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珍峰;刘敏;惠杰
目的 探讨应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后出现电风暴现象的一般规律及诊治经验.方法总结1996年8月至2008年6月间96例ICD植入患者术后电风暴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并比较单次电风暴患者与多次电风暴患者在年龄、随访时间、首次电风暴发生时间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方面的指标.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2个月,有12例(12.5%)发生了电风暴,首次电风暴事件距离ICD植入术后的中位数为31天.相对于单次电风暴患者而言,发生多次电风暴患者的LVEF较低.结论 ICD患者植入术后,电风暴的发生率为12.5%,多次发生电风暴的患者具有低LVEF的特点.
作者:孙奇;陈柯萍;陈若菡;华伟;浦介麟;张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在高血压背景下大电导钙激活钾(BK)通道的功能改变及其机制.方法用酶解消化方法分离12~1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WKY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CASMCS),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SHR和WKY大鼠CASMCS BK电流,SHR和WKY大鼠BK α亚基和β1亚基mRNA水平用实时定量取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凝胶电泳测定,蛋白水平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结果 SHR大鼠CASMCS(n=6)BK电流密度比WKY(n=7)高2.03±0.62(P<0.01);在mRNA水平,BK β1亚基表达SHR组明显高于WKY组5.534±1.03倍(n=4,P<0.05),BK α亚基表达则无明显差异(1.266±0.12,n=4,P>0.05 );BK β1亚基和α亚基的表达SHR大鼠高于WKY大鼠.结论 SHR大鼠CASMCS BK电流密度比WKY大鼠增大,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BK β1亚基表达也比WKY大鼠增强,这种变化可能是机体在高血压时自我调节的结果.
作者:郑冬冬;杨向军;宋建平;韩莲花;林佳;蒋文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CARTO系统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进行电解剖标测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其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方法入选伴有室速反复发作的25例ARVC患者,年龄36±12岁,男性17例,有家族成员35岁以下早发猝死史3例.术前行常规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心脏B超检查.在窦性心律或/和心动过速时,电解剖标测三维重建右室.术中6例同时行右室造影检查.根据双极电图电压高低确定疤痕区、正常心肌和临界边缘区.对于折返性室速,线性消融关键峡部或疤痕区与三尖瓣环之间或两疤痕区间;对于局灶性室速,点消融局部早激动区域.结果 20%(5/25)体表心电图发现前壁或下壁导联Epsilon波,心室晚电位阳性占88%(21/25),心脏B 超发现右室不同程度的局部或整体扩张,56%(14/25)可见局部囊袋状向外膨出.所有患者均出现1~5 (2±1) 种左束支阻滞型室速,其中5例合并频发室性早搏,1例伴心房扑动,1例伴左后间隔旁道.即时消融成功率为72%(18/25).随访14±10(4~36)个月,原消融成功的5例室速复发.1例消融失败伴晕厥史的患者植入ICD治疗.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结论应用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可安全有效指导射频消融治疗ARVC患者的室速,有相对较高的失败和复发率.CARTO系统标测的电压图,参考术前心电图、心脏B超及右室造影可了解病变心肌的分布范围,对初步确定室速的病理基质有帮助.
作者:方咸宏;吴书林;杨平珍;詹贤章;薛玉梅;廖洪涛;魏薇;钱为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13例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10例为折返性,2例为自律性增高,1例为心房扑动.分布于冠状静脉窦口附近8例、右房侧壁2例、右心耳部1例、左上肺静脉口部1例.房速时标测心房早激动点A波较体表心电图领先30 ms处消融房速终止.心房扑动患者于三尖瓣峡部消融成功.随访3~24个月,1例复发后重复消融再次成功.
作者:唐强;吴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3例经历了长短周期现象诱发电风暴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并开启ICD 心室率稳定功能. 随访3~6个月,3例未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结论:开启ICD 心室率稳定功能,同时结合药物治疗能有效预防电风暴的发生,减少ICD放电.
作者:丁立群;范洁;王礼琳;孙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所伴发的缓慢与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引起患者症状,严重者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因素.非药物治疗虽然不能改变现症者和家族的遗传学基础,但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延长寿命.对于遗传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防治,在有条件的患者,药物治疗与各项非药物措施联合应用,符合当今的临床规范.
