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左室起搏位点的选择

顾敏;华伟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 心内膜起搏, 多点起搏, 急性血流动力学反应
摘要:左室电极的位置是决定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方法是将左室电极放置在左室侧壁或侧后壁,但这对具体某一位患者来讲可能不是佳位置.有研究表明,将电极放置在左室收缩延迟部位并避开心肌瘢痕可能是减少无反应的一个重要方法.大约有4% ~8%的患者不能通过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此外,受冠状静脉解剖、电极稳定性、膈肌刺激等因素的限制,左室电极经常不能到达理想目标位置.心内膜起搏、多点起搏、无导线起搏等方法提供了更多选择,为进一步减少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提供了可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无冠窦内射频消融慢室率房性早搏一例

    患者男,76岁,反复头晕、心悸2年.在外院因心动过缓拟植入心脏起搏器.食管心电图及Holter示频发房性早搏(APC)二联律未下传,短阵房性心动过速(AT).心内电生理检查为His束旁起源APC、AT,经无冠窦消融成功,症状缓解.

    作者:谢旭晶;朱洁明;董睿敏;郑振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QRS波间期在男性和女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分布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QRS波间期在男性和女性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中流行病学分布及其对不同性别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湖北地区8地市12家三级甲等医院2000~ 2010年心衰住院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0、30~39、40~49、50~ 59、60 ~ 69、70 ~79和≥80岁组.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将患者分为≤40、41 ~45、46 ~50、51 ~55、56 ~60、61~ 65、66~70和>70 mm组.根据QRS波间期将患者分为<80、80 ~89、90 ~99、100 ~109、110~119、120~149和≥150ms组.分析QRS波间期在男性、女性各组间分布特征.构建Kaplan-Meier曲线分析男性和女性不同QRS波间期组的总死亡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价不同QRS组患者总死亡风险.结果 共调查心衰患者16 681例(男性占59.3%).男性QRS波间期长于女性(P<0.01).男性和女性QRS波增宽发生率分别24.2%和17.7% (P<0.01).男性QRS波间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QRS波间期在<70岁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和女性患者QRS波间期均随LVEDD增加而增加.男性患者随访(5.8±1.6)年后各QRS组死亡率分别为31.3%、34.9%、38.3%、42.4%、43.3%、53.5%和59.7%.女性随访5.8±1.6年后各QRS组死亡率分别为19.6%、21.7%、22.5%、25.5%、55.0%、51.2%和59.9%.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现,以QRS波间期<80 ms组作对照,男性患者其它各组总死亡风险分别为1.0(P=0.71)、1.3(P=0.05)、1.4(P<0.01)、1.5(P<0.01)、1.6 (P<0.01)和2.3(P<0.01);女性患者其它各组总死亡风险分别为0.9(P =0.25)、1.0(P =0.71)、1.1 (P =0.78)、1.6(P=0.04)、1.6 (P<0.01)和2.5 (P<0.01).结论 男性心衰患者QRS波间期和增宽发生率均高于女性.男性QRS波间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女性QRS波间期在70岁以下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和女性心衰患者QRS波间期均随左室增大而增加.男性患者总死亡风险在QRS波间期≥90 ms时随间期增加而增加,而女性相应值为≥120 ms.

    作者:夏文芳;于胜波;刘育;赵庆彦;崔红营;黄鹤;黄从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室性早搏ST段呈损伤型抬高一例

    1例室性早搏二联律患者,在Ⅱ、Ⅲ、aVF、V2 ~ V6导联QRS'波群呈QS型,ST段墓碑样抬高,在V5导联达1.0 mV,其机制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参与.

    作者:夏思良;张小兵;周建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心率不能随着机体代谢需要的增加而增加和/或不能达到相适应的程度称为心脏变时功能不全(CI).其发生的机制主要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紊乱有关.目前检测CI主要依靠运动负荷试验.其判断标准目前不一,主要包括运动后峰值心率与年龄校正大预测心率的比值、变时性指数、运动后心率恢复值和心率储备.CI是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对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价值.通过加强运动锻炼、避免不必要的负性变时药物的使用以及频率应答起搏器的应用能改善患者的心脏变时功能.

    作者:王惠歆;宿燕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ZNF436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及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小鼠研究ZNF436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24只ZNF436基因敲除(ZNF436-/-,KO)小鼠和24只ZNF436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分别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n=12),通过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小鼠心肌肥厚模型,运用超声检测的方法评价手术4周后小鼠心功能,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心肌肥厚及纤维化程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在mRNA水平检测心肌肥厚标志物心钠肽、脑钠肽、肌球蛋白重链β及心肌纤维化标志物Ⅰ、Ⅲ型胶原纤维.结果 主动脉缩窄术后4周,KO模型组与WT模型组及KO假手术组相比,KO模型组小鼠心室腔增大,短轴缩短率下降(P均<0.05,n=12),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病理学检测及有关标志物表达水平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n=12),其中KO模型组表达增加程度比WT模型组更为显著(P均<0.05,n=12).结论 ZNF436基因可抑制心肌肥厚及纤维化,对心功能起保护作用.

