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症状预激的再认识

黎海文;李天发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射频消融, 综述, 无症状预激, 猝死, 心房颤动
摘要:导管消融是有心律失常发作预激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法.而临床上无症状预激其实并不少见,并且通过临床观察,部分无症状的预激综合征往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心律失常,有少部分无症状预激则以猝死为首发表现,而这种猝死往往发生在院外.对于无症状预激的处理,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对无症状预激行射频消融持保守态度,主张以观察为主,也有学者主张基于电生理检查基础上的预防性射频消融可改善部分高危人群的预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兔右室流出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钠钙交换尾电流特性

    目的 研究兔右室流出道(RVOT)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钠钙交换尾电流(INCX,tail)相关特性,探讨源于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兔右室(RV)游离壁和RVOT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在不更换细胞及电极内液情况下连续记录INCX.tail,对比分析两者动作电位和INCX.tail特性.结果 兔RVOT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时程(APD)的变异程度大于RV游离壁心肌细胞.在RVOT心肌细胞记录到早期后除极及显著延长的APD.动作电位显著延长及后除极的RVOT心肌细胞所对应的INCX.tail到达峰值时程较动作电位正常的细胞延迟,并且电流强度大于RV游离壁对照组心肌细胞(P<0.05).结论 RVOT心肌细胞APD变异程度大,而且APD显著延长的RVOT细胞INCX,tail到达峰值时程延迟及相应电流显著增大,这是RVOT部位好发触发活动的重要机制.

    作者:王焱;林晨晖;李源;刘泰槰;肖国胜;常贺;黄卫斌;叶涛;巩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行体外循环手术治疗一例

    1例50岁男性患者,外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年出现囊袋感染,行起搏器摘除,剪除部分起搏导线及多次清创术,感染未控制并形成慢性窦道.人院后行心房电极拔除术,但1个月后感染再次复发并形成新的窦道,再次人院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取出电极,胸部窦道清创,换药2周后行清创缝合术.治愈出院.

    作者:王明岩;李伯君;高长青;叶卫华;刘国鹏;王黎;陈婷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几何画板》模拟RR-Lorenz图的方法及意义

    目的 深入了解不同形态、分型各异的RR-Lorenz图的临床意义和潜在价值.方法 按照RR-Lorenz图的成图原理,结合实际的RR-Lorenz图,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几何与跟踪轨迹功能,模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总结不同形态散点图所揭示的心律失常规律.结果 《几何画板》不仅能模拟常见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而且可以揭示RR-Lorenz图各部分的含义.结论 《几何画板》是一个有力的探索工具,有利于我们探索RR-Lorenz图的无穷魅力与潜在价值.

    作者:景永明;相晓军;荆凡君;向晋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法监测122例心肌梗死患者AVB的发生率及其对药物治疗反应、演变过程和终预后.结果 122例AMI患者中20例发生AVB(16.4%).17例发生于下/后心肌梗死者,3例发生于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按AVB发生的不同时期分为早发组(发病8h内,n=8)和晚发组(发病8h后,n=12),晚发组并发症显著高于早发组(25%vs 83.3%,P<0.05);早发组对阿托品或山莨菪碱治疗反应较好(P<0.05);早发组Ⅲ度AVB 7例、Ⅱ度AVB 1例,持续时间短.晚发组Ⅰ度AVB 5例、Ⅱ度AVB 6例、Ⅲ度AVB 1例,持续时间长;早发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晚发组死亡5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AMI病人中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AVB;8 h之内发生的AVB以Ⅲ度AVB为主,早期发生的AVB患者预后好.

    作者:雷玉华;张复贵;李元红;黄浩;及心;向家培;华晓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排异反应一例

    患者因“病窦综合征”行DDD起搏器置入术,术后出现高热,出现皮肤丘疹、丘疱疹、皮肤破溃,考虑为起搏器“排异反应”,行起搏器系统拔除并用激素后病愈.

