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P波离散度反映心房内不同部位存在非均质性电活动,它和大P波时限一样是预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体表心电图的一个新指标.本研究在体表心电图的基础上,结合食管导联心电图,探讨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大P波(Pmax)、P波离散度情况.
作者:高志广;张帅;章文荣;任国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报道45例体外循环术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可达龙治疗的结果.室性与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9.7%(26/29)和87.5%(14/16),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3天和6 h.13.3%患者用药后动脉收缩压较用药前降低>20 mmHg,但持续时间短暂,主要发生于术后合并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患者.可达龙治疗体外循环术后心律失常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张南滨;张仁福;韩宏光;李宏;陶登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20年三磷酸腺苷(ATP)较为广泛地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具有较好的效果,但ATP是腺苷的衍生物,进入体内降解为腺苷而起作用,副作用较多.静脉注射腺苷起效速度快且副作用少.本文报道静脉注射腺苷(艾吉伴)终止PSVT的疗效.
作者:刘凡;冯玉宝;李保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年来,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少有进展,值得一提的可能仅有在临床上应用已有二十余年的胺碘酮.90年代初美国发表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结果后,人们对胺碘酮进行了再认识和再评价.目前,胺碘酮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之一.温故而知新,回顾胺碘酮临床应用历程,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指导临床,不断创新.
作者:李庚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Champion 7302型起搏系统是Medtronic公司生产的一种经济型产品,由8079型起搏器和5017型电极组成.自1998年1月至2000年7月,我们共安置了32台,其中男11例、女21例.
作者:赵庆平;张焕轶;吴云;李金龙;尹鲁骅;张艳玲;王凤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报道5例经食管心房起搏成功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患者,探讨该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室速的临床应用价值.全部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资料,并记录食管心电图,证实为室速.经食管心房调搏分别用分级递增和连续递增两种刺激方式,刺激电压为25~30 V.结果:3例患者使用分级递增法终止了室速,1例患者采用连续递增法终止,另1例患者经上述两种方式均未成功,给予维拉帕米5 mg静脉注射后以分级递增法终止了室速.结论:经食管心房起搏可以成功地终止部分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持续性室速.
作者:杨波;陈芳;周纪宁;左进;杨剑雪;施冰;江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73年Wertheimer等[1]首次报道经静脉心内膜起搏可以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pacemaker-induced superior vena cava syn drome,PSVCS).其后,随着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广泛应用,PSVCS的发生率日渐增多,文献报道为1/1000~1/40000[2].1994年Lindsay等[3 ]首次报道采用经皮穿刺上腔静脉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治疗PSVCS,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迄今文献累计报道只有4例[3-6],现就PSVCS的发病机制和上腔静脉支架术的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周建光;黄亚莉;程心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选择性L型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Nif)为常用的工具药,因此必须了解它对L型钙流(ICa(L))浓度、状态依赖性阻断,使用和非使用依赖性阻断等特性.以豚鼠分离的单个心室肌细胞为对象,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给予35℃的各种含药物细胞外液快速灌流,记录ICa(L).结果:①保持电位-80 mV,使用含铯离子的细胞内、外液,在+10 mV的钳制电压,Nif抑制ICa(L)的IG5o为0.3 μmol@L-1;当保持电位为-40 mV时,IC50为0.05 μmol@L-1,显示Nif优先选择与失活态钙通道结合.②使用富含钾离子的细胞内、外液,对ICa(L)的非使用依赖性阻断,随Nif使用浓度(30~100 μmol@L-1)的增加和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加强,同时对ICa(L)的使用依赖性阻断则减小.③在10 s的静息间隔药物作用时间后的第一个实验刺激,Nif 3μmol@L-1或30μmol@L-1加速ICa(L)的失活,提示Nif对ICa(L)可能存在激活态阻断.结论:在生理条件下,Nif对ICa(L)的阻断呈浓度、状态依赖性,对ICa(L)的非使用依赖性阻断随使用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加强,对ICa(L)的使用依赖性阻断则随之减弱.
作者:蒋彬;蒋文平;Achilles J.Pappano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探讨病窦综合征患者非典型性胸痛的病因及临床意义.对9例临床诊断为病窦综合征且需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同时伴有非典型胸痛的患者,在行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室功能.结果:9例患者冠状动脉均正常,但在心动过缓患者中可见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明显缓慢.部分患者左室明显扩大、左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降低.术后诊断:单纯病窦综合征4例,病窦综合征合并扩张型心肌病4例,1例病窦综合征合并退行性瓣膜病.6例患者在起搏器术后胸痛基本消失,另3例术后胸痛发作次数和程度明显减轻,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结论:病窦综合征患者的非典型性胸痛不具有冠状动脉病变基础,多与心动过缓所导致的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有关,在安装起搏器后胸痛多消失.病因诊断应注意在退行性变与扩张型心肌病之间鉴别.
