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评述

蒋文平

关键词:促心律失常反应,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自然病史, 自发缓解, 治疗作用, 治疗效果, 心肌, 评定, 无理想, 死亡率, 敏感性, 远期, 预测, 误判, 安全
摘要: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至今还是一个难题.①难在尚无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既安全又可靠;②难在评定药物治疗后果,可能心律失常减少了,但远期死亡率反见上升;③难在评定药物治疗效果,心律失常自然病史起伏不定,如心律失常自发缓解,误判为药物治疗作用;④难在预测促心律失常反应,心肌对AAD反应是变数,当心肌敏感性增加,就会出现促心律失常反应.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2005年度引证数据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房颤动

    近年来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睡眠呼吸暂停既可引起心脏解剖的形态学改变,也可引起心脏自主神经失平衡的功能性改变,终导致房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房颤电复律后复发的预测因素,而通过正压通气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可以减少电复律后房颤的复发.重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治对于房颤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均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汤日波;刘双;马长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应重视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另一并发症——冠状动脉损伤

    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成功率高,是一种较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其并发症较少.除了常见的血栓栓塞、心脏穿孔、传导系统损伤外,近些年来关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损伤的并发症时有报道.

    作者:向晋涛;曲秀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脏移植体外循环一例

    男性患者,54岁,诊断终末期心脏病.在静脉复合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笔者对体外循环的体会:①适当的血液稀释及维持一定的胶体渗透压;②良好的心脏保护;③防止脏器组织水肿和减轻炎性介质反应.

    作者:张遵严;熊玉珍;陈雪芬;王志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在心肌梗死大鼠离体心脏牵张所致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受体)在心肌梗死(MI)大鼠牵张所致心律失常中的作用,评价β2受体是否参与了机械电反馈.方法 复制大鼠MI模型,同时设立假手术组.饲养8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ICI118.551组、MI组、MI+ICI118.551组,进行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自制球囊对左室进行牵张.记录并测量牵张后30 s内各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50%和90%MAP复极时程(MAPD50和MAPD90),计算牵张诱发心律失常(SIA)的发生率.结果 牵张后,MI组、假手术组MAPD、MAPD50和MAPD90均缩短(P<0.01或<0.05),且MI组缩短更明显;应用ICI118.551后,假手术组MAPD、MAPD50和MAPD90仍缩短(P<0.05),而MI组MAPD、MAPD50和MAPD90差异无显著性(P>0.05).牵张后,MI组SIA的发生率较假手术组高(22.44% vs 10.34%,P<0.05),应用ICI118.551后,假手术组SIA发生率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MI组SIA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 β2受体可能参与了机械电反馈过程.

    作者:富路;谢荣盛;曹君娴;戴颖楠;朱立群;韩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直流电复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行直流电复律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丙泊酚镇静、禁食状态下,单向波同步电复律,电极板置于心尖-胸骨旁右侧,能量依次采用300,360,360 J.结果 共入选23例患者,年龄58±13岁,房颤病史6.8±5.0年,左房直径41.9±9.8 mm,左室射血分数0.58±0.11.复发心律失常中12例为心房扑动,10例为房颤,1例为房性心动过速.共进行27次电复律,19次(70.4%)即刻复律成功,其中15次1次放电复律成功.1例复律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交界心律,1例丙泊酚镇静时出现呼吸暂停.随访8.5±3.7个月,52.2%的患者为窦性心律.即刻复律成功组其远期成功率为64.7%,即刻复律失败的远期均不成功,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4).1次放电即可成功者远期成功率为69.2%,需要多次放电的患者远期成功率为2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6).结论 直流电复律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患者,即刻电复律成功是远期成功的预测因素,复律时需要多次放电的远期成功率低.

    作者:汤日波;马长生;康俊萍;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胡福莉;喻荣辉;卢春山;方冬平;郝蓬;刘晓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肺静脉隔离对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肺静脉隔离(PVI)对犬的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9条成年杂种犬,全麻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肺静脉消融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窦性周长(SCL)、右心耳(RAA)、左心耳(LA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不应期(ERP)及心房易感窗口(VW).结果 ①PVI前迷走神经刺激能明显降低SCL(P<0.001),PVI后迷走神经刺激对SCL影响较小(P>0.05).②PVI前,迷走神经刺激能明显缩短心房各部位ERP(P均<0.05).PVI后,迷走神经刺激对心房ERP的影响较小(P均>0.05).③PVI前后基础状态下测得的VW无变化.PVI后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诱发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PVI能导致迷走神经介导的窦房结抑制、心房不应期缩短能力及房颤易感窗口增加能力明显下降.

