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身体抗压动作与倾斜训练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

王吉云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血管迷走性晕厥, 综述, 身体抗压动作, 倾斜训练
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常见于年轻患者,发生前常有晕厥先兆.身体抗压动作如交叉腿、下蹲位、身体向前弯曲等动作可使血压升高30~40 mmHg,可避免和延缓晕厥的发作.如通过采用身体抗压动作,仍然有反复晕厥发生,则可考虑直立倾斜训练.通过规范的倾斜训练后,大约有80%以上的患者不会再有晕厥的发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心房颤动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1血清水平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是否升高.方法 入选的55例阵发性AF患者,33例持续性AF患者,选择36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无AF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USA法检测血清HMGB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持续性AF患者血清HMGB1水平较对照组和阵发性AF患者显著增高(8.62±2.18 ng/ml vs 2.22±0.63 ng/ml,5.29±1.43 ng/ml,P均<0,05).阵发性AF患者血清HMGB1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AF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n=88,r=0.629,P<0.05).结论 AF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著上升.

    作者:杨新红;李艳;胡笑容;周文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治疗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一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扩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基础,有明确的希-浦系统传导障碍,电生理检查可诱发两种室速:一种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内激顺序为左束支-His束-心室;另一种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内激动顺序为His束-左束支-心室.确诊为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通过消融右束支治疗成功.

    作者:张劲林;苏晞;李振;韩宏伟;蒋萍;唐成;程光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plakophilin-2基因新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目的 收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D/C)患者,检测Plakophilin-2(PKP-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CFβ-3)和Desmoplakin(DSP)基因突变,发现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方法 从49例临床诊断ARVD/C患者中留取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指标,并与200例健康者共同留取外周血样本,提取基因组DNA,使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直接测序方法来检测PKP-2、TGFβ-3和DSP基因突变,并对比突变组与非突变组各临床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在PKP-2基因第一内含子,有7例ARVD/C患者检测到一杂合突变(c.224-3 G>C)--新SNP位点,其余42例ARVD/C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者中均未检测到该突变,和非突变组相比,突变组ARVD/C患者右室明显增大、V<,2>导联S波升支时限明显延艮.结论 在ARVD/C患者PKP-2基因中检测到一新SNP效应位点(c.224-3 G>C).

    作者:王培宁;吴书林;单志新;张绪超;林秋雄;余细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分析

    目的 探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患者运动负荷试验后3 min内的心率恢复(HRR)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83例LVDD患者及37例正常对照,均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记录静息心率、峰值心率及运动后3 min内的心率,计算运动后第1,2,3 min的HRR(HRR1,HRB2,HRR3)及HRR的校正值(HRR1%,HRR2%,HRR3%),比较两组间HRR指标的关系.结果 两组间静息心率、预测储备心率、HRR1、HRR1%、HRR2%及反应运动能力的代谢当量(METs)、运动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峰值心率(127±16次/分 vs 140±14次/分)、心率储备(43±17次/分 vs 53±14次/分)、HRR2(34±8次/分 vs 42±14次/分)、HRR3(39±12 vs 49±13)及HRR3%(30±8 vs 35±8),LVD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LVDD患者HRR较正常人减低,推测此类患者存在自主神经调节异常的早期改变.

    作者:成忠;顾晔;刘启云;邹武松;叶顺传;李春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左房机械功能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电复律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左房机械功能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电复律术后疗效影响.方法 选择30例持续性房颤成功电复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电复律术后48 h静息时窦性心律(简称窦律)下大二尖瓣口面积、A波速度峰值(PMA),E波速度峰值(PME),计算左房射血力,测量左房内径,随访2个月,分析左房机械功能指标与持续性房颤电复律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有11例(36.7%)患者电复律术后2个月复发,复发组左房射血力较窦律维持组明显下降[(8.5±2.4)×10<'-5>N vs(11.4±3.6)×10<'-5>N,P=0.020|;复发组6例左房机械功能低下,较窦律维持组(5例)显著升高(54.5%vs 26.3%,χ<'2>=4.9,P=0.042).而复发组左房内径有增大的趋势(37.3±4.1mm vs 34.4±4.2 mm,P=0.077).结论 左房机械功能低下是持续性房颤电复律术后近期复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雷汉东;宋明才;张稳柱;李琦;李建辉;李健豪;梁嘉永;陈国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欧洲《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应用指南2010》新看点

    欧洲心脏协会(ESC)指南工作委员会在2010年9月ESC会议上推出了<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应用指南2010>[1](简称新指南),该指南是对2008年的<欧洲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简称08年指南)和2007年<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3](简称07年指南)修订和更新.