    作者:李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目的 探讨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植入三腔起搏器进行心脏超声优化的CHF患者30例,分别测定传统CRT优化后及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CRT模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MVI)、二尖瓣返流VTI(MR-VTI)、主动脉瓣前向血流VTI(AVI),并与CRT术前及传统CRT右室优先模式(11例)比较上述心脏超声指标、QRS波时限、优化耗时及CRT费用的差别.结果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模式的平均电池寿命长于传统CRT模式,QRS波时限、优化耗时及CRT年平均费用少于传统CRT模式(均P<0.01);AVI、LVEF、MVI、MR-VTI与传统CRT模式无差异(均P>0.05),但与传统CRT模式高度相关(P<0.01).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模式的AVI、LVEF、MVI较右室优先模式增加,MR-VTI较右室优先模式减少(P均<0.05).结论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较右室优先的传统CRT模式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CRT年平均费用.

    作者:蒲里津;刘可;骆志玲;彭云珠;赵玲;华宝桐;李琳;韩明华;李淑敏;杨军;郭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如何优化起搏植入术的流程

    优化起搏植入术的流程很重要.对普通起搏器,先切开皮肤到筋膜层后再在有空隙的锁骨下间隙进行穿刺;鞘管在送入导线至静脉后应撤除;房、室导线均放置好后一并进行起搏测试;囊袋的制作应在导线到位前用双食指钝性分离完成;对已满足要求内的起搏参数不必反复过于“精确”的测试;应轻轻回拉电极导线感觉是否遇到阻力来判断其牢靠固定度;缝合囊袋前应常规透视导线位置;囊袋局部压迫对防止术后囊袋积血很有效.除颤阈值试验测试过程中要分工协作.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手术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应分别根据右房大小和靶静脉特点选择鞘管和左室导线;造影时可稀释造影剂并在远端静脉显影后松开造影球囊以利显示近端静脉;通常先放置左室导线;多可首先应用左室电极导线自带的钢丝直接尝试进入靶静脉;在保留左室鞘管时完成囊袋制作、右房室导线植入;撤鞘时应一气呵成.

    作者:宿燕岗;葛均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植入性心脏电器械的远程监测系统

    植入性心脏电器械(IECD)包括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和植入性心脏事件记录仪,这些装置是智能化的器械,可以提供器械的程控参数和功能状态,并储存了大量的有诊断价值的资料.IECD 的远程监测就是利用相应的设施获取或读取这些信息,发送至监测中心,进行诊断和处理.目前4家器械生产厂家都推出了各自的远程监护系统:①百多力的Home Monitoing;②波士顿科学的Latitude;③圣犹达的Merlin.netTM;④美敦力的CarelinkTM.4种远程监测系统通过有线和/或无线方式与IECD通讯,均能储存所有的腔内心电图,而实现远程监测、远程随访.但4种系统传送信息的方式以及监测的参数略有差异.

    作者:孙宝贵;张锋;刘少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心脏起搏术后患者发生心绞痛的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心脏起搏术后患者心绞痛的发生情况.方法 35例起搏器术后一年内并发心绞痛的为心绞痛组,选取同期的495例永久心脏起搏患者为非心绞痛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并对不同起搏原因及不同起搏方式的心绞痛发作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与非心绞痛组比较,心绞痛组年龄、吸烟、性别构成无差异,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较高.因房室传导阻滞(AVB)行心脏起搏者较因病窦综合征起搏者术后发生心绞痛比例高(15.4% vs 1.8%,P<0.001),而安置VVI者与DDD者心绞痛发生率相似(6.7% vs 6.3%,P>0.05).结论 起搏术后发生心绞痛患者多合并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AVB者术后心绞痛发生率高.

