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河;秦牧;刘韬;孔彬;范阳;熊君;黄从新;黄鹤
患者女性,因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Ⅰ类适应证而植入带有Home Monitoring功能的双室同步起搏器(CRT-P).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通过远程监测及时发现患者双室起搏比例下降,心房起搏比例增高.后及时通过程控分析仪发现其原因为心房感知问题,通过调整感知设置恢复了高比例的双室起搏.
作者:宿燕岗;柏瑾;秦胜梅;葛均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效果明确.多项大型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的性别对CRT的疗效及应答存在差异,但由于受试对象的女性患者较少,对CRT疗效的性别差异缺乏数据处理.但目前小型试验已证明CRT对女性心衰患者是有益的,女性患者的效果更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患者多为非缺血性心肌病、正常女性QRS波时限较短及女性的生理基础有关.
作者:刘洁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以往人们多认为QT间期延长是药源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重要机制.但是QT间期延长并不都能引发TdP,而TdP的发生也并不都伴随着QT间期延长,甚至在一些QT间期缩短的情况下,也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TRIaD的概念,其为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三角形化(triangulation)、逆向频率依赖性(revere use dependency)、不稳定性(instability)以及离散(dispersion)等指标的合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TRIaD指标的变化是药源性TdP发生的共同基质;药物应用后表现出动作电位三角形化、逆向频率依赖性、不稳定性、离散增加等反应,无论有无QT间期的延长,均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包括TdP.反之,即使QT间期延长,致心律失常作用也很小.
作者:关敬树;徐涛;王昊;廖德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报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左侧旁道射频消融的经验.方法 分析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左侧旁道射频消融的影像学和导管操作的特点,以及消融术前后的注意事项.结果 3例患者(男1例,女2例),年龄为32,46,46岁,分别为二尖瓣置换术后(2例)和主动脉瓣与二尖瓣联合换瓣术后(1例),均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经左侧旁道折返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分别经主动脉逆行法(2例)和穿房间隔法(1例)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结论 换瓣术后患者的左侧旁道可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李鼎;李学斌;苑翠珍;张海澄;张萍;王龙;郭继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9例急性心肌炎新发心房颤动及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住院期间均出现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窦性停搏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恶性心律失常,虽然经过积极治疗仍有2例死亡.7例存活,存活者考虑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尽早给予体外膜肺氧合和呼吸机等生命辅助支持等有关.
作者:董剑廷;李飞;袁勇;冯力;孙艳香;邓志华;张励庭;黄炫生;韩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心室起搏管理(MVP)这一功能为美敦力公司开发,MVP模式下,双腔起搏器的基本起搏模式为AAI(R),但起搏器的心室通道具有感知功能和备用起搏功能,起搏模式可以在AAI(R)和DDD(R)之间转换.在AAI(R)起搏模式下,单个心房激动未下传激动心室并不触发起搏器发生模式转换,也不触发起搏器发放心室脉冲(VP),心室备用脉冲的发放时间为心房逸搏间期计时结束后的80 ms处;如果连续4个P波中有2个不能下传激动心室,则AAI(R)起搏模式将自动转换为DDD(R)起搏模式.MVP功能进行自身房室传导搜索时的心室漏搏会增加患者的不适,心室漏搏造成的长短周期序列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即使起搏器能搜索到自身房室传导,但如果自身房室传导间期过长,则失去了房室顺序收缩对心输出量的改善.如存在心房起搏功能或心房感知功能不良会造成房室不同步.病窦综合征患者植入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后,AAI(R)起搏模式下如果心房通道发生超感知,会导致心室漏搏.MVP功能打开时会抑制心室安全起搏功能发挥作用.如室性早搏或交界区早搏的QRS波位于心房起搏后80 ms内,不会被起搏器感知,使起搏器判断错误,起搏器误认为心室发生了漏搏,触发心室备用脉冲在心房逸搏间期结束后80 ms处发放.上述缺点限制了MVP功能在临床上的使用,如能对MVP功能做一改进,进行自身房室传导搜索时如果在两个心房事件间期的50%处或心房事件后一定时间处(如350 ms时)仍未搜索到自身房室传导时,起搏器发放心室备用脉冲,可能会减少MVP的不良影响,这一改进和AV Search的区别在于房室搜索是逐渐延长还是突然延长.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男性,49岁.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级.心脏超声左室舒张末内径105 mm,左室射血分数0.33.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发现冠状窦(CS)开口及形态变异,采用CS电极并结合腔内心电图确定CS位置.患者靶静脉粗大,将4195电极送至靶静脉远端才得以稳妥固定.术后4个月随访,心脏明显缩小.
