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抑郁焦虑症状分析及治疗

李菊兰;朱戎;万萍

关键词:乙型肝炎, 焦虑症, 抑郁症
摘要:临床上我们观察到许多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不良情绪或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本研究探讨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伴发的抑郁焦虑症状及治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抗纤软肝颗粒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诱导的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抗纤软肝颗粒(KXR)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不同浓度的KXR温育HSC 24 h后,PDGF-BB(10 ng/ml)刺激24 h,再加入上述浓度的KXR 3 h后,又加入PDGF-BB(10 ng/ml)作用5 min,然后收集细胞.采用细胞计数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结果:无血清培养显示该方对于PDGF诱导的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提示KXR能抑制PDGF诱导的HSC DNA合成期及合成后期和分裂期DNA百分含量,阻断细胞由静止期/DNA合成前期向DNA合成期转化,呈剂量依赖性(5 mg/ml组作用显著,P<0.01).结论:KXR能抑制PDGF诱导的HSC增殖.

    作者:杨玲;张赤志;朱清静;明安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泻必康治疗慢性腹泻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泻必康对小鼠免疫作用及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以0.85%氯化钠溶液为对照组,参苓白术散为阳性对照组,采用100%大黄水煎剂灌胃的造模方法,泻必康中药按大、小剂量分别灌胃给药,测定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采取皮下注射新斯的明的造模方法,泻必康中药按大、小剂量分别灌胃给药,观察泻必康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肠容积以及排便时间和数量的影响.结果:泻必康可显著提高小鼠脾脏指数,明显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其吞噬指数及吞噬率均提高,此作用明显优于0.85%氯化钠溶液,与参苓白术散作用相当.泻必康还可显著减缓新斯的明小鼠小肠墨汁的推进速度,对抗肠容积的异常增大,延缓小鼠排便时间,减少排便数量.结论:泻必康具有较强的免疫增强和较好的调整恢复胃肠运动功能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慢性腹泻的主要作用机制.

    作者:程畅和;朱向东;李兰珍;段永强;梁永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药肝毒清片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138例

    为探讨中药肝毒清片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临床疗效及机制.1997年10月~2000年10月,我们用其治疗13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宏春;罗建辉;古宇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芍药甙对犬急性重症胰腺炎奥狄括约肌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芍药甙对犬实验性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时Oddi括约肌(SO)功能的影响.方法:10只犬随机分为ASP非治疗组和芍药甙治疗组,以5%牛磺酸钠加自身胆汁制备ASP模型,于造模前,造模后30、60、90、120、180、240 min及给药后5、10、30、60、120、180 min分别测定SO的基础压(BP)和时相收缩幅度(PCA)变化.结果:ASP组与造模前比较,BP显著升高(P<0.01);芍药甙给药后能显著降低ASP时BP(P<0.05),对ASP时PCA无显著作用(P>0.05).结论:SO压力异常是ASP发展及影响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芍药甙通过对SO的抑制对ASP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作者:诸琦;夏璐;沈骏;袁耀宗;徐家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DNA微阵列技术检测胃肠安复方对人胃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脾类中药胃肠安复方对人胃癌细胞裸小鼠移植瘤的抑瘤作用,探讨基因表达谱芯片在中药复方对胃癌细胞多基因表达影响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造模1周后选瘤块直径1.5 mm以上者共16只,随机分为胃肠安复方组及0.85%氯化钠溶液对照组,每组8只.造模后41 d处死动物.通过RT-PCR反转录、同位素标记、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方法研究胃肠安复方组与对照组人胃癌移植瘤细胞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胃肠安复方组瘤重低于对照组[(0.99±0.49)g:(1.93±0.52) g,P<0.05],胃肠安复方组抑瘤率为48.64%.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比较分析示,胃肠安复方组与对照组样品间共有45个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24个,下调表达21个,35个已克隆基因,10个表达序列标签.结论:健脾中药胃肠安复方抑制人胃癌细胞裸小鼠移植瘤生长,并可能对肿瘤细胞多基因表达有影响.

    作者:赵爱光;赵海磊;杨金坤;唐莱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安冲剂治疗动力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科常见疾病之一,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或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经实验室、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症候群.我们于2000年10月~2002年10月,观察了本院科研制剂--胃安冲剂治疗FD的临床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向爱民;梁奕荣;胡润林;方红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两种脐敷合中药结肠透析方法对肝硬化难治性腹水诱发氮质血症疗效的影响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诱发氮质血症是肝肾综合征(HRS)的前期表现,死亡率几乎为100%,因此早期防治或阻断肝肾综合征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1].

    作者:蔡敏;肖春玲;罗玫;周静;刘兵;邹映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达吉与多潘立酮联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胃肠功能不全112例

