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与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

江晶晶;谈晓飞;张顺;张妍;姚义好;覃媛媛;郭东生;赵凌云;朱文珍

关键词:脑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45例脑胶质瘤(低级别22例,高级别23例).测量平均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相对平均扩散系数(rADC)、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rCBF)、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rCBV)值,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肿瘤不同部位以及高低级别胶质瘤间各个指标进行差异性比较,并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和分析其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45例脑胶质瘤瘤体的ADC、rCBF、rCBV值分别大于相应瘤周、大于相应对侧白质的测量值;FA瘤体<FA瘤周<FA对侧白质.各量化指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瘤体及瘤周的rrCBV、rrCBF分别大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高级别胶质瘤瘤体的rADC值小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根据ROC曲线分析,rrCBF和rrCBV的诊断阈值分别为2.749和3.058,相应的分级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00%与91.3%、95.5%,瘤体rADC及rFA值无诊断价值.结论 脑胶质瘤的瘤体rCBF、rCBV及ADC值,可以用于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其中,rrCBF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高,rrCBF的ROC曲线下面积大.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Toll样受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影响

    目的 观察Toll样受体(TLR)不同亚型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的影响.方法 分离纯化SD大鼠BMSCs,传代扩增.免疫荧光分析检测CD44、CD105、波动蛋白(Vimentin),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14、CD29、CD95、CD44和人白细胞抗原(HLA)-Ⅰ等标志物.将第3代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TLR-3激活组和TLR-4激活组.后两组分别以聚肌胞苷酸Poly(I∶C),1 mg/L)和脂多糖(LPS,10 μg/L)激活.成骨诱导培养液培养.Western blot法检测Ⅰ型胶原(Collagen-Ⅰ)和骨钙素(Osteocalcin)的表达,并定量分析.在培养的第10、14天进行碱性磷酸酶(ALP)及茜素红染色.结果 全骨髓培养法提取到BMSCs,免疫荧光显示CD44、CD105、Vimentin阳性.流式细胞术显示CD29、CD95、CD44、HLA-Ⅰ阳性,CD14、CD34阴性.Collagen-Ⅰ和Osteocalcin的蛋白表达量依次为,TLR-4激活组>TLR-3激活组>空白组.3组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TLR-3激活组染色程度强,空白组和TLR-4染色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TLR-3和TLR-4均能促进大鼠BMSC向成骨细胞(OB)分化.TLR-4作用更明显.在OB矿化过程中,TLR-3起促进作用,TLR-4则起抑制作用.

    作者:徐晓峰;王晓光;陈奇;张志坚;胡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复杂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有限元分析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评价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按Letournel分型,建立“T”形(Ⅰ)、前柱+后半横(Ⅱ)及双柱骨折(Ⅲ)模型.再分别模拟双柱钛板内固定(A)、单纯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内固定(B)及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C)治疗此3种骨折并模拟站立位时,在正常载荷下对3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结果 在各种骨折模型上,3种内固定与正常模型比较,骨折线上各节点的平均位移为C<B<正常模型<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

    作者:黄进成;刘曦明;蔡贤华;王志华;雷建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黏着斑激酶与细胞核增殖抗原在骨肉瘤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5例骨肉瘤、18例骨样骨瘤和8例反应性新生骨组织中FAK和Ki-67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FAK表达的染色积分在骨肉瘤、骨样骨瘤和反应性新生骨组织中分别为5.41±1.27、1.02±0.14和0.32±0.19 (P<0.05);在EnnekingⅠ、Ⅱ和Ⅲ期患者中分别为2.15±1.01、4.54±2.14和6.83±2.43(P <0.01);在年龄小于25岁患者和大于25岁患者中分别为3.75 ±2.13和4.17 ±2.53(P >0.05);在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中分别为4.35±2.38和4.47±2.62(P>0.05);在生存期小于2年和大于2年的患者中分别为6.94±2.17和2.65±1.87(P<0.01).Ki-67标记指数(Ki-67LI)在Enneking Ⅰ、Ⅱ和Ⅲ期患者中分别为8.76±3.68、18.25 ±3.31和25.87±4.36(P <0.01);在年龄小于25岁患者和大于25岁患者中分别为10.72±2.35和9.14±2.62 (P>0.05);在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中分别为11.67±4.28和12.15±3.65(P >0.05);在生存期小于2年和大于2年的患者中分别为22.84±2.17和12.47±3.68(P <0.01).在FAK表达为阳性和阴性的骨肉瘤中,Ki-67LI分别为19.74±3.23和11.63±2.85(P <0.05).结论 FAK和Ki-67的表达水平与骨肉瘤的分期和生存期密切相关,FAK与Ki-67之间也密切相关.