    作者:赵宏伟;张树龙;董颖雪;高连君;尹晓盟;杨东辉;夏云龙;林治湖;杨延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评述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至今还是一个难题.①难在尚无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既安全又可靠;②难在评定药物治疗后果,可能心律失常减少了,但远期死亡率反见上升;③难在评定药物治疗效果,心律失常自然病史起伏不定,如心律失常自发缓解,误判为药物治疗作用;④难在预测促心律失常反应,心肌对AAD反应是变数,当心肌敏感性增加,就会出现促心律失常反应.

    作者: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兔心室肌细胞外向整流性氯电流的研究

    目的 探讨兔心室肌细胞上外向整流性氯电流的特性.方法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兔心室肌单个细胞的电流.分别替代钾离子、氯离子,螯合钙离子,以及加入不同电流通道阻滞剂,观察不同条件下电流的变化.结果 特定条件下,阻断兔心室肌细胞钾和钙电流后,移除胞外钙离子后加入EGTA可以引出一个明显的外向整流性的外向电流,被钙离子抑制;主要载流离子为氯离子,替代钾离子对电流影响不大;可以被氯离子阻滞剂氟灭酸阻滞;利用EGTA螯合钙离子以后,电流幅度与EGTA浓度表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 此电流可能是钙离子抑制的氯电流.它是快激活、慢失活并且呈电压依赖性.

    作者:孙莉萍;张存泰;刘念;阮燕菲;刘俊;郭丽芬;黄深;王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氯通道ClC-1、ClC-2在人心房肌的表达及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目的 研究氯通道ClC-1和ClC-2基因在人心房组织的表达及与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 将7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接受换瓣手术患者分为三组,窦性心律(SR)组31例,阵发性房颤(PAF)组7例,慢性房颤(CAF)组33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心房组织ClC-1和ClC-2的mRNA相对含量.结果 ①ClC-1、ClC-2基因在人心房组织有表达.②与SR组比较,PAF组ClC-1的mRNA表达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1.05±0.22 vs 1.01±0.13,P>0.05),CAF组的表达明显增加(1.25±0.18 vs 1.01±0.13,P<0.001),CAF组较PAF组亦明显增加(P<0.01).ClC-1的mRNA表达水平与左房内径、AF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44,P=0.003)(r=0.405,P<0.001)].③与SR组比较,PAF组ClC-2的mRNA表达无增加(1.03±0.14 vs1.04±0.15,P>0.05),CAF组的表达明显增加(1.26±0.13 vs 1.04±0.15,P<0.001),CAF组较PAF组亦明显增加(P<0.01).ClC-2的mRNA表达与左房内径、AF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441,P<0.001)(r=0.331,P=0.005)].结论 AF患者ClC-1、ClC-2的mRNA表达水平的增加可能是心房肌电重构的分子基础.

    作者:吴家斌;许春萱;张建成;邓玉莲;陈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正常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瞬时外向钾离子流的特点

    目的 研究正常Spraque-Dawley大鼠外层、中层和内层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和瞬时外向钾离子流(Ito)的特点.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获得大鼠外层、中层和内层心室肌细胞,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AP和Ito.结果 成功记录到大鼠心室肌细胞外、中和内层心肌细胞AP和Ito.外层至内层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逐渐延长(P<0.05).在+70 mV刺激时外层至内层心室肌细胞Ito电流密度逐渐减小,分别为59.50±15.99,29.15±5.53和12.29±3.60pA/pF(P<0.05).三层心室肌细胞曲线半激活电压、半失活电压及失活后恢复时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 大鼠三层心室肌细胞AP形态和Ito大小存在分层差别.

