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全;陈照彦;张新宇;祝青国;张涛;高治忠;韩德恩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不同表现模式对肾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对62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者及196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全阴性者肾移植术后的肝功能、人肾均存活的存活率等指标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组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组比较,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中远期,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者的肝功能受损率明显高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组及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P<0.05),其人肾均存活的存活率也低(P<0.05).结论对HBsAg、抗-HBe及抗-HBc阳性者进行肾移植应慎重,而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者则不适宜接受肾移植.
作者:许龙根;成军;宋启哲;王鑫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胰、肾联合移植术治疗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临床体会.方法对3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患者施行不同术式的胰、肾联合移植术,其中1例为胰液膀胱引流术式,另2例为胰液空肠引流术式.3例免疫抑制治疗均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泼尼松,其中2例术后早期应用单克隆抗体.结果 3例患者术后均停用胰岛素,血糖、C-肽以及尿素氮、肌酐均恢复正常;2例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及视力在术后3个月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现已存活16个月、10个月,另1例因肝功能衰竭,于术后2个月死亡.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是治疗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有效手段,并能改善糖尿病的其它合并症.
作者:张水军;赵永福;马秀现;冯留顺;赵龙拴;苟建军;韩雪萍;金中奎;叶学祥;许培钦;秦保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途径与抗应激反应的变化.方法根据组织病理表现将肝脏标本分为正常肝对照组(A组)、移植肝无排斥反应组(B组)和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组(C组),每例标本行MAPK、Ras、Jun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蛋白)检测和Ras mRNA及HSP70 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MAPK、Ras及Jun 蛋白表达在A、B、C组依次增高,HSP70蛋白表达在B组高,C组较B组有下降;Ras mRNA和HSP70 mRNA的表达与相应蛋白表达呈现同步性.结论肝移植后肝细胞MAPK级联途径与抗应激反应发生变化,体现出肝细胞自我修复和保护效应,这种精细的调节机制对维持个体存活有积极意义.
作者:宫念樵;张伟杰;李国逊;郭晖;叶启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5名汉族健康成人,分析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型及分泌水平.细胞因子基因型检测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采用ABC-ELISA法.结果 TNF-α等位基因型别共有3种,分别为A/A、G/A和G/G,对应的血清TNF-α浓度,A/A组和G/A组均比G/G组高(P<0.01);TGF-β1等位基因型别共有9种,分别为T/T-G/G、T/C-G/G、T/C-G/C、C/C-G/G、T/T-G/C、C/C-G/C、C/C-C/C、T/T-C/C和T/C-C/C,对应的血清TGF-β1浓度,T/T-G/G、T/C-G/G组比T/C-G/C、C/C-G/G和T/T-G/C组高(P<0.01),而T/C-G/C、C/C-G/G和T/T-G/C组又比C/C-G/C、C/C-C/C、T/T-C/C和T/C-C/C组高(P<0.01);IL-10等位基因型别共有6种,分别为GCC/GCC、GCC/ACC、GCC/ATA、ACC/ACC、ACC/ATA和ATA/ATA,对应的血清IL-10浓度,GCC/GCC组比GCC/ACC和GCC/ATA组高(P<0.01),而GCC/ACC和GCC/ATA组比ACC/ACC、ACC/ATA和ATA/ATA组高(P<0.01).结论在受测人群中,细胞因子基因分泌型是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作者:吕铁明;谭建明;欧良明;王庆华;曾章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于2000年6月18日完成1例同种异体胰、肾联合移植,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德全;陈照彦;张新宇;祝青国;张涛;高治忠;韩德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建立适合于评估淋巴管重建对移植物存活、功能和对受者影响研究的小肠移植淋巴管重建模型.方法在小肠移植完成后,再将供者的胸导管与受者的乳糜池吻合,使得移植小肠的淋巴回流得以重建.结果淋巴管重建的手术时间为16.2min,重建淋巴管的通畅率达82.5%;存活大鼠间重建淋巴管通畅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排斥反应对重建淋巴管通畅率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在小肠移植完成后即进行移植小肠的淋巴管重建,淋巴管通畅率高,手术时间短,可作为进行其它相关研究的模型.
