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赵玮;宋康;骆仙芳
2011年5月-2011年12月笔者分别应用椎旁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0例,随机分为椎旁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50~80岁,平均63岁;病程1~3个月,平均2.3个月;受累神经及支配区:右胸背部(T2-9)18例,左胸背部(T2-9)14例;病变侵犯3支脊神经者20例,4支脊神经者9例,5支脊神经者3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值(8.65±1.42)分.
作者:涂祈国;伍小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浅表淋巴结结核占肺外结核的首位,而以颈部淋巴结核多见[1].本文就2010年10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接受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颈部淋巴结核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超声对颈部淋巴结核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艳慧;倪卫东;杨高怡;王大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螺旋CT已是胃癌常见的检查手段之一,对胃癌的浸润程度及范围、淋巴结及腔外转移情况有较好的显示.以往多采用单次注射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本文通过多层螺旋CT(MSCT)两次注射对比剂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进行术前T分期并与病理检查对比分析,探讨其在胃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永锋;刘红南;李建伟;胡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它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病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1],至今全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1亿人.失眠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症,是临床常见病症,虽然不属于危重疾病,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可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病症.
作者:姚晓天;窦丽萍;杨青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已成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其诊断的金标准是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且费用昂贵,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无创检查中,CTA、MRA检查效果接近血管造影,但费用仍然较大,且不利于术后观察、随访.B超检查虽然方便、费用低,但不能作为一种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较精确的诊断手段.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作为无创检查中的一种,既有数字诊断可作为治疗依据,又方便操作,价格便宜,常用于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筛选、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指征的确定、病变进展的监测、预后及疗效的评估等.
作者:沈海刚;王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手部进行血管吻合手术易产生小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局部保温可有效减少小动脉痉挛的发生,加快局部的血流速度.笔者对断指再植或手指皮瓣转移术后患者采用生物灯(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患部,能改善其睡眠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方祝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据报道,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仅为25%左右[1].本研究拟对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给予优泌乐50三餐前注射、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及强化治疗,并比较其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郑冬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手术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胃癌就诊时95%以上为进展期胃癌,就诊时手术切除率仅为76.1%,其中根治性切除仅占46.5%[1].因此,对于不能手术的晚期胃癌患者,需要综合的治疗方案,但目前无明确的综合治疗模式.笔者采用同步放化疗辅以序贯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胃癌,观察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毒副反应,报道如下.
作者:陈杰波;徐焕龙;胡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肝内门-体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venous shunt,IPSVS)是指肝内的门静脉分支与肝静脉或下腔静脉之间的直接交通,临床相对少见.2000年前有关成人IPSVS的文献报道不足50例[1-2],但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IPSVS被诊断的数量略有增加.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IPSVS患者超声表现,探讨超声诊断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作者:李明奎;王海明;夏宏生;刘桂蓉;何丽君;何丹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是外科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综合实力.2008年8月-2011年8月我院连续开展各类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107例,临床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朱江;潘海龙;陈洪;代学利;高威;陶科颖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甲胎蛋白升高的原发性胃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胃癌,有着独特的生物学行为.目前,文献报道多以个案报道为主,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笔者就2007年-2009年间浙江省衢州市中医院和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甲胎蛋白升高的原发性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并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做一复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作者:沈红波;王浩;陈春燕;张同义;李甫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寒凝血瘀状态下Balb/c 小鼠C26 人工血行肺转移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寒凝血瘀组、单纯荷瘤组、复合造模组,分别进行造模,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转移灶中VEGF、MMP-2的表达.结果:复合造模组小鼠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高于单纯荷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造模组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较单纯荷瘤组小鼠有增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寒凝血瘀状态可能通过促使结肠癌小鼠肿瘤组织VEGF和MMP-2表达的上调,促使小鼠C26结肠癌血行肺转移,促进疾病进展.
作者:周华妙;郭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山萘酚(Kaempferol)属于黄酮醇类化合物,大量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茶叶中.山奈酚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抑制肿瘤生长及保护肝细胞[1-4]、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作用[5]等.现就山萘酚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何煜舟;汪云开;祝晨;蒋旭宏;张微;黄小民;吴丽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闭合性腘动脉损伤,因无外出血,临床表现较为隐蔽,容易延误诊治,治疗较棘手,常需血管移植.2000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收治闭合性腘动脉损伤患者20例,疗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利俊;余大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本文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在余杭区妇幼保健院住院确诊的38例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来;姚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风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由于缺乏特效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1],即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进行干预,从而延缓AD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笔者应用补肾益智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3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华;王峻;赵东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模型大鼠血清TNF-α、ECP及肺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28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病毒感染模型组、加味麻杏石甘汤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7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另三组经呼吸道合胞病毒滴鼻吸入感染7天,建立病毒感染模型.第8天起,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g/kg灌胃,加味麻杏石甘汤组按30g/kg给予加味麻杏石甘汤水溶液灌胃,地塞米松组按0.1mg/kg给予12mg/L地塞米松灌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ECP含量,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炎症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ECP水平均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麻杏石甘汤组、地塞米松组TNF-α、ECP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加味麻杏石甘汤组与地塞米松组TNF-α、E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显示肺泡壁中重度增厚,肺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加味麻杏石甘汤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明显改善.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水溶液可有效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模型大鼠血清TNF-α、ECP.
作者:王伟群;邵征洋;许先科;王孙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业已证明,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给予辅助化疗能延长生存,减少复发[1].但化疗常可导致免疫抑制、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我院自2009年3月起,采用中药艾迪注射液联合SOX方案(奥沙利铂+替吉奥胶囊)用于进展期胃癌选择性D2清扫术后的辅助化疗,观察其与单纯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海忠;王天飞;韩东海;赵坚培;陈云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干眼症(dryeye)又称结膜角膜干燥症,是由于泪腺分泌不足,泪液蒸发过多或泪液质量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而导致眼部不适的一类疾病[1].干眼症主要表现有眼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该病目前尚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干眼症5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恶性疟高发于非洲热带地区,目前国内少见且为散发病例[1].其为由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的传染病,常以畏寒、发热、头痛为首发症状,并发症多,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2].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裂殖子破坏红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残余和变性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被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吞食,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3].
作者:余婷婷;娄域峰;徐卫益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