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秋芬;李毅刚;俞洁霏;孙健;王群山
目的 比较主动与被动电极(AE与PE)植入右室心尖部(RVA)或右室间隔部(RVS)对即刻起搏参数的 影响.方法 回顾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资料,比较AE和PE植入RVA时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AE植入RVA或RVS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结果 入选399例,283例右室起搏电极植入RVA,AE 155例,PE 128例.AE者的起搏阈值高于PE者,而阻抗、感知低于PE者,电极类型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271例右室起搏电极为AE,植入RVA 155例,RVS 116例.两部位仅阻抗有差异,起搏部位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结论 AE和PE在植入RVA时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差异由电极类型不同所引起,而AE植入RVA和RVS即刻阻抗的差异归咎于起搏部位的不同.
作者:王禹川;丁燕生;周菁;盛琴慧;蒋捷;史力斌;李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显性预激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房室结前传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成功射频消融的单支房室旁道127例,其中显性预激46例,隐匿性预激8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消融后、显性预激组的消融后与随访时、左侧与右侧旁道的心电图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显性预激组患者消融术后的PR间期长于隐匿性预激组,显性预激组患者在随访时的PR间期短于消融术后,左侧旁道患者的PR间期短于右侧,但各组心率(HR)、QRS波时限、QTc间期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显性预激患者,消融后PR间期较长,左右侧旁道延长程度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PR间期可恢复正常.
作者:徐海;张启高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符合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患者的基础病因、临床特征、治疗选择及预后.方法 入选本院符合ICD适应证的152例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及相关病史,记录入院期间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并对死亡率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随访.结果 符合ICD适应证患者以缺血性心脏病多;ICD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明显多于二级预防适应证患者(118 vs 34);二级预防适应证患者植入ICD的比例明显多于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44.1%(15/34) vs 9.3%(11/118)];随访结束发现植入ICD/CRT-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要明显低于未植入ICD/CRT-D患者[0% vs 17.5%(20/114)](P<0.05).结论 ICD/CRT-D能减低ICD适应证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然而临床上ICD作为心脏性猝死预防的实际应用要远远低于其指征范围.
作者:王萍;宿燕岗;柏瑾;王蔚;葛均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导管消融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已成为多数特发性室速首选的治疗策略.然而,对于器质性室速的消融研究中,发现心外膜室速发生率并不低,其消融的成功率较心内膜室速低,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三维标测和消融技术日益完善及新型成像技术,如对比增强核磁共振、对比增强多排CT和正电子放射CT等显像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心外膜室速起源的心脏电解剖和成像解剖信息精确度与心外膜室速消融术成功率,其中以对比增强核磁共振的灵敏度和精确度高.
作者:沈才杰;储慧民;陈晓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中位右室间隔起搏(RVSP)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01例行RVSP,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 126例作对照.在X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四区,分别为His束区、右室流出道间隔区、低位前间隔区和右室流入道间隔区,精确定位RVSP的主动导线在中位间隔位置.记录术中曝光时间、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心电图和术后第3,6,12个月随访资料.结果 两组手术曝光时间无差异.RVSP组起搏前后的QRS波形态有稳定的特征性变化,可结合X线用于指导导线定位.RVSP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P组(98.19±22.30 msvs 120.80±24.14 ms,P<0.01),术中两组的心室导线的起搏阈值、电流、阻抗均存在明显差异(0.76±0.30 V vs 0.39±0.10 V,0.98±0.52 mA vs 0.36±0.19 mA,690.67±141.64 Ω vs 867.16±201.23 Ω,P<0.01).在随访中两组心室起搏阈值和阻抗较稳定.结论 在X线指导下将室间隔分区,主动导线能精确、快捷地固定于右室中位间隔部.该部位是较理想的起搏部位,安全可行.
作者:白明;李强;张钲;汪涛;邓爱云;张福;王世杰;药素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 例女性患者,心动过速病史10年,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水存左上腔静脉.三维激动标测提示房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前壁,成功消融后随访半年房性心动过速无复发.
作者:任明;马长生;董建增;汤日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例50岁男性患者,外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年出现囊袋感染,行起搏器摘除,剪除部分起搏导线及多次清创术,感染未控制并形成慢性窦道.人院后行心房电极拔除术,但1个月后感染再次复发并形成新的窦道,再次人院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取出电极,胸部窦道清创,换药2周后行清创缝合术.治愈出院.