    作者:徐剑;李凡;刘郁东;李明静;勘武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低频电磁场干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软骨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在体外条件下低频电磁场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大鼠骨髓间充质于细胞传代至第5代后,采用微团培养法在含成纤维生长因子-2和转化生长因子-β3的培养基中生长,并给予正弦波电磁场(1.0 mT,50 Hz)干预.3周后进行阿利新蓝染色以检测软骨基质生成量,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软骨特异性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并使用二甲基-亚甲蓝(DMMB)染料结合法评估细胞微团中糖胺多糖水平.结果 在电磁场和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细胞微团向软骨分化,细胞微团中Ⅱ型、X型胶原及蛋白多糖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与非暴磁组比较,暴磁组细胞糖胺多糖(GAG)/DNA比例较高(3.108±0.341).结论 电磁场促进大鼠BMSCs成软骨分化可能与细胞表达Ⅱ、X型胶原及糖胺多糖增多有关.电磁场在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下可诱导及维持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但单因素电磁场刺激不能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

    作者:虞冀哲;杨勇;刘朝旭;宋明宇;刘阳;吴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微小RNA-10b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微小RNA-10b(miR-l0b)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TaqMan@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77例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15例正常脑组织及胶质瘤细胞株中miR-10b的表达.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miR-10b模拟物对胶质瘤A172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 miR-10b在胶质瘤细胞和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4.46 ±0.24比0.44±0.10,P<0.01),且miR-10b的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组织病理分级呈正相关(Ⅰ级:2.10 ±0.27,Ⅱ级:3.58±0.35、Ⅲ级:4.85±0.38、Ⅳ级:6.38±0.37,P<0.01).过表达miR-10b能够促进A172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并使A172细胞处于Go/G1期的细胞减少,进入S期的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miR-10b在胶质瘤中过表达,加速胶质瘤细胞进入S期,促进增殖.

    作者:孙利波;刘莉;梁华新;付超;赵丛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研究进展

    免疫抑制剂的有效使用大大提高移植的术后生存率,随着患者移植术后生存时间的延长,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各种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1].为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目前主要策略是减小剂量、停用激素等,如何合理的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使免疫抑制方案的整体有效性和安全性达到佳状态,一直是器官移植工作者追求的目标[2].现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各种类型的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策略.

    作者:邓永林;沈中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NS-398联合白细胞介素-6抗体对肝门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增殖抑制及前列腺素E2的影响

    目的 观察环氧合酶-2 (COX-2)选择性抑制剂NS-398联合白细胞介素-6(IL-6)抗体对人肝门胆管癌QBC939细胞的增殖抑制及降低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协同作用.方法 不同浓度NS-398(25、50、100μmol/L)、IL-6抗体(0.1、1.0、l0.0 mg/L)及联合用药(NS-398 100 μmol/L+ IL-6抗体10 mg/L)作用于QBC939细胞24、48、72 h后,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PGE2含量.结果 不同浓度的NS-398、IL-6抗体对QBC939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联合效果明显优于单药,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ELISA分析:NS-398(100μmol/L)、IL-6抗体(10 mg/L)、联合组作用细胞72 h后每孔PGE2含量分别为(25.606±5.676)、(36.454±6.444)、(18.223±4.168)ng,与阴性对照组每孔(106.781±12.423)n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398和IL-6抗体均有抑制人肝门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的作用,亦能降低细胞PGE2的含量,作用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且联合作用更强.

