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内胆囊一例

毛廷森

关键词:胆囊, 异位
摘要:患者女性,40岁, 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13年,曾间断服药治疗.本次因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恶心1 h入院.查体:T 36.8 ℃,P 84次/分,BP 112/75.0 mmHg(1 mmHg=0.133 kPa),R 18次/分,右上腹压痛明显,有轻度肌紧张和反跳痛,Murphy征(+),肝区叩击痛(+).B超示胆囊轮廓不清,约5.1 cm×1.8 cm,囊内充满多个强回声,大1.0 cm,后方伴声影.诊断为胆囊结石(充满型).
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问题.方法总结分析我院15年来所收治的4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都由剖腹探查证实,再手术1例,切除小肠长达430 cm,1例术后并发肠瘘,2例短肠综合征.手术后3例治愈,1例死于输血后肝炎.结论正确认识该病的临床表现,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妥善处理术后并发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作者:秦世杰;徐英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宫外孕用5-氟尿嘧啶治疗一个月后肛门坠胀大便变细变硬及排便困难

    病史报告住院医师:患者,女性,29岁,体重55 kg.1998年10月患者因宫外孕于当地医院用5-氟尿嘧啶(5-Fu)1.0 每日一次静滴,7 d后患者开始出现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及全身反应,用药10 d后上述症状加重,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后伴粘液脓血便、高热、口腔溃疡、会阴脓肿,白细胞总数下降,低时达1.0×109/L.患者呈昏迷、休克状.经抗感染和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上述症状逐渐好转,1个月后患者始出现肛门坠胀,大便逐渐变细、变硬,呈羊粪状,排便困难,经服用缓泻剂及外用开塞露,症状无明显改变,并出现腹胀、纳差.直肠指诊示直肠下段狭窄,病理活检示息肉样慢性炎性增生.于1999年4月11日入我院,查体发现患者消瘦,营养差,直肠指诊距肛缘7 cm扪及直肠环状狭窄,质硬,固定,粘膜光滑,无破溃,轻压痛.活检亦示慢性炎性病变.辅助检查示肠梗阻表现,急诊行乙状结肠造口术.术后恢复顺利,饮食正常,腹胀腹痛消失,体重及全身情况得到恢复.现为术后4个月,钡灌肠显示距肛缘7 cm直肠有一狭窄环,直径约0.5 cm,长度约2.5 cm.患者再次入院要求进一步治疗.

    作者:程应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异物所致食管破裂五例报告

    我们自1990年4月~1997年12月收治异物所致食管破裂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永珠;王彤;姜君威;曹学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采用单纯修补加多孔双胃管经空肠造口治疗体会

    我院自1989年以来共收治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16例,其中降部13例,水平部2例,升部1例,破裂口直径在1~2.5 cm之间,有3例破裂口大于1/2肠周径.采用单纯修补加多孔双胃管径空肠造口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胡世荣;廖吉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肠梗阻围手术期处理

    肠梗阻是极为常见的急腹症,目前其病死率仍高达5%~10%,若并发肠绞窄,则病死率可上升至10%~20%.如此之高的病死率,除原发病因素外,围手术期处理不当是一重要的原因.肠梗阻术前处理的关键问题在于明确诊断,并围绕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作相应的积极治疗.

    作者:胡元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短肠综合征及其处理

    短肠综合征(SBS)是消化、吸收不良所致的营养不良综合病征.因病使残留小肠不足60 cm或<1 cm/kg,易致本病.影响SBS代偿的因素有年龄、摄食情况、回盲瓣和结肠是否完整等.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已可能使SBS者得以长期生存.谷氨酰胺、生长激素及膳食纤维的联合应用可促使SBS者之代偿.

    作者:吴肇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部溃疡研究近况

    足部溃疡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糖尿病病人的25%,糖尿病病程超过20年者发生率几近50%.周围神经营养障碍和肢体缺血是糖尿病病人并发足部溃疡的主要原因.足部溃疡常合并感染和足趾坏疽,需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清创术,严重者需截趾和截肢;动脉旁路尤其是患肢远侧段动脉旁路术能提高救肢率.

    作者:陆民;黄新天;蒋米尔;张培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肝内胆囊一例

    患者女性,40岁, 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13年,曾间断服药治疗.本次因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恶心1 h入院.查体:T 36.8 ℃,P 84次/分,BP 112/75.0 mmHg(1 mmHg=0.133 kPa),R 18次/分,右上腹压痛明显,有轻度肌紧张和反跳痛,Murphy征(+),肝区叩击痛(+).B超示胆囊轮廓不清,约5.1 cm×1.8 cm,囊内充满多个强回声,大1.0 cm,后方伴声影.诊断为胆囊结石(充满型).

    作者:毛廷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局部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以经肛门途径和经骶尾部经肛门括约肌途径对1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术.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无肛门失禁和直肠瘘.结论局部切除术对早期直肠癌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患有多种老年病而不能耐受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可作为较好的姑息手术方法.

    作者:周建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小肠系膜缝合排列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0例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经常发生的并发症,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虽采用各种方法预防,但疗效均不够理想.我院自1990年9月~1997年4月间,对20例反复发作粘连性肠梗阻、先后多次手术的病人,应用小肠系膜缝合排列法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崇怡;李万桂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巨大甲状腺肿切除38例分析

    甲状腺Ⅲ度以上肿大或单侧肿块大于10 cm×8 cm则称为巨大甲状腺肿.我院1987~1998年行巨大甲状腺肿切除38例,切除标本重240~1240 g,现分析如下.

