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艳;浦介麟
1 018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女性多于男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女性少于男性.中年是所有PSVT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的高峰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AVRT患者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结论:行射频消融术的PSVT患者有年龄和性别特征.
作者:楼钶楠;葛世俊;沈文均;陈燮晶;姜庆军;徐卫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去N端Kv1.4(Kv1.4△N)通道C型失活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Kv1.4△N的mR-NA注射入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并于18~20℃下孵育,成功表达后使用双微电极钳制法记录电流,观察姜黄素对Kv1.4△N电流失活、复活的影响.结果 ①姜黄素对Kv1.4△N峰电流的抑制作用呈电压依赖性.②姜黄素对Kv1.4△N通道失活速度无明显影响.姜黄素灌流前后失活时间常数变化不大(2 765±118 ms vs 2 513±193 ms,n=5,P>0.05).③通道失活后的恢复时间延长.结论 姜黄素抑制钾电流并延长其恢复时间,但对稳态失活并无明显影响.其机制可能与它对通道的开放状态比失活态有更高的亲和力有关.
作者:舒周伍;李晓艳;蒋学俊;叶(王争);王能;徐林;王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旋体氨氯地平(Aml)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离子流(ICa-L)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加入0.1,0.5,1,5和10 μmol/L左旋、右旋和混旋Aml后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及通道动力学参数的变化;采用荧光探针Fura-2/AM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观察加入1,5,10,50和100μmol/L左旋、右旋和混旋Aml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 加入不同浓度左旋和混旋Aml后,随着浓度增加,ICa-L及峰值电流呈浓度依赖性阻滞、Ⅰ-Ⅴ曲线上移、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P<0.05);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逐渐降低,左旋和混旋Aml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影响的半效抑制浓度分别为8.13和16.19 μmol/L(P<0.05),但不同浓度右旋And对ICa-L、通道动力学参数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均无影响(P>0.05).结论 左旋和混旋And对ICa-L有阻滞作用,而右旋And对ICa-L无阻滞作用.
作者:王如兴;宋建平;杨向军;刘志华;李红霞;来利红;周琳;蒋文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microRNAs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表达,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功能.新近研究发现microRNAs在心脏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croRNA可作用于特定蛋白介导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通过促进心肌细胞异常增生参与心脏重构进程,microRNA还可调控离子通道蛋白表达促进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张晓伟;李悦;李为民;杨宝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经食管球囊电极心室起搏(TEVP)对抢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32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要紧急心脏起搏的患者行TEVP,观察起搏参数与疗效.结果 32例均获得成功,经食管心室起搏后临床症状消失,起搏电压为20.09±3.46 V,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TEVP是可行的,并具有方法简单,易操作,患者易于接受、效果好等优点.
作者:赵海蓉;郑方胜;王庆久;迟梦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快速起搏肺静脉建立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犬模型的电生理特性以及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对其影响.方法 选杂种犬15只,以20 Hz的固定频率行肺静脉持续起搏,建立持续时间>24 h的房颤的动物模型.对该模型的左、右房游离壁,左上、下肺静脉,右上、下肺静脉进行心外膜标测,测量各标测部位的有效不应期(ERP)和平均房颤波周长(AFCL).对肺静脉电隔离,观察电隔离前后房颤的诱发以及各部位ERP和AFCL的变化.结果 11只犬完成实验,在28.2±3.0 d内诱发出持续超过24 h的房颤.肺静脉电隔离前,ERP和AFCL分布呈明显的梯度分布,自短至长依次为:肺静脉,左、右房游离壁;肺静脉隔离后,8只犬转变为窦性心律,3只犬先转变为房性心律失常后,在60 min内转变为窦性心律,再进行快速心房起搏刺激仅能诱发出小于60 s的阵发性房颤,各部位ERP和AFCL也明显延长(P<0.05).结论 肺静脉的快速电活动可能在持续性房颤的维持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王彬;郑强荪;薛玉生;赵子文;洪昌明;刘雄涛;张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例误穿锁骨下动脉后及时退针并进行压迫止血,未进入导丝或扩张动脉,但仍导致纵膈血肿,分析其原因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不同处理.仅误穿锁骨下动脉致纵膈血肿的发生率较低,但需谨慎对待,并应综合考虑给予正确处理,以减少风险,同时不延误治疗.