作者:郭成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前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治疗指南将慢性收缩性心衰分为A、B、C、D 4个阶段,并将每个阶段与其对应的治疗方案相联系.统计表明,B阶段的心衰患者数量是C、D阶段患者数量总和的4倍,处在B阶段的患者将逐步进展为有症状的心衰.研究发现在高危人群中测定血浆脑钠素水平,然后在高脑钠素水平的人群中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是筛选B阶段心衰的经济有效的方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B阶段心衰患者的预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地高辛在慢性心衰B阶段中的应用并未发现有力的证据,而作为非药物治疗的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该阶段治疗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彭毅;丁世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肥厚左室心肌组织微小RNA-1(miRNA-1)、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变化及其关系,以探讨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A)的分子机制.方法 10只17周龄雄性SHR大鼠做为左室肥厚组(LVH组),10只8周龄雄性SHR大鼠做为对照组,通过病理学、心肌细胞横径的测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等方法,比较两组大鼠左室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miRNA-1及Cx43蛋白表达.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LVH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左室质量指数及心肌细胞横径均明显增大(P均<0.05);miRNA-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以及Cx4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0.27±0.10 vs 0.60±0.13,P<0.05);②LVH组大鼠左室心肌组织miRNA-1与Cx43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61,P<0.05).结论 miRNA-1可能通过抑制Cx43表达而参与高血压LVH发生VA.
作者:黄颖;伍伟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离子通道疾病.新近的研究又发现了许多与发病相关的基因和细胞电生理机制,如GPD1-L、心脏传导延迟等.以往根据心电图表现将Brugada综合征分为3型,但许多药物、电解质紊乱、甚至一些解剖因素等都可以形成类似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样的表现.故对该病的诊断还需结合临床表现以及某些药物或电生理的检查.目前的治疗药物仍首选奎尼丁,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和射频消融逐渐成为治疗Brugada综合征新的手段和方法.
作者:郭荣;徐亚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及血管紧张素-(1-7) [Ang-(1-7)]对快速心房起搏犬心房肌瞬时外向钾电流(Ito)、L型钙电流(Ica-L)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普通杂种犬30只,分为假手术(S)组、心房起搏对照(C)组、依那普利(EN)组、厄贝沙坦(IB)组及Ang-(1-7)(A)组,每组6只.C组以特制起搏器维持500次/分右房起搏2周,S组安置起搏器但不予起搏刺激.EN组、IB组和A组,右房起搏同时分别给予依那普利、厄贝沙坦、Ang-(1-7)治疗至实验结束.观察心房肌细胞Ito、Ica-L和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变化,以及Ito Kv4.3亚单位和Ica-L α1C亚单位mRNA在心房组织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心房起搏后,各刺激频率下C组和EN组APD复极达90%时程(APD90)显著缩短.IB组和A组,APD90缩短不显著.S组、IB组、A组,随着刺激频率增加APD90缩短,C组、EN组无此特征.除EN组外,不同刺激频率下,各组复极达50%时程(APD50)变化均不显著.与S组比较,C组、IB组Ito大电流密度显著降低(P<0.05),EN组显著升高(P<0.01);C组、EN组、IB组Ica-L大电流密度低于S组(P<0.01).C组、IB组Kv4.3 mRNA转录水平低于S组(P<0.01),EN组显著升高(P<0.01).C组、EN组、IB组、A组Ica-Lα1C mRNA转录水平较S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和Ang-(1-7)对快速心房起搏犬心房肌Ito、Ica-L及APD的影响不同.
作者:刘恩照;李广平;徐昭;李健;杨胜荣;杨万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4例经主动脉无冠状窦内射频消融成功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其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4例Ⅰ和aVL导联P′波正向;2例Ⅱ、Ⅲ、aVF导联P波呈负正双向,1例呈浅倒置,1例在基线水平;4例V1导联P′波呈负正双向.房速时无冠状窦标测到早的A波,较His束电位提前15~20 ms,较体表P波起始领先32~40 ms.在无冠状窦内消融成功,随访3~21个月,房速无复发.
作者:张燕一;李晋新;汤宝鹏;马依彤;木胡牙提;侯月梅;张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nT)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关系.方法 83例心力衰竭患者均接受CRT治疗.根据术前血清TnT定量分为两组,异常组25例(TnT≥0.05 ng/ml);正常组58例(TnT<0.05 ng/ml).随访3个月至6年.观察死亡率、无应答的发生率及3个月及6个月的心功能指标.结果异常组心源性死亡及无应答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分别<0.05和0.01).正常组比异常组心功能指标改善得更明显(P<0.01),心室逆重构在正常组更常见(P<0.05).结论血清TnT是心肌坏死的标志物,CRT术前TnT水平增高,可能会影响CRT的疗效.
