻滞的作用以及99.5%纯度5 μmol/L伊博格碱对通道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99.5%纯度和95%纯度的伊博格碱阻滞HERG电流的半数大抑制浓度(IC50)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4.09±0.69)μmol/L和(3.53±0.16) μmol/L.99.5%纯度的伊博格碱5 μmol/L可逆性抑制HERG电流,使HERG通道电流电压依赖性的半激活电压左移[(-3.1±2.0)mV vs(-15.2±2.1)mV,P<0.01],半失活电压左移[(-45±3)mV vs(-59±3)mV,P<0.01];在所有测试电压下加快HERG通道失活;在测试电压-40 mV时,延缓HERG通道从失活中恢复[(891:±:103) ms vs(1 831±334) ms,P<0.05].结论 伊博格碱阻滞HERG通道电流,主要作用在HERG通道的失活状态.

    作者:王光明;林立;吕家高;王琳;阮燕菲;白融;刘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迷走反应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的作用

    目的 在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中迷走反应与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入选6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38例,女23例,年龄(58.4±11.7)岁.所有患者术中监测迷走 反应,并根据监测结果分为迷走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根据Holter和心电图随访房颤复发情况.结果 术中监测31例迷走反应阳性(50.8%),30例迷走反应阴性.随访(7.8±2.5)个月,10例房颤复发.其中,迷走阳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迷走阴性组(6.4% vs 26.7%,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迷走反应能独立预测冷冻术后房颤复发情况(Wald:4.005,95%CI:0.008~0.951,P=0.045).结论 冷冻术中迷走反应是阵发性房颤患者近中期是否复发的一项预测因子.去迷走神经化可能提高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的成功率.

    作者:周果;凌天佑;金奇;潘文麒;张凝;吴立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心率不能随着机体代谢需要的增加而增加和/或不能达到相适应的程度称为心脏变时功能不全(CI).其发生的机制主要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紊乱有关.目前检测CI主要依靠运动负荷试验.其判断标准目前不一,主要包括运动后峰值心率与年龄校正大预测心率的比值、变时性指数、运动后心率恢复值和心率储备.CI是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对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价值.通过加强运动锻炼、避免不必要的负性变时药物的使用以及频率应答起搏器的应用能改善患者的心脏变时功能.

    作者:王惠歆;宿燕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室性早搏ST段呈损伤型抬高一例

    1例室性早搏二联律患者,在Ⅱ、Ⅲ、aVF、V2 ~ V6导联QRS'波群呈QS型,ST段墓碑样抬高,在V5导联达1.0 mV,其机制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参与.

    作者:夏思良;张小兵;周建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国产心脏起搏器单中心103例回顾

    目的 比较国产单腔起搏器与进口百多力单腔起搏器的性能和费用.方法 选取188例具有起搏器适应证的患者,基于患者自愿选择原则,103例患者安装国产Qinming2312M单腔起搏器(国产组),85例患者安装进口百多力Phillos ⅡS单腔起搏器(进口组),比较两组起搏器的参数,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结果 与进口组比较,国产组在植入中和随访中各个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口组并发症: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1例,感知异常1例;国产组并发症: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2例,感知异常1例,国产组与进口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103 vs 3/85;P>0.05),与进口组住院费用比较,国产组显著降低(24 322元vs 31 098元;P<0.01).结论 国产组与进口组性能相当,费用较低.

    作者:卢冬雨;蔡鑫;张恒;王洪巨;邵杉;胡司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His束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心力衰竭(附二例报道)

    2例均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NYHA心功能Ⅲ级,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过程中,左室电极不能到达靶静脉,改用His束起搏治疗.1例57岁男性患者,随访10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另1例50岁的男性患者,随访12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

    作者:马建军;高学忠;阿米娜·马合木提;吴高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途径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二例

    2例患者均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例安置VV起搏器,另1例安置DDD起搏器.术后随访1年以上,起搏参数正常.