    作者:代佰玲;张荣峰;张树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三维电场导航系统非透视引导下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目的 探讨三维电场导航系统(EnSite-NavX)非x线透视引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町行性.方法 对42例PSVT患者,在NavX系统非X线透视引导下行RFCA.结果 42例PSVT,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0例(右侧旁道4例,左侧旁道15例,左、右侧双旁道1例),全部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前8例为验证消融靶点位置行数秒X线透视,1例患者左锁骨下-奇静脉迂曲畸形,行静脉造影,1例左前隐匿性旁道非X线透视引导下消融未成功,改在透视下消融,更换合适消融导管消融成功,X线曝光时间6 min,其余患者手术全程在非X线透视下完成.结论 NavX非透视引导下行RFCA是可行的.

    作者:屈百鸣;钱琳艳;车贤达;俞坚武;洪银维;徐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埋藏式心律失常追踪器的临床应用

    多数不明原因晕厥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对这类晕厥,诊断精度和效率高的方法是为患者安装埋藏式心律失常追踪器(ILR).不论患者有无症状,新一代ILR可在长达3年的监测期内,借助手动/自动存储模式选择性捕捉有意义事件前/后的心电信息,明确心律失常与患者晕厥有或没有相关性,进而大大改进晕厥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转归.

    作者:郭涛;蒲里津;华宝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植入起搏器患者发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学特点

    植入起搏器患者除具有心脏自身的激动起源和传导途径之外又引入了起搏器这一激动起源和传导途径,这使植入起搏器患者发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心电学特点表现复杂化.为了准确分析植入起搏器患者发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学特点,除需具有心电学知识外,还需了解患者所植入起搏器的生产厂家、型号、程控参数等.有时植入起搏器患者发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学特点和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相似,两者根本的区别是心室起搏不参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环的构成,而参与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折返环的构成.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张峰;任自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腺苷试验在晕厥诊断中的价值

    腺苷试验不仅应用方便,检查过程迅速,而且价格低廉.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晕厥诊治指南中已经将腺苷试验列为不明原因性晕厥的实验室检查手段之一.由于近年来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因此关于腺苷试验的适宜人群和应用条件尚未得到专家的广泛共识.但腺苷试验在晕厥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孙志军;吴永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经皮导管封堵器植入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

    经皮导管封堵器植入术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因PMVSD与交界区传导系统相毗邻,经皮导管封堵器植入对PMVSD患者传导系统可产生影响.PMVSD经皮导管封堵器植入后即时延长HV,大样本病例的临床研究表明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1.9%~30.4%,国内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只有0.4%.PMVSD外科修补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率少于1%.因此,PMVSD经皮导管封堵器植入并不增加心脏传导系统损伤的风险.

    作者:林晶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兔心房结构重构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家兔心房肌结构重构及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家兔20只,将其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罗格列酮干预组;10只正常家兔为对照组.三组均予普通饲料喂养5周,罗格列酮干预组兔于后4周每天予口服罗格列酮4 mg,分别测定5周后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剪取心房肌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测定胶原容积分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的MDA水平升高,SOD水平有降低趋势;罗格列酮干预组SOD高于糖尿病组,而MDA水平低于糖尿病组(P<0.05),而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NO和GSH水平三组无差异.HE及MASSON染色示糖尿病组左房肌细胞较对照组排列紊乱,炎症浸润,纤维化明显,而罗格列酮干预组炎性改变及纤维化程度均减轻.结论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家兔氧化应激改变及心房肌纤维化可能存在拮抗作用.

    作者:赵辉;李广平;刘彤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身体抗压动作与倾斜训练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常见于年轻患者,发生前常有晕厥先兆.身体抗压动作如交叉腿、下蹲位、身体向前弯曲等动作可使血压升高30~40 mmHg,可避免和延缓晕厥的发作.如通过采用身体抗压动作,仍然有反复晕厥发生,则可考虑直立倾斜训练.通过规范的倾斜训练后,大约有80%以上的患者不会再有晕厥的发生.

    作者:王吉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历史与现状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从提出至今已走过100多年.近年通过电视胸腔镜来施行LCSD使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它通过切除左侧星状神经节下半部与左胸1-5交感神经节,可干扰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现在可用LCSD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心律失常包括长QT综合征(LQTS)、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以及一些难治性心律失常.它与ICD联用还可减少ICD的放电次数.

