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娣;吴俊兰;伏静媛
观察重叠应用静脉及口服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阵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36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患者,男22例、女14例,年龄65.3±11.5(49~80)岁.房颤发作时心室率142.5±25.2(120~176)次/分,先给予静脉负荷量胺碘酮(150~300mg)后,继之以600 μg/min静脉点滴维持48 h,同时口服胺碘酮600mg/d治疗.结果:36例患者用药后30 min、1,2,24,48 h心室率分别为124.1±11.5,113.3±8.6,105.1±8.2,92.7±8.5,88.6±9.4次/分,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1).30例(83.3%)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于2 h,2~24 h,24~48 h,2~7 d转复率分别为11.1%、27.8%、22.2%和22.2%.未转复组患者左房径大于转复组(P<0.05),而射血分数明显低于转复组(P<0.05),这可能是6例患者未转复的原因.2例患者用药后出现长RR间期,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双手震颤,经减药或停药后恢复.结论:静脉及口服胺碘酮重叠应用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是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袁文利;万征;孙跃民;林青;李晓春;张文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阐明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PLSVC)的快速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学和特殊性.自1997年6月至2001年6月共对13例合并PLSVC的快速心律失常进行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7例、左侧旁道3例;右侧旁道、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各1例.冠状静脉窦标测电极均常规经左锁骨下静脉放置,其中9例进行了冠状静脉窦造影,3例左侧旁道中的2例采用了经主动脉逆行法消融、1例采用穿间隔法在二尖瓣环心房侧消融,7例AVNRT中的5例采用Swartz鞘管支持消融导管实现稳定贴靠.消融成功率100%,无并发症.结论:多种快速心律失常可合并PLSVC,经导管射频消融仍有较高的成功率,但是在冠状静脉窦电极放置、冠状静脉窦标测和AVNRT消融的方法学上有一定特殊性.
作者:董建增;马长生;刘旭;刘兴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介绍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56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患者,男42例、女14例,年龄49.6±13.8岁,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42例、心肌病13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 mg/kg,10 min注入,继之以1.0~1.5 mg/min维持静脉点滴,以后依病情渐减.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600~1 200 mg/24 h.第1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可每隔15~30 min再给1.5~3.0 mg/kg的追加负荷量.以VT、VF消失为有效.第1个24 h静脉用量1586.5±316.8 mg.维持静脉点滴4.5±2.6天.总有效率85.7%.对持续性VT终止率26.9%.静脉用药早期对PR、QTc间期、QRS波时限无影响.静脉用药期间,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减量后恢复;1例出现一过性Ⅱ度房室阻滞;12例出现静脉炎.静脉胺碘酮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24 h 1 000~1 500 mg为较合适的初始静脉用量.
作者:朱俊;宋有城;袁贤奇;谭慧琼;贺丽霞;王国干;康连鸣;章晏;李建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研究家兔不同部位的单个心肌细胞形态和电生理特征在膜片钳全细胞钳制技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胶原酶酶解法分离家兔不同部位单个心肌细胞.结果:①心房肌细胞细长,两端尖细,横纹清楚;心室肌细胞粗短,呈柱状,横纹清楚,折光性强;房室结细胞呈椭圆形,细胞一般无横纹,胞体小.②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的大舒张电位(MDP)均低于房室结细胞(P<0.05或P<0.01),而两者AP其他指标均高于房室结细胞(P<0.05或P<0.01).心室肌细胞复极50%时程和90%时程均长于心房肌细胞(P<0.01).③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INa大峰值均明显高于房室结细胞(P<0.01),而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INa大峰值无差别(P>0.05).各细胞ICa大峰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易分离得到,横纹清晰,形态特征强,AP各参数典型,容易引出所需钳制电流.对于房室结细胞,分离难度大,没有清晰横纹,AP各参数和钳制电流不典型.