作者:陈松文;刘少稳;林佳雄;聂振宁;葛均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疾病患者适宜的起搏部位.方法 7例(冠心病3例、高血压4例)置人翼状电极至右室心尖部后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重置螺旋电极至右室流出道,观察其前后的起搏及感知功能.结果 7例右室流出道起搏的起搏阈值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显著降低,感知阈值较右室心尖部显著升高(0.5±0.2 V vs 8.7±1.6 V,10.6±3.6 mV vs 2.7±0.8 mV,P<0.01),阻抗无明显差异.随访16±6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感知功能良好.结论 右室流出道可作为有动脉硬化病史患者的起搏部位.
作者:杨文慧;赵玲;郭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肺静脉开口大小和心房内嵴宽度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38例房颤患者应用GE LightSpeed VCT进行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和仿真内窥镜测量四个肺静脉开口内径和心房内嵴的宽度,接受Carto-Merge技术指导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门诊随访3个月.结果 术后3个月内,有19例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包括16例房性早搏(简称房早),8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7例心房扑动,14例房颤.3个月内出现与未出现各种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肺静脉开口面积均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早期有短阵房速或房颤的患者左右两侧肺静脉间嵴的宽度都明显大于无短阵房速或房颤的患者(P<0.05).术后有房早的患者的左心耳与左侧肺静脉间嵴的宽度明显大于无房早者(P<0.05).结论 Carto-Merge技术指导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手术后3个月的各种房性心律失常,与肺静脉开口基本无关,而左心耳与左侧肺静脉间嵴的宽度与术后早期房早有关,左右两侧肺静脉间嵴的宽度与术后早期短阵房速和房颤有关.
作者:姜其钧;孟小茜;赵亮;赵学;张家友;吴宗贵;廖德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胺碘酮不同给药途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胺碘酮5 ms/kg静脉注射15 min,接着以1.5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6 h,再以0.7~1 mg/min静脉滴注24~48 h,同时口服胺碘酮200 mg/d.B组:胺碘酮600 mg/d.给药后心电及血压监测48 h.比较两组转复时间及24 h,48 h,7天,1个月的转复率.结果 两组房颤转复率没有差别(P>0.05).A组的房颤转复时间明显缩短(734±128 min vs 1 428 4±242 min,P<0.05).给药后7天、1个月两组未转复仍保持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明显降低(P<0.05).A组的血压在给药后24 h内明显下降,而B组的血压一直保持稳定.A组有5例浅静脉炎.结论 胺碘酮静脉给药可显著缩短房颤的转复时间,但增加低血压及浅静脉炎的风险.
作者:沈菁原;蒋金全;陈金梅;朱伟达;楼丽娜;陈炼 刊期: 2008年第02期
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7,50,27岁,心电图均显示为B型预激综合征.3例患者在心脏电生理检查时均发现Kent束存在,2例Kent束与房束旁道并存,同时消融后获得成功;1例出现漏诊、漏治,在Kent束消融后心动过速复发,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房束旁道,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心动过速时需注意房束旁道的存在及其可能引起的情况,而熟悉房束旁道的电生理特征及详细的电生理检查是正确诊断Kent束与房柬旁道并存这一罕见疾病的要点.
作者:楚英杰;郭继鸿;许原;李学斌;刘肆仁;张三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 9例均为男性,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ORS波时限>130 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伴二尖瓣返流,均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病史.观察患者CRT-D置入前,置入后1,3,6,12,24及36个月的心功能各项参数变化、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结果 随访22.6±6.7(13~35)个月,发生术中心力衰竭加重和术后电极脱位并发症各1例;CRT-D治疗期间无死亡,LVEF、心功能NYHA分级等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持续改善,QOL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3例发生12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均被CRT-D成功纠治.结论 CRY-D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导致的病死率;同时还可防治心脏性猝死.