    作者:王如兴;宋建平;杨向军;刘志华;李肖蓉;吴小庆;李红霞;周琳;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群科学的今昔解读

    译罢一组美国心、肺、血研究所(NHLBI)工作组会议报告,下意识地想:一项研究20年的课题,今天讨论它的继续和内容更新,再过10,20,30年后的2017,2027,2037年,可能会再一次次讨论它们的继续和更新,何时了?但稍一思量,意识到这是40年代开始的《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姐妹篇,是Framingham研究路线的伸延、扩展和与时俱进.对自己的短视和无知,感到羞愧和可笑.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对16例难治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12例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QRS波时限缩短,心胸比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3例心功能无明显变化,另有1例在随访期间症状无明显缓解.结论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能改善难治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木胡牙提;马依彤;林涛;汤宝鹏;程祖亨;张燕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AAI与DDD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目的 比较AAI与DDD起搏方式对有正常房室传导功能的病窦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长期影响.方法 104例因病窦综合征置入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AAI组36例,DDD组68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程控,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功能分级(NYHA).主要终点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脑卒中的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 随访43.2±15.7(21~79)个月,①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20.6%vs 5.6%,P<0.05),而脑卒中发生率无差异(7.4%vs 2.8%,P>0.05);②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在AAI组置入前后无差异,而DDD组术后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P均<0.05);③AAI组与DDD组比较,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结论 对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与DDD起搏比较,AAI起搏房颤发生率较低,对心功能影响较小,更符合生理性.

    作者:韩瑞娟;蒋廷波;孙凯;陈弹;王国强;刘志华;杨向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短QT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短QT综合征(SQTS)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年青人及新生儿的临床综合征.它以心电图上经心率较正的QT间期(QTc)小于340 ms为特征.临床表现主要有眩晕、心房颤动、心悸及晕厥的反复发作,甚至出现心脏性猝死,但也可无任何症状.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证明SQTS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目前已有3种与之相关的基因变异被确定:KCNH2(HERG)、KCNQ1及KCNJ2.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迄今为止被证明唯一能有效预防SQTS猝死的治疗方法.另外,奎尼丁,丙砒胺可作为ICD的一种辅助治疗或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在儿童及新生儿等ICD应用较困难的人群尤为重要.

    作者:郭勇娟;项美香;鱼运寿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Mahim纤维参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并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一例

    患者女性,22岁,因发作性心悸7年,伴黑矇2次入院.心悸时体表心电图捕捉到2种节律整齐,频率、形态不同的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终止后体表心电图正常.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Mahaim纤维(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存房室结双径道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射频消融治疗,随访13个月无复发.

    作者:高英;李学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时的心房结构重构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具有自身进展性,主要由于房颤时心房发生电、结构和功能重构,而心房结构重构又在促进房颤发作并持续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新研究证实,房颤时心房肌的氧化应激产物增加、氧化还原基因表达失衡以及线粒体DNA存在氧化损伤,表明了房颤时心房肌存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能在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提示,一些具抗氧化作用的药物可能通过防止心房重构,减少房颤发生.

    作者:盛力;李悦;李为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7~2006年论著作者及载文被引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简称《起搏杂志》)近10年论著作者及载文被引情况.方法 对《起搏杂志》1997~2006年研究性论文的作者、作者单位的有关信息进行逐篇统计并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对该杂志这10年载文被引基本情况以及被引著者、地区、单位分布数据进行归纳、整合、分析.结果 10年间发表论著文章759篇,其地域分布较广,北京市多,其次是湖北省,上海市.发表10篇以上论著的单位大多为省府城市、直辖市大学附属医院或综合性大医院.载文单篇高引用次数39次,被引5次以上文章占总篇数的23.1%.载文被引的地区分布较广泛,载文被引次数较多的文章多是论文数较多或报道的内容为当时的前沿或热点.结论 《起搏杂志》影响较广泛,有相对稳定、广泛的作者群且发表的文章引用率较高.

    作者:李晓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QRS波时限临床意义研究的进展

    QRS波时限是一个简便而实用的临床指标.左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QRS波时限延长可能互为因果,运动试验中QRS波时限变宽对冠心病的诊断预后的判断可能比ST-T改变更有价值.QRS波时限可以协助初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判断CRT疗效或CRT随访中QRS波时限也有重要作用.QRS波时限延长可能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QRS波时限延长是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死亡或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QRS波时限对高血压患者及普通人群也有预后预测价值.

    作者:潘文志;舒先红;宿燕岗;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一种原发性心脏电紊乱,可能是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少年及成人均可患病.异常的RyR2通道或CASQ2蛋白在交感兴奋的条件下诱发的延迟后除极可能是CPVT发生的机制.任何患者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诱发的双向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无器质性心脏病且QT间期正常,都应考虑CPVT的诊断.β受体阻滞剂可以控制大部分患者的心动过速发 作.CPVT患者发生过心脏骤停为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Ⅰ类适应证.服用β受体阻滞剂时出现晕厥者为ICD治疗的Ⅱa类适应证.对于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特别是儿童,都应服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一级预防.

    作者:孙奇;张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