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汽车刹车片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邱劲松;彭言群;龚禧;曹芳;李躲;贺性鹏

关键词:汽车刹车片, 职业病危害, 定量分级
摘要: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检测检验,运用定量分级法对某汽车刹车片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苯酚、甲醛、氰化氢、氨、苯等有毒物质和生产性粉尘的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为0级(相对无害),外缘磨床、钻孔机为噪声Ⅰ级(轻度)作业,多刀切割机为噪声Ⅱ级(中度)作业.该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有效,需加强噪声作业关键岗位的防护措施,预防职业病发生.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某制造厂员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目的 通过路径分析,深层次探讨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等因素对职工职业倦怠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方法 对某制造厂所有635名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社会人口学资料、个人噪声暴露史,职业倦怠通用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等.结果 情绪衰竭、消极怠慢和职业效能存在不同的影响路径,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对工人情绪衰竭和消极怠慢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其作用路径为社会支持直接和通过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间接影响情感耗竭及消极怠慢;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工人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效能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其路径为社会支持直接和通过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间接影响职业效能感;自我效能直接和通过积极应对及社会支持间接影响职业效能感.结论 提高工人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加社会支持可以减轻职业倦怠.

    作者:倪蕾;姚勇;曹慧;李济超;易桂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某区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现况调查

    按比例抽取某区764名女职工进行劳动保护调查.33.3%的女职工对单位应设有劳动保护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并不知情;21.7%经期从事禁忌作业,30.0%孕期被扣除或下调基本工资,40.1%没有将产前检查时间计入劳动时间;11.9%在哺乳期被安排从事夜班劳动.提示该区女职工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高,企业对女工保护重视不够.建议形成多部门合作的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模式,做好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

    作者:王宇红;党瑜慧;李盛;张晓晶;毛波;郑鑫;李芝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昆山市化工企业突发化学中毒事故应急能力调查

    为掌握昆山市化工企业对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的应急能力,抽样选取107家化工企业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化工企业在应急组织和队伍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应急救援物资维护更新、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人员疏散撤离、应急培训、个人防护用品配备、专项经费等诸多方面还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突发化学中毒事故应急能力整体上亟待提高.

    作者:朱旭;姜荣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06-2011年淄博市职业病发病特点分析

    2006-2011年网络直报的职业病病例数据显示,淄博市6年间共报告职业病1194例,新发尘肺病930例(占77.9%),职业中毒137例(占11.5%),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106例(占8.9%),职业病病种涉及职业病目录中9大类28种.各类职业病发病情况以煤工尘肺、矽肺、苯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为主,对尘肺病、职业中毒防治是本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王晓芳;夏猛;李芳玉;姜程;李广益;伊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电动车电池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分析与防护对策

    对某电动车电池生产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铅酸电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铅尘、铅烟、炭黑粉尘、硫酸、噪声、高温等,分别有3个接触噪声岗位、5个接铅工种、1个接触硫酸工种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强)度超过国家标准,提示该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铅和噪声,应加强有关作业工人的防护.

    作者:曾东;杨金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褪黑素对锰致小鼠运动障碍及纹状体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锰致小鼠运动障碍及纹状体损伤的影响.方法 小鼠84只,均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及低、中、高Mn组,褪黑素(MT)对照组和MT+高Mn组.第5、6组提前皮下注射给予5 mg/kg MT,2h后,第2~4和6组分别腹腔注射给予12.5、25、50和50 mg/kg MnCl2,连续2周.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检测纹状体GSH-Px、SOD和γ-GCS的活力、表达及蛋白水平.结果 随着锰浓度的升高,自主活动和站立次数逐渐减少;纹状体γ-GCS、GSH-Px和SOD活力、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并呈剂量-效应关系.与高锰组比较,MT干预组自主运动和站立次数增加明显(P <0.05,P<0.01);γ-GCS、GSH-Px和SOD活力、阳性表达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 本实验结果提示过量锰暴露可导致运动障碍及纹状体氧化损伤,褪黑素可能通过激活抗氧化酶GSH-Px、SOD和γ-GCS发挥对它的拮抗作用.

