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ZNF436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及纤维化中的作用

李乐;李艳君;唐艳红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ZNF436, 基因敲除, 心肌肥厚, 纤维化, 心功能
摘要: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小鼠研究ZNF436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24只ZNF436基因敲除(ZNF436-/-,KO)小鼠和24只ZNF436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分别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n=12),通过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小鼠心肌肥厚模型,运用超声检测的方法评价手术4周后小鼠心功能,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心肌肥厚及纤维化程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在mRNA水平检测心肌肥厚标志物心钠肽、脑钠肽、肌球蛋白重链β及心肌纤维化标志物Ⅰ、Ⅲ型胶原纤维.结果 主动脉缩窄术后4周,KO模型组与WT模型组及KO假手术组相比,KO模型组小鼠心室腔增大,短轴缩短率下降(P均<0.05,n=12),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病理学检测及有关标志物表达水平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n=12),其中KO模型组表达增加程度比WT模型组更为显著(P均<0.05,n=12).结论 ZNF436基因可抑制心肌肥厚及纤维化,对心功能起保护作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左室起搏位点的选择

    左室电极的位置是决定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方法是将左室电极放置在左室侧壁或侧后壁,但这对具体某一位患者来讲可能不是佳位置.有研究表明,将电极放置在左室收缩延迟部位并避开心肌瘢痕可能是减少无反应的一个重要方法.大约有4% ~8%的患者不能通过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此外,受冠状静脉解剖、电极稳定性、膈肌刺激等因素的限制,左室电极经常不能到达理想目标位置.心内膜起搏、多点起搏、无导线起搏等方法提供了更多选择,为进一步减少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提供了可能.

    作者:顾敏;华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除颤阈值测试的争议

    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初期,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成熟,ICD除颤失败时有发生.为了确保ICD能可靠地检测到心室颤动发生并能成功除颤,医生往往需要在植入ICD时诱发心室颤动.但随着ICD除颤性能提高,临床上除颤失败事件已鲜有发生,更重要的是除颤阈值(DFT)测试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目前支持或不支持DFT测试的各有自己的证据和观点支持.因此其争议还将持续.

    作者:陈娜;张树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代谢综合征组分影响心房颤动类型的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影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类型的因素.方法 本研究入选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在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房颤患者1 043例.分为2组:阵发性房颤组615例,持续性房颤组428例.比较两组MS与非MS指标,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房颤类型的因素.结果 MS组分数量在持续性房颤组显著大于阵发性房颤组(2.3±1.3 vs 2.1±1.3,P<0.01).持续性房颤组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非MS相关指标的比较,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尿酸差异有显著性(P<0.01),白细胞差异有显著性(P=0.014).经校正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MS组分的数量、白细胞、尿酸,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房内径(OR=1.125,95% CI=1.096-1.156,P=0.04)、MS组分的数量(OR=1,95% CI=1.017-1.092,P=0.01)、尿酸(OR=1.006,95% CI =1.004-1.008,P=0.045)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呈正相关,左室射血分数(OR=0.955,95% CI =0.938-0.972,P=0.01)呈负相关.结论 MS组分的数量、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尿酸是阵发性房颤向持续性房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贺晓楠;杜昕;汤日波;董建增;聂绍平;马长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成功消融右房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的径线位置及临床特点

    目的 总结成功治疗右房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消融线位置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4年间成功消融的右房峡部依赖型房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成功消融的消融线位置及特点.结果 共274例患者入选,年龄[54.1±13.8(14 ~84)]岁,65例(23.7%)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术中266例(97.1%)在6点钟位置消融成功,8例(2.9%)在7-8点钟位置消融成功.后者心脏外科术后的比例及再次/多次消融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前者.结论 对于绝大部分右房峡部依赖型房扑患者,于6点钟位置消融即可,极少数患者需于偏游离壁位置(7-8点钟)方可消融成功,特别是对于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及曾消融失败的患者.

    作者:孙奇;郭晓刚;刘旭;周公哺;戴晨旭;马坚;陈柯萍;戴研;张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远程监测系统在植入电子器械装置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起搏技术的发展,植入电子器械装置患者不断增加,术后随访尤为重要,近年来具有远程监测功能的起搏装置不断应用于临床,成为常规门诊随访的有效补充手段.远程监测系统能够对病人持续有效的监测,每天自动传输起搏器诊断数据,或事件引发的报警信息,可以及时发现两次随访间期起搏系统异常及临床相关事件,特别是无症状事件,指导对患者进行早期临床干预,保证患者的安全,可优化复杂病人的管理,减少稳定病人频繁随访的成本和负担.