    作者:李志鹏;曾兆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老年骨科患者不同红细胞输注方式的效果评价

    目的 建立红细胞输注有效性的评分标准,探讨老年骨科患者围术期输血的有效性.方法 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10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标准(ASA)Ⅱ~Ⅲ级,性别不限,年龄60~80岁,随机分为2组,Ⅰ组(n=54)使用传统红细胞输注方式,Ⅱ组(n=54)使用以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为目标导向的红细胞输注方式,比较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Hb、Hct、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和vigileo监测指标的变化,以及切口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和ICU转入率的变化,评价老年骨科患者红细胞输注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59.3%和72.2%,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红细胞输注方式组比较,以Hb和Hct为目标导向的红细胞输注方式组患者RBC、Hb和Hct升高,PT和APTT降低,切口愈合时间缩短,ICU转入率降低(P<0.05).结论 以Hb和Hct为目标导向的红细胞输注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老年骨科患者围术期红细胞输注的有效性.

    作者:吴建江;王江;郑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性胰腺炎疾病严重程度与腹内高压的关系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腹内高压(IAH)的发生,探讨IAH与AP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AP患者60例,所有患者入院24h内进行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是否高于8分将患者分为轻症胰腺炎(MAP)组(A组)和重症胰腺炎(SAP)组(B组).从入院开始采用经膀胱间接测量法监测腹内压(IAP),每4hl次,连续测量5d,以高测量值作为IAP记录值.比较A、B两组IAH发生率的差异,并对患者APACHEⅡ评分与IAP记录值的相关分析.统计两组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胸腔积液发生例数、住院时间、死亡例数等临床指标.按是否发生IAH进一步将SAP分为IAH组(a组)和非IAH组(b组),比较a、b两组上述临床指标的差异,并对APACHEⅡ评分与IAP记录值预测SAP患者临床经过的ROC曲线.结果 36例MAP患者均未发生IAH,24例SAP患者中11例发生IAH,其中腹腔间室综合征(ACS)4例,两组IA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且SAP患者IAP记录值与APACHEⅡ评分明显相关(r=0.866);a、b两组SIRS、MOF、胸腔积液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AP记录值预测SAP患者临床经过的ROC曲线下面积较APACHEⅡ评分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可信区间(CI)=0.731~1.024,P<0.05].结论 SAP患者APACHEⅡ评分与IAP测定值明显相关,IAH的发生与否显著影响SAP患者的临床经过,IAP在预测SAP患者不良临床事件发生风险方面较APACHEⅡ评分更具优势.

    作者:邵俊伟;蔡逊;马丹丹;喻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着丝粒蛋白-H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中着丝粒蛋白-H(CENP-H)的表达,探讨CENP-H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9对新鲜胃癌组织和癌旁非肿瘤黏膜组织CENP-H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166例胃癌组织及对照非肿瘤胃黏膜CENP-H的蛋白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新鲜组织中,胃癌组织CENP-H的蛋白水平(P<0.05)及mRNA (P<0.01)均明显高于胃黏膜组织.IHC显示,CENP-H在胃癌组织阳性率为51.2%,而在非肿瘤黏膜中染色阴性.CENP-H表达与肿瘤直径(P<0.05)、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TNM分期(P<0.01)、预后(P<0.01)明显相关;Log-rank检验表明CENP-H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 <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CENP-H(P<0.05)、淋巴结转移(P<0.01)、TNM分期(P<0.01)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ENP-H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高,可能是一个促癌基因;在胃癌中,CENP-H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罗喜俊;许峰峰;赖远辉;杨东杰;吴文辉;肖隆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无水乙醇瘤内注射(TACE-PE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Embase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重庆维普(VIP)、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时间为从建库至2013年10月.收集TACE-PEI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包括774例TACE-PEI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例和740例单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病例.Meta分析显示两组比较,TACE-PEI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在1年生存率[比值比(OR)=3.44,95%可信区间(CI) (2.60~4.55),P<0.01]、2年生存率[OR=2.96,95%CI(2.29~3.83),P<0.01],3年生存率[OR =3.54,95%CI(2.53 ~4.97),P<0.01],治疗后血清甲胎蛋白(AFP)下降率[OR =3.14,95%(2.30 ~4.28),P<0.01],肿瘤缩小率[OR=3.05,95% CI(2.30 ~4.03),P<0.01]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用TACE介入治疗;而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不良反应发生率[OR=1.94,95% CI(1.17~3.21),P<0.05]方面TACE-PEI联合介入的发生率高于单用TACE介入治疗.结论 TACE-PE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优于单用经肝动脉化疗术,但不良反应有所增加,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大多数患者可耐受.