作者:王腾;杨波;江洪;唐其柱;李建军;张庆华;黄从新;李庚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性,72岁,因冠心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伴心动过缓,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VVI)型,按常规途径分离右侧头静脉,因静脉过细而改作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单极起搏电极(CAPSURE SP4023-58 cm),依次进入右房、右室,X线透视示电极定位良好,心内膜心电图示rS波.
作者:王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观察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与安全性,选择68例为研究对象,男38例,女3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每周至少发作2次,其中至少1次持续30 min以上,或每日发作数次以上)56例,持续性房颤(不超过1年)12例.除外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异常及胆囊疾病患者.用药方法:2周内给负荷量7 g,维持量0.2g/d.疗效判定标准:显效:阵发性房颤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持续性房颤转为并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房颤.有效:阵发房颤发作减少60%以上,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结果:随访3.8±1.3(0.3~6.8)年.显效49例(72.1%,95%可信区间63%~85%),有效10例(14.7%).总有效率86.8%(95%可信区间77%~93%).皮肤过敏2例(2.9%),T4升高4例(5.9%),TSH降低3例(4.4%),TSH升高5例(7.4%),间质性肺病1例(1.5%),恶心、腹胀6例(8.8%)、视力模糊2例(2.9%).结论: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房颤疗效高、相对安全,要注意早期发现和处理甲状腺和肺毒性作用.
作者:任自文;梁玉芝;杨俊娟;苏加林;丁燕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P波离散度反映心房内不同部位存在非均质性电活动,它和大P波时限一样是预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体表心电图的一个新指标.本研究在体表心电图的基础上,结合食管导联心电图,探讨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大P波(Pmax)、P波离散度情况.
作者:高志广;张帅;章文荣;任国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药物治疗中,以β受体阻断剂和钙拮抗剂为首选,临床有效率可达40%~60%.外科手术切除肥厚部位的心肌,可解除梗阻,但手术并发症高.本文应用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改变.
作者:王银娣;吴俊兰;伏静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2 亚太地区、中东地区、南美及加拿大部分1973年在Groningen(荷兰)召开第Ⅳ次国际心脏起搏学术会议时所报告的起搏器应用调查中,亚洲地区只有日本的少数资料.1976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V次起搏学术会议上,亚洲国家及地区中增加了中国香港、新加坡及以色列的资料.1979年在Montreal召开的第Ⅵ次世界心脏起搏学术会议上公布了包括七个南美洲及八个亚太地区的心脏起搏应用调查资料.
作者:朱中林;耿仁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年来,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少有进展,值得一提的可能仅有在临床上应用已有二十余年的胺碘酮.90年代初美国发表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结果后,人们对胺碘酮进行了再认识和再评价.目前,胺碘酮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之一.温故而知新,回顾胺碘酮临床应用历程,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指导临床,不断创新.
作者:李庚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由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起搏及工程学组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联合举办的全国心脏起搏治疗专题研讨会于2001年5月25~29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15篇学术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并进行了12个专题的学术讲座.以下简单介绍本次学术研讨会概况.
作者:陈良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选择性L型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Nif)为常用的工具药,因此必须了解它对L型钙流(ICa(L))浓度、状态依赖性阻断,使用和非使用依赖性阻断等特性.以豚鼠分离的单个心室肌细胞为对象,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给予35℃的各种含药物细胞外液快速灌流,记录ICa(L).结果:①保持电位-80 mV,使用含铯离子的细胞内、外液,在+10 mV的钳制电压,Nif抑制ICa(L)的IG5o为0.3 μmol@L-1;当保持电位为-40 mV时,IC50为0.05 μmol@L-1,显示Nif优先选择与失活态钙通道结合.②使用富含钾离子的细胞内、外液,对ICa(L)的非使用依赖性阻断,随Nif使用浓度(30~100 μmol@L-1)的增加和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加强,同时对ICa(L)的使用依赖性阻断则减小.③在10 s的静息间隔药物作用时间后的第一个实验刺激,Nif 3μmol@L-1或30μmol@L-1加速ICa(L)的失活,提示Nif对ICa(L)可能存在激活态阻断.结论:在生理条件下,Nif对ICa(L)的阻断呈浓度、状态依赖性,对ICa(L)的非使用依赖性阻断随使用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加强,对ICa(L)的使用依赖性阻断则随之减弱.
