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起搏器严重排斥反应摘除后脑梗塞一例

谢绍华;赫江华;何胜国;邹先菊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囊袋破溃, 排斥反应, 脑梗塞
摘要:68岁,男性,因“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安置心脏起搏器.术后3年每间隔一年发生起搏器外凸囊袋破溃1次,囊袋内干燥无渗血、渗液,表皮干性坏死,行2次起搏器重置术.考虑反复囊袋破溃由排斥反应所致.第3次发生囊袋破溃后摘除起搏器,术后第4天出现大面积脑梗塞,考虑为心房附壁血栓脱落所致.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频发室性早搏导致的心肌病

    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病人的室性早搏(PVCs)可能不总是“良性”.频发PVCs可损害左室功能并导致心肌病,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或不确定的过程.在发病机制方面提出了一些假定的理论,包括心室瞬间的电激动变化可能影响到细胞内Ca2+和细胞膜离子流,心室失同步收缩,血流动力学损害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临床上确定频发PVCs和心肌病之间因果关系有时比较困难,但非常重要.药物或导管消融治疗是有效的治疗选择,可以逆转PVCs导致的心肌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是不必要的.

    作者:刘书旺;Yongmei Cha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性别差异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效果明确.多项大型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的性别对CRT的疗效及应答存在差异,但由于受试对象的女性患者较少,对CRT疗效的性别差异缺乏数据处理.但目前小型试验已证明CRT对女性心衰患者是有益的,女性患者的效果更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患者多为非缺血性心肌病、正常女性QRS波时限较短及女性的生理基础有关.

    作者:刘洁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STV1-V3↓/∑STⅡ、Ⅲ、aVF↑指标在识别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STV1V3↓/∑STⅡ、Ⅲ、aVF↑指标识别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罪犯血管的价值.方法 60例急性下壁心梗明确诊断单支冠状动脉闭塞[右冠状动脉(RCA)或左回旋支(LCX)]的患者,分析罪犯血管开通前心电图.比较∑STV1-V3↓/∑STⅡ、Ⅲ、VF↑指标与常用指标(Ⅱ导联和Ⅲ导联ST段抬高程度的比较)预测价值的差异.结果 ①∑STV1-V3↓/∑STⅡ、Ⅲ、aVF↑≤1在预测RCA闭塞中敏感度高于STⅢ↑>STⅡ↑ (91.3%vs87.0%).②预测LCX闭塞∑STV1-V3↓/∑STⅡ、Ⅱ、aVF↑>1有相对高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91.3%、57.1%、66.7%、87.5%).结论 ∑STV1-V3↓/∑STⅡ、Ⅲ、aVF↑指标在识别急性下壁心梗的罪犯血管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晓红;张晶;胥磊;郭继鸿;王伟民;王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腺苷对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目的 观察腺苷对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及其窦房结、房室结(双结)的影响,评估腺苷试验在流出道室早患者中的安全性,预测室早的机制,为消融做准备.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144例流出道室早患者,在室早频发时行腺苷试验,静脉快速给予腺苷12 mg.在腺苷发挥作用后,观察患者室早及双结对腺苷的反应情况.结果 应用腺苷后3~5 min内,流出道室早对腺苷有四种反应:①敏感型:60例,占41.7%;②不敏感型:64例,占44.4%;③延迟敏感型:12例,占8.3%;④延迟不敏感型:8例,占5.6%.双结出现四种反应类型:①窦房结抑制型:16例,占11.1%;②房室结抑制型:56例,约占38.9%;③双结抑制型:63例,占43.8%;④无反应型:9例,占6.25%.交感神经出现2种反应:①交感兴奋型:70例,占48.6%;②交感无反应型:74例,占51.4%.结论 流出道室早对腺苷的反应以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居多.腺苷对流出道室早患者双结的作用多种多样,以双结抑制及房室结抑制为主.腺苷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流出道室早的电生理检查.

    作者:冯向飞;李毅刚;王群山;孙健;陆尚彪;陆秋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异丙肾上腺素致兔心肌肥厚模型的在体心脏电生理研究

    目的 探讨异丙肾上腺素(Iso)导致兔心肌肥厚在体心脏电生理指标的改变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 VAs)的关系.方法 24只兔随机分为Iso组(n=12)和对照组(n=12):Iso组给予异丙肾上腺素(0.3 mg·kg-1·d-1)耳缘静脉注射7天,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 ·d-1)7天.运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和程控刺激技术,观测在体心室部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自发和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so组MAPD30~ MAPD90均延长,而且内外膜MAPD梯度增大,在300,400和500ms固定频率刺激下VERP明显缩短,VAs发生率升高(P均<0.05).结论 心肌肥厚引起心室部MAPD延长和VERP缩短,VAs发生率增加.

