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策略

蔡彬妮;黄卫斌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组织多普勒超声, 综述,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顽固性心衰
摘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但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有20%~30%患者对此无反应,影响因素主要有病例选择、左室电极置入位置以及起搏器参数设置.采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出心室不同步作为QRS波时限标准的一种良好补充用于病例选择有望提高CRT的反应率.在超声指导下选择理想的左室电极位置以及设置佳房室间期及室间间期,可实现大程度的心脏再同步化,优化血流动力学.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围术期应用胺碘酮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作用

    目的 探讨胺碘酮对冠心病手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 195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97例术前口服胺碘酮,开始为200 mg,3次/天,连服7天后,改为200 mg/天至手术前,术后当天静脉使用胺碘酮,能进食后改为200 mg/天口服.B组98例,按常规不予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情况,房颤发生率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 A组房颤发生率、房颤时心室率均低于B组(分别为12.4%vs 38.8%;112±12次/分vs 134±15次/分,P均<0.05).结论 胺碘酮能安全有效降低冠心病手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减慢房颤发生时的心室率.

    作者:施盛;虞敏;叶一舟;肖明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RVOT和右室(RV)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流,对比分析动作电位及离子流的特性.结果 RVOT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表现出复极离散度较RV大.在单细胞电流的记录中,RVOT心肌细胞的瞬时外向钾电流离散度较RV心肌细胞大.在稳态电流中,RVOT心肌细胞的非特异性阳离子流(NSCC)小于RV心肌细胞的NSCC,甚至某些RVOT心肌细胞缺乏NSCC,与之对应的是心肌细胞较长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并记录到早期后除极(EAD).当激活NSCC后,可使RVOT心肌细胞较长的APD缩短.激活的NSCC可以消除在RVOT记录到的EAD.结论 RVOT心肌细胞的复极离散度和APD的离散大,此易导致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NSCC较小或缺如是RVOT心肌细胞APD延长,并且产生EAD的原因.

    作者:宋艳东;杨新春;刘泰槰;顾忠伟;李志忠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成功用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预防一例

    患者男性,61岁,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近期有晕厥发生,虽然心电图未记录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但为了预防心源性猝死仍然置入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后来患者再次发生晕厥,ICD记录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除颤转复了窦性心律.

    作者:程中伟;程康安;陈太波;高鹏;刘博江;方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帕金森氏病引起类似心房扑动的心电图伪差一例

    帕金森氏病引起的肢体震颤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心房扑动样伪差,食管导联心电图不能排除伪差,将震颤侧肢体导联上移至肩部伪差消失,组织多普勒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王龙;许原;朱天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mHCN4基因修饰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建起搏离子流通道

    目的 观察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亚型4(mHCN4)外源基因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的转染及其功能表达.方法 2个月大昆明小鼠拉颈处死,无菌条件下分离股、胫骨,收集骨髓细胞种植于塑料培养瓶,24 h后更换培养液,保留贴壁细胞,待细胞达9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培养.收集第3代贴壁细胞,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11b-细胞继续扩增培养.以pUC18、pcDNA3-mHCN4、pIRES2-EGFP、pMSCV-puro等质粒载体为架构,用不同酶类将目的片段连接构建pMSCV-mHCN4-EGFP及pMSCV-EGFP逆转录病毒载体.载体转染PT67包装细胞,收集逆转录病毒上清转染第3代扩增的mMSCs细胞,观察mMSCs的转染效果及阳性转染细胞的mHCN4通道动力学特性.结果 mMSCs的转染效率约10%~20%.mHCN4基因转染组可记录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的超极化激活内向电流(If),If的半数大激活电压为-99.0±5.8 mV,在-140 mV电压时的激活时间常数为451±61ms.该电流对CsCl高度敏感;对照组细胞在超激化状态下无明显的电流出现.结论 mHCN4外源基因可在mMSCs中成功表达起搏离子流通道,基因修饰后的mMSCs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生物起搏种子细胞.