    作者:李乐;李艳君;唐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低强度脊髓神经刺激对心房电生理性质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低强度脊髓神经刺激(SCS)对心房电生理性质的影响.方法 12只成年家犬随机分为SCS组(n=6)和对照组(n=6),以戊巴比妥钠麻醉,在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房、右房位点缝置多电极导管,SCS组在T1~ T5脊髓节段放置刺激电极并给予SCS 1 h,对照组放置刺激导线但不给予刺激.分别在基础水平和1h后,心房基础起搏下,依次在心房和肺静脉各位点不应期内发放40 ms的高频刺激测定心房颤动(简称房颤)阈值(AF-TH),用S1S2程序刺激法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和房颤易颤窗口(WOV).结果 SCS组1h后与基础水平比较,心房和肺静脉各位点AF-TH增高,ERP延长,WOV减小(P均<0.05).SCS组1h后较对照组1h后AF-TH增高,ERP延长,WOV减小(P均<0.05).对照组基础水平与1h后各指标无变化.结论 SCS可显著改变心房电生理性质,抑制房颤可诱导性.

    作者:周丽平;余锂镭;王松云;王卓;黄兵;廖凯;萨仁高娃;陈明鲜;江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单中心左室射血分数小于等于0.35患者宽QRS波时限比例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国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的比例,为进一步有的放矢的更好开展CRT工作提供相关的临床依据.方法 连续入选本院门诊或病房就诊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同时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得QRS波群时限,并将心电图表现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共入选451例,以扩张型心肌病常见,占80.3%.②QRS波时限≥120ms 147例(占32.6%),其中,QRS波时限≥120 ms心电图表现类型为左束支阻滞84例(18.6%),心室内阻滞44例(9.8%),右束支阻滞19例(4.2%).③年龄段<30岁、30 ~ 39岁、70~79岁、≥80岁QRS波时限与性别无差异,而40~ 49岁、50 ~ 59岁及60~ 69岁年龄段,女性宽QRS波的比例高于男性.④将QRS波时限分为<120 ms、120~ 135 ms和≥135 ms三组,显示QRS波时限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存在正相关.⑤QRS波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相关,QRS波时限越宽,心功能越差.⑥QRS波时限与LVEF值(分为<0.20,0.20~0.30及≥0.30)呈负相关(r=-0.1402,P=0.0028).结论 国内心衰患者存在CRT适应证者的比例并不低,QRS波时限与左室内径、心功能及LVEF值显著相关.

    作者:陈卫文;林靖宇;刘军;宿燕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内外科杂交消融可能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较好选择

    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AF),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消融策略.导管室的内科消融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消融成功率低.Cox外科迷宫手术治疗持续性AF成功率达95%,但创伤大,医患均难以接受.微创迷宫手术为外科消融治疗持续性AF提供了可接受的途径和机会.内外科消融可互相补充,克服各自的优缺点.内外科杂交消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同时进行;另一种为先后进行,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模式.内外科杂交消融可能是治疗持续性AF的较好选择.

    作者:李宜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除颤阈值测试的争议

    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初期,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成熟,ICD除颤失败时有发生.为了确保ICD能可靠地检测到心室颤动发生并能成功除颤,医生往往需要在植入ICD时诱发心室颤动.但随着ICD除颤性能提高,临床上除颤失败事件已鲜有发生,更重要的是除颤阈值(DFT)测试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目前支持或不支持DFT测试的各有自己的证据和观点支持.因此其争议还将持续.

    作者:陈娜;张树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VVI及DDD起搏后心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比较

    目的 比较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行VVI及DDD起搏后心功能、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 选取Ⅲ度AVB患者50例,按起搏方式分组.VVI组(n=25)植入单腔起搏器,起搏模式为VVI;DDD组(n=25)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模式为DDD.随访3年,比较患者起搏参数、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功能(E/A)、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右室内径(RV)、hs-CRP、NT-proBNP等指标.结果 两组心室电极感知、阈值、阻抗、右室起搏比例均无差异.术后LAD、LVEDD进行性扩大,LVEF进行性下降,CI较前改善,均以VVI组较为明显;SV指标VVI组术后逐年下降,而DDD组术后1年明显增加,随后下降.术后hs-CRP、NT-proBNP进行性升高,均以VVI组较为明显.患者hs-CRP与LVEDD、LAD、NT-proBNP之间、NT-proBNP与LVEDD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s-CRP、NT-proBNP与LVEF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Ⅲ度AVB患者长期VVI及DDD起搏将不同程度导致心功能恶化,VVI起搏为甚,起搏术后心功能恶化与炎症反应可能有关.

    作者:黄瑞娜;吴铿;李腾;李上海;游琼;莫海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与高血压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L-型钙离子通道、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和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是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上的主要离子通道,其中L-型钙离子通道和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主要调节血管收缩,而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主要调节血管舒张.近年来,细胞电生理研究表明高血压时上述三种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表现为高血压时L-型钙离子通道表达上调、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及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表达下降.