作者:向定成;马骏;邱健;何建新;龚志华;辛达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例1女性,42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10年,加重2周入院.患者于1990年始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每次持续10 min至1 h不等,自测脉搏160~240次/分,发作时活动受限,每遇劳累及情绪激动时发作.
作者:田福利;张馥;王云城;刘艳明;郭继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药物治疗中,以β受体阻断剂和钙拮抗剂为首选,临床有效率可达40%~60%.外科手术切除肥厚部位的心肌,可解除梗阻,但手术并发症高.本文应用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改变.
作者:王银娣;吴俊兰;伏静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例1 患者男性,64岁.因心悸气促3个月伴昏厥两次,于1995年2月28日入院.体格检查病人表现为心力衰竭症状.
作者:高水吴;容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的变化,以及胺碘酮对培养的正常人及CHF患者单核细胞(PBMC)分泌上述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明确上述细胞因子在CHF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胺碘酮作用于CHF的免疫学机制.取20例正常人和20例Ⅲ~Ⅳ级的CHF患者静脉血:①测其血清TNF-α、IL-1β和IL-6含量;②离心取PBMC,分别加入胺碘酮和脂多糖(LPS)等,使胺碘酮的终浓度为0,0.1,1和10 μmol/ml进行培养,经24 h孵化后,取培养液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培养上清中TNF-α、IL-1β和IL-6.结果:CHF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IL-6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并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0.001).TNF-α与IL-1β和IL-6呈正相关(r=0.9684,0.9786;P均<0.001).胺碘酮对两组PBMC分泌TNF-α、IL-1β和IL-6均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①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参与CHF的发生;②胺碘酮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对心力衰竭患者产生改善心功能作用.
作者:姚恒臣;冯桂芹;孔祥泉;张颖新;王英丽;高航;侯岩芳;侯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右房AF的病理基础.选择29例风湿性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根据有无持续性AF分为AF组和窦律(SR)组,两组之间临床因素没有统计学差异.换瓣术中取右心耳心肌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①光镜:AF组明显的间质纤维化和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但两组右房心肌横径及间质所占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②AF组线粒体体积缩小,嵴断裂、溶解较SR组显著;定量研究发现,AF组及SR组的体密度、比表面、平均截面积、平均周长分别为:177.41±48.45(10-3),100.02±14.93(10-4nm-1),195737.74±56421.56(nm2)及1807.52±247.04(nm)VS 256.06±53.17(10-3),85.16±15.21(10-4nm-1),280188.67±27993.79(nm2)及2257.82±431.92(nm),两组之间以上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的面密度和面数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风心病慢性AF与窦性心律患者右房肌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及间质纤维化和细胞排列紊乱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显示这些改变可能是导致风心病患者右房AF的重要病理基础.
作者:段翔鹰;张宝仁;李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总结大剂量胺碘酮(Am)静脉注射治疗顽固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的用药经验.选择52例患者,男34例、女18例,年龄47.0±15.6(21~68)岁.对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静脉注射负荷量Am,以3~5 mg/kg稀释后10 min内注入,随后以1.0~1.5 mg/min泵入维持,若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可每隔30 min再注入75~150 mg追加负荷量,同时口服Am,静脉用药平均7.5(6~12)天.第1个24 h Am静脉用量为1 865±272(I592~3 120)mg,心律失常控制占56%(29/52),72 h心律失常全部控制.1例96h后VT复发,追加Am负荷量后获控制,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大剂量静脉注射Am对顽固VT和(或)VF安全有效,用药强调个体化.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压、心率、节律变化.预防心律失常复发需长期口服Am.
作者:袁贤奇;宋有城;朱俊;王国干;贺丽霞;谭慧琼;杨艳敏;康连鸣;郝云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几年,国外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已取得初步疗效,国内也开始用于临床.近,我们应用双心室、右房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1例获成功,报道如下.
作者:黄怡;刘翔;徐孝玄;张键;熊锦;谢芳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66年Dessertenne首先描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des,TdP)以来,心脏电生理学者不断建立和完善TdP实验模型以探索其发生机制.由于多种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都可引起QT间期延长导致TdP,所以建立TdP模型也用以研究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目前实验模型由初的在体模型逐渐发展到离体模型,以及计算机模拟模型.本文就这三种实验模型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纪;王文秀;万征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