作者:董光龙;李开宗;王为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氧损伤后细胞粘附性及α3整合素的改变,为细胞粘附性改变在急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化学缺氧与氧损伤模型,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α3整合素分子表达及分布的改变,微管吸吮法观察细胞与基质以及细胞间粘附力的改变.结果单纯氧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α3整合素的表达无显著改变,缺氧损伤后其极性分布减弱,缺氧-氧损伤后极性分布改变显著,这种分布改变与细胞和基质间的粘附性减弱和细胞间粘附性增强显著相关.结论缺氧、氧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α3整合素的极性分布改变对肾小管与基质和细胞间的粘附性均有显著影响,这种改变有可能在急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中发挥作用.
作者:刘宏;吴雄飞;金锡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技术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磁共振自旋回波序列、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磁共振尿路成像、动态增强三维增强快速扰向梯度回波磁共振血管成像和三维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流成像对5例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术的患者进行监测,分析各序列图像特点.结果常规磁共振平扫可观察移植胰腺和肾的形态特征,自旋回波T1加权像增强序列可反映移植体的强化程度;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及磁共振尿路成像可直观反映胰管、肾盏、肾盂及输尿管情况;三维磁共振血流成像可较好的显示血管及移植体循环情况.结论正确完善的磁共振扫描方法可客观反映移植体的形态及功能,是移植术后监测移植体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友;胡道予;明长生;陈曌;李震;邹明丽;冯定义;夏黎明;王承缘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因技术原因,我们有一例肝移植患者接受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供肝.患者术后服用拉咪呋啶至今已22个月,尚未出现肝炎复发的临床表现.现报道如下.
作者:卞建民;张磊;唐天勋;时开网;井清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活体供肾术对供者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对10名活体供肾者进行随访,动态观察供者的血肌酐、尿素氮、血常规、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肌酐清除率、心理压力等.结果 6名经腹取肾者,有2名术后发生不同程度肠粘连,其中1名取肾后发生切口感染及肾病综合征,治疗2个月后缓解;4名经腰腹膜外取肾者未见肠梗阻发生,1名出现切口感染;10名供者术后1周血肌酐达高值,增幅为15%~80%,但仍在正常范围;2名供者术后一度出现焦虑情绪.结论活体供肾移植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对供者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应该在有一定条件的单位开展;经腹膜外取肾优于经腹腔取肾.
作者:夏鹏;杨亦荣;翁志梁;郑少玲;李澄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眼睛蛇毒因子(CVF)对血清总补体活性及对豚鼠到大鼠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15只正常大鼠随机分成3组,按组分别一次性静脉给予20、50、100μg/kg的CVF,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补体活性;在豚鼠到大鼠异位心脏移植前24h静脉给予CVF 50μg/kg,观察CVF对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在给予CVF后6h,3个剂量组的血清总补体活性均显著降低,3个组用药后均未见明显毒副反应.使用CVF的实验组,移植的异种心脏存活时间显著延长,平均达56.13h,对照组仅为0.19h(P<0.001),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实验组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仅见延迟性异种排斥反应(DXR)的病理特征,对照组均见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特征,且总补体活性较术前有明显下降.结论眼镜蛇毒因子有良好的降低大鼠补体活性的作用,且副作用不明显;使用眼镜蛇毒因子可克服豚鼠到大鼠的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陈刚;孙黔云;王婉瑜;熊郁良;陈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恶性肿瘤的发生已成为目前肾移植术后的一个较严重的并发症,而并发自体上尿路恶性肿瘤的报道甚少,现报道3例如下.
作者:蒋艳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自1977年7月至今共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1 090例,其中并发Kaposi肉瘤2例,均经病理证实,发生率为0.18%.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姜睿;陈江华;王逸民;吴建永;张建国;黄洪锋;李群;彭文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在小肠保存中的作用.方法 12只杂种猪随机分成2组,供肠分别采用含有22g/L甘氨酸(对照组,n=6)或20g/L谷氨酰胺(实验组,n=6)的Euro-Collins 液保存24h,然后行自体节段小肠移植,测定保存后及再灌注30min时肠粘膜损伤Parks评分、肠粘膜谷氨酰胺含量、双糖酶活性、门静脉血中内毒素浓度和移植小肠的通透性.结果保存24h,肠粘膜谷氨酰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再灌注后30min,实验组肠粘膜的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双糖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门静脉血中内毒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个组移植术后24h肠粘膜通透性均明显增加,但对照组较实验组增加更明显.结论保存液中添加谷氨酰胺能有效地改善移植小肠的功能,降低肠粘膜的通透性,减轻肠粘膜的组织损伤程度.