作者:王明岩;李伯君;高长青;叶卫华;刘国鹏;王黎;陈婷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中测试除颤阈值(DFT)20 J,术后出现心包压塞重新调整电极位置,未重复测试DFT.随访中患者多次发生VT/心室颤动但ICD复律失败,系高除颤阈值所致,经过无创处理无效,放置新电极并调整电极位置得到解决.
作者:黄卫斌;蔡彬妮;万发银;陈超;周法光;郭继鸿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家庭监测(HM)起搏器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4例患者,2例因病窦综合征安置双腔起搏器,2例因心力衰竭安置了三腔起搏器,4台起搏器均带有HM功能,通过远程监测观察起搏系统及心律失常事件.结果 在病例1中,发现阻抗的变化,及时发现电极导线问题,并予更换;在病例2中,发现模式转换及心律失常事件,并帮助判断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在病例3中,监测右室起搏比例,帮助判断药物控制心室率的情况;在病例4中,监测各种心律失常事件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比例,发现了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及时给予治疗.结论 HM能很好实现远程监测.
作者:吴文利;梅霞;李正恭;郑向清;张源;宋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器外露和置入部位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起搏器外露,则先行分泌物培养加药敏;置入处感染但无起搏器外露,则术中取分泌物并行培养加药敏实验.术中自原切口切开皮肤,清除感染外露处坏死的皮肤,并将起搏器取出,浸泡在碘伏溶液中.同时,清除导线周围及起搏器腔隙中感染的肉芽组织及增生的纤维组织,用双氧水、碘伏、甲硝唑反复冲洗腔隙后,重新消毒.在原切口下,顺胸大肌的肌纤维走形方向,将肌纤维分开,在胸大肌下、胸小肌上形成足够容纳起搏器的新腔隙,重新置入起搏器,在新腔隙及原腔隙内各放置二根引流管,术后敏感抗生素持续滴注引流7~10天.结果 本组23例,经上述处理,19例伤口愈合.4例未愈,经再次处理,伤口愈合.12例3~6个月后复诊无感染及起搏器再次外露.结论 起搏器外露和置入处感染,经彻底清创,重新置入胸大肌下及术后敏感抗生素滴注引流是可以治愈的.
作者:马显杰;刘兵;夏文森;杨青;李威扬;王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例73岁女性,安装双腔心脏起搏器2年,经腹腔镜左肾上腺瘤切除术后,起搏器工作模式由DDDR变为VVI,经程控后恢复,随访3个月起搏器正常.提示:心脏起搏器患者使用电刀应注意对起搏器的影响.
作者:刘凡;谢瑞芹;鲁静朝;郝杰;裴炜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兔窦房结功能和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32只日本大耳兔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心衰组、心衰稳心颗粒组.采用主动脉瓣返流联合腹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作心衰模型.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和心衰稳心颗粒组用稳心颗粒干预.8周后开胸测定兔窦房结功能,记录心房肌单向动作电位(MAP)及测定有效不应期(ERP).结果 与心衰组相比,心衰稳心颗粒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显著增高,而左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内径及容积均缩小,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缩短(P均<0.05),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的SNRT(cSRNT)无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和心衰组的SNRT、cSNRT、心房肌MAP时程及ERP均延长(P<0.05),但心衰组和心衰稳心颗粒组间并无差异(P>0.05).结论 稳心颗粒能改善心衰兔SACT,不加重兔心衰后窦房结功能低下;不影响心衰兔心房肌的MAP时程和ERP.
作者:刘明鑫;唐艳红;连志明;张丹;权力;王晞;王腾;胡萍;黄从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法监测122例心肌梗死患者AVB的发生率及其对药物治疗反应、演变过程和终预后.结果 122例AMI患者中20例发生AVB(16.4%).17例发生于下/后心肌梗死者,3例发生于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按AVB发生的不同时期分为早发组(发病8h内,n=8)和晚发组(发病8h后,n=12),晚发组并发症显著高于早发组(25%vs 83.3%,P<0.05);早发组对阿托品或山莨菪碱治疗反应较好(P<0.05);早发组Ⅲ度AVB 7例、Ⅱ度AVB 1例,持续时间短.晚发组Ⅰ度AVB 5例、Ⅱ度AVB 6例、Ⅲ度AVB 1例,持续时间长;早发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晚发组死亡5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AMI病人中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AVB;8 h之内发生的AVB以Ⅲ度AVB为主,早期发生的AVB患者预后好.
