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虎;林皓平;黄明方;盖晓波;兰小鹏;占凌
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该类药物通过多效性机制,在降胆固醇以外,发挥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血管生成、抑制心脏肥厚和左室重构、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等作用,甚至直接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从而改善心肌细胞生存环境、提高心肌细胞电稳定性,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已有的临床实验证据显示他汀对继发性心房颤动和特发性心房颤动、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和非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但亦有部分研究显示他汀并不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此有待更多的前瞻性、双盲、随机设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和深入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明确他汀抗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边波;孙跃民;万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以右室流出道尖峰电位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 39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初步定位心律失常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将患者分为尖峰电位标测组(n=20) 和起搏标测组(n=19).尖峰电位法的消融靶点为激动提前的尖峰电位.结果 尖峰电位组20例患者中有3例因未能标测到尖峰电位,故转为单纯起搏标测组, 成功率为94.1%(16/17).单纯起搏标测组中1例未能诱发心律失常,1例因并发症终止手术,1例消融失败,成功率为95.0%(19/20).两组的成功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 ,但尖峰电位组操作时间(55±20.1 mins)和X线透照时间(27±12.5 mins)均低于起搏标测组(分别是72±27.8 mins; 36±14.1 mins.P均<0.05).结论 尖峰电位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标测方法.
作者:郝蓬;刘兴鹏;郭成军;方冬平;卢春山;李果;何东方;张英川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性,69岁.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突发晕厥伴抽搐2天,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到短暂性及较久性窦性及全心停搏,阵发性心房颤动并诱发较久性全心停搏长达52s,发生于夜间00:37患者睡眠中,未出现晕厥症状,后行人工心脏起搏器(DDD型)植入术.
作者:王永;钟杭美;李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青年男性,QT间期280 ms,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有心悸、晕厥症状,有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延长QT间期的药物能减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基本符合短QT综合征的诊断.
作者:唐兵;李德;杨永健;速晓华;李刚;陈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的严重的并发症,是心梗死亡的首要因素.室颤的触发与心梗后的浦肯野纤维、离子通道改变、局部折返形成以及交感神经重构有关.室颤的维持机制是由固有异质性和动态不稳定性决定的.根据室颤触发因素与固有异质性和动态不稳定性可制定研究和预防策略.
作者:杨眉;李毅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多项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能降低高血压和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异常、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AF)的发生,并且能预防电转复AF的复发.说明ACEI和ARB治疗AF危险因素的病人能获益.ACEI和ARB临床抗心律失常机理可能是通过预防基质重构介导,直接的离子通道的调节特性也可能有作用.然而,目前还没有充分的前瞻性双盲试验资料和坚实的临床证据推荐单独使用ACEI或ARB治疗去预防AF.ACEI和ARB抗心律失常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向晋涛;朱刚艳;江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单多腔左房建模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中的作用及地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EnSite NavX系统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43例患者.其中多腔建模者26例,单腔建模者17例.结果 单腔左房建模耗时13±10 min,多腔左房建模耗时22±10 min.单腔、多腔左房建模双侧肺静脉前庭定位时间分别为6±5 min、7±4 min.手术总曝光时间单、多腔建模分别为19±5 min、20±6 min.单腔、多腔左房建模半年随访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8.4%、88.2%.结论 单腔左房快速建模可有效减少左房模型的修改和构建时间,而不影响手术成功率.
作者:赖珩莉;洪浪;王洪;肖承伟;邱贇;陈再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近来,生物起搏逐渐成为心脏起搏治疗研究的新热点.目前国内外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包括利用基因工程增加细胞舒张期内向电流、降低细胞复极电流、增加4期除极速度以提高心肌细胞自律性;利用不同起搏细胞移植技术进行修复或替代心脏起搏或传导细胞;以及基因和细胞技术的联合来达到生物起搏的目的 .但各种研究手段尚存在的不足,如:稳定性差、持续时间短、调控困难、安全性低等问题尚待解决.