作者:李幼生;侯会池;鲍洋;蒋建文;黎介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适合中国人的他克莫司(FK506)剂量.方法对8例使用高剂量FK506(0.2mg*kg-1*d-1)方案肾移植受者(A组)及34例使用低剂量FK506(0.1mg*kg-1*d-1)受者(B组)术后早期血肌酐、排斥反应发生率及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A、B两组术后2个月血肌酐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半年内未见急性排斥反应发生;B组有1例因血中FK506的浓度偏低而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例肾组织活检提示肾小管炎;两个组在随访期内均未见严重感染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B组较少、较轻.结论应用低剂量FK506组成的免疫抑制方案,在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同时,并不影响其疗效.
作者:何强;陈江华;王逸民;吴建永;张建国;彭文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药冬虫夏草的滤液抽提物ISP-I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但其在体内应用时却会引起严重的消化功能紊乱,甚至导致实验动物死亡.因此,人们试图通过优化结构来改善它的功能.研究中发现,在ISP-I烃链不同位置上引入苯环和羟烷基能对免疫抑制效果产生重大影响[1].在此基础上,1995年Fujita教授与Yoshitomi制药有限公司合作合成了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2-amino-2-[2-(4-octylphenyl)ethyl]-1,3-propanediol hydrochloride,并取名为FTY720.FTY720的分子式为C19H33NO2HCl,分子质量为343.94U.在各种动物实验模型中,FTY720显示出很强的免疫抑制活性和独特的药理学作用,而且毒副作用小,能与多种常规免疫抑制剂产生协同效应.
作者:王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肾移植患者中有2例术后出现特殊皮肤损害,一例为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另一例为播散性新生隐球菌病的少见皮肤表现,报告如下.
作者:桑红;张新华;沈献平;尹广;曹扬;倪容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供者的肝细胞和脾细胞输注对同一供者胰岛细胞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经尾静脉给BALB/c小鼠糖尿病模型注射供者(猪)的肝细胞和脾细胞,腹腔内注射途径进行猪胰岛细胞移植.移植后测定受者的血糖变化,观察小鼠移植物有功能存活时间,同时测定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胰岛细胞移植前输注肝细胞、脾细胞以及肝细胞和脾细胞混合悬液者,移植物有功能存活时间延长,其淋巴细胞转化率、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较低,以肝细胞和脾细胞联合输注者为著.结论移植前少量多次的供者肝细胞和脾细胞输注可以降低异种胰岛细胞移植排斥反应的强度.
作者:唐天华;李春林;郭良君;金东庆;张玉昆;姜枫勤;任青华;任海全;孙金风;赵晓东;真刚;马庆恒;姜国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良好者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有较高的发生率,我们自1997年6月至2001年3月分别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氯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对该症进行治疗,并对二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志豪;张钊;刘乃波;姜永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不同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对肾移植受者细胞因子谱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种高灵敏度试剂盒,分别对存活3年以上,且长期使用低剂量免疫抑制剂者(低剂量组)、使用常规剂量者(常规组)和慢性移植肾功能丧失者(失功组)的外周血多种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分析细胞因子谱系的变化与临床用药量和移植效果的关系.结果长期存活且肾功能正常者的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升高,在低剂量组升高尤其明显,而失功组明显降低;各组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水平移植后均有升高,但低剂量组与正常人接近,失功组升高明显;各组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移植后均下降,前者在低剂量组和常规组中水平相近,后者以失功组下降为明显.结论细胞因子谱系与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和移植肾功能有关,监测IL-2R和IL-4可能对评价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有帮助.
作者:肖家全;唐孝达;谭建明;周佩军;凡杰;丁言德;沈瑾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