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容
急性牙龈出血是口腔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原因较为复杂.用一般药物及压迫止血方法常效果欠佳.笔者对182例急性牙龈出血患者采用局部注射巴曲亭进行止血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军娟;李小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笔者采用温中健脾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5年9月~2008年5月本院消化专科门诊患者160例.随机平行分成两组,治疗组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40~70岁,平均61.3岁;病程0.5~2年,平均1.2年.
作者:乔美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我院采用电针结合下肢功能锻炼器康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后3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海燕;刘晓青;叶筱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自体与新鲜异体骨软骨镶嵌移植两种方法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生物学特性和修复效果.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左右后肢制成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分别进行自体骨软骨镶嵌移植、同种异体骨软骨镶嵌移植修复.术后第12 周处死动物取材,分别进行膝关节活动度测定、大体观察、光镜观察及Wakitani组织学评分法,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大体观察、组织学光镜及组织修复评分显示自体骨软骨移植在第12周时能以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缺损,而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为纤维肉芽组织.结论:自体骨软骨镶嵌移植可以修复兔关节软骨的缺损.新鲜无处理的同种异体骨软骨镶嵌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不可行,其排斥反应及吸收破坏严重.
作者:应小樟;石仕元;胡德新;郑琦;魏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笔者收治下肢骨折术后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1例,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26岁.因车祸致右下肢胫腓骨骨折2天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呼吸18次/min,血压130/80mmHg.一般情况好,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心率72次/min.患者饮食、睡眠可.查生化全项等未见异常,拟行右下肢胫腓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进入手术室,常规开放静脉通道,未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SpO2)96%,全麻插管后SpO2 98%.行右下肢胫腓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止血带设定时间1小时,术程顺利,术后SpO2 98%,安返病房.术后常规予以抗炎、止血等治疗.术后第一天患者病情平稳.
作者:郭平德;王文晶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带状疱疹是骨髓移植后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骨髓移植术后6个月内免疫功能低下阶段.感染后不仅可能影响移植的效果,诱发排斥反应;而且可以导致肺部感染,造成移植失败,重症者可致死亡.我院自1995年3月~2008年3月共有1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骨髓移植(BMT),除10例移植后因感染、出血、心衰等死亡外,可评估的146例中发生移植后带状疱疹24例,均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对24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杨宏;庄海峰;胡致平;叶宝东;俞庆宏;虞荣喜;周郁鸿;沈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董圣群主任中医师行医40年,中医功底深厚,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疑难皮肤病,取得良好疗效.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董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作者:何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吾师何嘉琳,幼承庭训,深得家传,多年来勤学不倦,既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专业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被遴选为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何师在治疗妇科急症方面,亦有独到的见解,屡起沉疴.今摘录其妇科急症验案三则,以飨同道.
作者:俞佳;单静华;何嘉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臀上皮神经炎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走行的各固定点受牵拉和卡压而引起的腰、臀、腿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占临床常见腰腿痛病40%~60%.该病治疗方法较多,短期疗效各种方法无明显差别,但远期疗效却不近相同.2007年12月~2008年6月笔者诊运用手法加电针扬刺、TDP治疗臀上皮神经炎3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洋;尹永涛;茶晓峰;余文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是面部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引起黄褐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内分泌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炎症性因素、营养性因素等.长期的精神紧张、慢性肝功能不良、结核病、癌瘤、慢性酒精中毒等,均可诱发黄褐斑.单从外治,疗效较差,需内外兼治.本文从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分型,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作者:叶一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胃溃疡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治疗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使得溃疡病的愈合率达95%以上,然而胃溃疡的易复发性至今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近年来如何提高溃疡愈合质量,防止复发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回顾近五年来的文献,不论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均取得明显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郭晓芳;韩树堂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和评价几丁糖、聚乳酸防粘连凝胶及玻璃酸钠对椎板切除模型大鼠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干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几丁糖组、聚乳酸防粘连凝胶组、玻璃酸钠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8只.行L1椎板切除术,造成0.4cm×1.0cm大小缺损,同时于硬膜外分别涂以几丁糖、聚乳酸防粘连凝胶、玻璃酸钠及生理盐水冲洗,术后常规饲养.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处死大鼠,每批每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取术段脊椎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光学切片组织学观察,评估瘢痕粘连程度,电镜观察纤维细胞结构.结果:术后4周,生理盐水组大体、组织学观察结果评分与几丁糖组、聚乳酸防粘连凝胶组及玻璃酸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几丁糖组、聚乳酸防粘连凝胶组及玻璃酸钠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及12周,聚乳酸防粘连凝胶组大体、组织学观察结果评分优于几丁糖组、玻璃酸钠组及生理盐水组(P<0.01),几丁糖组、玻璃酸钠组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几丁糖组优于玻璃酸钠组(P<0.01).术后12周,电镜观察,生理盐水组纤维细胞细胞器充分,合成胶原功能完全;几丁糖组细胞器较玻璃酸钠组少,合成胶原功能较低;聚乳酸组中细胞器少,合成胶原功能低.结论:几丁糖、聚乳酸防粘连凝胶、玻璃酸钠对椎板切除模型大鼠硬膜外瘢痕形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聚乳酸防粘连凝胶预防粘连效果优于几丁糖和玻璃酸钠.
