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白明;李强;张钲;汪涛;邓爱云;张福;王世杰;药素毓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右室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主动导线
摘要:目的 评价中位右室间隔起搏(RVSP)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01例行RVSP,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 126例作对照.在X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四区,分别为His束区、右室流出道间隔区、低位前间隔区和右室流入道间隔区,精确定位RVSP的主动导线在中位间隔位置.记录术中曝光时间、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心电图和术后第3,6,12个月随访资料.结果 两组手术曝光时间无差异.RVSP组起搏前后的QRS波形态有稳定的特征性变化,可结合X线用于指导导线定位.RVSP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P组(98.19±22.30 msvs 120.80±24.14 ms,P<0.01),术中两组的心室导线的起搏阈值、电流、阻抗均存在明显差异(0.76±0.30 V vs 0.39±0.10 V,0.98±0.52 mA vs 0.36±0.19 mA,690.67±141.64 Ω vs 867.16±201.23 Ω,P<0.01).在随访中两组心室起搏阈值和阻抗较稳定.结论 在X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区,主动导线能精确、快捷地固定于右室中位间隔部.该部位是较理想的起搏部位,安全可行.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心率变异性与楼梯运动后心率恢复关系研究

    862例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完成楼梯运动试验的受检者,依据HRV结果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异常组运动后1-10 min心率恢复值逐渐增大;正常组亦逐渐增大,而9min与10 min无差异;两组心率恢复值不全相等,总体趋势为异常组小于正常组.结论:HRV异常组运动后心率恢复减慢.

    作者:于阿信;平智广;李世锋;井艳;郭森;李中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

    导管消融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已成为多数特发性室速首选的治疗策略.然而,对于器质性室速的消融研究中,发现心外膜室速发生率并不低,其消融的成功率较心内膜室速低,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三维标测和消融技术日益完善及新型成像技术,如对比增强核磁共振、对比增强多排CT和正电子放射CT等显像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心外膜室速起源的心脏电解剖和成像解剖信息精确度与心外膜室速消融术成功率,其中以对比增强核磁共振的灵敏度和精确度高.

    作者:沈才杰;储慧民;陈晓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典型Brugada综合征一例

    一名33岁男性,因“间断心悸伴胸闷”入本院,外院ECG呈典型Ⅰ型Brugada样改变.一同胞兄弟28岁时猝死.本院ECG呈典型Ⅱ型Brugada样改变,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心室颤动.患者Brugada 综合征诊断明确,且属高危患者,随后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作者:曹玮;程中伟;陈太波;李玲;程康安;邓华;姜秀春;方全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电极极性错误引起房室感知失灵致心房扑动一例

    患者女,74岁,因电池耗竭行双腔起搏器更换术,术后1h出现心悸,心电图显示心房扑动,房室无感知,药物转复无效.行起搏器程控,将心房、心室电极极性程控为单极,房室感知良好,心房扑动随之终止.

    作者:盛琴慧;蒋捷;王禹川;丁燕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如何优化起搏植入术的流程

    优化起搏植入术的流程很重要.对普通起搏器,先切开皮肤到筋膜层后再在有空隙的锁骨下间隙进行穿刺;鞘管在送入导线至静脉后应撤除;房、室导线均放置好后一并进行起搏测试;囊袋的制作应在导线到位前用双食指钝性分离完成;对已满足要求内的起搏参数不必反复过于“精确”的测试;应轻轻回拉电极导线感觉是否遇到阻力来判断其牢靠固定度;缝合囊袋前应常规透视导线位置;囊袋局部压迫对防止术后囊袋积血很有效.除颤阈值试验测试过程中要分工协作.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手术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应分别根据右房大小和靶静脉特点选择鞘管和左室导线;造影时可稀释造影剂并在远端静脉显影后松开造影球囊以利显示近端静脉;通常先放置左室导线;多可首先应用左室电极导线自带的钢丝直接尝试进入靶静脉;在保留左室鞘管时完成囊袋制作、右房室导线植入;撤鞘时应一气呵成.

    作者:宿燕岗;葛均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行体外循环手术治疗一例

    1例50岁男性患者,外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年出现囊袋感染,行起搏器摘除,剪除部分起搏导线及多次清创术,感染未控制并形成慢性窦道.人院后行心房电极拔除术,但1个月后感染再次复发并形成新的窦道,再次人院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取出电极,胸部窦道清创,换药2周后行清创缝合术.治愈出院.

    作者:王明岩;李伯君;高长青;叶卫华;刘国鹏;王黎;陈婷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房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

    目的 建立一种人心房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 新鲜右心耳组织取自心外科风湿性心脏病手术患者,采用0.25%胰蛋白酶和0.2%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细胞,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并传代,显微镜下观察心房成纤维细胞生长状况.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Ⅷ因子(VWF)抗体对细胞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获取大量细胞,形态典型;Vimentin、α-SMA表达阳性,VWF 阴性,鉴定为心房肌成纤维细胞.结论 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人心房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方法.