    作者:高运来;吴小庆;郁志明;王如兴;王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显性预激射频消融术后对房室结前传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显性预激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房室结前传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成功射频消融的单支房室旁道127例,其中显性预激46例,隐匿性预激8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消融后、显性预激组的消融后与随访时、左侧与右侧旁道的心电图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显性预激组患者消融术后的PR间期长于隐匿性预激组,显性预激组患者在随访时的PR间期短于消融术后,左侧旁道患者的PR间期短于右侧,但各组心率(HR)、QRS波时限、QTc间期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显性预激患者,消融后PR间期较长,左右侧旁道延长程度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PR间期可恢复正常.

    作者:徐海;张启高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腹腔镜术后发现起搏器工作模式改变一例

    1例73岁女性,安装双腔心脏起搏器2年,经腹腔镜左肾上腺瘤切除术后,起搏器工作模式由DDDR变为VVI,经程控后恢复,随访3个月起搏器正常.提示:心脏起搏器患者使用电刀应注意对起搏器的影响.

    作者:刘凡;谢瑞芹;鲁静朝;郝杰;裴炜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胰岛素抵抗与心肌离子通道

    胰岛素抵抗时心肌代谢重构,葡萄糖摄取及利用减少,脂肪酸生成和摄取过多,使得心肌细胞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心肌.早期脂肪酸β氧化相关的酶表达及活性增加,对FFA氧化利用同时也增加.晚期参与脂肪酸氧化的基因下调或功能缺陷,FFA氧化利用减少,直接造成三磷酸腺苷(ATP)缺乏,包括离子泵、复极钾电流、ATP敏感性钾电流在内的心肌功能受限.并间接造成心肌细胞内FFA含量过多、钙超载、糖酵解中间产物聚集、氧应激异常等不良反应.在链脲酶素大鼠心室肌观察到瞬时外向钾电流密度显著下降,而应用胰岛素能短暂促进葡萄糖利用,逆转这一改变.提示离子通道功能与细胞能量供应和代谢存在关系.

    作者:李德隆;李卫华;黄峥嵘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及电生理特征记录

    目的 分离培养原代乳鼠心室肌细胞,观察其搏动性,并探索其静息电位(RP)、自发性动作电位(AP)等电生理特征.方法 用0.1%胰蛋白酶分离新生1 ~2 d SD大鼠心室肌细胞,并用差速贴壁法和5-溴脱氧尿嘧啶纯化心肌细胞;通过光镜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和搏动情况;膜片钳技术记录心肌细胞的RP、自发性AP及钠离子电流(INa)特征.结果 光镜下见培养12 h后心肌细胞基本贴壁,培养至第5d时85%左右的心肌细胞都有自发性搏动,搏动频率80次/分左右;记录到自发性搏动心肌细胞RP为-85.34±4.15 mV,并可记录到同步产生的自发性AP,频率84±12次/分,而无自发搏动的心肌细胞RP为-42.1±6.5 mV,未能记录到自发性AP;心室肌细胞INa的阈电位为-60mV.结论 该方法分离培养的原代乳鼠心室肌细胞搏动比例高,同时证实了自发搏动性是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状态佳,并具有良好电生理特征的重要标志.

    作者:童敏;杨向军;李红霞;韩莲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新技术带来的转变

    临床实践表明经典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存在不足:耗时长、电离辐射严重,学习曲线长、手术结果依赖个人技术,指导标测及消融的成像技术各有利弊.在此背景下,新的导管设计(球囊消融导管、多电极标测消融导管)、成像技术(左房造影旋转成像三维心房重建,CartosoundTM、实时MRI)及遥控导航(机器人导管及磁导航)技术得到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设计.

