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蓝荣芳;徐伟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影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类型的因素.方法 本研究入选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在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房颤患者1 043例.分为2组:阵发性房颤组615例,持续性房颤组428例.比较两组MS与非MS指标,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房颤类型的因素.结果 MS组分数量在持续性房颤组显著大于阵发性房颤组(2.3±1.3 vs 2.1±1.3,P<0.01).持续性房颤组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非MS相关指标的比较,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尿酸差异有显著性(P<0.01),白细胞差异有显著性(P=0.014).经校正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MS组分的数量、白细胞、尿酸,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房内径(OR=1.125,95% CI=1.096-1.156,P=0.04)、MS组分的数量(OR=1,95% CI=1.017-1.092,P=0.01)、尿酸(OR=1.006,95% CI =1.004-1.008,P=0.045)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呈正相关,左室射血分数(OR=0.955,95% CI =0.938-0.972,P=0.01)呈负相关.结论 MS组分的数量、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尿酸是阵发性房颤向持续性房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贺晓楠;杜昕;汤日波;董建增;聂绍平;马长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左室电极的位置是决定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方法是将左室电极放置在左室侧壁或侧后壁,但这对具体某一位患者来讲可能不是佳位置.有研究表明,将电极放置在左室收缩延迟部位并避开心肌瘢痕可能是减少无反应的一个重要方法.大约有4% ~8%的患者不能通过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此外,受冠状静脉解剖、电极稳定性、膈肌刺激等因素的限制,左室电极经常不能到达理想目标位置.心内膜起搏、多点起搏、无导线起搏等方法提供了更多选择,为进一步减少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提供了可能.
作者:顾敏;华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小心室化起搏功能与佳房室间期优化对减少心室起搏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符合标准患者入选.随机分为小心室化起搏组(RVP,n=16)和超声优化下佳房室间期组(OAV,n=14).首先,分别在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交叉(RVP转OAV,OAV转RVP),并于术后1年再次随访.随访中评估右室起搏比例、6 min步行试验、纽约心功能分级、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和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RVP较OAV组的右室起搏比例明显降低(P<0.05).至术后1年随访时,OAV转RVP组的右室起搏比例较RVP转OAV组明显降低(P<0.05).交叉前后的自身比较显示起搏器RVP功能打开后能显著降低右室起搏比例(P<0.05).其他各项指标在两组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两种优化方式对于患者短期心功能无明显影响,但RVP较OAV能明显减少右室起搏比例.
作者:戴力;陆鹏云;陈阳;邱朝晖;陆文良;张音佳;李天奇;郭新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在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中迷走反应与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入选6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38例,女23例,年龄(58.4±11.7)岁.所有患者术中监测迷走 反应,并根据监测结果分为迷走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根据Holter和心电图随访房颤复发情况.结果 术中监测31例迷走反应阳性(50.8%),30例迷走反应阴性.随访(7.8±2.5)个月,10例房颤复发.其中,迷走阳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迷走阴性组(6.4% vs 26.7%,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迷走反应能独立预测冷冻术后房颤复发情况(Wald:4.005,95%CI:0.008~0.951,P=0.045).结论 冷冻术中迷走反应是阵发性房颤患者近中期是否复发的一项预测因子.去迷走神经化可能提高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的成功率.
作者:周果;凌天佑;金奇;潘文麒;张凝;吴立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本院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消融点、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5年间40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消融靶点的分布、消融术的成功率和特殊起源点的消融方法,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①起源于右房的房速多于左房(60% vs 40%).右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右房间隔、界嵴、三尖瓣环、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和右心耳.左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肺静脉、左房间隔和左心耳.②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5% (34/40).85%的患者在EnSite 3000三维标测指引下消融.③起源于右房间隔His束旁的6例房速通过无冠窦消融成功治愈4例,另2例于His束周围低功率消融失败.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速效果肯定.His束旁起源的房速可通过主动脉无冠窦内消融.
作者:薛枫;惠杰;蒋彬;邹操;陈弹;刘明;李勋;蒋廷波;杨向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抗毒瘾药物伊博格碱对异源转染Human ether-a-go-go-related(HERG)基因编码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 在人胚肾293细胞上转染野生型HERG基因,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HERG电流,观察99.5%纯度和95%纯度不同浓度1、5、10、50 μmol/L伊博格碱对HERG电流阻滞的作用以及99.5%纯度5 μmol/L伊博格碱对通道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99.5%纯度和95%纯度的伊博格碱阻滞HERG电流的半数大抑制浓度(IC50)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4.09±0.69)μmol/L和(3.53±0.16) μmol/L.99.5%纯度的伊博格碱5 μmol/L可逆性抑制HERG电流,使HERG通道电流电压依赖性的半激活电压左移[(-3.1±2.0)mV vs(-15.2±2.1)mV,P<0.01],半失活电压左移[(-45±3)mV vs(-59±3)mV,P<0.01];在所有测试电压下加快HERG通道失活;在测试电压-40 mV时,延缓HERG通道从失活中恢复[(891:±:103) ms vs(1 831±334) ms,P<0.05].结论 伊博格碱阻滞HERG通道电流,主要作用在HERG通道的失活状态.
