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房扑动时射频消融左侧旁道致阿-斯综合征一例

刘红明;肖践明;赵玲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房扑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旁道, 阿-斯综合征
摘要:对一例A型预激综合征患者在心房扑动伴旁道前传时消融左侧显性旁道,房室传导比例由2∶1变为1∶1,导致过快的心室率而发生阿-斯综合征,提示射频热量在阻断旁道前先兴奋了旁道,使旁道有效不应期缩短.此后给予普罗帕酮静脉推注,在对旁道造成一过性抑制的同时减慢了心房扑动频率,使旁道的消融得以安全和顺利实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有创与无创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探讨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CAG)与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DCG)和平板运动试验(EET)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以WHO的诊断标准为依据,心绞痛组25例、AMI组1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AG、ECG、DCG检查,AMI患者不行EET检查.结果:心绞痛组中,ECG、DCG、EET、CAG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0%、40%、80%、84%;AMI组中,ECG、DCG、CAG的检出阳性率均为100%.CAG检查4例冠脉正常,为X综合征.2支和3支冠脉病变14例,其中9例ECG、DCG阴性.结论:EET与CAG诊断CHD的阳性率相当.CAG检查正常者,可能为X综合征.ECG、DCG检查正常者,不能排除冠脉多支病变.

    作者:及心;张宏伟;李元红;雷玉华;吴亚林;王凤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腔静脉作为研究大静脉电隔离作用模型的实验研究

    研究腔静脉的电生理特性和组织学特点看其是否可作为研究肺静脉电隔离作用的简便易行的模型.选择10只杂种犬为研究对象,记录犬腔静脉的电活动,在距腔静脉-心房交界处2 cm和1 cm的部位行电生理检查;检查后分别取腔静脉-心房交界处、距交界处2 cm和1 cm的组织行组织学检查.结果:①犬上腔静脉内均可记录到A波,在距上腔静脉-心房交界处2 cm部位起搏能夺获心房;只有20%的下腔静脉在距下腔静脉-心房交界处1 cm可记录到A波,起搏能夺获心房.②组织学检查显示腔静脉近心端的中膜层主要由心肌纤维所构成,形成环行结构,心肌纤维在上腔静脉的延伸约2~3 cm,在下腔静脉则为1 cm左右,然后逐渐减少消失.结论:腔静脉内能记录到A波,起搏能夺获心房,组织学结构类似肺静脉的心肌袖结构.所以,腔静脉可作为研究肺静脉电隔离作用的模型,尤其是上腔静脉.

    作者:罗杰;黄定九;陈润芬;徐俊;周笙珩;周玮;顾达兵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与室性心律失常

    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KATP通道)有线粒体KATP通道、心肌膜KATP通道两个亚型.心肌膜KATP通道与心肌组织电生理学特性变化有关.目前许多研究证实KATP通道开放剂是引起心肌缺血所致室性心律失常(VA)的重要原因,而该通道的开放又可明显减少再灌注VA的发生.KATP通道开放剂可抑制早期后除极和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笔者就以上各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综述.

    作者:陈茂;黄德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活动平板试验校正QT离散度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

    研究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后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分析比较冠心病及正常对照组活动平板运动前、后各时相QTcd及ST段变化.结果:运动后各时相QTcd比运动前明显升高(P<0.01);运动后冠心病组QTcd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以运动后即刻QTcd≥50 ms为标准,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准确性明显高于运动后ST段标准的改变.结论:运动后QTcd变化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参考指标.

