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韩江;邵粮
循经按已刺指在针灸临床操作中,以经络辨证为指导,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对所取腧穴采用先指按后,若有效,再针刺的一种方法.《灵枢·杂病》:“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按而后刺之法,言简意深,循经按而后刺在临床用于痛症时,有立竿见影,针到痛除之效.
作者:潘旭初;陈媛媛;宋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笔者采用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3月~2016年10月我科的门诊腰椎间突出症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性14例;年龄31-54岁.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突出症诊断标准[1]: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作者:余铁英;陈建良;潘文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020年将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1],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肺动脉高压(PH),且PH是COPD发展至肺心病的关键病理环节.寻求有效的降低肺动脉高压的方法成为解决疾病问题的重要目标.课题组在完成保肺汤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研究后,进一步应用保肺汤治疗COPD伴PH 46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何绿苑;臧敏;赵晨充;林文波;胡红宣;胡秀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本文运用中医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理论,采用神厥穴经皮给药并联合TDP照射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进一步充实“内病外治”疗法,提高了护理效率,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肝病科肝硬化伴腹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68±12.47岁;平均病程7.45±2.17年;40例肝炎肝硬化,7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42±12.96岁;平均病程6.98±1.89年;39例肝炎肝硬化,8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徐霞;李跃;谢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突发性耳聋常规治疗疗效不佳,为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地塞米松针鼓室注射挽救性治疗后期突发性耳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11年3月~ 2013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经过常规治疗14天以上无效的突聋患者57例(58耳).所有患者初次就诊时符合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2005年制定的突聋诊断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均为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经静滴糖皮质激素和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2周后,纯音听阈检查结果,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年分级方法,中度聋8耳,中重度聋6耳,重度聋18耳,极重度聋26耳,所有患者全频段听力下降;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有夜寐不安,烦躁易怒,脉弦细数,舌紫黯或红、苔薄黄,26例患者出现面红口苦,17例患者有腰膝酸软、少气懒言等表现,辨证分型以肝郁气滞,肝火上扰为主,多伴有肾气不足,气滞血瘀的表现.
作者:王铁锋;方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笔者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味熏眼联合青黛粉外敷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纳入标准:受感染的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有红斑或水泡的患者,视力不同程度下降,胞睑难睁,胞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知觉减退.轻者眼内沙涩,微痛不适,畏光流泪;重者碜涩疼痛,灼热羞明,热泪频流.
作者:邱丽娜;许丽萍;郭红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本文采用自拟降压饮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名.对照组中男性34名,女性21名;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5.6±14.3岁;高血压1级17名,2级23名,3级15名.观察组中男性32名,女性23名;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5.4±14.5岁;高血压1级19名,2级22名,3级14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高血压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梁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笔者以陈士铎的濡肠饮加味内服联合通便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便秘患者24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同时符合便秘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符合便秘阴虚肠燥证者:大便于结如羊屎,形体消瘦,头晕耳鸣,盗汗颧红,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数.
作者:金美娟;唐存祥;董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较常见的一种多态性内分泌失调综合征,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西医治疗主要以长期应用外源性激素,但存在抑制自身性腺功能的副作用.笔者采用苍附导痰汤辅助治疗PCOS脾肾两虚夹痰湿证,临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勇;江涵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胡斌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年,对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治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经验,且疗效卓著.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其治疗慢性胃炎的处方1522例,采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的药物核心组合,发现新处方,探讨其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作者:李海涛;贾素庆;张晓明;楼建国;曹楚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笔者应用耳迷走神经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结合体针针刺治疗失眠症45例,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从2016年6月~ 2017年1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睡眠障碍门诊患者中筛选9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47.49±12.87岁;平均病程4.1±0.8年;平均入睡时间2.1±0.5h.观察组中男14例,女31例;平均年龄48.49±13.36岁;平均病程4.3±0.9年;平均入睡时间2.0±0.4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许旭杰;王文丽;王筝;马睿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口苦”即患者自觉口中苦味,乃一常见之临床症状.《黄帝内经》称其为“胆瘅”认为胆热、肝热是主要病因.《中医诊断学》与《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亦将口苦归属于热证,故大多的临床医生常从热证的角度治疗口苦证,处以黄芩、黄连等苦寒药和玄参、麦冬等养阴清热药但治之,但疗效有一定局限性.笔者在临证时,对于常规方法疗效不佳的患者,采用健脾益气或温肾祛湿之法多有效验,今选择验案二则,介绍如下.
作者:罗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丁甘仁(1865--1926年),近代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孟河四大家之一.十九世纪末迁沪开业,因其医术精湛而渐成一代中医名家.1916年与同僚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大多出自丁氏门下,继而形成阵容浩大、绵延不绝的丁氏学派.丁甘仁先生无愧为海派中医的一代宗师.
作者:杨艳卓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木贼药材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干燥地上部分.目前,药典收载正品木贼有1种,常见混淆品种有问荆、笔管草、节节草[1-2].本文对市面上销售的10批木贼药材样品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建立了相应木贼药材HPLC指纹图谱评价方法,为评价药材质量提供可靠实验依据.
作者:汪霞;刘兵兵;张庆英;姚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屏障功能失常,形成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浅脱离.本病简称中浆病[1].笔者采用五苓散合桃红四物汤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什么是中医学术思想?这一问题在当前中医学术流派及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过程中,业界似比较模糊,表述颇不统一.笔者认为,学术思想就是把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提炼成对事物本质及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本文就目前学术思想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术思想的形成、提炼等问题作了探讨,以期正与同道.
作者:王庆其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本研究应用自拟益气化瘀汤辅助治疗31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收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2例均来源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嵊州市崇仁镇中心卫生院CHF患者,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胸痹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观察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53 ~ 79岁,平均65.37±7.35岁;原发疾病:冠心病17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NYHA分级:Ⅱ级19例,Ⅲ级8例,Ⅳ级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54 ~ 78岁,平均64.85±7.42岁;原发疾病:冠心病17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NYHA分级:Ⅱ级18例,Ⅲ级9例,Ⅳ级4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黎桂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的疾病,目前UC病因尚不明确.笔者应用健脾愈疡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逸迁;陈智耶;叶小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全身性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本病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皮肤损害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对此,范永升教授在临床上使用“清热于内,散风于外”法治疗SLE皮肤损害,疗效显著.1 病因病机根据SLE患者临床特点,中医学将其归为“日晒疮”“蝶疮流注”“阴阳毒”等范畴.
作者:陈宁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笔者采用中医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埋豆改善鼻饲患者胃肠功能,收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科收治鼻饲伴胃潴留患者8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龄67.24±8.46岁;平均鼻饲时间28.95±14.50天.对照组中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37±9.64岁;平均鼻饲时间30.49±13.95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周春亭;徐小燕;郑红卫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