    作者:黄强;刘少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步长稳心颗粒对心力衰竭兔窦房结功能和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兔窦房结功能和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32只日本大耳兔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心衰组、心衰稳心颗粒组.采用主动脉瓣返流联合腹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作心衰模型.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和心衰稳心颗粒组用稳心颗粒干预.8周后开胸测定兔窦房结功能,记录心房肌单向动作电位(MAP)及测定有效不应期(ERP).结果 与心衰组相比,心衰稳心颗粒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显著增高,而左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内径及容积均缩小,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缩短(P均<0.05),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的SNRT(cSRNT)无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和心衰组的SNRT、cSNRT、心房肌MAP时程及ERP均延长(P<0.05),但心衰组和心衰稳心颗粒组间并无差异(P>0.05).结论 稳心颗粒能改善心衰兔SACT,不加重兔心衰后窦房结功能低下;不影响心衰兔心房肌的MAP时程和ERP.

    作者:刘明鑫;唐艳红;连志明;张丹;权力;王晞;王腾;胡萍;黄从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

    导管消融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已成为多数特发性室速首选的治疗策略.然而,对于器质性室速的消融研究中,发现心外膜室速发生率并不低,其消融的成功率较心内膜室速低,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三维标测和消融技术日益完善及新型成像技术,如对比增强核磁共振、对比增强多排CT和正电子放射CT等显像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心外膜室速起源的心脏电解剖和成像解剖信息精确度与心外膜室速消融术成功率,其中以对比增强核磁共振的灵敏度和精确度高.

    作者:沈才杰;储慧民;陈晓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螺内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影响

    目的 观察螺内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抑制作用及对心房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的阵发性AF患者9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给予螺内酯20mg/d,对照组(48例)不予螺内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研究前后血浆醛固酮(Ald)浓度、AF发作情况、左房结构和功能变 化.结果 治疗组应用螺内酯12个月后Ald水平较前明显降低(5.30 ng/dl vs7.70 ng/dl,P<0.01),AF发作次数及AF负荷明显减少,左房内径、左房大容积、左房小容积及左房收缩期前容积均减小,左房射血分数增高(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亦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能够抑制阵发性AF患者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减少AF发生率及持续时间.

    作者:王艳霞;刘微微;李波;沃金善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电极极性错误引起房室感知失灵致心房扑动一例

    患者女,74岁,因电池耗竭行双腔起搏器更换术,术后1h出现心悸,心电图显示心房扑动,房室无感知,药物转复无效.行起搏器程控,将心房、心室电极极性程控为单极,房室感知良好,心房扑动随之终止.

    作者:盛琴慧;蒋捷;王禹川;丁燕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目的 评价中位右室间隔起搏(RVSP)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01例行RVSP,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 126例作对照.在X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四区,分别为His束区、右室流出道间隔区、低位前间隔区和右室流入道间隔区,精确定位RVSP的主动导线在中位间隔位置.记录术中曝光时间、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心电图和术后第3,6,12个月随访资料.结果 两组手术曝光时间无差异.RVSP组起搏前后的QRS波形态有稳定的特征性变化,可结合X线用于指导导线定位.RVSP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P组(98.19±22.30 msvs 120.80±24.14 ms,P<0.01),术中两组的心室导线的起搏阈值、电流、阻抗均存在明显差异(0.76±0.30 V vs 0.39±0.10 V,0.98±0.52 mA vs 0.36±0.19 mA,690.67±141.64 Ω vs 867.16±201.23 Ω,P<0.01).在随访中两组心室起搏阈值和阻抗较稳定.结论 在X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区,主动导线能精确、快捷地固定于右室中位间隔部.该部位是较理想的起搏部位,安全可行.

    作者:白明;李强;张钲;汪涛;邓爱云;张福;王世杰;药素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无症状预激的再认识

    导管消融是有心律失常发作预激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法.而临床上无症状预激其实并不少见,并且通过临床观察,部分无症状的预激综合征往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心律失常,有少部分无症状预激则以猝死为首发表现,而这种猝死往往发生在院外.对于无症状预激的处理,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对无症状预激行射频消融持保守态度,主张以观察为主,也有学者主张基于电生理检查基础上的预防性射频消融可改善部分高危人群的预后.

    作者:黎海文;李天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