    作者:陈建泉;张建成;许春萱;吴国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击治疗的预测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电击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植入ICD患者的基础特征,将患者是否进行了ICD治疗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电击的预测因素.结果 随访18.8±14.3个月后,其中8例共经历21次电击.ICD电击治疗的发生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r=1.129,P=0.030),与年龄、性别、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消融、胺碘酮及β受体阻滞剂无相关.多变量COX分析证实左室射血分数(HR 1.08,95% CI 1.07 ~1.09,P=0.016)是发生电击治疗的独立预测参数.结论 严重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ICD患者容易出现电击治疗.

    作者:陆秋芬;李毅刚;俞洁霏;孙健;王群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植入性心脏电器械的远程监测系统

    植入性心脏电器械(IECD)包括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和植入性心脏事件记录仪,这些装置是智能化的器械,可以提供器械的程控参数和功能状态,并储存了大量的有诊断价值的资料.IECD 的远程监测就是利用相应的设施获取或读取这些信息,发送至监测中心,进行诊断和处理.目前4家器械生产厂家都推出了各自的远程监护系统:①百多力的Home Monitoing;②波士顿科学的Latitude;③圣犹达的Merlin.netTM;④美敦力的CarelinkTM.4种远程监测系统通过有线和/或无线方式与IECD通讯,均能储存所有的腔内心电图,而实现远程监测、远程随访.但4种系统传送信息的方式以及监测的参数略有差异.

    作者:孙宝贵;张锋;刘少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远程心电监测在社区居民中的应用

    3328例接受远程心电记录仪检查的患者,正常者1292例,异常者2036例.异常心电图主要包括复极异常、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心肌缺血等.1578例患者合并有多种心电异常.结论:远程心电记录仪操作方便,可发现多种心律失常.

    作者:梁锦军;陈芳;包明威;裴大军;石少波;黄鹤;杨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法监测122例心肌梗死患者AVB的发生率及其对药物治疗反应、演变过程和终预后.结果 122例AMI患者中20例发生AVB(16.4%).17例发生于下/后心肌梗死者,3例发生于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按AVB发生的不同时期分为早发组(发病8h内,n=8)和晚发组(发病8h后,n=12),晚发组并发症显著高于早发组(25%vs 83.3%,P<0.05);早发组对阿托品或山莨菪碱治疗反应较好(P<0.05);早发组Ⅲ度AVB 7例、Ⅱ度AVB 1例,持续时间短.晚发组Ⅰ度AVB 5例、Ⅱ度AVB 6例、Ⅲ度AVB 1例,持续时间长;早发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晚发组死亡5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AMI病人中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AVB;8 h之内发生的AVB以Ⅲ度AVB为主,早期发生的AVB患者预后好.

    作者:雷玉华;张复贵;李元红;黄浩;及心;向家培;华晓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及电生理特征记录

    目的 分离培养原代乳鼠心室肌细胞,观察其搏动性,并探索其静息电位(RP)、自发性动作电位(AP)等电生理特征.方法 用0.1%胰蛋白酶分离新生1 ~2 d SD大鼠心室肌细胞,并用差速贴壁法和5-溴脱氧尿嘧啶纯化心肌细胞;通过光镜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和搏动情况;膜片钳技术记录心肌细胞的RP、自发性AP及钠离子电流(INa)特征.结果 光镜下见培养12 h后心肌细胞基本贴壁,培养至第5d时85%左右的心肌细胞都有自发性搏动,搏动频率80次/分左右;记录到自发性搏动心肌细胞RP为-85.34±4.15 mV,并可记录到同步产生的自发性AP,频率84±12次/分,而无自发搏动的心肌细胞RP为-42.1±6.5 mV,未能记录到自发性AP;心室肌细胞INa的阈电位为-60mV.结论 该方法分离培养的原代乳鼠心室肌细胞搏动比例高,同时证实了自发搏动性是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状态佳,并具有良好电生理特征的重要标志.

    作者:童敏;杨向军;李红霞;韩莲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目的 评价中位右室间隔起搏(RVSP)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01例行RVSP,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 126例作对照.在X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四区,分别为His束区、右室流出道间隔区、低位前间隔区和右室流入道间隔区,精确定位RVSP的主动导线在中位间隔位置.记录术中曝光时间、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心电图和术后第3,6,12个月随访资料.结果 两组手术曝光时间无差异.RVSP组起搏前后的QRS波形态有稳定的特征性变化,可结合X线用于指导导线定位.RVSP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P组(98.19±22.30 msvs 120.80±24.14 ms,P<0.01),术中两组的心室导线的起搏阈值、电流、阻抗均存在明显差异(0.76±0.30 V vs 0.39±0.10 V,0.98±0.52 mA vs 0.36±0.19 mA,690.67±141.64 Ω vs 867.16±201.23 Ω,P<0.01).在随访中两组心室起搏阈值和阻抗较稳定.结论 在X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区,主动导线能精确、快捷地固定于右室中位间隔部.该部位是较理想的起搏部位,安全可行.

