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整合素连接激酶增加缺血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存率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

曾彬;童随阳;王欣;李军;夏豪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整合素连接激酶, 生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 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对缺血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存率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大鼠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BMSCs,分别用ILK、ILK-小干扰RNA (siRNA)及对照绿色荧光蛋白(GFP)腺病毒转染BMSCs,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培养8h;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条件下BMSCs的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不同条件下BMSCs的VEGF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ILK-BMSCs组ILK的表达显著高于GFP-BMSCs和ILK-siRNA-BMSCs组(P<0.05).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培养BMSCs 8 h,与BMSCs和GFP-BMSCs组比较,ILK过表达显著增加BMSCs存活率及VEGF表达,且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ILK基因沉默则显著减少BMSCs存活率及VEGF表达(P<0.05),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ILK激活其下游信号分子Akt和mTOR,增加缺血环境下BMSCs生存率及VEGF表达.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微小RNA-21通过调控上皮-间充质转化对胆管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影响

    目的 观察微小RNA-21(miR-21)通过调控上皮-间充质(EMT)转化进程对胆管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构建合成无关序列、miR-21 mimics和miR-21 inhibitor并转染到胆管癌QBC939及RBE细胞中,实验设自然生长组(Cell组)、转染无关序列组(Cell-NC组)、转染miR-21mimics组(Cell-21M组)及转染miR-21 inhibitor组(Cell-21I组).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21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及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力;RT-qPCR、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在胆管癌QBC939和RBE细胞中,Cell组与Cell-NC组miR-2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ll-21M组较Cell组表达增高,而Cell-21I组表达降低(P<0.05).Cell-21M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增加,Cell-21I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减弱(P<0.05).同时,Cell组与Cell-NC组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ll-21M组较Cell组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N-cadherin及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Cell-21I组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N-cadherin及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 miR-21能够诱导胆管癌细胞发生EMT转化,促进胆管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作者:刘振;黄强;刘臣海;林先盛;谢放;朱成林;邵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测定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 LISA)检测59例食管癌患者以及33例正常人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并观察41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变化.结果 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5.11±0.79) 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53 ±0.15) μg/L,P<0.01],随着疾病的进展,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逐渐升高,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明显相关,与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Ⅳ期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6.23±0.15)μg/L]明显高于Ⅲ期[(5.52 ±0.17) μg/L,P<0.01],Ⅲ期明显高于Ⅱ期[(4.72±0.15) μg/L,P<0.01],Ⅱ期明显高于Ⅰ期[(4.11 ±0.16) μg/L,P<0.01],Ⅰ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食管低分化鳞癌患者血清Endoglin水平[(5.65 ±0.65) μg/L]显著高于食管中分化鳞癌患者[(5.10 ±0.80) μg/L]及食管高分化鳞癌患者[(4.65±0.58) μg/L,P<0.05];手术后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lin水平[(4.30 ±0.52) μg/L]较手术前[(4.70±0.54)μg/L]明显降低(P<0.01).结论 测定血清可溶性Endoglin表达水平有助于食管癌患者观察病情、监测疗效和判断预后.

    作者:李太东;黄杰;倪武;林育超;刘秋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腱骨愈合领域研究进展