作者:张常莹;郑杰;李库林;崔志敏;郁志明;吴小庆;王如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在频发室性早搏(PVC)射频消融疗效判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7月到2011年3月在本中心接受射频消融的频发性PV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起搏与激动标测相结合方法确定消融靶点.消融后观察20 min如无早搏出现,即予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使心室率升至120次/分,观察至心率恢复到基础状态,记录PVC是否再现及形态等情况,无论早搏有无均不再予消融,术后1~3个月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共65例接受手术,术前基础状态下均可见频发PVC,其中59例消融后基础状态下早搏消失,达即刻成功标准.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后不能诱发PVC 32例(A组),诱发出同样形态的早搏12例(B组),诱发出不同形态的早搏15例(C组).术后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复发5例,其中A组复发3例,B组1例,C组1例.各组间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对于判断频发PVC射频消融疗效无明确作用.
作者:李先进;韩冰;蒋树中;李为东;李世杰;付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心脏不同部位起搏对体表心电图有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10只健康猪,分别在右房(RA)起搏、右室心尖部心内膜起搏(RVEndo)及左室心外膜(LVEpi)起搏,记录并测量不同部位起搏后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QRS波时限、QT间期、JT间期和T波峰-末间期(Tpe),计算Tpe平均值(TpeAVE)、Tpe大值(TPeMAX).结果 LVEpi起搏时QT间期、JT间期大于RA及RVEndo起搏时(P均<0.05);LVEpi起搏时TpeAVE,TpeMAX大于RA及RVEndo起搏时(P均<0.05),而RA与RVEndo起搏时此两指标无差异.结论 LVEpi起搏可能会增加健康心室整体复极离散.
作者:李世军;杨延宗;夏云龙;尹晓盟;张树龙;高连君;林治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心电图aVR导联特征.方法 分析60例ARVC患者的体表心电图aVR导联的波形特征,并与71例正常人心电图作对照.结果 ARVC患者aVR导联呈QR型、rSr型及rSR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3% vs 5.6%,26.7%vs 8.5%,6.7% vs0,P<0.01);而呈Qr型者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3.3%vs 46.5%,P<0.01),与对照组相比ARVC患者aVR导联呈碎裂QRS波明显增多(33.3% vs 8.5%,P<0.01);ARVC患者aVR导联Q波或S波振幅减小(0.42±0.26 mV vs0.62±0.25 mV,P<0.01);且R/S比值明显增大(0.52±0.67 vs0.21±0.23,P<0.01).结论 ARVC患者的体表心电图aVR导联特征性改变可作为ARVC的诊断线索.
作者:吴再涛;陆敬平;赵东升;单其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乳头肌可产生和维持室性心律失常(VA).左室乳头肌起源的VA体表心电图与左室束支起源的VA类似,但QRS波时限前者大于后者;前乳头肌起源者V6导联R/S≤1,后乳头肌起源者QRS波时限常>160 ms.前、后乳头肌起源的VA有共同的电生理特性.右室乳头肌起源的VA,其QRS波时限大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源的,后、前乳头肌较间隔乳头肌起源者常有电轴上偏和较晚的胸导联移行(>V4).乳头肌起源的VA,其起源部位较深,多采用盐水灌注导管和8mm消融导管,滴定能量.如消融过程中出现心室颤动,应采取相应措施后,继续消融可望成功.
作者:孙育民;陈明龙;杨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报道4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PVC)触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PVT/VF)的临床特点.方法 76例起源于RVOT的VT患者,其中4例为PVC触发PVT/VF,总结4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另72例有关资料相比较.结果 所有4例触发PVT/VF时的PVC与孤立PVC的形态一致,但2种PVC的联律间期发生了明显改变,其改变幅度均≥70 ms,其中2例缩短,2例延长.1例孤立PVC时的联律间期亦不恒定.72例PVC触发的单形VT患者每天PVC次数为15 427±1 109,QT间期为404±15 ms,孤立PVC联律间期为419±22m.4例PVC触发PVT/VF患者中3例1天的PVC次数与72例PVC触发的单形VT患者平均PVC次数相当.4例患者的QT间期及孤立PVC联律间期与另72例患者相当.而4例PVT/VF的周长均小于280 ms,明显短于72例VT的平均周长(324±59 ms).72例单形VT患者发生晕厥比率4.1%;4例PVT/VF患者中发生晕厥者2例.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证实4例患者PVC均起源于RVOT间隔侧,经射频导管消融PVC取得成功.结论 起源于RVOT的PVC触发PVT/VF具有PVC联律间期不恒定及PVT/VF的周长短的临床特征,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
作者:梁延春;王祖禄;梁明;李世倍;金志清;韩雅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男,86岁,反复胸闷、胸痛20余年,常规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心电图发现胸闷、胸痛与心房颤动发生有关,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全闭,并可见右冠向左前降支及左旋支较好的侧支循环.遂行房室结改良并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继续药物治疗并强化控制心室率.随访3年,胸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减轻,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作者:郭柱力;梁锦军;杨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68岁,男性,因“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安置心脏起搏器.术后3年每间隔一年发生起搏器外凸囊袋破溃1次,囊袋内干燥无渗血、渗液,表皮干性坏死,行2次起搏器重置术.考虑反复囊袋破溃由排斥反应所致.第3次发生囊袋破溃后摘除起搏器,术后第4天出现大面积脑梗塞,考虑为心房附壁血栓脱落所致.