作者:王光明;林立;吕家高;王琳;阮燕菲;白融;刘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L-型钙离子通道、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和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是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上的主要离子通道,其中L-型钙离子通道和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主要调节血管收缩,而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主要调节血管舒张.近年来,细胞电生理研究表明高血压时上述三种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表现为高血压时L-型钙离子通道表达上调、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及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表达下降.
作者:汤徐;钱玲玲;王如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初期,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成熟,ICD除颤失败时有发生.为了确保ICD能可靠地检测到心室颤动发生并能成功除颤,医生往往需要在植入ICD时诱发心室颤动.但随着ICD除颤性能提高,临床上除颤失败事件已鲜有发生,更重要的是除颤阈值(DFT)测试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目前支持或不支持DFT测试的各有自己的证据和观点支持.因此其争议还将持续.
作者:陈娜;张树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成功治疗右房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消融线位置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4年间成功消融的右房峡部依赖型房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成功消融的消融线位置及特点.结果 共274例患者入选,年龄[54.1±13.8(14 ~84)]岁,65例(23.7%)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术中266例(97.1%)在6点钟位置消融成功,8例(2.9%)在7-8点钟位置消融成功.后者心脏外科术后的比例及再次/多次消融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前者.结论 对于绝大部分右房峡部依赖型房扑患者,于6点钟位置消融即可,极少数患者需于偏游离壁位置(7-8点钟)方可消融成功,特别是对于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及曾消融失败的患者.
作者:孙奇;郭晓刚;刘旭;周公哺;戴晨旭;马坚;陈柯萍;戴研;张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2例均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NYHA心功能Ⅲ级,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过程中,左室电极不能到达靶静脉,改用His束起搏治疗.1例57岁男性患者,随访10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另1例50岁的男性患者,随访12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
作者:马建军;高学忠;阿米娜·马合木提;吴高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小鼠研究ZNF436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24只ZNF436基因敲除(ZNF436-/-,KO)小鼠和24只ZNF436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分别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n=12),通过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小鼠心肌肥厚模型,运用超声检测的方法评价手术4周后小鼠心功能,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心肌肥厚及纤维化程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在mRNA水平检测心肌肥厚标志物心钠肽、脑钠肽、肌球蛋白重链β及心肌纤维化标志物Ⅰ、Ⅲ型胶原纤维.结果 主动脉缩窄术后4周,KO模型组与WT模型组及KO假手术组相比,KO模型组小鼠心室腔增大,短轴缩短率下降(P均<0.05,n=12),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病理学检测及有关标志物表达水平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n=12),其中KO模型组表达增加程度比WT模型组更为显著(P均<0.05,n=12).结论 ZNF436基因可抑制心肌肥厚及纤维化,对心功能起保护作用.
作者:李乐;李艳君;唐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男,76岁,反复头晕、心悸2年.在外院因心动过缓拟植入心脏起搏器.食管心电图及Holter示频发房性早搏(APC)二联律未下传,短阵房性心动过速(AT).心内电生理检查为His束旁起源APC、AT,经无冠窦消融成功,症状缓解.
作者:谢旭晶;朱洁明;董睿敏;郑振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术后膈神经刺激的发生情况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接受CRT植入术者,术后随访观察膈神经刺激发生情况,根据有无膈肌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有症状组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分析膈神经刺激的预测因素.结果 共入选31例,其中10例(32%)术后发生了膈神经刺激,8例通过程控可缓解症状.左室电极植入在后侧静脉发生膈神经刺激的风险高(P=0.047).单极与双极电极膈神经刺激的发生无差异(P=0.677).多因素分析显示左室电极植入在后侧静脉(P=0.047)、膈神经刺激试验阳性(P=0.003)、术前QRS波时限较窄(P=0.003)和6个月后左室起搏阈值升高(P=0.031)可预测术后是否发生膈神经刺激症状.结论 左室电极植入在后侧静脉、膈神经刺激试验阳性、术前QRS波时限较窄和6个月后左室起搏阈值升高是CRT患者术后发生膈神经刺激的预测因素.