    作者:郭东立;徐瑞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盲肠憩室结石嵌顿致急性憩室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一例

    患者,女性,51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68 h急诊入院,腹痛为持续性绞痛,无明显恶心呕吐,伴发热,既往无类似发作史.体检:体温38 ℃,脉搏92次/分,血压、心肺未见异常,全腹平,右下腹麦氏点区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包块扪及不满意.WBC 16.7×109/L,N 77%,B超示右下腹2 cm×6 cm低回声区,不排除急性阑尾炎.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即刻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麦氏切口,术中见腹腔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阑尾仅轻度充血水肿,病变与临床表现不符,故继续探查回肠末端及右侧附件未见异常,再探查盲肠区,见盲肠与腹膜大网膜粘连,分离粘连后于盲肠壁扪及约4 cm×4 cm×5 cm大质硬的肿块,充血水肿,覆有脓苔,表面有一绿豆大小穿孔,不断有少量渗液漏出,因盲肠肿块性质难定且已有穿孔,故决定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关闭原麦氏切口,另行右经腹直肌切口,按常规切除右半结肠.术后检查标本,切开肿物发现此肿物实为一3 cm×4 cm盲肠憩室,内有2 cm×2 cm较硬粪石嵌顿,诊断为盲肠憩室内粪石嵌顿导致盲肠憩室化脓性炎症并穿孔.病理报告:盲肠憩室伴急性化脓性炎,慢性阑尾炎伴血管扩张.

    作者:陈惠清;刘兵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肠外瘘常用手术方法的选择

    肠外瘘主要是手术后的并发症,也可以是腹部战伤或创伤的后果.此外,也有一小部分是炎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等)、肿瘤及放射性损伤的并发症.20世纪60年代肠外瘘的病死率高达40%~60%,近年来肠外瘘的治疗策略与方法均有明显的改变与发展,病死率降至10%~20%,但与现代医学中其他外科疾患相比仍属较高.肠外瘘常用手术方法可分为控制腹腔感染和确定性手术治疗两大类,现结合有关进展简单介绍.

    作者:李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阻塞性缺血性肠炎的诊断和处理

    阻塞性缺血性肠炎是指由于支配肠管的动脉、静脉及其侧支发生阻塞性病变,使局部肠壁供血减少或缺如引起的肠道缺血性病变,可发生于小肠或大肠.肠道的局部缺血多发生于结肠,这种情况被称为缺血性结肠炎,而肠道的其他血管病变如内脏大血管的逐渐闭塞、大血管的栓子阻塞和肠系膜血管闭塞未累及大血管但病变范围广泛者均不在此列.本病由Boley首先报告,Marston等将本病命名,并按结肠缺血程度分为一过性、狭窄型和坏疽型.狭义的缺血性结肠炎指一过性和狭窄型,其中绝大部分为一过性改变,病变局限在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坏死型约占12%,病变可穿透肠壁全层,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

    作者:徐峰;寿楠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绞窄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和临床

    肠梗阻发生后,肠管局部和全身将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现就绞窄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分述如下.

    作者:郑泽霖;房学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效果.方法对17例FA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病人中良性13例,癌变4例.全部病人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采用回肠造口1例,回直肠吻合2例,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或回肠储袋、回肠肛管吻合7例,部分直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7例.并发症2例(肠坏死1例,吻合口瘘1例).随访2~20年,良性病人术后均存活,其中2例发生储袋炎,1例术后5年发生癌变.4例癌变病人中2例因广泛转移死亡,另2例仍存活.排便功能以回肠造口术较差,保留直肠的术式较好.结论比较各种术式的利弊,选择全结肠切除,保留直肠肌鞘,回肠储袋,回肠肛管吻合术较合适.

    作者:程应东;罗云生;单志堂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克隆病与肠梗阻

    克隆病是一种可累及整个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于其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故极易误诊.在克隆病的并发症中,虽肠梗阻占30%~40%,但需外科手术的并发症中,肠梗阻却占60%~70%,故有必要加强对克隆病与肠梗阻之间关系的认识.

    作者:钱群;艾中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急性结肠梗阻盲肠扩张程度与肠破裂关系的探讨

    1985年2月至1997年12月我们共收治各类结肠梗阻112例.为探讨盲肠扩张程度与肠破裂关系,我们通过摄取腹部平片,对43例急性结肠梗阻结肠扩张直径进行了测量并经手术证实,以期预测盲肠破裂的危险性.

    作者:王芳元;余后火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ZT胶用于外伤性肝破裂创面止血的体会

    外伤性肝破裂创面止血的方法颇多.1996年开始,我们采用广州白云医用胶总公司生产的田霞牌ZT胶用于58例患者肝创面止血,疗效十分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德新;颜登高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单侧肝胆管阻塞引起重症胆管炎16例诊治体会

    1990年1月至1998年8月,我科共收治单侧肝胆管阻塞引起的重症胆管炎16例,术前其巩膜和皮肤均无明显黄染.此类病人与肝胆总管梗阻所致重症胆管炎相比,有其本身特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俊奇;褚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