    作者:苏飞;王欣;陈双倩;王国洲;杨帅龙;金二亮;李继强;谢伟;冯茂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颈脊膜前后方联合致压致颈脊髓前后方压应力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通过模拟颈椎间盘突出合并黄韧带病变所致的急性颈脊髓损伤,观察颈脊髓受压时前后方压应力的变化趋势,探讨前后方压应力与致压深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10具新鲜成人尸体颈脊柱标本(C1 ~T1),通过前后方C4 ~ C5间骨窗伸入两根半球形测压杆,模拟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合并黄韧带病变时对颈脊髓前后方所形成的压迫.实验对颈脊髓前后方同时致压,致压深度大和为椎管矢状径的60%,逐渐增加致压深度,分别测量不同致压深度下,颈脊髓脊膜前后方所受压应力的变化.结果 (1)前方致压深度一定,后方致压深度逐渐增加时,颈脊膜前方压应力无明显变化;颈脊膜后方压应力明显增大,其中致压深度为椎管中矢径的10% ~ 20%时各相邻致压深度间颈脊髓后方压应力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压深度为椎管中矢径的30%~60%时各相邻致压深度间颈脊髓脊膜后方压应力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后方致压深度一定,前方致压深度依次递增时,颈脊膜前方压应力明显增大,其中致压深度为椎管中矢径的10%~20%时各相邻致压深度间颈脊髓后方压应力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压深度为椎管中矢径的30% ~ 60%时各相邻致压深度间颈脊髓脊膜后方压应力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脊膜后方压应力无明显变化.结论 颈脊髓脊膜前、后方所受压应力与致压深度呈非线性关系,所受压应力随致压深度增加而增大,前方或后方致压深度超过椎管中矢径的30%临界值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赵晓峰;赵斌;赵轶波;陈祺;王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真核肽链释放因子3a/gspt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真核肽链释放因子(eRF)3a(eRF3a)/gspt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eRF3a/gspt1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M-timePCR)、Western blot法检测30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RF3a/gspt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73.3%肝癌组织中eRF3a/gspt1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66.7%肝癌组织中eRF3a/gspt1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eRF3a/gspt1的mRNA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肿瘤包膜和门脉癌栓差异均无相关(P>0.05),而与乙肝、病理分级有关;肝癌组织中eRF3a/gspt1的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AFP、肿瘤包膜和门脉癌栓差异均无相关(P>0.05),而与乙肝、病理分级有关;肝癌组织中eRF3a/gspt1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之间有相关(P<0.05).结论 eRF3a/gspt1的高表达可能增加肝癌细胞的蛋白合成,促进肝癌的进展.

    作者:王雅;赵星;马从乾;杨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白芦藜醇对凋亡诱导因子介导乙醇致幼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白芦藜醇对乙醇致幼鼠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乙醇致脑损伤模型,将24只新生雄性小鼠于生后随机分为3组,7d龄时,按2 g/kg乙醇(20%无菌盐水溶液)皮下注射,间隔2h后再次注射.对照组乳鼠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乙醇加白芦藜醇组(简称白芦藜醇组)自第1次乙醇注射起,每天应用白芦藜醇80 mg/kg灌胃1次,共3次.乙醇皮下注射72 h后取材.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皮质形态学变化,采用常规及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凋亡诱导因子(AIF) 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常规及RT-qPCR显示,乙醇组AIF mRNA相对表达量(2.3740±0.1605,n=3)较生理盐水组AIF mRNA相对表达量(1.6340±0.0659,n=3)和白芦藜醇组mRNA相对表达量(1.5060±0.1646,n=3)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1,P<0.05).IHC检测提示生理盐水组AIF未见明显表达,阳性细胞数为(12.0±3.5)个,乙醇组中AIF表达增强,阳性细胞数为(42.0±6.5)个,而白芦藜醇组中可见少量棕色物质沉积,表达阳性细胞数为[(16.0±4.2)个,乙醇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0,P<0.05).结论 乙醇致小鼠脑损伤模型中,AIF表达增强,白芦藜醇可减弱乙醇致AIF的表达,提示白芦藜醇通过调节AIF表达,参与保护乙醇致脑损伤的分子过程.