    作者:郝应禄;李燕萍;廖德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低强度脊髓神经刺激对心房电生理性质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低强度脊髓神经刺激(SCS)对心房电生理性质的影响.方法 12只成年家犬随机分为SCS组(n=6)和对照组(n=6),以戊巴比妥钠麻醉,在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房、右房位点缝置多电极导管,SCS组在T1~ T5脊髓节段放置刺激电极并给予SCS 1 h,对照组放置刺激导线但不给予刺激.分别在基础水平和1h后,心房基础起搏下,依次在心房和肺静脉各位点不应期内发放40 ms的高频刺激测定心房颤动(简称房颤)阈值(AF-TH),用S1S2程序刺激法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和房颤易颤窗口(WOV).结果 SCS组1h后与基础水平比较,心房和肺静脉各位点AF-TH增高,ERP延长,WOV减小(P均<0.05).SCS组1h后较对照组1h后AF-TH增高,ERP延长,WOV减小(P均<0.05).对照组基础水平与1h后各指标无变化.结论 SCS可显著改变心房电生理性质,抑制房颤可诱导性.

    作者:周丽平;余锂镭;王松云;王卓;黄兵;廖凯;萨仁高娃;陈明鲜;江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应用新型多极冷盐水灌注标测与消融导管进行肺静脉隔离的初步体会

    目的 探索采用新型多极冷盐水灌注标测与消融导管(nMARQ)进行肺静脉隔离(PV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接受10极nMARQ导管射频消融完成PVI.消融术后观察15 min,应用Lasso标测导管检验PVI,必要时再次应用nMARQ导管进行补点消融.记录每根肺静脉标测时间、消融时间、消融能量输出模式和PVI情况.结果 共对9例33根静脉进行130次消融,其中左上肺静脉(LSPV) 44次(33.8%)、左下肺静脉(LIPV) 38次(29.2%)、右上肺静脉(RSPV) 24次(18.5%)、右下肺静脉(RIPV) 24次(18.5%),平均每根肺静脉消融3.9次.10极电极同时放电消融65次,选择性放电消融65次.Lasso电极检验PVI显示5根肺静脉(15.2%)发生电传导恢复,均为LIPV.平均每根肺静脉标测时间9.9 min、消融时间3.6 min.平均每例患者手术时间134 min,总标测时间37 min,总消融时间13 min,X线累计曝光时间21 min、X线累计曝光剂量35460 mGy/cm2.消融过程中食管温度报警18次(13.8%),其中LSPV 4次(9.1%)、LIPV 10次(26.3%)、RIPV 4次(16.7%).消融术后即刻PVI成功率93.9%.术中和术后住院期间无射频消融相关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 房颤患者应用新型标测与消融多极导管进行PVI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刘俊;Jan Kaufmann;Charalampos Kriatselis;李劲宏;方丕华;张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疗效已为大量研究所证实,CRT作用主要的分子机制如下:①恢复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表达,改善K+通道、Na+通道功能,抑制晚Na+电流,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减少早期后除极发作;②恢复β1、β2和增加、改善βAR;③恢复内质网Ca2+循环;④CRT改善心肌细胞存活;⑤增加线粒体功能.

    作者:安春生;严激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内外科杂交消融可能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较好选择

    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AF),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消融策略.导管室的内科消融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消融成功率低.Cox外科迷宫手术治疗持续性AF成功率达95%,但创伤大,医患均难以接受.微创迷宫手术为外科消融治疗持续性AF提供了可接受的途径和机会.内外科消融可互相补充,克服各自的优缺点.内外科杂交消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同时进行;另一种为先后进行,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模式.内外科杂交消融可能是治疗持续性AF的较好选择.

    作者:李宜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双旁道交替性预激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33岁.自幼年体检诊断预激综合征,曾经有阵发性心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显示A型与B型交替预激图形.向量图进一步证实,A型预激:额面的QRS预激向量指向左下,横面预激向量指向左前,右侧面向量指向前方;B型预激,额面的预激向量及QRS向量指向左侧,横面的预激向量指向左偏后,右侧面向量指向后侧.动态心电图记录A、B型预激1:1交替、A型预激、B型预激三种表现形式.