作者:董庆庆;汪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对置入具有AAISafeR功能的Symphony 2450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 入选40例患者,分别于置入起搏器后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观察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通过起搏器程控计算心房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心室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同时记录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随访18±4.6(12~24)个月,心室起搏百分比23.5%±3.5%.与术前相比,术后LAD、LVEDD均有缩小(P <0.05).相关分析显示,LAD、LVEDD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例数明显减少.结论 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马建新;尹军祥;李运田;郭继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动态观察具有自动阈值管理和房室搜索功能起搏器Enpulse的临床应用.方法 76例患者植入了Enpulse系列起搏器,于植入时,植入后1,6个月采用手工测试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阻抗并与心房、心室自动阈值管理(ACM、VCM)测定的值进行比较,并利用ACM、VCM进行术后阈值和阻抗的动态观察.计算术后心室起搏百分比,并与传统起搏器相比较.结果 72例完成随访.手工测试的心房、心室阈值与ACM、VCM测定的无显著性差异.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均小于1 V,心房起搏阈值于植入1个月后有下降趋势,而阻抗未见有明显变化;心室起搏阈值无明显变化,但阻抗于植入2~6个月时有下降趋势.Enpulse起搏器的心室起搏比例为4.895%±9.058 9%,明显小于传统起搏器(79.479%±16.159 3%,n=60).结论 Enpulse的自动阈值管理能自动测定阈值,并以较小的能量输出安全起搏,AV搜寻功能明显减少心室起搏比例.
作者:张疆华;汤宝鹏;孙凌;张宇;王疆;张燕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介绍1例经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患者女性,45岁,反复心悸、心慌、胸闷2年,伴黑矇2次.心电图提示:室速,心率为188~194次/分,QRS波宽大畸形,Ⅰ、Ⅱ、Ⅲ、aVF、V5、V6导联QRS波主波朝上,并在R波的顶端有明显切迹,V1导联主波朝下.在Carto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室速射频消融术.结果 常规心内膜标测在右室游离壁标测到早激动点,局部激动时间(LAT)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波提早96 ms,于此处起搏大头时QRS波形与发作时体表心电图相似.应用冷盐水大头以35~40 W、40~50℃在该处及周围反复放电消融不能终止心动过速.在X线透视下行经皮剑突下心包穿刺,送入4 mm磁导航温控大头经心包腔至右室心外膜,在右室游离壁心外膜标测到早激动点,LAT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波提前109 ms.行右冠状动脉造影后,以温控40 W、55℃,消融10 s,终止室速,巩固放电90 s.术后心电生理检查未能诱发心动过速.术后随访18个月无复发.结论 经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消融术是对心内膜消融途径的一种有效补充方法,可以提高室速消融的成功率.
作者:洪浪;王洪;赖珩莉;李林锋;尹秋林;邱云;陈在华;李彬;黄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缝隙连接蛋白是心肌细胞间电传导的结构基础,其在左右心房的分布具有各自的特点,而缺氧、炎症和心肌纤维化等各种病理性因素使缝隙连接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出现重构,体内pH值和多种蛋白激酶途径可影响其重构;心房缝隙连接蛋白的重排,导致心房内传导速度和各向异性增加,从而成为心房颤动的解剖学基础;心房颤动又促进心房内缝隙连接蛋白的重构,进而又促进了心房颤动的维持.
作者:邢晓倩;徐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2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一个新成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同族物.它可以水解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生成血管紧张素(1-7),后者具有舒张血管和心脏保护功能.AngⅡ可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ACE2则通过对AngⅡ的拮抗而在心房颤动过程中起到保护性的作用.
作者:曾俊弋;唐安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Braunwald将他一生的学术成就简练地归功于4个要点:①上期科研得益于良师;②不同时期确认出真正的重要;问题;③团队建设至为重要;④科研的回报应是追寻的兴奋和发现的快慰.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容积调节是心肌细胞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 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延迟整流钾通道(IK)、快速激活的电压依赖性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Ito,fast)等多种类型钾通道在心肌细胞容积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受细胞内的Ca2+、Cl-、细胞骨架及蛋白激酶等的调节.心肌缺血早期,细胞处于相对低渗状态,容积敏感性的KATP、 IK 、Ito,fast等被低渗刺激激活,起到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徐萌;王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两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均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Ⅰ类适应证而行CRT起搏除颤器(CRTD)安置术.术中均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且均与上腔静脉无交通支(头臂静脉缺如).心脏静脉粗大,冠状静脉分支较少.可供选择的靶静脉均为心中静脉.均自右侧路径植入右房及右室除颤电极导线.例1自冠状静脉口成功送入左室电极导线至靶静脉,例2因心中静脉太靠近冠状静脉口,而粗大的冠状静脉口使鞘管不能很好的支撑,多次尝试未果后选择自左侧永存左上腔静脉内送入左室递送系统并成功将左室电极植入心中静脉,经皮下隧道将左室电极拉至右侧与脉冲发生器相联.