    作者:王凤梅;邢志博;宫志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应用新型多极冷盐水灌注标测与消融导管进行肺静脉隔离的初步体会

    目的 探索采用新型多极冷盐水灌注标测与消融导管(nMARQ)进行肺静脉隔离(PV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接受10极nMARQ导管射频消融完成PVI.消融术后观察15 min,应用Lasso标测导管检验PVI,必要时再次应用nMARQ导管进行补点消融.记录每根肺静脉标测时间、消融时间、消融能量输出模式和PVI情况.结果 共对9例33根静脉进行130次消融,其中左上肺静脉(LSPV) 44次(33.8%)、左下肺静脉(LIPV) 38次(29.2%)、右上肺静脉(RSPV) 24次(18.5%)、右下肺静脉(RIPV) 24次(18.5%),平均每根肺静脉消融3.9次.10极电极同时放电消融65次,选择性放电消融65次.Lasso电极检验PVI显示5根肺静脉(15.2%)发生电传导恢复,均为LIPV.平均每根肺静脉标测时间9.9 min、消融时间3.6 min.平均每例患者手术时间134 min,总标测时间37 min,总消融时间13 min,X线累计曝光时间21 min、X线累计曝光剂量35460 mGy/cm2.消融过程中食管温度报警18次(13.8%),其中LSPV 4次(9.1%)、LIPV 10次(26.3%)、RIPV 4次(16.7%).消融术后即刻PVI成功率93.9%.术中和术后住院期间无射频消融相关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 房颤患者应用新型标测与消融多极导管进行PVI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刘俊;Jan Kaufmann;Charalampos Kriatselis;李劲宏;方丕华;张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VVI及DDD起搏后心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比较

    目的 比较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行VVI及DDD起搏后心功能、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 选取Ⅲ度AVB患者50例,按起搏方式分组.VVI组(n=25)植入单腔起搏器,起搏模式为VVI;DDD组(n=25)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模式为DDD.随访3年,比较患者起搏参数、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功能(E/A)、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右室内径(RV)、hs-CRP、NT-proBNP等指标.结果 两组心室电极感知、阈值、阻抗、右室起搏比例均无差异.术后LAD、LVEDD进行性扩大,LVEF进行性下降,CI较前改善,均以VVI组较为明显;SV指标VVI组术后逐年下降,而DDD组术后1年明显增加,随后下降.术后hs-CRP、NT-proBNP进行性升高,均以VVI组较为明显.患者hs-CRP与LVEDD、LAD、NT-proBNP之间、NT-proBNP与LVEDD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s-CRP、NT-proBNP与LVEF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Ⅲ度AVB患者长期VVI及DDD起搏将不同程度导致心功能恶化,VVI起搏为甚,起搏术后心功能恶化与炎症反应可能有关.

    作者:黄瑞娜;吴铿;李腾;李上海;游琼;莫海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与高血压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L-型钙离子通道、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和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是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上的主要离子通道,其中L-型钙离子通道和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主要调节血管收缩,而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主要调节血管舒张.近年来,细胞电生理研究表明高血压时上述三种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表现为高血压时L-型钙离子通道表达上调、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及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表达下降.

    作者:汤徐;钱玲玲;王如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途径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二例

    2例患者均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例安置VV起搏器,另1例安置DDD起搏器.术后随访1年以上,起搏参数正常.

    作者:郝应禄;李燕萍;廖德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无冠窦内射频消融慢室率房性早搏一例

    患者男,76岁,反复头晕、心悸2年.在外院因心动过缓拟植入心脏起搏器.食管心电图及Holter示频发房性早搏(APC)二联律未下传,短阵房性心动过速(AT).心内电生理检查为His束旁起源APC、AT,经无冠窦消融成功,症状缓解.

