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玮;程中伟;陈太波;李玲;程康安;邓华;姜秀春;方全
目的 观察螺内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抑制作用及对心房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的阵发性AF患者9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给予螺内酯20mg/d,对照组(48例)不予螺内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研究前后血浆醛固酮(Ald)浓度、AF发作情况、左房结构和功能变 化.结果 治疗组应用螺内酯12个月后Ald水平较前明显降低(5.30 ng/dl vs7.70 ng/dl,P<0.01),AF发作次数及AF负荷明显减少,左房内径、左房大容积、左房小容积及左房收缩期前容积均减小,左房射血分数增高(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亦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能够抑制阵发性AF患者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减少AF发生率及持续时间.
作者:王艳霞;刘微微;李波;沃金善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患者女,74岁,因电池耗竭行双腔起搏器更换术,术后1h出现心悸,心电图显示心房扑动,房室无感知,药物转复无效.行起搏器程控,将心房、心室电极极性程控为单极,房室感知良好,心房扑动随之终止.
作者:盛琴慧;蒋捷;王禹川;丁燕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862例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完成楼梯运动试验的受检者,依据HRV结果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异常组运动后1-10 min心率恢复值逐渐增大;正常组亦逐渐增大,而9min与10 min无差异;两组心率恢复值不全相等,总体趋势为异常组小于正常组.结论:HRV异常组运动后心率恢复减慢.
作者:于阿信;平智广;李世锋;井艳;郭森;李中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病窦综合征患者植入自动化起搏器的随访,分析其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心室自动阈值管理、自动房室间期搜索等功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病窦综合征26例,其中植入Enpluse E2D01起搏器13例、Adapta ADDR01起搏器6例、Kappa 701起搏器7例;植入时Adapta ADDR01起搏器关闭小心室起搏功能;分别于起搏器植入后1,3,6个月时复查起搏器参数.结果 随访的Enpluse、Adapta起搏器病例均完成了心房起搏阈值自动管理;于1,3,6个月随访时,手动与自动测量的心房阈值无差异.所有随访的病例均完成心室起搏阈值自动管理;于1,3,6个月随访时,手动与自动测量心室阈值无差异.术后随访患者大部分心室事件为感知事件.结论 Enpluse、Adapta、Kappa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安全、有效.
作者:赵龙;任澎;关彦军;马伟;李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例50岁男性患者,外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年出现囊袋感染,行起搏器摘除,剪除部分起搏导线及多次清创术,感染未控制并形成慢性窦道.人院后行心房电极拔除术,但1个月后感染再次复发并形成新的窦道,再次人院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取出电极,胸部窦道清创,换药2周后行清创缝合术.治愈出院.
作者:王明岩;李伯君;高长青;叶卫华;刘国鹏;王黎;陈婷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显性预激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房室结前传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成功射频消融的单支房室旁道127例,其中显性预激46例,隐匿性预激8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消融后、显性预激组的消融后与随访时、左侧与右侧旁道的心电图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显性预激组患者消融术后的PR间期长于隐匿性预激组,显性预激组患者在随访时的PR间期短于消融术后,左侧旁道患者的PR间期短于右侧,但各组心率(HR)、QRS波时限、QTc间期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显性预激患者,消融后PR间期较长,左右侧旁道延长程度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PR间期可恢复正常.
作者:徐海;张启高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家庭监测(HM)起搏器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4例患者,2例因病窦综合征安置双腔起搏器,2例因心力衰竭安置了三腔起搏器,4台起搏器均带有HM功能,通过远程监测观察起搏系统及心律失常事件.结果 在病例1中,发现阻抗的变化,及时发现电极导线问题,并予更换;在病例2中,发现模式转换及心律失常事件,并帮助判断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在病例3中,监测右室起搏比例,帮助判断药物控制心室率的情况;在病例4中,监测各种心律失常事件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比例,发现了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及时给予治疗.结论 HM能很好实现远程监测.