    作者:赵博;李剑锋;李翠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晚期电极心肌穿孔一例

    患者女,78岁,因症状性间隙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人工双腔心脏起搏器,术中、术后一周随访,心房、心室电极导线感知、起搏功能均正常.术后40天随访时发现心室电极起搏阔值升高,经胸片、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导致心肌穿孔.给予留置原起搏器电极,放置新的电极导线的处理,之后患者无不适主诉,随访起搏功能正常,原心室电极导线再无移位.

    作者:胡作英;戴振林;张航;肖平喜;王蓉;许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经心外膜注射无水乙醇行犬心室线性消融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经心外膜注射无水乙醇行犬心室线性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18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n=9)和对照组(n=9),分别用无水乙醇和生理盐水经心外膜在左室前壁行线性消融.消融前和消融后30天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两组在消融完毕后即刻和30天后行电生理和病理检查.术后观察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结果 实验组消融后即刻消融线实现双向传导阻滞,30天后传导无恢复;对照组术后即刻及30天后消融线均未阻滞.两组消融后30天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以及射血分数与消融前无差异.实验组血清CK和CK-MB呈急性心肌梗死样动态改变,酶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无水乙醇经犬心外膜行心室线性消融可能是有效的,可形成持久的不可逆的线性透壁损伤,但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价.

    作者:梁翠;桑才华;宁曼;苗成龙;蒋晨曦;尹先东;汤日波;龙德勇;喻荣辉;刘兴鹏;董建增;马长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的死亡原因分析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能够改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的预后,而接受CRT的患者大约仍有30%对CRT反应差,而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研究显示心衰恶化(也称泵衰竭)和致命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猝死是CRT术后患者两大主要死亡原因;高龄、男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缺血性心肌病、术前心衰的严重程度、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阵发性心房颤动等病史以及术后3~6个月未发生心室重构逆转等是CRT死亡的影响和预测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有效的干预,可能会提高CRT的疗效,进一步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谢上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简化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消融

    目的 探讨简化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消融的有效性.方法 59例峡部依赖性房扑患者,分别接受多极导管指导的常规法消融(n=22)及简化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的消融(Carto法,n=37).消融终点设定为双向跨越峡部的传导完全阻滞.结果 56例消融成功,两组成功率分别为86.4%和100%,(P=0.047);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5.8%和0%,(P=0.035);Carto组较常规组手术耗时更短(68.2±6.9 min vs101.4±15.4 min,P<0.01)、X线暴露时间少(5.8±2.2 min vs 18.1±3.7 min,P<0.01),且射频消融时间更短(9.1±4.1 min vs 14.8±6.0 min,P<0.001).3例常规组消融失败患者二次消融时交叉入Carto组均获得手术成功.Carto组显示峡部宽度的增加提示更长的X线暴露时间及射频消融时间.结论 简化的峡部三维重建对指导峡部依赖性房扑的消融具有优势,且对常规法术后复发的房扑再次消融能获得有效成功.

    作者:张凝;陈颖;潘文麒;金奇;严鹏勇;顾刚;沈永初;吴立群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心房颤动(AF)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62例SSS合并阵发性AF(PAF)未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且血脂正常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20 mg/d),随访观察12个月,观察AF发作次数、AF持续时间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AF的发作次数、AF持续时间虽没有明显降低但显著低于对照组(13.4±2.8次/年vs 16.2±3.6次/年,62.4±7.2小时/年vs 66.3±4.7小时/年),血CRP水平显著降低(7.95±0.87 mg/L vs 9.52±1.31 mg/L)且显著低于对照组(7.95±0.87 mg/L vs 10.02±1.37mg/L).治疗组的血脂在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的上述指标则无明显改善.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未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SSS患者AF的复发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脂有关.

    作者:魏子秀;张梅;孙晓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左室电极脱位复位三例

    第1例左室电极脱至冠状窦口,采用了经典的复位方式,重新植入左室递送系统,复位左室电极;第2例电极脱出了心腔,仅应用shaped stylet和冠状动脉介入(PCI)导丝将左室电极复位成功;第3例电极脱出了心腔,首先采用病例2的方式进行电极复位,但因冠状窦口扭曲,PcI导丝支撑力不足,电极直接植入失败,后改为经典方式植入左室电极.

    作者:易甫;武峰;沈敏;王琼;郭文怡;李伟杰;王海昌;刘兵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