    韧带和肌腱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韧带重建术被广泛应用于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2],以避免关节失稳及骨性关节炎等诸多问题[3].为了提高韧带愈合的质量和恢复韧带的正常功能,以转基因技术、合适的种子细胞、合理的支架材料及机械应力等作为基本要素的组织工程韧带在韧带愈合和重建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解决目前韧带和肌腱修复重建术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在组织工程韧带的构建过程中种子细胞的选择和转化尤为重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作为一种常用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本文对BMSCs在腱骨愈合领域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张亮;张宪;张明宇;郑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血管内止血带研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制一种自制的血管内止血带,并进行动物实验,探讨血管内止血带止血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40只大白兔分为4组:A组16只,持续阻断右侧颈总动脉1h;再分为A1、A2、A3、A4亚组,每组4只,分别于血管内止血带置入后1h、5、14、21 d取右颈总动脉与球囊接触动脉标本,分别送作血管组织匀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查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浓度、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B组16只,持续阻断右侧颈总动脉2h,检查项目同A组.C组,空白对照组4只,不插入血管内止血带,检查项目同A组.D组,假手术组4只,切开皮下各层暴露右颈总动脉后1h,检查项目同A组.结果 C、D、A1、A2、A3、A4、B1、B2、B3、B4组Caspase-3浓度(μmoL/L)分别为:10.35±0.82、12.22±2.41、11.35±1.63、18.93±1.01、24.30±1.64、15.63±2.43、12.09±0.83、19.36±2.45、26.29±3.30、14.35±3.28;C、D、A1、A2、A3、A4、B1、B2、B3、B4组TUNEL染色阳性数分别为:0.26±0.20、0.29±0.02、0.38±0.03、0.44±0.06、0.59±0.05、0.42±0.07、0.40±0.04、0.54±0.05、0.63±0.08、0.48±0.05.血管内止血带置入术后Caspase-3浓度、凋亡阳性细胞数于术后5d增加,术后14 d达高峰,术后21 d仍处于较高水平;血管内止血带置入术后B组分别与同时段A组比较,B组Caspase-3浓度和凋亡阳性细胞数高于A组(P<0.05).结论 血管内止血带持续阻断血流不超过2h时安全有效.

    作者:贺道华;张新元;杨铭;潘力;刁波;马廉亭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胆囊癌高侵袭细胞株构建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目的 建立具有高侵袭转移能力胆囊癌细胞株亚系(GBC-SD-I-2)并观察其生物特性.方法 利用Transwell侵袭小室从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筛选高转移侵袭能力GBC-SD-I-2,光镜下比较细胞形态;克隆形成试验及噻唑蓝法(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N-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变化.结果 成功筛选出高侵袭转移能力细胞亚系.克隆形成试验证明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克隆形成率:0.711 ±0.021比0.445 ±0.017,P<0.01)、MTT法显示体外生长能力显著强于母系(P<0.05).Real-time PCR检测显示亚系细胞N-钙黏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0.881±0.018比0.102±0.02,P<0.01);β-catenin表达明显降低(0.625±0.041比0.275±0.052,P<0.05).Western blot检测亚系N-钙黏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0.758±0.012比0.156±0.011,P<0.01);β-catenin表达明显降低(0.243±0.014比0.72 ±0.011,P<0.01).结论 筛选的胆囊癌细胞亚群GBC-SD-I-2的侵袭转移能力明显增强.

    作者:檀占海;李茂岚;谈竹君;董平;刘颖斌;张学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莪术提取物榄香烯对多种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肿瘤相关钙信号传导蛋白-2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莪术提取物榄香烯对多种人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榄香烯处理人食管癌TE-1和Ca-ES-17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大肠癌SW-480细胞、前列腺癌PC-3细胞后,以噻唑蓝(MTT)方法检测癌细胞增殖,以Boyden小室方法检测癌细胞侵袭能力,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癌细胞肿瘤相关钙信号传导蛋白(TROP)-2基因mRNA水平.结果 榄香烯对各组癌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72 h后食管癌TE-1和Ca-ES-17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大肠癌SW-480细胞、前列腺癌PC-3细胞半数抑制剂量(IC5o)分别为43.919、189.036、48.690、75.538、35.145、31.063 mg/L.Boyden小室方法检测显示,榄香烯对以上各组癌细胞侵袭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食管癌TE-1和Ca-ES-17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大肠癌SW-480细胞、前列腺癌PC-3细胞侵袭抑制率分别为25.6%、18.9%、23.8%、22.2%、26.5%、27.8%.FQ-PCR方法检测显示,各组癌细胞均呈较高TROP-2 mRNA水平,经榄香烯处理后,各癌细胞TROP-2 mRNA水平均被明显抑制,食管癌TE-1和Ca-ES-17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大肠癌SW-480细胞、前列腺癌PC-3细胞TROP-2基因mRNA抑制率分别为35.8%、25.6%、32.5%、25.6%、29.8%、33.6%.结论 榄香烯对多种癌细胞增殖侵袭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下调TROP-2表达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祁卫东;龚丹丹;钟锡明;沈荣;张恒;范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音猬因子信号通路在小鼠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在小鼠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方法 雨蛙素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胰腺炎模型后,引入Hedgehog信号的拮抗剂环杷明(Cyclopamine),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hh在胰腺组织的表达,同时检测了胰腺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雨蛙素注射1h后,Shh表达逐渐升高,在24h到达高.与对照组比较[(231.13 ±10.03) U/mg],MPO活性逐渐升高,6h到达高峰[(1 255.56±126.68) U/mg],24h恢复正常[(230.48±17.69) U/mg].当Cyelopamine抑制Hedgehog信号后,胰腺炎症明显加重.结论 在急性胰腺炎性过程中,Shh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辉;施森;郑英强;陈霞;周翔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贝伐单抗在胃癌疗效评价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目的 对贝伐单抗治疗人类胃癌动物模型进行疗效分析,并筛选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为临床胃癌贝伐单抗的个性化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建立3种胃移植癌裸鼠模型并给予贝伐单抗治疗,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HER2)基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血清中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8(IL-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鼠VEGF的含量和mRNA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裸鼠HER2基因表达存在明显扩增,而经贝伐单抗治疗4周后,3种肿瘤细胞模型组未见HER2基因扩增;肿瘤组织及血清中人VEGF、人IL-8、人bFGF及鼠VEGF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其中SGC-7901细胞株对照组中组织人VEGF为(316.7±134.7) pg/mg蛋白,治疗模型组为(99.1±52.6)pg/mg蛋白,对照组血清人VEGF为(44.8±5.7) ng/L,治疗模型组为(21.4±6.21) ng/L;且其相应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结论 贝伐单抗可抑制小鼠胃癌的形成,并且在此过程中VEGF、IL-8和bF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起重要作用.

