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群;艾中立
目的探讨小儿非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我院1997~1998年收治15例小儿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起病于上颈部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和枕颌带牵引治疗均治愈.结论颈部感染是非损伤性寰枢椎半脱位的内因,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方洪松;明江华;李家元;杨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我院自1989年以来共收治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16例,其中降部13例,水平部2例,升部1例,破裂口直径在1~2.5 cm之间,有3例破裂口大于1/2肠周径.采用单纯修补加多孔双胃管径空肠造口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胡世荣;廖吉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脑外伤后综合征是复诊率很高的一种疾患,临床上认其为功能性的可逆性改变,常给予镇静安神止痛等治疗,但对其转归的追踪观察,国内外尚无专题报告.我们自1985年5月至1998年4月,对136例诊断为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病人进行定期随访,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邵京山;向茯芝;应剑虹;王惠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结肠梗阻是急性肠梗阻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结肠的解剖特点,一旦发生阻塞即形成一闭合性肠襻,易致坏死穿孔,故不宜采取保守治疗,以急诊手术为首选.对于右侧结肠梗阻的术式选择意见较为一致,可以行梗阻病变的一期切除、吻合术.但对左半结肠急性梗阻时的术式选择,意见有分歧,原因是梗阻后结肠内含有较多粪质和细菌,术前无法肠道准备,一期切除、吻合后,切口、腹腔污染以及吻合口漏的危险性较大,因此传统主张分期手术:一期结肠减压、造口,解除梗阻;二期切除梗阻病变.
作者:郁宝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收治的231例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综合评价外科治疗方法.结果一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的手术病死率为5.1%,吻合口瘘发生率为5.7%.结论对左半结肠癌、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人进行综合判定,掌握好适应证,施行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飞龙;叶国雄;苏远红;杨军;郝胜华;杨传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43岁,发现左乳无痛性肿块2个月.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病理诊断:(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左腋淋巴结(-),ER(-),PR(-).术后第1天胸壁皮下负压引流血性液体50 ml,第2天引流淡红色混浊液体30 ml.从术后第3天开始每天引流乳白色液体约30 ml.患者体温低于37 ℃,切口无红、肿、热、痛等炎性表现.查血常规,WBC 5.6 G/L,RBC 3.46 T/L,PLT 254 G/L,引流物细菌培养未发现致病菌,乳糜试验(+).术后第10天按期拆线,每天仍有引流物约30 ml,乳白色,转至放疗病房,设锁骨区照射野,用60Co照射,200 c Gy/d,一周后引流物明显减少,遂拔除引流管.
作者:程伏林;陈家宽;袁宏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983~1997年,我院共手术治疗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6例,早期2例死亡,后采用胃、空肠、胆总管三造口治疗4例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树森;王学信;王广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狭窄梗阻的原因及临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1月~1999年12月重症胰腺炎治疗过程中结肠梗阻发生率、发生时间与部位及其与治疗选择的相关性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本组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梗阻发生率为3.9%,其发生部位多位于结肠脾曲及横结肠,梗阻症状多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行非手术治疗后2~3个月内出现并进行性加重.本组病例均行手术切除狭窄肠段而治愈.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梗阻与个体差异和延期手术治疗及手术方法有关.
作者:王春友;龙跃平;周峰;万赤丹;张维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本文评价了影像学对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鉴别诊断的价值,并对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肠梗阻的复发和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作者:雷道雄;赵志辉;艾中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外伤性肝破裂创面止血的方法颇多.1996年开始,我们采用广州白云医用胶总公司生产的田霞牌ZT胶用于58例患者肝创面止血,疗效十分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德新;颜登高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手术处理方式.方法总结22例临床资料,对比胃镜和钡餐对早期残胃癌的诊断价值,针对术中探查及采用的不同术式,观察其预后.结果胃镜对早期残胃癌的确诊率达90%,而钡餐甚低,残胃联合脏器切除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胃术后5年开始胃镜定期普查是残胃癌早期获诊的关键,残胃联合脏器切除及广泛的淋巴结廓清应为首选术式.