作者:谢绍华;赫江华;何胜国;邹先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探讨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按有一定功能和结构变化的标准收集成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早56例.比较手术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有关参数的变化.与术前比较,消融治疗后,24h室早总数由术前23 662 ±12 559个减少为125±113个;患者胸闷、心悸症状缓解;NYHA心功能分级较前改善(p<0.05);超声心动图腔室结构参数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5).结论射频消融可改善频发室早引起的心脏结构重构和功能减退.
作者:庄晓华;桂燕萍;牛晓萍;张家友;顾兴建;赵亮;徐涛;廖德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STV1V3↓/∑STⅡ、Ⅲ、aVF↑指标识别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罪犯血管的价值.方法 60例急性下壁心梗明确诊断单支冠状动脉闭塞[右冠状动脉(RCA)或左回旋支(LCX)]的患者,分析罪犯血管开通前心电图.比较∑STV1-V3↓/∑STⅡ、Ⅲ、VF↑指标与常用指标(Ⅱ导联和Ⅲ导联ST段抬高程度的比较)预测价值的差异.结果 ①∑STV1-V3↓/∑STⅡ、Ⅲ、aVF↑≤1在预测RCA闭塞中敏感度高于STⅢ↑>STⅡ↑ (91.3%vs87.0%).②预测LCX闭塞∑STV1-V3↓/∑STⅡ、Ⅱ、aVF↑>1有相对高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91.3%、57.1%、66.7%、87.5%).结论 ∑STV1-V3↓/∑STⅡ、Ⅲ、aVF↑指标在识别急性下壁心梗的罪犯血管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晓红;张晶;胥磊;郭继鸿;王伟民;王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1例“扩张型心肌病,持续性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永久性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将左室电极放置于靶血管即心侧静脉后,撤出冠状动脉导丝时心室电极脱位,保留冠状动脉导丝在心侧静脉内加强支撑固定左室电极.术后复查QRS波时限为140 ms,较术前缩短了30%.
作者:丁世芳;卢青;陈志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小鼠研究细胞型Fas相关死亡区域蛋白样β白介素-1转换酶抑制蛋白基因(cFLIP)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cFLIP杂合子小鼠(heterozygote,HZ)和cFLIP野生型小鼠( wild type,WT)各20只分别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小鼠心肌肥厚模型,术后4周超声检测小鼠心室腔大小及左室短轴缩短率,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心肌肥厚及纤维化程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在mRNA水平检测心肌肥厚标志物心钠肽,脑钠肽,β-MHC以及心肌纤维化标志物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Ⅳ型胶原(collagenⅠ,Ⅳ),TGF-β1.结果 术后4周,HZ模型组较WT模型组和HZ假手术组心室腔增大,左室短轴缩短率下降(P<0.05,n=10);心肌肥厚及纤维化组织病理学检测及相关标志物表达水平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n=10),而HZ模型组表达增加程度较WT模型组更为显著(P<0.05,n=10).结论 cFLIP可抑制心肌肥厚及纤维化,对心功能起保护作用.
作者:王纯奕;范阳;汪心安;肖金凤;黎明江;李红良;夏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心外科开放手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因手术种类不同而不一致.其中,女性、老龄化、已有传导疾病和主动脉瓣器质性病变是传导阻滞的术前危险因素;手术创伤、体外循环、主动脉钳夹以及冠状动脉缺血是术中的危险因素.术后出现没有希望恢复的Ⅲ度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
作者:肖平喜;胡作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腺苷对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及其窦房结、房室结(双结)的影响,评估腺苷试验在流出道室早患者中的安全性,预测室早的机制,为消融做准备.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144例流出道室早患者,在室早频发时行腺苷试验,静脉快速给予腺苷12 mg.在腺苷发挥作用后,观察患者室早及双结对腺苷的反应情况.结果 应用腺苷后3~5 min内,流出道室早对腺苷有四种反应:①敏感型:60例,占41.7%;②不敏感型:64例,占44.4%;③延迟敏感型:12例,占8.3%;④延迟不敏感型:8例,占5.6%.双结出现四种反应类型:①窦房结抑制型:16例,占11.1%;②房室结抑制型:56例,约占38.9%;③双结抑制型:63例,占43.8%;④无反应型:9例,占6.25%.交感神经出现2种反应:①交感兴奋型:70例,占48.6%;②交感无反应型:74例,占51.4%.结论 流出道室早对腺苷的反应以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居多.腺苷对流出道室早患者双结的作用多种多样,以双结抑制及房室结抑制为主.腺苷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流出道室早的电生理检查.
作者:冯向飞;李毅刚;王群山;孙健;陆尚彪;陆秋芬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