    作者:田凤艳;顾朝辉;刘玉峰;罗强;安金斗;王怀立;田培超;王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小鼠脊髓缺血性损伤模型中小泛素化调节子蛋白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脊髓缺血性损伤是否激活小泛素化调节因子(SUMO)以及SUMO结合蛋白在缺血刺激后的亚细胞定位.方法 制备小鼠脊髓缺血模型,用Western blot法检验脊髓缺血性损伤引起的应激反应,再分别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缺血脊髓节段中SUMO结合蛋白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结果 在脊髓缺血性损伤模型中,应激反应被激活,真核细胞起始因子2(eIF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1/2和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夹闭8、10、12 min组小鼠损伤脊髓节段内SUMO1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脊髓节段的(1.15±0.09)、(1.24±0.13)、(1.01 +0.99)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MO2/3分别是对照脊髓节段的(5.87±0.31)、(5.40±0.36)、(4.31±0.2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损伤脊髓节段SUMO2/3结合蛋白增多并发生明显的核聚集.结论 SUMO2/3在脊髓缺血性损伤的应激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内源性神经保护途径的关键分子.

    作者:王正锋;王瑞华;刘献志;翟广;张水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21对人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的影响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21(IL-21)对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 以常规培养基诱导的CIK细胞为对照组,培养体系中加入IL-21后体外诱导培养10d,观察细胞增殖能力,并检测CIK细胞表型,分析CIK细胞分泌的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含量,检测CIK细胞对食管癌细胞株EC9706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凋亡.结果 IL-21组细胞数量[(14.58±1.81)×108/L]高于对照组[(7.83±1.18)×108/L,P<0.05],CD3+细胞比率[(98.48±0.28)%]高于对照组[(95.02±1.18)%,P< 0.05],CD3+ CD4+细胞比率[(51.53±1.21)%]高于对照组[(33.36±1.91)%,P<0.01].IL-21组CD3+ CD8+细胞比率、CD3+ CD56+虽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1组培养上清液TNF-α浓度为25.0.μg/L,高于对照组的12.5 μg/L(P <0.05),但是两组之间IFN-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1组EC9706细胞的凋亡比率为(15.33±0.91)%,高于对照组的(13.25±1.17)%(P<0.05).结论 IL-21能增加CIK细胞增殖,提高CD3+、CD3+ CD4+阳性表达率,增加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促进CIK细胞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能力.

    作者:樊清波;马军;董海霞;李印;秦建军;刘红山;秦秉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两种髓内钉固定山羊股骨干骨折的对比

    目的 建立山羊股骨干骨折模型,对比空心交锁髓内钉和尾丝髓内钉的固定效果.方法 选取40只成年公山羊股骨骨折模型,20只采用空心交锁髓内钉固定(A组),20只采用尾丝髓内钉固定(B组).术后4、8周行X线复查并于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数据.结果 两组山羊于术后8周骨折均愈合,B组植入手术时间为(37.9±5.1)min、出血量为(38.0±66.0) ml、术中透视时间为(6.8±3.1)s、取出术时间为(24.4±5.3) min、出血量为(26.3±7.8)ml,各项数据均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尾帽掉落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只山羊在植入术后死亡.结论 尾丝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与交锁髓内钉相当,但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X线暴露少,步骤简便.