    作者:胡河;秦牧;刘韬;孔彬;范阳;熊君;黄从新;黄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右室阳极夺获影响QuickOpt VV间期优化一例

    患者女,76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Ⅲ级,窦性心律,QRS波时限>120 ms,植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进行治疗.植入后应用QuickOpt进行AV、VV间期优化.初始左室电极采用左室头端一右室环的起搏设置,因有右室环阳极夺获的存在,致使VV间期优化时,左室电极起搏到右室电极感知的时间参数错误测定,结果优化为右室优先35 ms;将左室电极改为双极起搏,消除了右室阳极夺获后,重新进行QuickOpt优化,结果为左室优先25 ms,体表心电图明显变窄.

    作者:王礼春;唐安丽;冯冲;何建桂;柳俊;董吁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144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外科手术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的疗效

    目的 分析本院心脏瓣膜病伴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患者外科手术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MazeⅢ型手术疗效.方法 调查2007年1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在心内直视手术下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MazeⅢ型手术,观察随访6个月时的心律情况,根据节律分为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组和非窦律组,分析影响术后转律的原因.结果 144例入选,2例安置永久起搏器,1例因瓣周漏而行二次手术.出院时窦律88例(61.11%),房颤39例(27.08%),随访6个月窦律88例(61.11%),房颤25例(17.36%).窦律组左房小于非窦律组,房颤时间短于非窦律组.左房内径≥6.5 cm者,可达龙的转复率高于非可达龙组(53.8% vs 28.6%,P<0.05).结论 心脏病伴发房颤的病人,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对窦律的恢复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左房内径大小及房颤持续时间是房颤转复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达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大左房(≥6.5 cm)的转复成功率.

    作者:王嬿;胡大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调整心房感知纠正远程监测发现的双室起搏比例下降一例

    患者女性,因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Ⅰ类适应证而植入带有Home Monitoring功能的双室同步起搏器(CRT-P).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通过远程监测及时发现患者双室起搏比例下降,心房起搏比例增高.后及时通过程控分析仪发现其原因为心房感知问题,通过调整感知设置恢复了高比例的双室起搏.

    作者:宿燕岗;柏瑾;秦胜梅;葛均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窦性心律下X线影像解剖定位与P电位标测相结合指导小儿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简称窦律)下X线影像解剖定位与P电位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射频消融儿童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窦律下X线解剖定位结合P电位标测方法30例,激动顺序标测法(对照组)25例.比较两种标测方法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和复发率.结果 窦律下X线解剖定位结合P电位标测方法30例,4例未能诱发ILVT,30例均消融成功,成功率100%.激动顺序标测方法25例,2例未能诱发ILVT,23例(23/25)成功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100%.术后随访3个月至13年,前者复发1例(3.3%),后者复发3例(13.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病例再行射频消融获成功.全部患儿术后体表心电图均无左后分支阻滞.结论 窦律下X线影像定位结合P电位标测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治疗ILVT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且操作简单安全.

    作者:李小梅;包敏;张宴;李延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行房室结改良并起搏器植入治疗一例

    患者男,86岁,反复胸闷、胸痛20余年,常规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心电图发现胸闷、胸痛与心房颤动发生有关,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全闭,并可见右冠向左前降支及左旋支较好的侧支循环.遂行房室结改良并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继续药物治疗并强化控制心室率.随访3年,胸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减轻,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作者:郭柱力;梁锦军;杨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早搏揭示左后分支4相阻滞一例

    患者,女,59岁.因“反复头痛、头晕伴晕厥10年,加重10天”来院就诊,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每当出现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后的代偿间期造成窦性周期延长时,出现连续3~5个窦性搏动未下传,引起2.57 ~3.59 s长R-R间期心室静止的4相左后分支阻滞现象.

    作者:苏琪;王小斌;于洪英;韩秀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aVR导联特征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心电图aVR导联特征.方法 分析60例ARVC患者的体表心电图aVR导联的波形特征,并与71例正常人心电图作对照.结果 ARVC患者aVR导联呈QR型、rSr型及rSR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3% vs 5.6%,26.7%vs 8.5%,6.7% vs0,P<0.01);而呈Qr型者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3.3%vs 46.5%,P<0.01),与对照组相比ARVC患者aVR导联呈碎裂QRS波明显增多(33.3% vs 8.5%,P<0.01);ARVC患者aVR导联Q波或S波振幅减小(0.42±0.26 mV vs0.62±0.25 mV,P<0.01);且R/S比值明显增大(0.52±0.67 vs0.21±0.23,P<0.01).结论 ARVC患者的体表心电图aVR导联特征性改变可作为ARVC的诊断线索.