    作者:仝识非;宋治远;姚青;万瑛;邹丽云;钟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临时心脏起搏和补钾补镁治疗长QT综合征一例

    一例临床诊断为长QT综合征女性患者,入院后即给予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每日口服门冬氨酸钾镁和静脉补钾补镁,患者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恢复正常出院.结论:临时心脏起搏和补钾补镁是治疗长QT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海涛;薛小临;孙超峰;张爱峰;李红兵;崔长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房室折返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个性分析

    目的 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的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量表,对83例AVRT、105例AVNRT患者射频消融前后和50例对照组正常人的精神质(P)、内外向(E)、情绪稳定性(N)和掩饰倾向(L)值进行测量.结果 射频消融前后,各组之间的P、E、N和L值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射频消融前后AVNRT组内女性患者的N分值较男性高(分别为12.93±2.83 vs 9.88±2.61;12.84±2.87 vs 9.87±2.64;P均<0.05).结论 AVNRT女性患者具有神经质倾向,这可能是在AVNRT中女性占多数的原因之一.

    作者:卢少平;郑强荪;薛玉生;赵品婷;汤雁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右室起搏部位的研究进展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具有不同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效应,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能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流出道起搏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His束及His束旁是理想的心室生理性起搏,但操作较复杂.间隔上部及双部位起搏是否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立志;殷跃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分子结构及其电生理特性

    近年来发现心肌细胞上存在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电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在调节心肌细胞复极化方面起重要作用,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高度可能的靶位点.

    作者:张薇薇;杨新春;刘泰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测定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以探讨炎症机制在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135例房颤患者(房颤组)和120例非房颤患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CRP水平,用库尔特JT血球仪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淋巴细胞百分率(L%)、淋巴细胞绝对值(L).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室肥厚(LVH)及左房内径(LAD).观察CRP及白细胞变化与房颤关系.结果 房颤组血中CRP水平显著高于非房颤组(6.41±2.73 mg/L vs 3.66±1.18 mg/L;P<0.05).其中房颤合并LVH较不合并LVH组CRP显著增高(7.51±3.32 mg/Lvs 5.76±2.92 mg/L;,P<0.05).四分位法研究表明房颤组血清CRP水平位于高四分位者显著多于对照组;房颤组血清CRP水平位于高四分位者较同组低四分位者显著增加(P<0.05).CRP位于高四分位者LAD较位于低四分位者显著增加(P<0.05).两组WBC、N%、N、L%、L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慢性炎症反应在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魏玲;杨丽霞;王先梅;李丽娟;魏文婷;王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心脏外科手术后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手术后需要防治的心律失常.术前使用具有β受体阻滞活性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可预防房颤的发生.对于心功能不全或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术后房颤而不急需电复律者可选择胺碘酮转复和维持;对没有心力衰竭者,可选胺碘酮、索他洛尔或伊布利特,亦可选择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对房颤心室率控制的一线用药是β受体阻滞剂,也可选择胺碘酮或地尔硫卓.对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一般选择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有心功能损害者,宜使用胺碘酮.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首选电复律;稳定者,药物复律首选胺碘酮,其次是利多卡因.

    作者:李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晚电位的监测

    采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分析22例Brugada综合征和11例正常人的心室晚电位(LP).结果 Brugada综合征Ⅰ型组LP阳性率比Bruada综合征Ⅱ型或Ⅲ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高,RMS40较对照小,LAS较对照大(P均<0.05).结论:Brugada综合征Ⅰ型患者晚电位阳性率很高.

    作者:李卫华;黄峥嵘;黄从新;谢强;张丽娟;吴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应用环状冷冻消融导管行心房颤动电隔离术三例

    探讨应用环状冷冻消融导管进行心房颤动(AF)肺静脉电隔离术的临床效果.对1例持续性AF、2例阵发性AF在肺静脉开口处进行冷冻肺静脉电隔离,温度-79℃,每次240~300 s(4~5 min).3例共隔离10根肺静脉,消融4.9±2.8(4~10)次.手术时间为205±72(190~265)min.1例持续性AF患者消融后给予300J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半月后复发,再次电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术后一周内仍有阵发性AF.结论 应用环状冷冻消融导管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术安全、有效.

    作者:董玉梅;李学奇;韦世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胺碘酮临床应用中的问题

    自美国FDA批准胺碘酮用于心律失常治疗至今已20余年,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已被临床医师所接受,它的应用指征和方法国内外都有指南[1~5]借鉴,但在应用的一些细节上有待共同提高.