    作者:梁寒晖;韦绵辉;张学荣;邓春红;蓝安科;蒙庆旭;宋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结直肠腺癌遗传易感性与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癌遗传易感性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多重单碱基延伸反应(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123例结直肠腺癌患者及386例健康对照者MDR1基因中C3435T、G2677T/A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析正常人与结直肠腺癌患者C3435T、G2677T/A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结果 在正常人及结肠腺癌患者中,C3435T、G2677T/A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腺癌组按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分化程度、Dukes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分组后,C3435T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结肠癌(CC 22.2%,CT 63.4%,TT 14.8%)和直肠癌(CC 50.7%,CT 31.9%,TT17.4%)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等位基因3435T在直肠癌患者中的分布频率(33.3%)较结肠癌(46.3%)显著降低(P<0.05).与2677GG比较,2677GT基因型频率在中等分化腺癌(26.9%)中的分布较高分化(46.4%)和低分化腺癌(47.1%)显著降低(P<0.05),2677GT基因型频率在结肠癌患者(46.3%)中较直肠癌患者(24.6%)占明显优势(P<0.05).2677G等位基因在低分化腺癌(3.7%)的分布频率较中分化(28.5%)和高分化(11.0%)腺癌显著降低(P<0.05).结论 C3435T、G2677T/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腺癌无明显相关.

    作者:姜黎;周瑞;周峰;叶梅;汤小燕;夏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靶向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因子-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双靶小干扰RNA干预肺腺癌A549细胞的研究