    作者:汤徐;钱玲玲;王如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发生膈神经刺激的预测因素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术后膈神经刺激的发生情况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接受CRT植入术者,术后随访观察膈神经刺激发生情况,根据有无膈肌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有症状组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分析膈神经刺激的预测因素.结果 共入选31例,其中10例(32%)术后发生了膈神经刺激,8例通过程控可缓解症状.左室电极植入在后侧静脉发生膈神经刺激的风险高(P=0.047).单极与双极电极膈神经刺激的发生无差异(P=0.677).多因素分析显示左室电极植入在后侧静脉(P=0.047)、膈神经刺激试验阳性(P=0.003)、术前QRS波时限较窄(P=0.003)和6个月后左室起搏阈值升高(P=0.031)可预测术后是否发生膈神经刺激症状.结论 左室电极植入在后侧静脉、膈神经刺激试验阳性、术前QRS波时限较窄和6个月后左室起搏阈值升高是CRT患者术后发生膈神经刺激的预测因素.

    作者:俞洁霏;陆秋芬;孙健;王君;张澎湃;李毅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His束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心力衰竭(附二例报道)

    2例均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NYHA心功能Ⅲ级,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过程中,左室电极不能到达靶静脉,改用His束起搏治疗.1例57岁男性患者,随访10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另1例50岁的男性患者,随访12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

    作者:马建军;高学忠;阿米娜·马合木提;吴高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40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 总结本院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消融点、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5年间40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消融靶点的分布、消融术的成功率和特殊起源点的消融方法,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①起源于右房的房速多于左房(60% vs 40%).右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右房间隔、界嵴、三尖瓣环、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和右心耳.左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肺静脉、左房间隔和左心耳.②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5% (34/40).85%的患者在EnSite 3000三维标测指引下消融.③起源于右房间隔His束旁的6例房速通过无冠窦消融成功治愈4例,另2例于His束周围低功率消融失败.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速效果肯定.His束旁起源的房速可通过主动脉无冠窦内消融.

    作者:薛枫;惠杰;蒋彬;邹操;陈弹;刘明;李勋;蒋廷波;杨向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双旁道交替性预激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33岁.自幼年体检诊断预激综合征,曾经有阵发性心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显示A型与B型交替预激图形.向量图进一步证实,A型预激:额面的QRS预激向量指向左下,横面预激向量指向左前,右侧面向量指向前方;B型预激,额面的预激向量及QRS向量指向左侧,横面的预激向量指向左偏后,右侧面向量指向后侧.动态心电图记录A、B型预激1:1交替、A型预激、B型预激三种表现形式.

    作者:张小琴;赵枫萍;雷芾华;曹叶红;沈军辉;余亚如;侯月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疗效已为大量研究所证实,CRT作用主要的分子机制如下:①恢复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表达,改善K+通道、Na+通道功能,抑制晚Na+电流,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减少早期后除极发作;②恢复β1、β2和增加、改善βAR;③恢复内质网Ca2+循环;④CRT改善心肌细胞存活;⑤增加线粒体功能.

    作者:安春生;严激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使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拔除埋藏式心脏除颤器除颤电极导线一例

    患者女性,57岁,既往因长QT综合征发生晕厥植入单腔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预防心源性猝死,此次因ICD电池耗竭及电极断裂入院,使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成功拔除ICD除颤电极导线.

    作者:陈慧;蓝荣芳;徐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脏起搏器更换187例的问题分析

    目的 探讨起搏器系统更换的原因及更换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187例行起搏器系统更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更换了脉冲发生器,其中首次更换171例,第2次更换15例,第3次更换1例.更换原因:电池提前耗竭19例(10.16%),电池使用寿命(6.43±2.48)年;166例达到预期寿命(88.77%),使用寿命约(8.52±2.11)年;有2例由于首次植入术后囊袋破溃感染提前更换(1.07%).更换原电极27例,更换原因:术中测试起搏电极阈值增高5例,感知障碍4例,患者认为电极使用时间较长、要求与脉冲发生器同时更换18例,原电极共使用时间(10.03±2.29)年.所有起搏器更换时的电极阻抗、R波振幅[(650±164)Ω,(11.04±4.16) mV]与初次植入时[(672±153)Ω,(10.74±4.37) mV]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起搏器更换的主要原因是脉冲发生器电池寿命正常耗竭,而更换时原电极大部分保留继续使用.严格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以及术后管理,可降低起搏器更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杰;闫庆凯;傅春江;张俊;王旭开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缓慢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价值

    针对缓慢心律失常,目前指南均推荐心脏起搏治疗,但仍有不少医疗工作者先尝试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后再植入心脏起搏器,该现象在国内尤为多见.常用的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胆碱能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β1和β2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和茶碱类药物等.大部分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临床适应证并非针对心动过缓,不宜长期使用,且多存在口干、尿潴留、诱发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且其安全性与疗效无法得到客观评价;而心脏起搏治疗技术成熟、疗效肯定.

    作者:汪菁峰;宿燕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途径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二例

    2例患者均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例安置VV起搏器,另1例安置DDD起搏器.术后随访1年以上,起搏参数正常.

    作者:郝应禄;李燕萍;廖德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