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菁;Sunny S.Po
目的 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 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固定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26.34±6.54 min vs 20.86±4.32 min,16.78±5.38 min vs 8.67±4.52 min;P均<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15 min时较置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6±0.21 mV vs 1.12±0.25 mV, 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4±0.04 ms vs 0.16±0.03 ms,P<0.01).术后随访1,3,6个月,两组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作者:陈泗林;林纯莹;刘烈;吴书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复律前后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房颤患者20例,按心脏复律的方式分为直流电复律组7例,药物复律组13例, 分别于复律前、复律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个月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和容积,记录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流速(VA)、A峰速度时间积分(A-VTI)、心房充盈分数(AFF)和左房射血力(LAEF).分析左房内径、容积变化与左房收缩功能的关系.应用心房肌超声组织定征技术在左房后壁心肌和心包处测量背向散射积分值(IBS)及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异幅度(CVIB)评价心肌组织的声学特征.结果 房颤时所有患者均存在左房扩大,而恢复窦性心律后直流电复律组和药物复律组的左房上下径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恢复窦性心律后第1天、第3天直流电复律与药物复律组比较,左房大和小容积显著增大(P<0.05或0.01), VA、A-VTI、AFF和LAEF明显降低.房颤时左房心肌标化IBS较健康对照组增大,而CVIB则降低(P均<0.01),直流电复律组恢复窦性心律后第1天、第3天左房心肌标化IBS及CVIB与房颤时比较无差异(P>0.05),而药物复律组左房IBS%与房颤时和直流电复律组比较显著降低,CVIB则显著增大.恢复窦性心律后第7天、第1个月时,两组左房IBS%与房颤时比较均显著降低,CVIB显著增大(P均<0.01),两组无差异. 结论 两种复律方式成功复律后随时间推移均可改善房颤患者的左房结构重构和功能.
作者:周波;陈鸣;张伟;颜玮如;黄巍巍;唐小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心肌组织块体外原代培养豚鼠心肌细胞的方法.方法 将剪成1 mm3左右心肌组织小块,采用心脏组织块体外贴块种植原代培养豚鼠心肌细胞.结果 该方法能成功地培养出原代心肌细胞,并能够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证实培养的细胞为心肌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鉴定为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cTnT表达阳性,同时具有心肌细胞节律收缩特性,膜片钳可以记录到细胞Ik及Ito电流.结论 心肌组织块体外原代培养可以获得较多单个心肌细胞,所获得的细胞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操作方法简单.
作者:陈连凤;魏欣;刘博江;方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7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了DDDR起搏器,安置术后第16个月起搏器置入部位开始出现皮肤溃破、渗出、皮肤丘疹、丘疱疹,细菌培养阴性,两次更换起搏器位置,抗感染及局部用药物治疗无效,经测试患者对多种物质过敏,考虑患者对起搏器发生排斥反应,使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稳定.
作者:王礼琳;范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可能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2002年10月至2006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并成功接受经导管封堵术的232例VS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封堵术前、术后1~4天记录常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术中持续心电监护,由心电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得出各型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 232例VSD患者术后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增加(26.3% vs 13.4%, P<0.01);术后新发束支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AVB)27例,8例AVB患者中5例为迟发性Ⅲ度AVB.经用大剂量激素等治疗恢复正常.VSD封堵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的27例患者VSD与封堵器差值较对照组(n=27)明显大(2.94±0.92 mm vs 1.94±0.69 mm,P<0.01).结论 VSD封堵术后新发生的心律失常以心脏传导阻滞为主 ,所选用封堵器偏大可能是其原因之一;激素治疗有效,预后一般良好.
作者:仝识非;张志辉;陈莉;庄国强;宋治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抑郁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ACS的262例患者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比较两组的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分析抑郁与各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了解ACS并抑郁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和抑郁与HRV的相关性.结果 ACS并抑郁患者心绞痛、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40.8%,11.4%,19.4%,21.4%,13.3%,9.4%和8.2%.抑郁均为各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ACS并抑郁患者时域指标、高频功率均低于非抑郁组,极低频功率、低频功率高于非抑郁组.抑郁严重度指数与HRV各指标相关.结论 ACS并抑郁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抑郁为各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杨瑞丰;潘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同时记录预激综合征患者常规心电图及头胸导联心电图各1份,比较两种体表心电图对旁道定位的准确率. 结果:头胸导联心电图的准确率较常规心电图略低(78.3% vs 84.8%);但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显性旁道定位诊断方面,头胸导联心电图也有较高的准确率.