作者:雷玉华;张复贵;李元红;黄浩;及心;向家培;华晓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病窦综合征患者植入自动化起搏器的随访,分析其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心室自动阈值管理、自动房室间期搜索等功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病窦综合征26例,其中植入Enpluse E2D01起搏器13例、Adapta ADDR01起搏器6例、Kappa 701起搏器7例;植入时Adapta ADDR01起搏器关闭小心室起搏功能;分别于起搏器植入后1,3,6个月时复查起搏器参数.结果 随访的Enpluse、Adapta起搏器病例均完成了心房起搏阈值自动管理;于1,3,6个月随访时,手动与自动测量的心房阈值无差异.所有随访的病例均完成心室起搏阈值自动管理;于1,3,6个月随访时,手动与自动测量心室阈值无差异.术后随访患者大部分心室事件为感知事件.结论 Enpluse、Adapta、Kappa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安全、有效.
作者:赵龙;任澎;关彦军;马伟;李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临床实践表明经典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存在不足:耗时长、电离辐射严重,学习曲线长、手术结果依赖个人技术,指导标测及消融的成像技术各有利弊.在此背景下,新的导管设计(球囊消融导管、多电极标测消融导管)、成像技术(左房造影旋转成像三维心房重建,CartosoundTM、实时MRI)及遥控导航(机器人导管及磁导航)技术得到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设计.
作者:黄强;刘少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患者因“病窦综合征”行DDD起搏器置入术,术后出现高热,出现皮肤丘疹、丘疱疹、皮肤破溃,考虑为起搏器“排异反应”,行起搏器系统拔除并用激素后病愈.
作者:李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植入三腔起搏器进行心脏超声优化的CHF患者30例,分别测定传统CRT优化后及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CRT模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MVI)、二尖瓣返流VTI(MR-VTI)、主动脉瓣前向血流VTI(AVI),并与CRT术前及传统CRT右室优先模式(11例)比较上述心脏超声指标、QRS波时限、优化耗时及CRT费用的差别.结果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模式的平均电池寿命长于传统CRT模式,QRS波时限、优化耗时及CRT年平均费用少于传统CRT模式(均P<0.01);AVI、LVEF、MVI、MR-VTI与传统CRT模式无差异(均P>0.05),但与传统CRT模式高度相关(P<0.01).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模式的AVI、LVEF、MVI较右室优先模式增加,MR-VTI较右室优先模式减少(P均<0.05).结论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较右室优先的传统CRT模式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CRT年平均费用.
作者:蒲里津;刘可;骆志玲;彭云珠;赵玲;华宝桐;李琳;韩明华;李淑敏;杨军;郭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将16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房颤组(n=87)和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组(n=75),统计年龄、性别,换瓣前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两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年龄大,LAD、RAD、RVD增大,而LVEDD变小,LVEF降低(P<0.01).单和多因素回归均显示LAD与房颤发生呈正相关(P<0.01),而LVEDD和LVEF与房颤呈负相关(P<0.01).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主要与心脏结构发生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
作者:张复贵;朱小琴;李元红;黄进启;雷玉华;黄浩;向家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862例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完成楼梯运动试验的受检者,依据HRV结果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异常组运动后1-10 min心率恢复值逐渐增大;正常组亦逐渐增大,而9min与10 min无差异;两组心率恢复值不全相等,总体趋势为异常组小于正常组.结论:HRV异常组运动后心率恢复减慢.
作者:于阿信;平智广;李世锋;井艳;郭森;李中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深入了解不同形态、分型各异的RR-Lorenz图的临床意义和潜在价值.方法 按照RR-Lorenz图的成图原理,结合实际的RR-Lorenz图,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几何与跟踪轨迹功能,模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总结不同形态散点图所揭示的心律失常规律.结果 《几何画板》不仅能模拟常见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而且可以揭示RR-Lorenz图各部分的含义.结论 《几何画板》是一个有力的探索工具,有利于我们探索RR-Lorenz图的无穷魅力与潜在价值.
作者:景永明;相晓军;荆凡君;向晋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