作者:宿燕岗;邱建平;王蔚;朱华;秦胜梅;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正常和模拟缺血大鼠左室心肌细胞瞬时钠通道电流(INa)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30只,用于分离左室心肌细胞.细胞按异体配对原则分为他汀组(阿托伐他汀5 μmol/l+乙醇8.575 mmol/L)和对照组(乙醇8.575 mmol/L).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Na:测定正常和模拟缺血状态下,用药前和用药后3~5 min的数据;比较标准化INa峰值、半激活电压(V1/2)、激活曲线斜率(k)和衰减时间常数(τ).结果 正常状态下,他汀组用药后在-40 mV、-35 mV和-30 mV测试电位下的标准化INa峰值分别由0.93±0.14,0.92±0.06和0.88±0.08降低至0.68±0.16,0.68±0.17和0.65±0.18(P均<0.01);用药前后V1/2、k不变;用药后在-30 mV、-25 mV和-20 mV测试电位下的τ值(ms)分别由1.22±0.27,1.12±0.23和1.04±0.21延长至1.34±0.33,1.24±0.31和1.17±0.30(P均<0.05).他汀组用药后对模拟缺血细胞INa的作用和正常细胞的作用相似.对照组对照液使用后不引起INa上述指标的变化.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正常和模拟缺血状态的大鼠左室心肌细胞的INa均有钠通道阻滞样作用.
作者:李洪仕;万征;边波;孙跃民;滕天明;何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性,56岁.4年前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Ⅱ~Ⅲ级.因拒绝行双室同步起搏治疗(CRT)而植入DDD起搏器.半年前因心力衰竭加重、室性心动过速而更换为带有除颤功能的CRT.术后10天开始至半年内共放电30余次.期间程控遥测均显示识别及治疗正确.通过调整除颤器识别治疗参数、增加药物剂量、关闭左室起搏功能等均不奏效.住院后心电监护、Holter发现右室电极起搏、感知功能间歇出现异常且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与程控遥测所见不同.手术探查时发现脉冲发生器与除颤电极导线的尾端连接器接触不良.更换新脉冲发生器后随访Holter,起搏、感知功能恢复正常,未再发生误电击.
作者:宿燕岗;柏瑾;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犬心脏第3脂肪垫(上腔静脉与主动脉根部之间的脂肪垫,SVC-AO FP)对Bezold-Jarisch反射(BJR)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30只杂种犬麻醉后经右侧开胸,随机分为对照组(不消融)、消融组(消融SVC-AO FP),每组15只.经左室导管弹丸式推注藜芦定15 μg/kg诱发BJR,比较两组推药前后心率(HR)、动脉压、左室压、左室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及大下降速率(-dp/dtmax)的变化.结果 推注藜芦定前两组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推注藜芦定后两组的各项指标均呈一过性下降,消融组HR的大下降值ΔHR显著低于对照组(27.7±8.2次/分 vs 93.3±18.4次/分,P<0.01),但动脉压、左室压及±dp/dtmax的大下降值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射频消融犬SVC-AO FP能明显消弱藜芦定诱发的BJR的HR抑制,但不能消弱BJR的血管抑制.
作者:夏阳;杨志健;张家友;赵亮;顾兴建;廖德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需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因心房消融线径长,损伤面积大,术中常常引起患者疼痛,致体位改变影响三维标测的稳定.喉罩是一种声门外的气道管理装置,它在咽腔内形成两个端端密封,一端通过声带周围组织与呼吸道相连,另一端通过咽下组织与胃肠道相连.房颤病人采用快速静脉诱导麻醉下置入喉罩,术中通过嘱罩连接麻醉机,进行诱导用药与维护麻醉.初步应用结果显示病人术中无疼痛,保证了三维标测的稳定性.
作者:张建军;陈明;刘兴鹏;李洁;马雪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