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卫;秦牧;唐艳红;黄鹤;黄从新
目的 探讨心肌肥厚状态下小鼠离体心脏心室的电生理特征.方法 取10~12周龄C57BL6小鼠30只,随机等分为手术组与对照组,手术组接受胸主动脉缩窄术;对照组只开胸,不行胸主动脉缩窄.4周后行心脏超声检查.取心脏后应用Langendorff行离体心脏灌流.检测心脏不同部位包括左室外膜、左室内膜以及右室的单相动作电位(MAP)及外膜双极电图的变化,于程控刺激(PES)(S1固定周长125 ms,S2从125 ms开始以-1 ms反扫)及Burst刺激(50 Hz持续2s的串刺激)下观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诱发率,并应用PEFA(Paced electrogram fractionation analysis)分析方法绘制激动潜伏时间曲线并测量起始电图宽度,终末电图宽度以及电图比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心脏体重比和左室体重比明显增大(P<0.05),心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厚(P<0.05).QTc间期与内、外膜APD90亦明显延长(P<0.05),且内膜面心肌MAP延长更明显.在PES下S2激动潜伏时间、外膜双向电图时程(E GD)及EGD比率比手术组明显增大(P<0.05).手术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在PES及Burst刺激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 心肌肥厚状态下整体心室兴奋传导和复极化的延迟以及空间异质性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潜在机制.
作者:丁大卫;秦牧;唐艳红;黄鹤;黄从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可能影响室颤患者死亡的因素.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并发生室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入选室颤患者60例,年龄65.6±13.1岁,男女比例3.6∶1,冠心病占83.3%.60例室颤患者均发生晕厥,死亡38例(63.3%),仅3例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生存组患者发生室颤到除颤的时间均在5min之内,明显小于死亡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心力衰竭是室颤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4.3699和6.5218.结论 室颤患者发病年龄大,男性多于女性,晕厥及死亡发生率高,及时电除颤是提高室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雷娟;李涓萍;方昶;袁桂仪;周淑娴;王景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不同部位(流出道间隔部和中位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 42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流出道组(n=21)和中位组(n=21),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心室导线参数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全部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导线脱位或心肌穿孔.流出道组有2例术后并发肺栓塞.流出道组曝光时间较中位组略有延长(10.8±4.4 min vs 9.3±3.8 min,P>0.05),但中位组QRS波时限要略短于流出道组(136.50±30.34 ms vs 153.08±12.67 ms,P<0.05).术中及术后1,3个月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阻抗、R波振幅无差异.结论 采用3830主动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可能要优于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
作者:陆叶;殷泉忠;张华;崔俊友;易桂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一名患者因心悸入院,体表心电图提示为左束支阻滞型宽QRS波心动过速,心电生理证实该患者具有心室刺激逆传走房室结;右房低频刺激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高频刺激出现类似与左束支传导阻滞直至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房程控刺激AH间期逐步延长,HV间期逐步缩短,后H波融入QRS波群中等特征性心电生理现象.考虑患者为Mahaim旁道前传介导的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功能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右侧游离壁标测并消融旁道.
作者:陈再华;王洪;洪浪;赖珩莉;邱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为有效的心源性猝死防治手段,ICD是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组成,电极为整套装置中为薄弱的环节,电极绝缘层破损在植入后3年就超过了40%,电极故障会导致误放电治疗,增加病人痛苦或延误治疗.除颤器更换时是否拔除原电极是目前临床医生难抉择的,拔除的并发症风险高,继续使用原电极故障的发生率会增高,待再拔除时风险较前明显提高.
作者:崔泽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处舒张期电位(IDPs)的电生理特点,对其可能的致心律失常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 选取30例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病例组,5例电生理检查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窦性心律下建立右室流出道三维电解剖图,分析IDPs的电生理特点及其与消融靶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患者及1例对照组患者均于右室流出道处记录到IDPs.病例组中IDPs区位于肺动脉环下约1.4±0.3 cm,电解剖面积为1.4±0.3 cm2,大振幅为0.3±0.1mV,三维电压标测示该区多位于电压移行带(0.5~1.5 mV).80.0% (24/30)成功消融靶点位于IDPs区内,20.0% (6/30)位于IDPs区边缘.IDPs区内组和边缘组在靶点处局部心室激动时间和起搏相似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均可记录到IDPs,且消融成功靶点均位于IDPs区内或边缘.