作者:吴文利;梅霞;李正恭;郑向清;张源;宋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器外露和置入部位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起搏器外露,则先行分泌物培养加药敏;置入处感染但无起搏器外露,则术中取分泌物并行培养加药敏实验.术中自原切口切开皮肤,清除感染外露处坏死的皮肤,并将起搏器取出,浸泡在碘伏溶液中.同时,清除导线周围及起搏器腔隙中感染的肉芽组织及增生的纤维组织,用双氧水、碘伏、甲硝唑反复冲洗腔隙后,重新消毒.在原切口下,顺胸大肌的肌纤维走形方向,将肌纤维分开,在胸大肌下、胸小肌上形成足够容纳起搏器的新腔隙,重新置入起搏器,在新腔隙及原腔隙内各放置二根引流管,术后敏感抗生素持续滴注引流7~10天.结果 本组23例,经上述处理,19例伤口愈合.4例未愈,经再次处理,伤口愈合.12例3~6个月后复诊无感染及起搏器再次外露.结论 起搏器外露和置入处感染,经彻底清创,重新置入胸大肌下及术后敏感抗生素滴注引流是可以治愈的.
作者:马显杰;刘兵;夏文森;杨青;李威扬;王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3328例接受远程心电记录仪检查的患者,正常者1292例,异常者2036例.异常心电图主要包括复极异常、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心肌缺血等.1578例患者合并有多种心电异常.结论:远程心电记录仪操作方便,可发现多种心律失常.
作者:梁锦军;陈芳;包明威;裴大军;石少波;黄鹤;杨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植入三腔起搏器进行心脏超声优化的CHF患者30例,分别测定传统CRT优化后及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CRT模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MVI)、二尖瓣返流VTI(MR-VTI)、主动脉瓣前向血流VTI(AVI),并与CRT术前及传统CRT右室优先模式(11例)比较上述心脏超声指标、QRS波时限、优化耗时及CRT费用的差别.结果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模式的平均电池寿命长于传统CRT模式,QRS波时限、优化耗时及CRT年平均费用少于传统CRT模式(均P<0.01);AVI、LVEF、MVI、MR-VTI与传统CRT模式无差异(均P>0.05),但与传统CRT模式高度相关(P<0.01).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模式的AVI、LVEF、MVI较右室优先模式增加,MR-VTI较右室优先模式减少(P均<0.05).结论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较右室优先的传统CRT模式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CRT年平均费用.
作者:蒲里津;刘可;骆志玲;彭云珠;赵玲;华宝桐;李琳;韩明华;李淑敏;杨军;郭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导管消融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已成为多数特发性室速首选的治疗策略.然而,对于器质性室速的消融研究中,发现心外膜室速发生率并不低,其消融的成功率较心内膜室速低,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三维标测和消融技术日益完善及新型成像技术,如对比增强核磁共振、对比增强多排CT和正电子放射CT等显像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心外膜室速起源的心脏电解剖和成像解剖信息精确度与心外膜室速消融术成功率,其中以对比增强核磁共振的灵敏度和精确度高.
作者:沈才杰;储慧民;陈晓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植入性心脏电器械(IECD)包括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和植入性心脏事件记录仪,这些装置是智能化的器械,可以提供器械的程控参数和功能状态,并储存了大量的有诊断价值的资料.IECD 的远程监测就是利用相应的设施获取或读取这些信息,发送至监测中心,进行诊断和处理.目前4家器械生产厂家都推出了各自的远程监护系统:①百多力的Home Monitoing;②波士顿科学的Latitude;③圣犹达的Merlin.netTM;④美敦力的CarelinkTM.4种远程监测系统通过有线和/或无线方式与IECD通讯,均能储存所有的腔内心电图,而实现远程监测、远程随访.但4种系统传送信息的方式以及监测的参数略有差异.
作者:孙宝贵;张锋;刘少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将磁铁放置在植入起搏器部位的皮肤表面时,可使起搏器内部的磁铁开关闭合,大部分起搏器将由同步状态转为非同步状态,此时起搏器将不再感知自身电活动,而以固定频率发放起搏脉冲,此固定频率即为磁铁频率.磁铁试验可用于:①判断起搏功能;②判断起搏器是单腔起搏器还是双腔起搏器;③阈值安全范围测试和判断起搏器是否达到择期更换指征;④阈值自动测试;⑤终止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⑥终止自身折返性心动过速;⑦终止对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功能.磁铁试验时有相关的心电图表现.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电击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植入ICD患者的基础特征,将患者是否进行了ICD治疗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电击的预测因素.结果 随访18.8±14.3个月后,其中8例共经历21次电击.ICD电击治疗的发生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r=1.129,P=0.030),与年龄、性别、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消融、胺碘酮及β受体阻滞剂无相关.多变量COX分析证实左室射血分数(HR 1.08,95% CI 1.07 ~1.09,P=0.016)是发生电击治疗的独立预测参数.结论 严重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ICD患者容易出现电击治疗.