作者:王冬梅;韩雅玲;臧红云;于海波;张东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线粒体病是指因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多系统疾病.线粒体病对心脏的损害主要包括器质性和电生理损害,临床上常见的为Keams-Sayr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脏传导系统的损害,发生的心律失常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
作者:胡喜田;李伟峰;张海澄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分析中国大陆近十年来报道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方法通过中文学术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论文数据库及中国科技期刊网等获取资料,对1998年1月~2008年12月国内期刊报道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进行区域分布、临床特征与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Brugada综合征患者376例,男性占95.74%,主要分布于沿海与经济较发达地区.近60%患者晕厥发生时心电图或监护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近半数患者经历过心肺复苏.院外猝死发生率高,占10.64%.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率较低,仅有12.5%.结论中国大陆Brugada综合征以男性患病为主,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晕厥与猝死率较高,ICD植入率较低.
作者:张凤祥;陈明龙;杨兵;陈红武;居维竹;单其俊;邹建刚;曹克将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不恰当识别与治疗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34例植入ICD患者记录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类,统计ICD记录的各个事件的次数、ICD不恰当识别及治疗的原因.结果随访20.07±21.66(1~71)个月,ICD记录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共289次,7例接受不恰当的识别和治疗,ICD电击治疗83次,不恰当电击治疗21次(其中因心房颤动所致6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次,肌电干扰3次),占电击治疗总数的25.30%(21/83),通过调整ICD的相关参数、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行射频消融手术,对不同的病例进行个体化处理.结论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是ICD不恰当电击治疗的主要原因,对于ICD植入患者,应进行个体化的程控和治疗,以减少不恰当识别及治疗事件的发生.
作者:靳艳;于波;庞雪峰;程颖;赵卫华;齐国先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心脏离子通道疾病.新的数据表明,LQTS的发病率为1/2500至1/2000.近年研究发现,各年龄段LQTS患者的发病特点和致命性危险因素有所不同:对1~12岁儿童,危险因素有男性、晕厥病史、QTc>500 ms;对10~20岁青少年,危险因素则是男性、近2年内晕厥病史、QTc>530 ms;对18~40岁成年人,危险因素为女性、18岁之前的晕厥病史、LQT2基因型、QTc>500 ms;对41~75岁的中老年人,危险因素则是2年内有晕厥病史、年龄<60岁、LQT3基因型、女性QTc≥470 ms或男性.
作者:李翠兰;胡大一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作用.方法将78例双腔起搏术后1个月仍有阵发性AF的S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39).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顿服,对照组不予他汀药物治疗.随访1年,观察AF发作次数(次/天)、AF负荷(h/d)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组起搏术后1年AF发作次数、AF负荷、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4.10±3.84 次/天vs 9.20±6.25 次/天, 0.484±0.288 h/d vs 0.791±0.326 h/d, 2.98±2.30 mg/L vs 6.50±4.03 mg/ L,P均< 0.05),亦低于用药前(P均< 0.00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变化.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抑制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AF的发生,降低炎症因子CRP水平.
作者:刘微微;沃金善;郭洁;李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乌头碱对表达在卵母细胞上的hKv1.5电流的影响.方法 hKv1.5通道表达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利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测量其电流.结果①hKv1.5通道可以稳定表达在卵母细胞上;②乌头碱以浓度和电压依赖性方式阻断表达在卵母细胞上的hKv1.5通道,阻断的IC50值是0.796±0.123 μmol/L,其Hill系数为0.280±0.020;③乌头碱对hKv1.5电流的阻断呈时间和频率依赖性.结论乌头碱对hKv1.5电流呈浓度、电压和时间依赖性阻断,提示乌头碱可能是一种开放型钾通道阻断剂,它对开放状态和失活状态下的hKv1.5通道均具有阻断作用.
作者:李宜富;廖玉华;涂丹娜;肖华;董少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61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心房、心室电极导线参数测试满意后与起搏器连接,心电监护示:心房率78次/分,心室率38次/分,未见心室起搏心律.术中探查,用程控仪测心室电极阻抗>9 999 Ω,心房电极阻抗正常;然后将心房、心室电极导线互换分别插入起搏器心室、心房电极插入孔,测试示:心室电极导线阻抗>9 999 Ω,心房电极导线阻抗正常.提示:心室电极导线与起搏器不匹配,更换心室电极导线,起搏器呈VDD起搏模式.
作者:谢绍峰;朱恒青;刘伟斌;谢正;钟勇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遗传性心律失常是引起心脏猝死的原因之一,是目前心律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温习国内的相关文献,展望研究方向,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 流行病学的研究遗传性心律失常虽然是由基因异常所致的,但是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生活习性,乃至不同的信仰,其流行特征是不一样的.
作者:黄从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