作者:俞洁霏;陆秋芬;孙健;王君;张澎湃;李毅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心率不能随着机体代谢需要的增加而增加和/或不能达到相适应的程度称为心脏变时功能不全(CI).其发生的机制主要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紊乱有关.目前检测CI主要依靠运动负荷试验.其判断标准目前不一,主要包括运动后峰值心率与年龄校正大预测心率的比值、变时性指数、运动后心率恢复值和心率储备.CI是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对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价值.通过加强运动锻炼、避免不必要的负性变时药物的使用以及频率应答起搏器的应用能改善患者的心脏变时功能.
作者:王惠歆;宿燕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低强度脊髓神经刺激(SCS)对心房电生理性质的影响.方法 12只成年家犬随机分为SCS组(n=6)和对照组(n=6),以戊巴比妥钠麻醉,在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房、右房位点缝置多电极导管,SCS组在T1~ T5脊髓节段放置刺激电极并给予SCS 1 h,对照组放置刺激导线但不给予刺激.分别在基础水平和1h后,心房基础起搏下,依次在心房和肺静脉各位点不应期内发放40 ms的高频刺激测定心房颤动(简称房颤)阈值(AF-TH),用S1S2程序刺激法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和房颤易颤窗口(WOV).结果 SCS组1h后与基础水平比较,心房和肺静脉各位点AF-TH增高,ERP延长,WOV减小(P均<0.05).SCS组1h后较对照组1h后AF-TH增高,ERP延长,WOV减小(P均<0.05).对照组基础水平与1h后各指标无变化.结论 SCS可显著改变心房电生理性质,抑制房颤可诱导性.
作者:周丽平;余锂镭;王松云;王卓;黄兵;廖凯;萨仁高娃;陈明鲜;江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AF),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消融策略.导管室的内科消融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消融成功率低.Cox外科迷宫手术治疗持续性AF成功率达95%,但创伤大,医患均难以接受.微创迷宫手术为外科消融治疗持续性AF提供了可接受的途径和机会.内外科消融可互相补充,克服各自的优缺点.内外科杂交消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同时进行;另一种为先后进行,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模式.内外科杂交消融可能是治疗持续性AF的较好选择.
作者:李宜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针对缓慢心律失常,目前指南均推荐心脏起搏治疗,但仍有不少医疗工作者先尝试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后再植入心脏起搏器,该现象在国内尤为多见.常用的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胆碱能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β1和β2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和茶碱类药物等.大部分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临床适应证并非针对心动过缓,不宜长期使用,且多存在口干、尿潴留、诱发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且其安全性与疗效无法得到客观评价;而心脏起搏治疗技术成熟、疗效肯定.
作者:汪菁峰;宿燕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1例室性早搏二联律患者,在Ⅱ、Ⅲ、aVF、V2 ~ V6导联QRS'波群呈QS型,ST段墓碑样抬高,在V5导联达1.0 mV,其机制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参与.
作者:夏思良;张小兵;周建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男,33岁.自幼年体检诊断预激综合征,曾经有阵发性心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显示A型与B型交替预激图形.向量图进一步证实,A型预激:额面的QRS预激向量指向左下,横面预激向量指向左前,右侧面向量指向前方;B型预激,额面的预激向量及QRS向量指向左侧,横面的预激向量指向左偏后,右侧面向量指向后侧.动态心电图记录A、B型预激1:1交替、A型预激、B型预激三种表现形式.
作者:张小琴;赵枫萍;雷芾华;曹叶红;沈军辉;余亚如;侯月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起搏器系统更换的原因及更换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187例行起搏器系统更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更换了脉冲发生器,其中首次更换171例,第2次更换15例,第3次更换1例.更换原因:电池提前耗竭19例(10.16%),电池使用寿命(6.43±2.48)年;166例达到预期寿命(88.77%),使用寿命约(8.52±2.11)年;有2例由于首次植入术后囊袋破溃感染提前更换(1.07%).更换原电极27例,更换原因:术中测试起搏电极阈值增高5例,感知障碍4例,患者认为电极使用时间较长、要求与脉冲发生器同时更换18例,原电极共使用时间(10.03±2.29)年.所有起搏器更换时的电极阻抗、R波振幅[(650±164)Ω,(11.04±4.16) mV]与初次植入时[(672±153)Ω,(10.74±4.37) mV]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起搏器更换的主要原因是脉冲发生器电池寿命正常耗竭,而更换时原电极大部分保留继续使用.严格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以及术后管理,可降低起搏器更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杰;闫庆凯;傅春江;张俊;王旭开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