作者:武宜亮;李建江;黄异飞;吴彦生;杨涛;张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周维顺教授是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就周师治疗肿瘤相关性黄疸的经验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
作者:吴雪燕;张美花;高攀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笔者应用升血汤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9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4年4月~2009年9月山西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的恶性患者180例,均经细胞学或病理组织学确诊.
作者:倪育淳;赵红艳;郭冠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血管损伤的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往往会造成肢体缺血坏死而截肢甚至是死亡,为解决这一难题,人工血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是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无论是初的合成材料人工血管,还是现在的生物人工血管,人工血管移植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都很高.如何降低再狭窄的发生,提高移植成功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中人工血管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近年来的研究已知雷帕霉素在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抗肿瘤等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深入研究研发现雷帕霉素能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内皮细胞的增殖,对支架植入血管后预防再狭窄有良好的作用.
作者:蔡杨阳;张鸿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术后创伤疼痛属于急性疼痛的一种,是伤害感受性疼痛.国际疼痛学会对急性疼痛的定义为:近期产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一般疼痛时间不超过3个月.正确处理术后创伤疼痛能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减少伤害性刺激,避免对机体躯体性和内分泌不良反应、以及心理上、认知上的影响,加速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本文主要就近年来术后创伤疼痛的护理技术及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爱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2000年~2009年我科应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肛肠病术后患者11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36例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8例,男62例,女56例,年龄14~79岁,平均40.3岁;病程0.3~22年,平均115;年其中混合痔56例,肛裂24例,肛瘘20例肛,乳头肥大18例.
作者:高宏平;翟新影;刘行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中心静脉插管已成为透析患者的主要通路选择[1].但导管容易发生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而导致其功能丧失,良好的护理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必要条件,其中封管液的正确选择和使用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和肝素在颈内静脉留置双管腔封管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嫦;潘向红;黄伟洁;唐补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1].IBS是世界性的常见病,人群患病率在5%~25%之间[2,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耗费大量医疗资源,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首先胃肠动力异常与IBS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文献报道有些IBS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下降,收缩频率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等改变.高峰等[4]通过电生理活动研究发现,IBS患者存在明显的胃运动障碍,所以胃-食管反流或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存在在所难免.研究发现,采用乳果糖氢呼气试验测定口-盲肠传递时间结果提示IBS患者不仅存在上消化道动力异常,且存在小肠运动功能紊乱,表现为口-盲肠传递时间延长或缩短[5].
作者:葛国艳;周晓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rmor,IMT)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间叶性肿瘤,表现低度恶性或交界性肿瘤特点.近年WHO提出此命名,已逐渐得到广泛认同[1].IMT是由肌纤维母细胞和多种炎性细胞成分组成的瘤样团块.国内虽有报道,但病例数较少,成人腹腔内巨大IMT以腹外症状首先发现则更为罕见,临床容易误诊为其他肿瘤或结核病变等.笔者就成人腹外、腹腔内巨大、多发IMT 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福宽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