作者:刘霄燕;赵英杰;王乐信;楚建民;王靖;郭琦;浦介麟;张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人选43例心肌炎及31例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编为对照组(n=31)、无心律失常组(n=21)和心律失常组(n=22).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炎患儿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指标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组比无心律失常组心率减慢,心率变异指标增高.结论:室性心律失常组心率减慢和HRV指标增高不能完全解释为自主神经损伤的程度较轻或好转,其反常指标应该引起临床诊断的注意,并有待于对HRV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邓丽萍;胡勇军;吴好;周兵;刘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无冠窦(NCC)径路在房室结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消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共113例进行过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局灶性房速患者入选本研究.对需在NCC消融的患者以及其他房室结周房速患者的电生理特性和靶点记录图进行比较.结果 在113例局灶性房速患者中,有20例患者起源于房室结周.其中,仅5例(25%)患者需在NCC消融,其余患者均能在右房前间隔消融成功.两类房速在激动模式、右房早激动点的三维标测特点、房室结周消融终止房速发作所需时间上均无差别.结论 大约1/4的房室结周房速需至NCC消融,然而,尚未发现能预测房室结周房速起源位点的临床和电生理线索.
作者:丁祥伟;居维竹;杨兵;陈明龙;张凤祥;郦明芳;陈红武;顾凯;余金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患者,男78岁,因“反复心慌20年,加重2年”入院诊治.动态心电图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食管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结双径路,并诱发间歇性宽QRS波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结-希浦系统传导阻滞.10天后,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行射频消融术,消融成功.
作者:张姝兰;林涛;李敬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连续的心律失常谱.利用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并与Lorenz-RR散点图对照,藉以逆向的心电图为佐证,探讨房扑-房颤谱的RR间期散点图特征.房扑的t-RR散点图呈分层分布,表现为平行于X轴的直线或线段,Lorenz-RR散点图呈矩阵分布(3×3,4×4,5×5矩阵),矩阵中散点的大小,密度可各不相同;相应片段的心电图显示为房扑,房室传导呈比例(2∶1,3∶1,4∶1,5∶1,6∶1)的传导.房颤的t-RR散点图呈宽幅的条带,其条带的下缘清晰,而上缘呈毛刺状,条带下面散点密度大,上面密度小;Lorenz-RR散点图呈扇形分布,有明显的扇角、扇边,而扇缘呈毛刺状,越近扇角处,其散点越密;相应的片段心电图显示为房颤.房扑-房颤的t-RR散点图呈宽幅条带,但在宽幅条带中,可见较明显的散点分层现象(平行于X轴的直线);而Lorenz-RR呈扇形,扇形有中“网格状”散点的集合,即有房扑、房颤双重散点图的特征;相应的心电图中可寻找到一定数量的RR间期与RR间期呈大致比例的相关关系,为房扑房室传导呈比例的关系.t-RR散点图对RR间期进行了分层,而Lorenz-RR散点图能显示RR间期的关系.心房波的频率与房室结的传导特性决定了RR间期的不规则中的规律性.反映RR间期的散点图的特征图形,能从整体RR间期的变化规则中诊断房扑、房颤,还是房扑和房颤互存.
作者:向晋涛;陈元秀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可能与基因突变或基因的多态性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这一相关突变基因、或基因的多态性被逐一发现.这些突变基因中有编码离子通道如K+、Na+、Ca+通道基因,也有编码非离子通道等基因.与之相对应的房颤基因治疗研究也应用而生,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其治疗研究包括房颤的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
作者:邹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心律失常的连续性包括发生部位的连续性、间期的连续性、频率的连续性,这些特性在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理解这些特性有助于认识心律失常的本质和发生规律.