    作者:吴再涛;陆敬平;赵东升;单其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换瓣术后左侧旁道的导管消融

    目的 报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左侧旁道射频消融的经验.方法 分析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左侧旁道射频消融的影像学和导管操作的特点,以及消融术前后的注意事项.结果 3例患者(男1例,女2例),年龄为32,46,46岁,分别为二尖瓣置换术后(2例)和主动脉瓣与二尖瓣联合换瓣术后(1例),均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经左侧旁道折返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分别经主动脉逆行法(2例)和穿房间隔法(1例)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结论 换瓣术后患者的左侧旁道可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李鼎;李学斌;苑翠珍;张海澄;张萍;王龙;郭继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三尖瓣下移畸形术后经肺动脉途径植入永久起搏器一例

    12岁患者因反复晕厥半年入院,心电图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既往明确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下移畸形并行Glenn术,入院后立即植入临时起搏器,择期经上腔静脉、肺动脉、右室心尖部植入永久起搏器.

    作者:陈再华;洪浪;王洪;陆林祥;赖珩莉;邱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留置冠状动脉导丝固定左室电极一例

    1例“扩张型心肌病,持续性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永久性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将左室电极放置于靶血管即心侧静脉后,撤出冠状动脉导丝时心室电极脱位,保留冠状动脉导丝在心侧静脉内加强支撑固定左室电极.术后复查QRS波时限为140 ms,较术前缩短了30%.

    作者:丁世芳;卢青;陈志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变化

    探讨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按有一定功能和结构变化的标准收集成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早56例.比较手术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有关参数的变化.与术前比较,消融治疗后,24h室早总数由术前23 662 ±12 559个减少为125±113个;患者胸闷、心悸症状缓解;NYHA心功能分级较前改善(p<0.05);超声心动图腔室结构参数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5).结论射频消融可改善频发室早引起的心脏结构重构和功能减退.

    作者:庄晓华;桂燕萍;牛晓萍;张家友;顾兴建;赵亮;徐涛;廖德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巨大左室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一例

    患者男性,49岁.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级.心脏超声左室舒张末内径105 mm,左室射血分数0.33.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发现冠状窦(CS)开口及形态变异,采用CS电极并结合腔内心电图确定CS位置.患者靶静脉粗大,将4195电极送至靶静脉远端才得以稳妥固定.术后4个月随访,心脏明显缩小.

    作者:张常莹;郑杰;李库林;崔志敏;郁志明;吴小庆;王如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TRIaD指标与药物所致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以往人们多认为QT间期延长是药源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重要机制.但是QT间期延长并不都能引发TdP,而TdP的发生也并不都伴随着QT间期延长,甚至在一些QT间期缩短的情况下,也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TRIaD的概念,其为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三角形化(triangulation)、逆向频率依赖性(revere use dependency)、不稳定性(instability)以及离散(dispersion)等指标的合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TRIaD指标的变化是药源性TdP发生的共同基质;药物应用后表现出动作电位三角形化、逆向频率依赖性、不稳定性、离散增加等反应,无论有无QT间期的延长,均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包括TdP.反之,即使QT间期延长,致心律失常作用也很小.

    作者:关敬树;徐涛;王昊;廖德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心脏起搏器囊袋相关并发症临床分析

    分析362例永久起搏器患者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结果:发生起搏器囊袋相关并发症共23例,发生率6.35%.其中≥60岁19例,发生率8.75%;<60岁4例,发生率3.15%.两年龄段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P<0.05),并发症包括囊袋出血/血肿13例(3.59%),囊袋感染4例(1.10%),切口裂开2例(0.55%),囊袋漏2例(0.55%),囊袋积液1例(0.28%),囊袋窦道1例(0.28%).结论:起搏器囊袋相关并发症在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有升高趋势.

    作者:马娜;叶玉春;张帆;孟晓冬;刘燕;罗朝军;王丽娜;秦继周;孙小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利用Java编程对窦房结体系搏动过程进行视图仿真

    目的 动态观察窦房结起搏活动随外界刺激的演变过程,揭示传导阻滞与心律失常之间的联系.方法 以窦房结细胞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Java语言编程,对窦房结起搏活动进行视图仿真研究.首先,利用其视图功能,将复杂体系各控制参量设置为面板上不同按钮,通过点击按钮观察膜电压随控制参数变化的情况;其次,添加恰当的鼠标响应效果,观察不同条件下的视图效果.结果 加入外界刺激对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调节细胞死亡比例或钠电导等控制参量,模拟窦房结体系在体的搏动过程,观察搏动电信号传导受阻现象,与临床观察到的心律失常症状相吻合;利用视图仿真,动态跟踪不同参数条件下,膜电压产生及传导的演变过程,直观形象地模拟了窦房结体系动力学过程.结论 利用Java编程的视图仿真可直观了解传导阻滞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内在联系,模拟过程直观形象,方便明了.

    作者:陈春磊;张季谦;梁立嗣;马文洋;张恒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