    作者:白明;李强;张钲;汪涛;邓爱云;张福;王世杰;药素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显性预激射频消融术后对房室结前传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显性预激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房室结前传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成功射频消融的单支房室旁道127例,其中显性预激46例,隐匿性预激8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消融后、显性预激组的消融后与随访时、左侧与右侧旁道的心电图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显性预激组患者消融术后的PR间期长于隐匿性预激组,显性预激组患者在随访时的PR间期短于消融术后,左侧旁道患者的PR间期短于右侧,但各组心率(HR)、QRS波时限、QTc间期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显性预激患者,消融后PR间期较长,左右侧旁道延长程度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PR间期可恢复正常.

    作者:徐海;张启高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几何画板》模拟RR-Lorenz图的方法及意义

    目的 深入了解不同形态、分型各异的RR-Lorenz图的临床意义和潜在价值.方法 按照RR-Lorenz图的成图原理,结合实际的RR-Lorenz图,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几何与跟踪轨迹功能,模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总结不同形态散点图所揭示的心律失常规律.结果 《几何画板》不仅能模拟常见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而且可以揭示RR-Lorenz图各部分的含义.结论 《几何画板》是一个有力的探索工具,有利于我们探索RR-Lorenz图的无穷魅力与潜在价值.

    作者:景永明;相晓军;荆凡君;向晋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出现T波记忆现象一例

    患者女性,55岁,因反复胸闷3个月入院.一年前安装DDD型起搏器.现心电图发现Ⅱ、Ⅲ、aVF和V1~V5导联T波倒置,且T波呈动态改变.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效果不佳.程控起搏器并改变参数设置后,可模拟及重复T波变化.提示起搏器术后出现倒置T波,应想到T波记忆的可能.

    作者:刘鹏;张振;李学斌;郭继鸿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自动化起搏器在病窦综合征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通过对病窦综合征患者植入自动化起搏器的随访,分析其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心室自动阈值管理、自动房室间期搜索等功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病窦综合征26例,其中植入Enpluse E2D01起搏器13例、Adapta ADDR01起搏器6例、Kappa 701起搏器7例;植入时Adapta ADDR01起搏器关闭小心室起搏功能;分别于起搏器植入后1,3,6个月时复查起搏器参数.结果 随访的Enpluse、Adapta起搏器病例均完成了心房起搏阈值自动管理;于1,3,6个月随访时,手动与自动测量的心房阈值无差异.所有随访的病例均完成心室起搏阈值自动管理;于1,3,6个月随访时,手动与自动测量心室阈值无差异.术后随访患者大部分心室事件为感知事件.结论 Enpluse、Adapta、Kappa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安全、有效.

    作者:赵龙;任澎;关彦军;马伟;李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无导线心脏起搏/除颤器——心脏起搏技术的新里程碑

    目前心脏起搏/除颤器的使用寿命短和导线技术存在诸多问题,科学家在不断探索起搏器能量及无导线技术.现在正在试验和试用的技术有:①经体表无线传输能量的心脏起搏研究:有电磁传输方式和超声传输方式,此两种方式虽然稳定夺获心脏,但无法解决能量传输中的太大能量损耗问题.②生物“自发电”起搏器研究:有酶生物发电技术和纳米发电技术,这两种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③“种植”式无导线微型起搏器:大的核能技术虽然能解决无导线和寿命问题,但由于核能固有的缺点,使得该技术不能获得广泛接受;由于电子技术的微型化,使得微型化的起搏器研制成功.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④无导线除颤器的研究:有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和经皮置入式血管内除颤器,这两种除颤器都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屈百鸣;金钦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兔右室流出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钠钙交换尾电流特性

    目的 研究兔右室流出道(RVOT)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钠钙交换尾电流(INCX,tail)相关特性,探讨源于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兔右室(RV)游离壁和RVOT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在不更换细胞及电极内液情况下连续记录INCX.tail,对比分析两者动作电位和INCX.tail特性.结果 兔RVOT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时程(APD)的变异程度大于RV游离壁心肌细胞.在RVOT心肌细胞记录到早期后除极及显著延长的APD.动作电位显著延长及后除极的RVOT心肌细胞所对应的INCX.tail到达峰值时程较动作电位正常的细胞延迟,并且电流强度大于RV游离壁对照组心肌细胞(P<0.05).结论 RVOT心肌细胞APD变异程度大,而且APD显著延长的RVOT细胞INCX,tail到达峰值时程延迟及相应电流显著增大,这是RVOT部位好发触发活动的重要机制.

    作者:王焱;林晨晖;李源;刘泰槰;肖国胜;常贺;黄卫斌;叶涛;巩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排异反应一例

    患者因“病窦综合征”行DDD起搏器置入术,术后出现高热,出现皮肤丘疹、丘疱疹、皮肤破溃,考虑为起搏器“排异反应”,行起搏器系统拔除并用激素后病愈.

    作者:李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