    作者:周智;石湘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皮穿刺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抗心肌缺血疗效的评价

    探讨经皮穿刺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PTMR)治疗严重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疗效.选择21例不适应作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作PTMR,观察PTMR手术前、后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和缺血性ST段事件(STI),缺血阈值(MIT)及其变异性(VMIT)的变化.结果:PTMR术后TIB降低(17.34±6.23 vs 35.26±4.58 mm*s,P<0.01),STI发作次数明显减少(21.53±7.34 vs 42.31±6.82次,P<0.01);高和低MIT增加,VMIT降低(31.2%±8.1% vs 36.1%±14.2%,P<0.05).结论:PTMR术后近期有较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作者:迟路湘;何国祥;宋治远;史光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期前收缩揭示房室结内多径路传导二例

    分析了1例房性期前收缩揭示房室结三径路传导及1例交界性期前收缩揭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伴慢径路反向文氏现象,阐述了房室结三径路传导的诊断线索,探讨了间位型交界性期前收缩后的窦性激动总是由慢径路下传的原因.

    作者:何方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房室传导正常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或心室起搏的长期随访

    评价长期心房或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对118例SSS伴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AAI组56例、VVI组62例)进行随访.随访40.8±2.3个月,VVI组62例中19例NYHA分级增加,而AAI组56例中4例NYHA分级增加(P<0.05).左室射血分数VVI组明显下降(从0.491±0.041至0.451±0.043,P<0.05),而AAI组则增加(从0.482±0.075增至0.535±0.059,P<0.05).左房内径VVI组明显增加(从33±6增至40±6 mm,P<0.05),AAI组从34±7增至36±6(P>0.05).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从35.5%增至45.2%,P<0.05),AAI组减少(从26.8%降至0%,P<0.01).结论:心房起搏对SSS患者是一安全、可靠的起搏方式,可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作者:赵茹;路雅茹;田青平;吴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美国心肺血研究所蕴酿中的一个科研构思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单相动作电位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是指能够在形态和时程上准确反映跨膜动作电位(transmembrane action potential,TAP)的细胞外电位,它是群细胞的平均胞外电位.与胞内微电极记录的TAP不同的是,MAP可于完整搏动心脏上,尤其重要的是能够从病人心脏上记录到.来自于组织条和单细胞水平的基础研究对阐明细胞的电生理学特性固然重要,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真实地再现人类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因为相当一部分心律失常只存在于完整的器官或机体.MAP技术正好架起了基础与临床电生理学之间的桥梁[1,2].

    作者:李翠兰;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探讨直视下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选择风湿性心瓣膜病伴房颤患者16例,阵发性房颤1例、持续性房颤15例,房颤时间1~10年,在瓣膜置换术中行直视下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即运用射频探针做围绕4个肺静脉口的环形线性消融及连接消融环低点与二尖瓣环的直线消融,输出功率30~40 W,每次放电时间45~60 s;同时应用胺碘酮辅助治疗;随访6~12个月.结果显示:1例手术失败,术后早期房颤复发;2例出院后房颤复发;1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12例能够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80%.结论: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有较高的疗效,且方法简单,并发症少;同时应用胺碘酮能逆转心房电重构,减少房颤复发.

    作者:孟宪章;孙海燕;柏本建;杜日映;王均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置入心脏起搏器术后发生慢性血气胸一例

    1例男性患者,69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Vitatron DDD型起搏器.因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长期服用阿斯匹林,75 mg,1次/天,安置术前未停服阿斯匹林.术后9天发生胸腔积液的症状,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考虑术后慢性胸腔积液.其可能与服用阿斯匹林、手术操作不够轻柔损伤了血管及周围组织有关.

    作者:谢绍华;刘国华;李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时心房肌钙调控的变化

    心房颤动(AF)时存在明确的钙调控改变,主要表现在细胞膜L型钙通道电流降低,肌浆网钙调控蛋白基因表达改变和功能减低,钙的循环受到影响,它们都是影响AF电重构的关键环节.而钙超负荷可能是诱发这些变化及心肌收缩力降低的始动因素.相应的药物干预可能是未来AF防治的方向.

    作者:胡丹;黄从新;江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从NHLBI的一则招聘启事看当代遗传流行病学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起搏器模式转换噪声启动频率的正确设置

    评价不同型号同步型起搏器的模式转换噪声启动频率(PNIR),对其设置的正确性进行探讨.对132例不同型号起搏器进行体外胸壁连续递增刺激,直到体内埋置的同步型起搏器由按需抑制转为非同步型起搏模式为止.结果:不同起搏器的PNIR也不相同,而低者仅为160次/分.结论:同步型起搏器的PNIR应设置正确,避免由可能出现的心动过速所启动转换,以致产生竞争心率.