作者:陆秋芬;李毅刚;俞洁霏;孙健;王群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深入了解不同形态、分型各异的RR-Lorenz图的临床意义和潜在价值.方法 按照RR-Lorenz图的成图原理,结合实际的RR-Lorenz图,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几何与跟踪轨迹功能,模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总结不同形态散点图所揭示的心律失常规律.结果 《几何画板》不仅能模拟常见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而且可以揭示RR-Lorenz图各部分的含义.结论 《几何画板》是一个有力的探索工具,有利于我们探索RR-Lorenz图的无穷魅力与潜在价值.
作者:景永明;相晓军;荆凡君;向晋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心房自主神经密度与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研究共纳入50例患者,其中伴房颤的RHD患者(A组)和不伴房颤的RHD患者(B组)各2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并测定血清肾素、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经开胸手术获取右心耳组织标本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自主神经染色.结果 A组患者左房内径、血浆肾素水平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血沉及C反应蛋白无明显差异.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右心耳内膜和外膜交感神经密度均显著增高(P<0.05),但两组患者副交感神经密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伴房颤的RHD患者存在心房高交感神经支配,此可能与房颤发生有关.
作者:鲁志兵;李元红;唐其柱;江洪;黄从新;何勃;胡笑容;黄进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法监测122例心肌梗死患者AVB的发生率及其对药物治疗反应、演变过程和终预后.结果 122例AMI患者中20例发生AVB(16.4%).17例发生于下/后心肌梗死者,3例发生于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按AVB发生的不同时期分为早发组(发病8h内,n=8)和晚发组(发病8h后,n=12),晚发组并发症显著高于早发组(25%vs 83.3%,P<0.05);早发组对阿托品或山莨菪碱治疗反应较好(P<0.05);早发组Ⅲ度AVB 7例、Ⅱ度AVB 1例,持续时间短.晚发组Ⅰ度AVB 5例、Ⅱ度AVB 6例、Ⅲ度AVB 1例,持续时间长;早发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晚发组死亡5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AMI病人中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AVB;8 h之内发生的AVB以Ⅲ度AVB为主,早期发生的AVB患者预后好.
作者:雷玉华;张复贵;李元红;黄浩;及心;向家培;华晓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 例女性患者,心动过速病史10年,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水存左上腔静脉.三维激动标测提示房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前壁,成功消融后随访半年房性心动过速无复发.
作者:任明;马长生;董建增;汤日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兔窦房结功能和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32只日本大耳兔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心衰组、心衰稳心颗粒组.采用主动脉瓣返流联合腹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作心衰模型.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和心衰稳心颗粒组用稳心颗粒干预.8周后开胸测定兔窦房结功能,记录心房肌单向动作电位(MAP)及测定有效不应期(ERP).结果 与心衰组相比,心衰稳心颗粒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显著增高,而左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内径及容积均缩小,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缩短(P均<0.05),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的SNRT(cSRNT)无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和心衰组的SNRT、cSNRT、心房肌MAP时程及ERP均延长(P<0.05),但心衰组和心衰稳心颗粒组间并无差异(P>0.05).结论 稳心颗粒能改善心衰兔SACT,不加重兔心衰后窦房结功能低下;不影响心衰兔心房肌的MAP时程和ERP.
作者:刘明鑫;唐艳红;连志明;张丹;权力;王晞;王腾;胡萍;黄从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患者因“病窦综合征”行DDD起搏器置入术,术后出现高热,出现皮肤丘疹、丘疱疹、皮肤破溃,考虑为起搏器“排异反应”,行起搏器系统拔除并用激素后病愈.
作者:李田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