    作者:邓宇;米超;李乐慧;徐冬辉;徐斌;刘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治疗尘肺病215例分析

    215例男性尘肺患者在静脉复合全麻下,行全肺灌洗,术中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参数,术后复查血尿常规、血电解质、胸片、肺功能.患者自觉症状好转,灌洗前后肺功能改变差异有显著意义.

    作者:薛敬如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碳化硅冶炼烟尘对NIH/3T3细胞的影响

    以小鼠肺成纤维细胞(NIH/3T3)为靶细胞,以某碳化硅冶炼车间沉降尘为受试物,采用中性红染料滞留(neutral red dye retention)实验和噻唑蓝(MTT)实验检测碳化硅冶炼烟尘对NIH/3T3细胞活性与增殖的影响.碳化硅冶炼烟尘未使细胞生长受到抑制,随染毒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相对存活率逐渐升高,呈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中性红实验作用48 h,800 μg/ml浓度组的细胞相对存活率达到大值164.23%.MTT实验作用48 h,12.50 μg/ml浓度组的细胞相对增殖率达到大值155.48%;MTT实验1 600.00 μg/ml浓度组的吸光度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碳化硅冶炼烟尘对NIH/3T3细胞的毒性较弱,对NIH/3T3细胞的增殖有影响.

    作者:焦冬;吴永会;王玥;巴婧翀;冯小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86例手部氢氟酸灼伤的治疗体会

    对2006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86例手部氢氟酸灼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经创面换药或多次手术植皮、皮瓣修复后创面愈合.未发生脏器功能不全或死亡病例.提示早期、及时、正确的急救,局部补充钙剂阻断氟离子损害和彻底清创、切(削)痂等手术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作者:王家贵;张博;张晓启;宋振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某汽车刹车片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检测检验,运用定量分级法对某汽车刹车片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苯酚、甲醛、氰化氢、氨、苯等有毒物质和生产性粉尘的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为0级(相对无害),外缘磨床、钻孔机为噪声Ⅰ级(轻度)作业,多刀切割机为噪声Ⅱ级(中度)作业.该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有效,需加强噪声作业关键岗位的防护措施,预防职业病发生.

    作者:邱劲松;彭言群;龚禧;曹芳;李躲;贺性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多态性与二甲基甲酰胺致肝功能损伤易感性的关系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96名二甲基甲酰胺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静脉血样品,检测血ALT、AST、γ-GT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XPD基因Asp312Asn、Lys751 Gln多态性,分析二甲基甲酰胺作业工人不同基因型与二甲基甲酰胺肝毒性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XPD-312GG/GA+ AA、XPD-751AA/AC+ CC基因型组工人血ALT、AST、γ-G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异常以ALT≥ 50 IU/L、AST≥40 IU/L、γ-GT≥54 IU/L一项或一项以上为界,经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基因型组工人肝功能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ORj分别为0.70、1.03,95% CI分别为0.38~1.41、0.51 ~2.05.说明XPD基因Asp312Asn和Lys751 Gln多态性可能与二甲基甲酰胺肝毒性易感性无关.

    作者:吴京颖;许旭艳;刘祥铨;何颖荣;张伟;刘合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在锰中毒治疗中的应用展望

    通过特殊的技术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这种细胞叫做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 cell).它在形态学以及表观遗传学与胚胎干细胞极为相似.目前,已经成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长期职业性锰暴露的人群会出现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等类似帕金森病的中毒症状.本文拟从iPS细胞的研究概述、诱导步骤及筛选方法三个方面简介iPS细胞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锰中毒治疗中的应用作以展望.

    作者:焦聪聪;邓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某医疗垃圾处理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检测等方法对某医疗垃圾处理厂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该项目采取的职业病防控措施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毒物、噪声等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致病微生物可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需加强防护.