    胃肠道是肝脏疾病影响早、严重的肝外器官.由于肝脏疾病引起的肝性胃肠功能不全(HGII)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而胃肠功能不全反过来可影响肝损伤的修复甚至加重肝损伤过程[1].因此,探寻一种能有效缓解HGII的治疗方法对于迅速改善肝脏功能极为重要,也是肝脏疾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本研究利用多种消化酶制剂联合胃肠动力药物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HGII 112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霁虹;赵昭性;冀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云南赤芍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初步研究云南赤芍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通过云南赤芍作用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观察其对2.2.15细胞两抗原分泌的影响,初步评价其抗HBV作用.结果:云南赤芍作用于2.2.15细胞12 d后,药物对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为3.85 g/L,对HBsAg、HBeAg 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156 g/L、0.54 g/L,治疗指数分别为>24.68、7.13.结论:云南赤芍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两抗原的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肖会泉;刘安平;罗日永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肠宁合剂对大鼠胃排空功能和胃电活动及血浆胃动素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胃肠宁合剂对大鼠胃排空、胃电活动和血浆胃动素含量的影响.方法:12周龄的Wistar大鼠1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多潘立酮(商品名为吗丁啉)对照、胃肠宁小剂量及大剂量4组,每组32只.连续给药6 d后,用比色分光光度法测定胃液体和固体排空功能,用放免法检测其血浆胃动素,在给予上述各组药物的同时,用四道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胃十二指肠电活动.结果:正常对照、吗丁啉对照、胃肠宁小剂量及大剂量组的胃液体排空率分别为(8.6±1.5)%、(12.1±2.9)%、(18.6±3.1)%和(22.2±5.8)%,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固体排空率分别为(9.2±0.7)%、(12.7±1.2)%、(19.8±3.7)%和(20.0±3.2)%,正常对照组、吗丁啉对照组和胃肠宁小剂量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但胃肠宁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胃动素含量分别为(149.4±15.8)、(185.1±21.7)、(230.4±12.4)和(298.9±19.5)pg/m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胃肠平滑肌电活动频率分别为(3.71±0.19)、(4.10±0.35)、(4.70±0.23)和(5.30±0.32)次/min,振幅分别为(3.37±0.46)、(3.86±0.31)、(4.34±0.43)和(5.42±0.53)mV,各组间慢波频率和振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胃肠宁合剂具有促进胃液体、固体排空,提高血浆胃动素含量及增强胃十二指肠慢波频率和振幅的作用.

    作者:赵贤俊;朴熙绪;姜吉守;李性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阿米洛利联合与丹参酮ⅡA预防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阿米洛利(Am)与丹参酮ⅡA(Tsn)联用预防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建立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Am与Tsn预防后,肝/体和脾/体比值、肝功能、羟脯氨酸、透明质酸及层粘连蛋白含量变化.结果:除Am预防组外,Tsn预防组及Am加Tsn预防组较模型组肝功能得到改善(P<0.01);Am和Tsn预防组较模型组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和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0.01);预防组肝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较模型组升高,而丙二醛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Am与Tsn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纤维化均有预防作用,两者合用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杨伟峰;陈厚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抑郁焦虑症状分析及治疗

    临床上我们观察到许多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不良情绪或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本研究探讨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伴发的抑郁焦虑症状及治疗.

    作者:李菊兰;朱戎;万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康尔胃2号药效学研究

    目的:观察康尔胃2号对动物胃肠运动及胃粘膜损伤的影响.方法:将5种动物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及康尔胃2号大、中、小剂量组进行干预,比较各组作用及疗效.结果:康尔胃2号能防治乙醇致大鼠胃粘膜损伤,促进正常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对大鼠体内胃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对体外兔肠自发活动及氯化钡负荷下肠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结论:康尔胃2号有调整动物胃肠运动,保护胃粘膜等药理作用.

    作者:董明国;何世东;叶小汉;何金木;宁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吗丁啉)、硫糖铝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经内镜等检查诊断的R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应用奥美拉唑20 mg、2次/d,吗丁啉10 mg、3次/d,硫糖铝1.0 g、4次/d治疗;对照组40例,用雷尼替丁150 mg、2次/d,吗丁啉及硫糖铝(用法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6周.记录症状积分.疗程结束复查内镜.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5.2%,优于对照组的80.0%(P<0.01);治疗组反酸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症状的改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食管粘膜病损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0%及97.6%,对照组为55.0%及82.5%,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美拉唑与吗丁啉、硫糖铝联合用药是目前治疗RE较为理想的一种有效疗法.

    作者:杨全宝;熊前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呼吸机支持患者的胃管插入新方法研究

    插胃管是护理常用技术之一,但对昏迷患者特别是同时已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的患者行胃管插入困难,这时常需要消化科医生协助插管.成功留置胃管尽早给予胃肠营养不但可以解决营养问题,而且可以防止因长期胃肠外营养导致的肠粘膜的破坏,预防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作者:彭贺新;王红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出血性胃癌患者生存时间延长分析

    1990年以来,我们收治出血性胃癌患者38例,并进行了临床追踪观察和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乔培堂;乔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4基因表达的关系

    目的:从水液代谢来研究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4(AQP4)基因的关系.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5例,其中脾胃湿热证15例,脾气虚证10例,另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QP4在各组胃粘膜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结果:脾胃湿热证组胃粘膜组织中AQP4 mRNA表达量为(10.00±8.83)×106 cps/ml,显著高于脾气虚证组(1.28±2.93)×106 cps/ml(P<0.01);而脾气虚证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2.99±3.33)×106 cps/ml,P<0.05].结论:AQP4基因表达的异常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作者:周正;劳绍贤;黄志新;黄烈平;张向菊;胡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脾方及化痰方对大鼠脂肪肝模型病理形态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西医尚无专用治疗药物,而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日益增多,普遍认为痰湿、肝郁、脾虚在本病的中早期属于主要矛盾,化痰祛浊、疏肝健脾是治疗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化痰祛浊法、疏肝健脾法抗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2003年3月~2003年5月就肝脾方、化痰方对大鼠脂肪肝模型病理形态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两种方药抗脂肪肝的部分作用机制,并比较其异同.

    作者:赵文霞;张永艳;李建国;叶放;王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儿慢性咽炎与胃电的关系

    近年发现反复腹痛的患儿咽部不适,常有异物感,咽后壁粘膜充血呈暗红色,散在增生的淋巴滤泡.咽部的慢性炎症是否与胃电变化有关,为此,我们选择无创性胃电图检查,观察反复腹痛患儿咽后壁散在淋巴滤泡和咽后壁光滑的胃电变化,试图通过胃电变化的规律,寻找小儿慢性咽炎的内在因素.

    作者:葛湄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系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及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机体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等.

    作者:张远超;陆付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