    作者:冯义柏;李裕舒;王祥;王毅;王兴祥;方宏;曾玉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胺碘酮与起搏器联合治疗病窦综合征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观察

    观察胺碘酮与起搏器联合治疗病窦综合征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有效性及安全性.52例慢-快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治疗后仍有阵发性房颤(经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证实),在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按标准方案给予胺碘酮治疗:负荷量0.2 g,3次/天,7天;继以0.2 g,2次/天,7天;维持量为0.2 g,1次/天,连续服用3个月.根据临床症状和动态心电图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9.6±13.5(2.7~28)个月,总有效率为69.2%,动态心电图自身心律所占时间,治疗前为7.6±3.2(5.5~12.5)h/d,治疗后为3.4±2.6(0~7.2)h/d(P<0.01);在随访期间有2例促甲状腺素轻度升高,经调整剂量后恢复正常;1例皮肤搔痒,经减量后症状消失.结论:胺碘酮与起搏器联合治疗病窦综合征并阵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嘉莹;李炜;朱中玉;扬中南;王现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有关药物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发室性心律失常(VA)的机制复杂,主要有机械-电反馈.表现为VA的发生率与心室的扩张速度、程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心室重构是VA的病理基础.此外还与交感神经张力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化、内皮素-1有关.胺碘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VA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蔡军;江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右房-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一例

    探讨右房-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的改善作用.1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超声:巨大左室,EF 0.3,二、三尖瓣重度返流,E、A峰融合.行右房-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治疗.房室传导时间(AV-Delay)为110 ms.结果:心功能恢复到Ⅱ级水平,术后3个月左室明显缩小,EF 0.49,二尖瓣轻中度返流,E、A峰分开.结论:右房-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设定较短的AV-Delay近期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射血分数.

    作者:谢东明;廖伟;钟一鸣;刘训楷;危小军;阳诒红;王小萍;赖小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兔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周边带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的变化

    探讨L型钙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开胸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兔AMI模型,1周后处死动物分离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梗死周边缺血带心外膜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 (ICa-L)的变化,以正常心肌ICa-L为对照.结果:AMI 1周时兔梗死周边区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受到抑制,其电流峰值由正常状态下的-5.58±1.53 pA/pF(对照组,n=10)降至-3.52±0.93 pA/pF(AMI组,n=6),大峰电流下降29.1%,P<0.05,I-V曲线上移;其失活曲线左移,半数大失活电位由-13.1±4.2 mV左移至-25.9±7.0 mV,P<0.05,失活速度加快.结论:AMI后1周梗死周边带心外膜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受抑制,可能为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齐书英;刘坤申;何振山;崔俊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心血管病:机遇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射频消融房室结改良术中应用心房起搏的评价

    为评价在射频消融房室结改良术中应用心房起搏的效果,对术中在心房起搏下放电的34例进行了研究,并与以常规方法进行手术的另外34例进行对照.结果显示,在心房起搏下放电能有效地抑制结性心律,放电中持续5 s以上的结性心律发生率对照组为94.1%(32/34),而起搏组仅为11.8%(4/34),P<0.001;减少总放电次数,对照组为8.6±5.4次,起搏组为3.2±1.8次,P<0.001;缩短总放电时间(140.6±65.4 s vs 186.5±82.6 s,P<0.05);增加单次持续放电的成功率(88.2% vs 8.8%,P<0.001);同时可减少术中并发症及降低术后复发率,对照组有4例术中出现一过性Ⅰ度房室阻滞,有2例在术后1年内复发,而起搏组无1例发生上述情况.结论:在房室结改良术中应用心房起搏的方法进行放电是安全的、有效的.

    作者:何振山;崔俊玉;李洁;李淑荣;周群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