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QRS波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牛红霞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QRS波时限, 形态, 疗效
摘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然而,临床实践中30% ~ 50%的患者疗效不佳.现有研究提示,QRS波时限≥150 ms者可获益于CRT,QRS波时限<120 ms者即便存在不同步证据也似乎不能从CRT治疗获益.而且,非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患者的CRT获益证据少于呈LBBB图形者.据此,新近指南对CRT适应证进行了更新,强调Ⅰ类适应人群需满足QRS波呈LBBB形态且QRS波时限≥150 ms.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射频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联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治疗长QT综合征一例

    女性患者,63岁,因“反复晕厥8年”入院,入院前曾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入院后诊断为长QT综合征.持续心电监护显示非持续性室速,右室流出道起源,给予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进行心源性猝死二级预防,以及行三维立体标测下右室流出道室速射频消融术.现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出现室速、晕厥.

    作者:宋卫锋;张嘉莹;王现青;王顺保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起搏导线进入奇静脉一例

    患者女性,76岁,因病窦综合征从左侧腋静脉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反复调整心房电极不能到位,造影证实导线进入奇静脉.提示及早发现导线进入奇静脉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春红;马永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应用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行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

    目的 应用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行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RSD),观察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对连续30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行经皮肾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观察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时的诊室血压和心率变化,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动态血压变化,血清肌酐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术前血压为(169.7±10.7/94.3±12.3)mmHg,心率为(75.3±8.3)次/分,术后1、3、6个月时血压分别下降了(15.0±3.8/11.7±4.0)、(21.1±2.9/13.0±4.3)和(25.3±3.4/15.1±4.3) mmHg(P<0.0001),心率则分别下降(2.7±1.9)次/分(P>0.05)、(4.1±2.0)次/分(P<0.05)和(5.1±2.1)次/分(P<0.05).术前动态血压(158.1±9.2/90.0±12.5) mmHg,术后6个月时(135.8±12.8/78.3±12.6) mmHg(P<0.0001),肌酐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无显著变化(P>0.05),2例患者发生股动脉血肿.结论 应用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行RSD安全、有效.

    作者:盛晓东;杨向军;金骁琦;朱宗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心房同步性变化

    目的 利用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价环肺静脉隔离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同步性的变化.方法 4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成功接受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在窦性节律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房内径(LAD)、左房容积(LAY)、左房射血力(LAAEF)及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室间隔房室环处电机械时间PA1、PA2、PA3,并分别计算三者之间的差值T1、T2、T3.结果 肺静脉隔离术后6个月LAD较术前明显减小[(31.2±2.8)mm vs(35.1±2.1)mm,P<0.01],LAV较术前明显减小[(16.9±1.8)ml vs (18.8±1.5)ml,P<0.01],LAAEF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个月T1、T2 T3与术前无差异(P>0.05).结论 术后6个月LAD、LAV较术前减小,心房同步性无明显变化.

    作者:程文波;沃金善;侯月梅;杨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左室顶部室性心律失常五例

    目的 分析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通过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起源于左室顶部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方法、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结果.方法 对5例体表心电图符合左室流出道附近起源特点的患者,术中在左室流出道未标测到理想靶点,行房间隔穿刺将消融导管跨二尖瓣环倒钩至左室顶部,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法,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以35 ~ 40 W,43℃,流速17 ml/min在该区域进行片状基质消融治疗.结果 5例术中在左室顶部均可标测到低电压区,窦性心律时可记录到心室晚电位或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记录到心室舒张中期电位,通过房间隔穿刺途径的即刻消融成功率为100%,随访3个月,有1例复发并出现晕厥.结论 对于起源于左室顶部的室性心律失常,经房间隔穿刺途径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是有效的、安全的.

    作者:唐成;张劲林;苏晞;张勇华;李继文;闫宝;欧阳非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长期预后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痉挛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13年6月间冠脉痉挛致心脏骤停患者,经冠脉造影等检查排除冠脉疾病及其他心脏疾病,长期随访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 共入选13例(男/女,10/3),该队列的吸烟率及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心室颤动是导致心脏骤停常见的心律失常.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和/或长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3例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经平均71(3 ~296)个月随访,1例发生心源性猝死,其余12例未再发生心脏骤停和ICD放电等事件.结论 冠脉痉挛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长期、规律的药物治疗有利于其预后.

    作者:刘娜娜;楚建民;浦介麟;杨跃进;侯翠红;王靖;陈旭华;邵春丽;张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国产ColumbusTM三维标测系统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报道国产ColumbusTM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在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中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入选持续性房颤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术中两次穿刺房间隔成功后送入环形标测电极和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使用ColumbusTM系统构建左房和肺静脉电解剖结构后行房颤消融.另取10例使用CartoXP系统辅助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均成功完成肺静脉电隔离和必要的线性消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建模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放电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1±4) min vs(9±4)min;(13±3) min vs(4±5)min;(35±8) min vs(33±9) min,P均>0.05].实验组总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35±20) min vs(120±17) min,P<0.05].两组在术中、术后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在术后至少1年的随访时间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5例患者复发.结论 国产ColumbusTM三维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

    作者:鲁志兵;江洪;杨波;黄鹤;黄从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胃窦癌合并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全麻术中心室颤动一例

    1例胃窦癌合并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男性,59岁患者,全麻术中突发心室颤动,经积极心肺复苏抢救及复苏后治疗,患者终顺利出院.

    作者:董军;王宏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辅助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两例

    为预防两例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其术中发生急性左室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辅助下完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治疗效果理想,术后随访6 ~16个月,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起搏器参数理想.

    作者:李超;程自平;陈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临时心脏起搏在16例儿童暴发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中的应用

    对16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行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全部于0.5~7 d出现窦性心律,7~18 d拔除起搏器,所有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对暴发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行临时心脏起搏,操作简单,效果确切.