作者:唐恺;陈柯萍;马坚;周可;于学靖;张澍;徐亚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作者:周菁;丁燕生;杨俊娟;Sunny S.Po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共同组织,曾对1995至2001年全国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近几年来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心脏起搏器应用日益广泛,适应证亦有拓宽,三腔双心室起搏器(CRT)、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生物心脏起搏主要通过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建立生物心脏起搏、恢复传导系统的功能.其中基因疗法包括转基因法上调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过度表达特异性的起搏电流和通过显性负突变,选择性地将内向整流性钾电流抑制在一定水平以下,恢复非起搏细胞潜在的起搏活性.而细胞疗法则通过对胚胎干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等进行诱导分化成一些细胞株,以及在体外通过基因修饰这些可移植的细胞(成纤维细胞、不同的干细胞衍生的细胞或其他细胞)而展示具体的电生理特征,然后移植到活体心脏,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作者:吴美华;陈章强;李华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常有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其中部分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部分为心房内大折返性房速,各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电生理特征.对于这些新发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采用电复律、药物治疗,如果治疗无效,常规电生理检查结合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再次行消融术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作者:施海峰;刘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5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固定次数、曝光时间无差异(1.7±1.3次 vs 1.3±0.5次, 7.9±5.2 min vs 5.4±4.4 min,P均>0.05).主动电极置入后即刻可达到理想阈值,比被动电极高(0.6±0.27 V vs 0.5±0.25 V,P<0.05),被动电极阻抗比主动电极高(911±225.31 Ω vs 668±168.03 Ω,P<0.05),两组的感知阈值无差异.术后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起搏阈值无差异.主动电极组2例,被动电极组1例出现导线脱位. 结论 使用主动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毛家亮;郝静;张琪;章隆泉;刘辉;周笙珩;何奔;张彦周;康瑜;黄定九;陈润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7岁,因活动后气急、胸闷2年入院.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Ⅳ级.消融房室结后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RT).术后3个月随访心功能明显好转.随访后第10天因心力衰竭加重再次就诊时发现左室不能起搏,终发现第1次随访时误将左室电极极性由单极程控为双极,遂将左室电极重新程控回单极后左室起搏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心功能迅速改善.提示:CRT术后程控随访要认真仔细,避免误程控.
作者:宿燕岗;柏瑾;刘少稳;潘翠珍;史灏颖;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女,43岁.因反复心悸伴晕厥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经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到3阵心室颤动(VF)发作,其中2次发作时间长被置入的ICD检测到并一次电击终止后转复为窦性心律,提示:AECG监测有助于了解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与ICD的功能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作者:钟杭美;刘春燕;罗昭林;黄岚;宋耀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男性,56岁.反复发作心悸、黑朦、晕厥,心电图提示A型预激综合征,正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旁道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行心瓣膜置换术并置入VVI型永久起搏器.
作者:高悦顺;崔维刚;陈刚;王岩;何燕;付蓉;顾法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治疗中通过选择性上肺静脉造影显示下肺静脉开口位置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 97例房颤患者,取左前斜位(LAO)50°和右前斜位( RAO)50°两个体位进行左上肺静脉造影.取LAO50°及RAO30°两个体位进行右上肺静脉造影.结果 97例(100%)均可通过选择性左上肺静脉造影清晰显示左下肺静脉开口的下缘,其中78例(80.4%)可以清晰显示左下肺静脉的开口前缘.79例(81.4%)患者可以清晰显示左下肺静脉开口的后缘.选择性右上肺静脉造影时,86例(88.7%)能够清晰识别右下肺静脉开口下缘,76例(78.4%)能清晰显示右下肺静脉开口前缘,81例(83.5%)能清晰显示右下肺静脉开口后缘.结论 选择性上肺静脉造影不仅能够显示上肺静脉的开口位置,而且在大部分患者中亦能较清晰显示下肺静脉的开口解剖.
作者:郝蓬;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方冬平;喻荣辉;汤日波;胡福丽;马长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同时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 ms vs 153.11±20.10 ms,P<0.001).结论 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作者:陶四明;张荣华;李易;洪云飞;杨锋;吕云;李绍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在2007年的威尼斯国际心律失常会议上,全球范围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专家制定并通过了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国际共识,该共识发表在今年5月的《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Electrophysiology》[1].笔者就其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作者:何华;马长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探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后电风暴的解决方法 .患者男75岁,行单腔ICD置入术.术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350余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336次,其中治疗成功325次,短阵快速起搏(Burst)治疗成功 317次,Burst+阵内递减起搏(Rmap)治疗成功 8次,11次ATP治疗失败后电转复成功.术后电转复共13次,一天多电击4次.经过程控ICD,加强ATP治疗,强化药物治疗,抗心力衰竭、对症治疗,VT仍不能有效控制,后采用射频消融治疗VT得到适当控制.
作者:王冬梅;韩雅玲;臧红云;王祖禄;荆全民;王守力;刘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88例,其中男54例、女34例,年龄67.6±24.3(28~91)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放置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 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共使用主动电极导线151根,其中心室电极导线88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80根,右室流入道间隔部5根,右室中间隔3根);心房电极63根(右心耳37根,低位房间隔10根,高位房间隔10根,心房侧壁6根).起搏参数在电极导线置入15 min后可达到理想值.术后7天及出院后1, 3, 6个月随访无电极导线脱位,起搏参数与置入时比较没有差异.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作者:张志辉;曹宇;欧阳茂;杨侃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