    作者:孙家元;刘磊;陈伟;张弢;王娟;张英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埃索美拉唑对雄性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埃索美拉唑在不同时间点对雄性SD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24只3个月龄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赋形剂)、小剂量组[按10 mg/(kg·d)的剂量给予埃索美拉唑]和大剂量组[按50 mg/(kg·d)的剂量给予埃索美拉唑].第0、8、14周时,检测每只大鼠全身骨密度及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钙的浓度.处死大鼠后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估大鼠股骨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中大鼠体质量增长明显受抑制(P<0.05),第14周时骨密度明显降低,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钙的浓度明显升高,分别为(198.51±6.98)、(1.49±0.04) U/L、(2.44±0.05) mmol/L,而第8周时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14周时3组间的股骨结构差异明显,大剂量组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小剂量组(P>0.05).结论 大剂量应用埃索美拉唑导致雄性大鼠骨密度降低并影响其骨代谢,这种效应还存在一定的时间依赖性.

    作者:许圆;周晓中;钱鸣杰;唐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乳糜尿肾周淋巴管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乳糜尿患者肾周脂肪组织淋巴管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为改良乳糜尿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及病理学依据.方法 分别收集6例尸体(对照组)及15例乳糜尿患者(乳糜尿组)手术切除的肾动静脉周围、输尿管上段、肾上腺周围及肾脂肪囊的脂肪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癌胚抗原M2A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淋巴管的形态及结构特征,检测脂肪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直径及淋巴管面积.结果 对照组肾动静脉、输尿管上段及肾上腺周围脂肪组织内均有淋巴管分布,LVD分别为1.98 ±0.73、2.14±0.73和2.04±0.56,淋巴管直径分别为(32.13±13.28)、(28.25±7.67)和(27.56±7.91) μm,淋巴管面积分别为(107 854±75 897)、(98 647 ±36 131)和(897901 ±34911)μm2;而乳糜尿患者上述区域内LVD(分别为2.97±0.91、3.10 ±0.88、2.87±0.74)、淋巴管直径[分别为(75.05 ±39.75)、(64.02±41.92) μm、(40.00±12.05) μm]及淋巴管面积[分别为(222 776±106 624)、(205 551±114 578)、(173 823±89 559) μm2]均较对照组升高且出现管腔迂曲、扩张等形态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肾动脉和肾动静脉之间、肾静脉及输尿管上段周围的LVD高.对照组肾脂肪囊内LVD为1.46±0.22、淋巴管直径为(15.77±5.03) μm、淋巴管面积为(50 223±32 796) μm2;乳糜尿患者肾脂肪囊内LVD(1.56±0.41)、淋巴管直径[(18.02 ±6.65) μm]及淋巴管面积[(71 648±50 677) μm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组内比较显示乳糜尿组肾脂肪囊内LVD、淋巴管直径及淋巴管面积均显著低于肾动静脉、输尿管上段及肾上腺周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糜尿的发病机制与肾动静脉、输尿管上段及肾上腺周围脂肪组织内淋巴管数量和形态学改变有关.通过外科手术结扎上述部位脂肪组织内淋巴管治疗乳糜尿是可行的,但现有手术方式存在结扎范围扩大化的可能.

    作者:张银高;王行环;曾俊;罗仪;黄静宇;谭大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特异性小分子RNA沉默转录因子E2F-1表达对小鼠精原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分子干扰RNA(siRNA)沉默转录因子E2F-1表达对小鼠精原干细胞(SSCs)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和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SSCs进行体外培养,以脂质体法转染pSilencerk 1-E2F1至SSCs,并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2F-1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siRNA干扰E2F-1表达后对SSCs凋亡的影响.结果 RT-qPCR结果实验组mRNA的2-△△Ct)值(0.32)明显低于未转染组(0.10)和阴性对照组(1.04),Westem blot显示实验组条带灰度低于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实验组凋亡率(7.69%)低于未转染组(23.07%)和阴性对照组(2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RNA靶向干扰转录因子E2F-1能显著降低小鼠SSCs的凋亡率.

    作者:曾汉青;朱朝辉;万锋;王进;李森;张友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