    作者:张小琴;赵枫萍;雷芾华;曹叶红;沈军辉;余亚如;侯月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VVI及DDD起搏后心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比较

    目的 比较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行VVI及DDD起搏后心功能、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 选取Ⅲ度AVB患者50例,按起搏方式分组.VVI组(n=25)植入单腔起搏器,起搏模式为VVI;DDD组(n=25)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模式为DDD.随访3年,比较患者起搏参数、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功能(E/A)、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右室内径(RV)、hs-CRP、NT-proBNP等指标.结果 两组心室电极感知、阈值、阻抗、右室起搏比例均无差异.术后LAD、LVEDD进行性扩大,LVEF进行性下降,CI较前改善,均以VVI组较为明显;SV指标VVI组术后逐年下降,而DDD组术后1年明显增加,随后下降.术后hs-CRP、NT-proBNP进行性升高,均以VVI组较为明显.患者hs-CRP与LVEDD、LAD、NT-proBNP之间、NT-proBNP与LVEDD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s-CRP、NT-proBNP与LVEF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Ⅲ度AVB患者长期VVI及DDD起搏将不同程度导致心功能恶化,VVI起搏为甚,起搏术后心功能恶化与炎症反应可能有关.

    作者:黄瑞娜;吴铿;李腾;李上海;游琼;莫海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除颤阈值测试的争议

    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初期,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成熟,ICD除颤失败时有发生.为了确保ICD能可靠地检测到心室颤动发生并能成功除颤,医生往往需要在植入ICD时诱发心室颤动.但随着ICD除颤性能提高,临床上除颤失败事件已鲜有发生,更重要的是除颤阈值(DFT)测试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目前支持或不支持DFT测试的各有自己的证据和观点支持.因此其争议还将持续.

    作者:陈娜;张树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ZNF436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及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小鼠研究ZNF436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24只ZNF436基因敲除(ZNF436-/-,KO)小鼠和24只ZNF436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分别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n=12),通过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小鼠心肌肥厚模型,运用超声检测的方法评价手术4周后小鼠心功能,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心肌肥厚及纤维化程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在mRNA水平检测心肌肥厚标志物心钠肽、脑钠肽、肌球蛋白重链β及心肌纤维化标志物Ⅰ、Ⅲ型胶原纤维.结果 主动脉缩窄术后4周,KO模型组与WT模型组及KO假手术组相比,KO模型组小鼠心室腔增大,短轴缩短率下降(P均<0.05,n=12),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病理学检测及有关标志物表达水平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n=12),其中KO模型组表达增加程度比WT模型组更为显著(P均<0.05,n=12).结论 ZNF436基因可抑制心肌肥厚及纤维化,对心功能起保护作用.

    作者:李乐;李艳君;唐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应用单圈消融法行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 对比单圈消融法与螺旋消融法行经皮肾去交感神经(RSD)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行RSD,随机分为单圈消融组(简称单圈组)和螺旋消融组(简称螺旋组),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动态血压(ABPM)和心率变化,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ABPM均显著下降,单圈组[(138.4±9.2/86.1±7.4) mmHg vs(158.3±18.6/98.6±9.5) mmHg,P<0.001],螺旋组[(145.5±12.0/91.3±8.2) mmHg vs(156.4± 19.8/96.8±8.4) mmHg,P<0.05],二组心率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单圈组[(72.3±8.2)次/分vs (89.7±16.4)次/分,P<0.001],螺旋组[(78.3±10.3)次/分vs (86.5±14.8)次/分,P<0.05].与螺旋组相比,单圈组ABPM和心率明显下降(P<0.05).两组术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应用单圈消融法行RSD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是有效和安全的,优于螺旋式消融法.

    作者:盛晓东;朱宗成;金骁琦;范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使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拔除埋藏式心脏除颤器除颤电极导线一例

    患者女性,57岁,既往因长QT综合征发生晕厥植入单腔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预防心源性猝死,此次因ICD电池耗竭及电极断裂入院,使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成功拔除ICD除颤电极导线.

    作者:陈慧;蓝荣芳;徐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