    作者:谢旭晶;朱洁明;董睿敏;郑振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QRS波间期在男性和女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分布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QRS波间期在男性和女性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中流行病学分布及其对不同性别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湖北地区8地市12家三级甲等医院2000~ 2010年心衰住院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0、30~39、40~49、50~ 59、60 ~ 69、70 ~79和≥80岁组.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将患者分为≤40、41 ~45、46 ~50、51 ~55、56 ~60、61~ 65、66~70和>70 mm组.根据QRS波间期将患者分为<80、80 ~89、90 ~99、100 ~109、110~119、120~149和≥150ms组.分析QRS波间期在男性、女性各组间分布特征.构建Kaplan-Meier曲线分析男性和女性不同QRS波间期组的总死亡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价不同QRS组患者总死亡风险.结果 共调查心衰患者16 681例(男性占59.3%).男性QRS波间期长于女性(P<0.01).男性和女性QRS波增宽发生率分别24.2%和17.7% (P<0.01).男性QRS波间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QRS波间期在<70岁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和女性患者QRS波间期均随LVEDD增加而增加.男性患者随访(5.8±1.6)年后各QRS组死亡率分别为31.3%、34.9%、38.3%、42.4%、43.3%、53.5%和59.7%.女性随访5.8±1.6年后各QRS组死亡率分别为19.6%、21.7%、22.5%、25.5%、55.0%、51.2%和59.9%.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现,以QRS波间期<80 ms组作对照,男性患者其它各组总死亡风险分别为1.0(P=0.71)、1.3(P=0.05)、1.4(P<0.01)、1.5(P<0.01)、1.6 (P<0.01)和2.3(P<0.01);女性患者其它各组总死亡风险分别为0.9(P =0.25)、1.0(P =0.71)、1.1 (P =0.78)、1.6(P=0.04)、1.6 (P<0.01)和2.5 (P<0.01).结论 男性心衰患者QRS波间期和增宽发生率均高于女性.男性QRS波间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女性QRS波间期在70岁以下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和女性心衰患者QRS波间期均随左室增大而增加.男性患者总死亡风险在QRS波间期≥90 ms时随间期增加而增加,而女性相应值为≥120 ms.

    作者:夏文芳;于胜波;刘育;赵庆彦;崔红营;黄鹤;黄从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双腔起搏器小心室化起搏与房室间期优化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小心室化起搏功能与佳房室间期优化对减少心室起搏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符合标准患者入选.随机分为小心室化起搏组(RVP,n=16)和超声优化下佳房室间期组(OAV,n=14).首先,分别在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交叉(RVP转OAV,OAV转RVP),并于术后1年再次随访.随访中评估右室起搏比例、6 min步行试验、纽约心功能分级、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和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RVP较OAV组的右室起搏比例明显降低(P<0.05).至术后1年随访时,OAV转RVP组的右室起搏比例较RVP转OAV组明显降低(P<0.05).交叉前后的自身比较显示起搏器RVP功能打开后能显著降低右室起搏比例(P<0.05).其他各项指标在两组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两种优化方式对于患者短期心功能无明显影响,但RVP较OAV能明显减少右室起搏比例.

    作者:戴力;陆鹏云;陈阳;邱朝晖;陆文良;张音佳;李天奇;郭新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His束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心力衰竭(附二例报道)

    2例均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NYHA心功能Ⅲ级,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过程中,左室电极不能到达靶静脉,改用His束起搏治疗.1例57岁男性患者,随访10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另1例50岁的男性患者,随访12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

    作者:马建军;高学忠;阿米娜·马合木提;吴高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脏起搏器更换187例的问题分析