    作者:庄思斯;陈金龙;杨世伟;赵乃峥;曹黎明;龚小平;钱建华;秦玉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腰穿致窦性停搏一例

    新生儿出生后窒息,有多种临床症状,其中考虑有心律失常、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遂作动态心电图和腰穿检查,回放动态心电图发现腰穿时发生窦性停搏.经营养心肌治疗后3天恢复正常窦性心律.

    作者:李花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3830电极在房间隔起搏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电极在右房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44例需行DDD起搏的患者分为两组,房间隔组22例采用Medtronie 3830主动固定电极,右心耳组22例采用Medtronie 4574或StJude 1642被动电极.通过比较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中术后起搏参数、术后并发症来评价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结果 与右心耳组相比,房间隔组的植入时间和曝光时间稍有延长,两组的起搏参数及术后并发症无差异.房间隔组心房激动时间要明显短于右心耳组[(94.6±30.8) ms vs(135.5±20.3)ms,P<0.05].结论 房间隔起搏安全可行,但操作难度稍大.

    作者:易桂斌;陆叶;殷泉忠;张华;崔俊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QRS波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部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然而,临床实践中30% ~ 50%的患者疗效不佳.现有研究提示,QRS波时限≥150 ms者可获益于CRT,QRS波时限<120 ms者即便存在不同步证据也似乎不能从CRT治疗获益.而且,非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患者的CRT获益证据少于呈LBBB图形者.据此,新近指南对CRT适应证进行了更新,强调Ⅰ类适应人群需满足QRS波呈LBBB形态且QRS波时限≥150 ms.

    作者:牛红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为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严重并发症为血栓栓塞事件,轻者影响生存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为此,在该病的防治策略中,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系重要的防治策略.在预防栓塞事件中,规范的抗栓治疗已获满意疗效,然因需长期抗凝,病人顺从性较差,据估计,我国房颤患者规范抗栓治疗者不足10%.因此,探索新的预防栓塞事件的策略便显得尤为必要.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达比加群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的临床观察

    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7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抗凝治疗,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4例应用达比加群治疗(每次110 mg,2次/日),对照组36例应用华法林,维持患者国际正常化比率2.O ~3.0,随访2年.观察组左房血栓形成包括云雾状改变、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7.14%、3.57%,对照组分别为17.86%、8.33% (P<0.01);观察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3.57%,对照组则为4.17% (P>0.05).结论:达比加群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和卒中的发生率.

    作者:杨国康;谢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单用磁导航导管法行心房颤动消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目的 环形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的基础术式.本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估单用磁导航导管法行房颤首次消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两家中心的房颤患者503例(阵发性房颤309例,持续性房颤194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观察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以及X线曝光时间等相关手术参数.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房颤消融成功率.结果 493例(98%)房颤患者首次消融术中获得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无心包压塞、左房食管瘘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33±35)min、(35±16) min、(4.9±3.0) min.与阵发性房颤相比,持续性房颤手术时间和消融时间分别延长11%[(141±34)min vs(127±35)min,P<0.01]和29%[(41±16) min vs (32±16)min,P<0.001],X线曝光时间无显著差别(P=0.45).术后3个月随访,阵发性房颤消融成功率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70%vs 51%,P<0.01).结论 应用单根磁导航消融导管行房颤首次肖融术是安全和有效的,同时可明显降低X线曝光时间.

    作者:金奇;Steen Pehrson;Peter Karl Jacobsen;吴立群;陈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患者开通闭塞血管后近中期心率变异性及缺血性J波变化的观察

    目的 观察慢性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闭塞病变(CTO)患者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后近、中期心率变异性(HRV)及缺血性J波的变化.方法 82例CTO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并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后,分析术前、术后7天、9个月患者HRV及缺血性J波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血管,随访9个月预后均较好,无心源性死亡.HRV在术后7天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性,术后9个月有显著升高(P<0.05).术后9个月与术前相比,巨大J波及大J波比例减少(2.24%、9.70% vs 5.26%、18.42%),小J波比例增加(88.06% vs 76.32%),J波等级变化差异有显著性(x2=6.00,P<0.05).结论 成功的闭塞血管开通能缓解心肌缺血,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作者:白静;王孟军;陈葵;刘华芬;王晓红;杨波;江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维拉帕米联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短联律间期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者女性,57岁,因晕厥两次入院,晕厥发作时心电监护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间有心室颤动,予以临时起搏、胺碘酮、美托洛尔、硫酸镁、氯化钾治疗后仍有室速发作,心电图提示短联律间期室速,改为维拉帕米治疗后未再发生室速,之后予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联合维拉帕米治疗后1年随访无电击样感,未再发生室速.

    作者:张宝伟;沈冬丽;李晓丽;真亚;王莹莹;郭俊芳;鲍中华;张国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左心耳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具有独立的舒缩功能,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这种舒缩功能消失,成为血栓形成的场所.因此,干预(封堵)左心耳可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目前封堵左心耳手术器械有PLAA-TO、WATCHMAN、Amplatzer,以及国产Lambre系统封堵器,在临床上均有应用,并能降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此外,左心耳也是一种分泌器官、封堵术有创,并会造成相应的有关并发症.因此,仍需要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其利弊.

    作者:赵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除极QRS波有关指标在预测心源性猝死中的价值

    近年来,关于除极QRS波有关指标在预测心源性猝死中的价值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包括QRS波时限增宽、碎裂QRS波、QRS评分,以及空间QRS-T夹角.在特定的人群中,采用不同的QRS波指标或结合其他指标,能反映病人的一定除极状况,因而具有一定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作者:卢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