作者:蒋彬;蒋文平;Achilles J.Pappano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右房AF的病理基础.选择29例风湿性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根据有无持续性AF分为AF组和窦律(SR)组,两组之间临床因素没有统计学差异.换瓣术中取右心耳心肌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①光镜:AF组明显的间质纤维化和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但两组右房心肌横径及间质所占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②AF组线粒体体积缩小,嵴断裂、溶解较SR组显著;定量研究发现,AF组及SR组的体密度、比表面、平均截面积、平均周长分别为:177.41±48.45(10-3),100.02±14.93(10-4nm-1),195737.74±56421.56(nm2)及1807.52±247.04(nm)VS 256.06±53.17(10-3),85.16±15.21(10-4nm-1),280188.67±27993.79(nm2)及2257.82±431.92(nm),两组之间以上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的面密度和面数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风心病慢性AF与窦性心律患者右房肌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及间质纤维化和细胞排列紊乱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显示这些改变可能是导致风心病患者右房AF的重要病理基础.
作者:段翔鹰;张宝仁;李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常规射频消融在部分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不能产生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峡部的双向传导阻滞,本研究观察冷盐水灌注导管对该部分患者的消融效果.125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中,7例患者从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口或至欧氏嵴射频消融超过15次未能产生峡部双向传导阻滞,定义为射频消融失败.对该7例患者换用冷盐水灌注导管,以相同于常规射频消融的方法在峡部找到传导间隙后,行射频消融.全部患者消融成功,平均消融4.5±2次,导管温度40±1 ℃,阻抗79±5.4Ω,未观察到明显的并发症.表明常规射频消融的失败与常规射频消融不能产生峡部足够的损伤有关,冷盐水灌注导管对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患者可以成功地产生峡部的双向传导阻滞.
作者:周京敏;欧阳非凡;蔡乃绳;葛均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于2000年10月至2001年2月收治了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52~74岁,平均63.6岁.
作者:秦俐侬;宁金民;王银娣;吴俊兰;赵毅;徐盛开;范晓涌;伏静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73年Wertheimer等[1]首次报道经静脉心内膜起搏可以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pacemaker-induced superior vena cava syn drome,PSVCS).其后,随着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广泛应用,PSVCS的发生率日渐增多,文献报道为1/1000~1/40000[2].1994年Lindsay等[3 ]首次报道采用经皮穿刺上腔静脉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治疗PSVCS,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迄今文献累计报道只有4例[3-6],现就PSVCS的发病机制和上腔静脉支架术的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周建光;黄亚莉;程心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20年三磷酸腺苷(ATP)较为广泛地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具有较好的效果,但ATP是腺苷的衍生物,进入体内降解为腺苷而起作用,副作用较多.静脉注射腺苷起效速度快且副作用少.本文报道静脉注射腺苷(艾吉伴)终止PSVT的疗效.
作者:刘凡;冯玉宝;李保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报道5例经食管心房起搏成功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患者,探讨该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室速的临床应用价值.全部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资料,并记录食管心电图,证实为室速.经食管心房调搏分别用分级递增和连续递增两种刺激方式,刺激电压为25~30 V.结果:3例患者使用分级递增法终止了室速,1例患者采用连续递增法终止,另1例患者经上述两种方式均未成功,给予维拉帕米5 mg静脉注射后以分级递增法终止了室速.结论:经食管心房起搏可以成功地终止部分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持续性室速.
作者:杨波;陈芳;周纪宁;左进;杨剑雪;施冰;江洪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