作者:李淑敏;郭涛;薛强;赵玲;刘中梅;韩明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女性,58岁,阵发性心悸30年,心电图示A型预激,心内电生理检查为左后间隔显性旁道.经心内膜途径多次标测和消融均失败,改经冠状静脉窦内标测和消融成功.结论 :冠状静脉窦消融可以成功的阻断心外膜侧旁道.
作者:尹昵;姚雨凡;盖起明;邓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的改变,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的分子机制.方法 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换瓣手术者分为三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持续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取右心耳组织,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免疫印迹法测定TNF-α的mRNA含量和蛋白含量.结果 ①房颤组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纤维化程度与左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90,0.320,P均<0.05);②持续性房颤组心房组织中TNF-α的mRNA及蛋白水平较窦性心律组、阵发性房颤组明显增加(P<0.01).TNF-α的mRNA水平与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298,P=0.01);蛋白表达水平与左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胶原容积分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0,0.334,0.383,P均<0.05).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TNF-α的表达增加可能是引起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柯丹;许春萱;张建成;曾国彬;郑国龙;曾建;胡锡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针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不同机制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主要包括心动过速致心房重构模型,心房容量负荷模型,二尖瓣关闭不全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等,这些动物模型分别从宏观水平,分子水平以及离子通道水平阐明了房颤发生、维持的可能的部分机制,为临床房颤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马瑞彦;杨宗英;肖颖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胺碘酮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自动复律患者围术期的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维持作用.方法 84例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复律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4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试验组除常规药物外,术后加用胺碘酮.比较两组房颤复发率.试验终点为术后第30天.结果 试验组房颤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0天窦律维持率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7.3%vs 0,P<0.05).结论 胺碘酮能够有效地维持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复律围术期的窦律,预防房颤的复发.
作者:丁平;李莉;徐志云;邹良健;王志农;韩林;何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左房内径(LAD)及其有效不应期(ERP)变化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151例房颤患者及160例健康体检者LAD、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射血分数(EF)值.采用食管调搏S1S2扫描的方法测定左房ERP,观察ERP频率适应性.结果 房颤组LAD较对照组显著增加(38.81±9.64 mm vs 26.88±6.72 mm),且持续性房颤患者LAD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显著增加.房颤有左室肥厚(LVH)者LAD较非LVH者显著扩大,左房显著扩大者(≥40 mm)其EF、每搏输出量下降明显.房颤组左房ERP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且频率适应性减退.结论 LAD扩大及其电重构与房颤发生相关,LAD扩大与LVH及心功能减退有关.
作者:魏玲;卢国良;孙林辉;刘斌;刘绍华;张亚林;张筱军;杨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临床观察发现麻醉药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异丙酚能引起心电风暴,其心电图特征主要表现为Brugada波或长QT间期,继而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基因控测表明布比卡因、利多卡因诱发心电风暴与SCN5A基因有关,而异丙酚诱发的Brugada型心电图的患者,未发现基因异常,推测可能为非直接作用干扰钙离子跨膜内流或阻滞钠通道电流而促使外向电流所致.了解麻醉药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有助于发现并处理此类心律失常.
作者:洪葵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一例变异性心绞痛以房室传导阻滞及房室分离为首发表现,并在心肌缺血大部分时段持续存在.对其罪犯血管进行简要的分析.提出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不应局限于ST段的改变,也可能包括传导系统的异常.如果罪犯血管支配心脏传导组织的血供,那么一过性心脏传导异常可能是心肌缺血早或许是唯一的表现.
作者:刘全胜;贾国良;马欣;马春燕;赵小丽;郭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对12例左后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行射频消融手术.11例经程序刺激诱发出室速,1例术后一周复发,再次予消融成功.1例经程序刺激及药物激发未诱发出室速,予经验消融后1个月复发,未再行消融.术后12例体表心电图全部呈左后分支阻滞型图形,而未复发的10例术后I、aVL导联S波加深明显(P<0.001).结论:消融治疗左后分支性室速成功率高,心电图新出现的左后分支阻滞图形是成功的重要指标.
作者:殷乐;陈岗;汪芳;孟伟栋;严轶文;诸葛萦;戴秋艳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