作者:施松;孔群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为了加深对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于1989年1月至1999年1月手术治疗这类病人110例.结果获良好疗效,平均随访18个月,其中优68例(61.8%),良34例(30.9%),可6例(5.5%),差2例(1./8%).结论采用腰椎管减压和椎间盘突出摘除后同时去除椎管狭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谭宏昌;彭智;冯东禧;罗永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自1994年开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10例手术后复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患者采用无水酒精甲状腺组织内注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樊立;李卫民;沈雄山;黄正斌;胡汉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我们自1990年4月~1997年12月收治异物所致食管破裂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永珠;王彤;姜君威;曹学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51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68 h急诊入院,腹痛为持续性绞痛,无明显恶心呕吐,伴发热,既往无类似发作史.体检:体温38 ℃,脉搏92次/分,血压、心肺未见异常,全腹平,右下腹麦氏点区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包块扪及不满意.WBC 16.7×109/L,N 77%,B超示右下腹2 cm×6 cm低回声区,不排除急性阑尾炎.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即刻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麦氏切口,术中见腹腔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阑尾仅轻度充血水肿,病变与临床表现不符,故继续探查回肠末端及右侧附件未见异常,再探查盲肠区,见盲肠与腹膜大网膜粘连,分离粘连后于盲肠壁扪及约4 cm×4 cm×5 cm大质硬的肿块,充血水肿,覆有脓苔,表面有一绿豆大小穿孔,不断有少量渗液漏出,因盲肠肿块性质难定且已有穿孔,故决定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关闭原麦氏切口,另行右经腹直肌切口,按常规切除右半结肠.术后检查标本,切开肿物发现此肿物实为一3 cm×4 cm盲肠憩室,内有2 cm×2 cm较硬粪石嵌顿,诊断为盲肠憩室内粪石嵌顿导致盲肠憩室化脓性炎症并穿孔.病理报告:盲肠憩室伴急性化脓性炎,慢性阑尾炎伴血管扩张.
作者:陈惠清;刘兵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肠外瘘主要是手术后的并发症,也可以是腹部战伤或创伤的后果.此外,也有一小部分是炎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等)、肿瘤及放射性损伤的并发症.20世纪60年代肠外瘘的病死率高达40%~60%,近年来肠外瘘的治疗策略与方法均有明显的改变与发展,病死率降至10%~20%,但与现代医学中其他外科疾患相比仍属较高.肠外瘘常用手术方法可分为控制腹腔感染和确定性手术治疗两大类,现结合有关进展简单介绍.
作者:李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急性假性结肠梗阻并非是一种罕见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均有较多报道.该病主要表现为结肠扩张、腹胀,而无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的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发生盲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我们曾治疗了6例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现结合文献加以讨论,旨在提高对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诊治水平.
作者:孟荣贵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合并肠梗阻用吻合器行一期切除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总结了6年多来用上海产管状吻合器对33例患者行一期切除吻合,辅以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应的处理.结果 3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吻合口漏及死亡.结论管状吻合器在大肠癌合并肠梗阻的应用中具有简单、安全、省时、省力等优点,是提高吻合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叶阿奇;周亦兵;赵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985年2月至1997年12月我们共收治各类结肠梗阻112例.为探讨盲肠扩张程度与肠破裂关系,我们通过摄取腹部平片,对43例急性结肠梗阻结肠扩张直径进行了测量并经手术证实,以期预测盲肠破裂的危险性.
作者:王芳元;余后火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为临床上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一期修复的方法.方法通过比目鱼肌内侧半血供主要由胫后动脉节段分支供应的解剖学特点,设计切取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术,其低旋转点为内踝突出点上10.0 cm(9.70 cm±2.43 cm)处.结果经临床应用24例,平均随访2年,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术是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谭金海;陈振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