    作者:韩毅;戴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39例百草枯中毒的临床救治体会

    总结39例百草枯中毒临床救治资料,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积累中毒的综合救治经验.

    作者:薛汉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胃肠和血液净化在百草枯中毒治疗中的应用

    百草枯是剧毒类除草剂,中毒后数天内即可导致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后期多死于肺纤维化.百草枯中毒治疗困难,病死率高,且目前无特效解毒剂,故尽早、充分的胃肠道和血液中毒物清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综述百草枯中毒的胃肠道和血液净化治疗.

    作者:颉永乐;董晨明;杜毅君;卿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大兴区民营企业劳动者职业卫生知信行及其需求调查分析

    随机选择大兴区印刷、家具和机械制造类11家民营企业的1061名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知信行与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行业劳动者对10个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不尽相同,96.61%劳动者希望获得职业卫生知识,94.63%愿意参加职业健康检查.提示应继续加强民营企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作者:吕建华;侯志斌;周华;汤冬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三甲基氯化锡在SD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研究

    目的 探讨三甲基氯化锡(TMT)的吸收、分布、排泄规律.方法 取SD大鼠10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18组,每组雌雄各3只.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后立即眼眶采血,第2~18组灌胃给予TMT 10mg/kg,分别在染毒后10min、20min、30 min、1h、2h、3h、4h、6h、8h、12 h、24 h、3d、6d、9d、12d、28 d、90d共17个时间点经眼眶采血并采集主要脏器.另取SD大鼠10只,灌胃给予TMT 10 mg/kg,收集染毒前连续12 h及染毒后第1、2、3、6、9、12、18、28、40、55、70、90天共13个时间段连续24h的尿液.用GC-MS测定血液、组织、尿液中TMT的含量,用3P87软件计算毒代参数.结果 (1)吸收:大鼠灌胃TMT后,全血和血浆半吸收期分别为0.16h和0.21 h;清除率分别为1.77×10-4 L/(kg·h)和0.03 L/(kg·h);消除半减期分别为15 d和10 d.(2)分布:灌胃后10 min组织中即可检测到TMT,6h达到峰值;红细胞中TMT浓度远高于各主要脏器,且红细胞>脾>肝>肾>心.TMT在组织中消除半减期为10 d,RBC达16.53 d.(3)排泄:TMT经尿液排泄较缓慢,尿TMT第6天高,第90天仍可检测到TMT.结论 大鼠灌胃给予TMT染毒后,TMT可被快速吸收,迅速分布在红细胞内,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缓慢经尿排出.

    作者:武昕;谢玉璇;李颖超;雎罡;戎伟丰;赖关朝;唐小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锰对大鼠脑片的损伤及对细胞α-突触核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锰对脑多巴胺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重点观察α-突触核蛋白与细胞凋亡的改变.方法 利用体外脑片培养模型,用不同浓度氯化锰(0,25,100,400μmol/L)处理脑片24 h后,观察脑片中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细胞改变,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释放量,细胞凋亡率以及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结果 随着Mn处理浓度的增加,脑片神经细胞损伤逐渐加重.与对照组比较,锰处理脑片导致TH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LDH释放量、细胞凋亡率以及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结论 锰对多巴胺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并且锰可以通过诱导α-突触核蛋白过表达而造成神经细胞损伤.

    作者:徐斌;邓宇;王飞;刘巍;奉姝;杨天瑶;徐兆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重点分析

    分析某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分布,了解职业病危害控制关键点,以更好地控制职业病危害发生的风险.

    作者:傅筱;伊杰;曾垂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09-2012年广东省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室间比对结果分析

    比对和评价广东省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的常见项目,包括空气和生物材料检测,要求实验室按照常用方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采用四分稳健统计方法进行统计.2009-2012年参加比对的实验室逐步增多,从93家增加到139家,各参比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检测结果的满意率分别为72.5%、73.6%、85.0%和91.9%.促进了实验室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作者:张爱华;董明;戎伟丰;吴邦华;何嘉恒;郭义曹;李雪谦;王俊;黄振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沈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