作者:林文华;邸成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尖瓣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ⅣAs)的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 对本中心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成功行导管消融ⅣA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共计246例进行了三维标测指导下的导管消融术,22例ⅣAs(19例为室性早搏,3例为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三尖瓣环,即本组三尖瓣起源ⅣAs占8.9%(22/246).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4.5±6.8岁.15例(68.2%)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7例(31.8%)起源于三尖瓣环间隔部(其中3例在His束附近).②所有22例三尖瓣环ⅣAs心电图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以及aVL导联正向或正负双向波.游离壁起源的ⅣAs较间隔部起源更常存在下壁导联终末部位顿挫、胸前移行导联常在V3之后.③20例消融成功(成功率为90.9%),1例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三尖瓣环ⅣAs并不少见,体表心电图有助于判断起源部位,CARTO指导下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可提高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舒茂琴;钟理;冉擘力;宋治远;周扬;刘燕;朱平;李华康;刘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EnSite NavX标测指导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2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被随机分为采用EnSite NavX系统标测指导组和常规透视组(X线).结果 65例为AVNRT,其中标测指导组32例,常规透视组33例.所有手术均获得即刻的成功,无手术并发症.与常规透视组比较,标测指导组手术时间长(64.6±12.7 min vs 37.5±13.6 min,P<0.01);而X线透视时间少(27.62±31.5 s vs 324.2±108.3 s,P<0.01),其中有21例(65.6%)未接受X线透视.平均随访6个月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EnSite NavX标测指导下AVNRT射频消融安全有效,且显著减少了X线透视时间.
作者:孙贤林;徐建;苏浩;朱红军;范西真;安春生;严激 刊期: 2013年第04期
1例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Ⅰ呈R型,Ⅱ、Ⅲ、aVF及V4~6呈R型,RⅡ>RⅢ,SaVR>SaVL,V1~2呈rS型,其胸前导联移行区在V2~ V3之间,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消融成功.之后出现频发另一种形态的室早,其QRS形态特点如下:Ⅰ呈Rs型,Ⅱ、Ⅲ、aVF及V5~6呈R型,RⅡ>RⅢ,aVL呈Rs型,V1呈RS型,V2呈Rs型,在右冠窦窦底消融成功.结论:通过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振幅、移行、顿挫可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但终仍需腔内精确的标测和消融.
作者:林伟;张建华;王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钾是人体重要的阳离子,心电图改变是高钾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高钾可引起心室复极;心房、心室除极;自律传导系统;以及致命心律失常等常见和特殊心电表现.
作者:陈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盐酸地尔硫卓对起搏器患者慢性起搏阈值及心内电信号振幅的影响.方法 对160例起搏器术后3个月以上的随访者静脉注射盐酸地尔硫卓10 mg,间隔10 min后重复给药10 mg.用相应的体外程控仪测试用药前、用药后30,60,120,240 min心房、心室的起搏阈值及P波、R波振幅.结果 起搏脉宽为0.4 ms时,用药前;用药后30,60,120,240 min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及P波、R波振幅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静脉注射盐酸地尔硫卓对慢性起搏阈值及心内电信号振幅无影响.
作者:李岚;徐凤燕;沈祥礼;赵勤英;帕尔哈提;姜述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正常窦性P波频率60~100次/分,P波形态顶峰圆钝,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V1导联呈正负双向,心房总体除极向量指向左下方,Ⅱ导联P波振幅往往大于Ⅲ导联P波振幅.窦房结功能不良可使界嵴中下部、房室交界区或心房其它部位的自律性表现出来,但这些部位的自律性往往较低,除极频率也不稳定,容易发生心脏停搏;因心房除极离散度增加,容易并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终止时又继发窦性停搏而形成长RR间期.界嵴中下部、房室交界区或心房其它部位使心房除极形成的P波形态和窦性P波形态不同,根据P波形态有时可识别出部分病窦综合征患者.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合并有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表现.方法 对2009~2011年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的典型AVNRT患者290例,分析慢径路消融成功后,仍然能反复诱发出房速的病例特征.结果 10例AVNRT患者(3.4%)合并存在房速,年龄40.2±14.9岁,9例为女性.在成功慢径消融后,仍可诱发出房速,均行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其中右房后壁(界嵴)房速6例,无冠窦房速1例,三尖瓣环房速3例.结论 AVNRT患者可合并房速,常见部位为右房,以右房后壁为多见.
作者:韩智红;任学军;汪烨;王云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楔形心肌块技术建立J波综合征模型.方法 利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离体灌流的兔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同步记录动作电位与心电图,并分为对照组和吡那地尔组,吡那地尔组灌流吡那地尔溶液.观察J波出现的情况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利用杂种犬制备犬右室楔形心肌块,同样灌流吡那地尔溶液,并自身前后对照,观察J波出现的情况,并给予程序刺激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情况.结果 在兔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给予10 μmol/L吡那地尔灌流后,吡那地尔组有6只记录到明显的J波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在犬右室楔形心肌块4只吡那地尔灌注后明显记录到J波,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利用离体灌流的楔形心肌块,灌流吡那地尔可以建立J波综合征模型.
作者:姚济华;张存泰;阮磊;白融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