    作者: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时应用药物控制室率的选择与评价

    控制心室率作为心房颤动(AF)患者一项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在缓解症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运动耐受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仅仅以此作为AF复律前的短期治疗或作为长期维持治疗则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无特殊禁忌,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应作为第一线用药.此外,选择控制心室率为长期维持治疗,则同时使用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重视.

    作者:陆再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策略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但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有20%~30%患者对此无反应,影响因素主要有病例选择、左室电极置入位置以及起搏器参数设置.采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出心室不同步作为QRS波时限标准的一种良好补充用于病例选择有望提高CRT的反应率.在超声指导下选择理想的左室电极位置以及设置佳房室间期及室间间期,可实现大程度的心脏再同步化,优化血流动力学.

    作者:蔡彬妮;黄卫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射频消融术延迟血栓形成及低分子肝素的防治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延迟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 选取48例行RFCA患者为治疗组和2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随机分为两亚组,A组23例术后不予肝素,B组25例术后运用低分子肝素,A组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0.4 ng/ml为界分为高HGF组和正常HGF组.在不同时间测定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及HGF.结果 ①A组TAT呈现两次高峰:术后即刻第一次高峰(42.9±15.8 ng/ml),术后3天第二次高峰(20.3±19.2 ng/ml),第二次高峰与EPS组术后3天(2.7±1.7 ng/ml)及B组术后3天(4.3±5.3 n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A组术后6h HGF值与TAT两次高峰相关(r=0.542,P<0.01);术后6 h高HGF组TAT术后3天高峰更显著.结论 RFCA致血栓形成可分两阶段:术后即刻的急性阶段和术后3天的延迟阶段.术后肝素化可影响凝血系统,有阻止血栓形成的效果.

    作者:秦景梅;孙晓斐;武宗寅;丛培玲;任长杰;郝丽;夏增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同步蓝牙心电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同步蓝牙心电诊断系统记录心电信号的准确性,同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30例患者.每例应用同步蓝牙心电诊断系统以及美国GE公司生产的MAC-5000 Resting ECG System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按照标准心电图导联的位置记录并打印二份心电图,分为蓝牙组与MAC组.对二组心电图进行波形与心电图临床诊断的比较,同时二组进行时间和幅度参数的比较.结果 二组波形与心电图诊断完全一致.二组之间P波、QRS时限;PR和QT间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二组之间除了Ⅱ导联R波幅度以及V5导联P波和S波幅度具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各导联的其它各波幅度均无显著性差异;Ⅱ导联R波幅度差值百分比为2.91%(0.026 mV),小于心电图机国际及国家标准允许误差的范围;V5导联P波幅度差值百分比为11.8%,但绝对差值仅为0.009 mV,无明显临床意义.蓝牙心电诊断系统传输数据安全正确.结论 蓝牙心电诊断系统能准确提供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

    作者:陈太波;方全;鲁巍峰;范静波;左文宝;程康安;高鹏;程中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Ang-(1-7)及AngⅡ对犬心房肌细胞外向钾通道电流的作用

    目的 观察Ang-(1-7)及AngⅡ对犬心房肌细胞外向钾通道电流的作用,揭示其参与房性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机制.方法 急性分离单个犬心房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细胞膜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r)、缓慢延迟整流钾电流(Iks)、超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及短暂外向钾电流(Ito).结果 1 μmol/L Ang-(1-7)可抑制Ikr、Iks,增加Ito,对Ikur无明显影响;0.5μmol/L AngⅡ可增加Ikr、Iks,抑制Ito,对Ikur无明显影响.结论 AngⅡ可能通过对外向钾电流的影响促进心房颤动的心房电重构,Ang-(1-7)作为AngⅡ内源性拮抗剂,可拮抗AngⅡ的电生理作用.

    作者:代建军;李广平;李健;许纲;杨万松;王静;程晓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定义与分类宽QRS波心动过速(wide QRS complex tachycardia,WCT)一般指QRS波时限>0.12 s,频率>100次/分的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可由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如奎尼定、胺碘酮)中毒等不同原因引起,亦见于健康年轻人.

    作者:木胡牙提;林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