    目的 探讨起搏器系统更换的原因及更换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187例行起搏器系统更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更换了脉冲发生器,其中首次更换171例,第2次更换15例,第3次更换1例.更换原因:电池提前耗竭19例(10.16%),电池使用寿命(6.43±2.48)年;166例达到预期寿命(88.77%),使用寿命约(8.52±2.11)年;有2例由于首次植入术后囊袋破溃感染提前更换(1.07%).更换原电极27例,更换原因:术中测试起搏电极阈值增高5例,感知障碍4例,患者认为电极使用时间较长、要求与脉冲发生器同时更换18例,原电极共使用时间(10.03±2.29)年.所有起搏器更换时的电极阻抗、R波振幅[(650±164)Ω,(11.04±4.16) mV]与初次植入时[(672±153)Ω,(10.74±4.37) mV]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起搏器更换的主要原因是脉冲发生器电池寿命正常耗竭,而更换时原电极大部分保留继续使用.严格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以及术后管理,可降低起搏器更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杰;闫庆凯;傅春江;张俊;王旭开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ZNF436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及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小鼠研究ZNF436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24只ZNF436基因敲除(ZNF436-/-,KO)小鼠和24只ZNF436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分别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n=12),通过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小鼠心肌肥厚模型,运用超声检测的方法评价手术4周后小鼠心功能,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心肌肥厚及纤维化程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在mRNA水平检测心肌肥厚标志物心钠肽、脑钠肽、肌球蛋白重链β及心肌纤维化标志物Ⅰ、Ⅲ型胶原纤维.结果 主动脉缩窄术后4周,KO模型组与WT模型组及KO假手术组相比,KO模型组小鼠心室腔增大,短轴缩短率下降(P均<0.05,n=12),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病理学检测及有关标志物表达水平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n=12),其中KO模型组表达增加程度比WT模型组更为显著(P均<0.05,n=12).结论 ZNF436基因可抑制心肌肥厚及纤维化,对心功能起保护作用.

    作者:李乐;李艳君;唐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应用单圈消融法行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 对比单圈消融法与螺旋消融法行经皮肾去交感神经(RSD)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行RSD,随机分为单圈消融组(简称单圈组)和螺旋消融组(简称螺旋组),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动态血压(ABPM)和心率变化,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ABPM均显著下降,单圈组[(138.4±9.2/86.1±7.4) mmHg vs(158.3±18.6/98.6±9.5) mmHg,P<0.001],螺旋组[(145.5±12.0/91.3±8.2) mmHg vs(156.4± 19.8/96.8±8.4) mmHg,P<0.05],二组心率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单圈组[(72.3±8.2)次/分vs (89.7±16.4)次/分,P<0.001],螺旋组[(78.3±10.3)次/分vs (86.5±14.8)次/分,P<0.05].与螺旋组相比,单圈组ABPM和心率明显下降(P<0.05).两组术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应用单圈消融法行RSD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是有效和安全的,优于螺旋式消融法.

    作者:盛晓东;朱宗成;金骁琦;范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国产心脏起搏器单中心103例回顾

    目的 比较国产单腔起搏器与进口百多力单腔起搏器的性能和费用.方法 选取188例具有起搏器适应证的患者,基于患者自愿选择原则,103例患者安装国产Qinming2312M单腔起搏器(国产组),85例患者安装进口百多力Phillos ⅡS单腔起搏器(进口组),比较两组起搏器的参数,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结果 与进口组比较,国产组在植入中和随访中各个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口组并发症: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1例,感知异常1例;国产组并发症: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2例,感知异常1例,国产组与进口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103 vs 3/85;P>0.05),与进口组住院费用比较,国产组显著降低(24 322元vs 31 098元;P<0.01).结论 国产组与进口组性能相当,费用较低.

    作者:卢冬雨;蔡鑫;张恒;王洪巨;邵杉;胡司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室性早搏ST段呈损伤型抬高一例

    1例室性早搏二联律患者,在Ⅱ、Ⅲ、aVF、V2 ~ V6导联QRS'波群呈QS型,ST段墓碑样抬高,在V5导联达1.0 mV,其机制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参与.

    作者:夏思良;张小兵;周建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内外科杂交消融可能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较好选择

    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AF),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消融策略.导管室的内科消融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消融成功率低.Cox外科迷宫手术治疗持续性AF成功率达95%,但创伤大,医患均难以接受.微创迷宫手术为外科消融治疗持续性AF提供了可接受的途径和机会.内外科消融可互相补充,克服各自的优缺点.内外科杂交消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同时进行;另一种为先后进行,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模式.内外科杂交消融可能是治疗持续性AF的较好选择.

    作者:李宜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双旁道交替性预激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33岁.自幼年体检诊断预激综合征,曾经有阵发性心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显示A型与B型交替预激图形.向量图进一步证实,A型预激:额面的QRS预激向量指向左下,横面预激向量指向左前,右侧面向量指向前方;B型预激,额面的预激向量及QRS向量指向左侧,横面的预激向量指向左偏后,右侧面向量指向后侧.动态心电图记录A、B型预激1:1交替、A型预激、B型预激三种表现形式.

    作者:张小琴;赵枫萍;雷芾华;曹叶红;沈军辉;余亚如;侯月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