    目的 观察同时下调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因子-1(N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分别设计与合成靶向NET-1和VEGF的单靶小干扰RNA(NET-1 siRNA和VEGF siRNA)和双靶siRNA(DGT siRNA),转染肺腺癌A549细胞.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q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靶基因NET-1和VEGF mRNA、蛋白的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提取转染48 h后A549细胞的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VEGF的含量,用上清液孵育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观察其管形成能力,检测siRNA干预癌细胞后对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 与未处理组(100.0%)比较,NET-1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在DGT siRNA组[(47.9±3.9)%、(28.3±2.2)%]和NET-1siRNA组[(35.8±5.1)%、(38.2±1.6)%]均有明显下调;VEGF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在DGTsiRNA组[(53.3±5.6)%、(42.9±5.0)%]及VEGFsiRNA组[(49.4±1.6)%、(18.5±9.9)%]比较未处理组(100.0%)亦有明显下调(P <0.05);MTT实验显示单、双靶siRNA在不同时间点均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且DGTsiRNA组效应明显优于单靶组(P<0.05);Transwell实验中DGTsiRNA组穿膜细胞数[(25.63±7.27)个/视野]明显少于NET-1[(35.70±7.15)个/视野]和VEGF[(28.00 ±4.90)个/视野],两个单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echst染色显示双靶siRNA组细胞凋亡比例[(43.6±5.0)%]明显高于NET-1[(18.4±4.8)%]和VEGF[(9.6±7.2)%]单靶组(P<0.05);DGT siRNA组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浓度[分别为(22.12±4.23) ng/L、NET-1单靶组(108.00±12.10) ng/L、VEGF单靶组(35.56 ±7.40)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0±10.31) ng/L],HUVEC成管数在DGT siRNA组[(32.67±4.50)个]、NET-1[(48.33±3.50)个]和VEGF[(33.20 ±2.65)个]中,两个单靶组明显低于未处理组[(73.43±4.58)个](P<0.05),且DGTsiRNA组优于单靶组.结论 同时下调NET-1和VEGF基因可明显抑制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血管形成,效果显著优于单基因调控.

    作者:乔羽;仲崇俊;陈莉;夏春秋;黄海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人肺癌组织中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SGK1)基因的表达.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10例中晚期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SGK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组织中SGK1蛋白表达.结果 70%(7/10)的肺癌组织中SGK1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或缺失,而癌旁组织中80% (8/10)该基因表达上调和蛋白表达增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组织中SGK1表达下调,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罗小锋;李仕军;郑育民;黄天德;邵林;冯茂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缺血前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缺血前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与机制.方法 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66只,均建立缺血再灌注(I/R)型,然后分为3个实验组,每组22只大鼠,具体为(1)对照(control)组:心脏持续缓冲液灌注;(2) I/R组:心脏接受30 min全心缺血后行120 min再灌注;(3)阿托伐他汀处理(Ator)组:全心缺血前给予Ator 1 μmol/L灌流30 min后行I/R处理.观察与测定3组的心肌超微结构、心梗面积、血流动力学、血清乳酸脱氢酶含量、三磷酸腺苷(ATP)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水平.结果 I/R组与Ator组结扎前降支后心电图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融合;control组手术前后心电图无明显变化;与I/R组比较,Ator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5).显微结构显示3组中心肌细胞水肿、肌原纤维排列、线粒体结构与糖原颗粒都有明显不同.L/R后,I/R组与Ator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力下降的峰速度(dp/dtmin)和心率(HR)值明显降低,而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明显升高(P<0.05);Ator组中上述值LVSP与dp/dtmin值明显高于I/R组,而LVEDP与HR值明显低于I/R组(P<0.05).control组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为(164.32±20.84) U/L,I/R组为(3589.63±133.25) U/L,Ator组为(1703.25±155.80) U/L,I/R组较control组LDH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与I/R组比较,Ator组的LDH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control组比较,I/R组内心肌ATP与NAD+含量明显降低(P<0.05);Ator组较I/R组心肌内ATP与NAD+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在I/R损伤中能有效发挥保护心肌作用,其机制是通过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活化与降低心肌中LDH释放介导的.

    作者:任凌云;刘志刚;黄晓帆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比

    目的 比较自体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1)实验研究:将16例截肢标本的腓骨长肌腱双股、腘绳肌腱四股与前交叉韧带放入拉力试验机,测试极限拉伸强度、大变形、刚度.(2)临床应用:单骨道单束重建6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28例应用腓骨长肌腱,32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应用Tegner评分表、Lysholm评分表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 KDC)进行膝关节术前术后功能评估.结果 腓骨长肌腱双股、腘绳肌腱四股与前交叉韧带的极限拉伸强度分别为(4 268±285)、(4090±265)、(2020 ±264) N;大变形分别为(9.87 ±2.56)、(12.27 ±2.78)、(15.90±3.52) mm;刚度分别为986、776、697 N/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Tegner评分A组术前为(2.68±1.02)分,术后为(6.32±0.92)分;B组术前为(2.73±0.91)分,术后为(6.13±1.04)分;Lysholm评分A组术前为(62.80±6.71)分,术后为(94.90 ±4.20)分;B组术前为(62.53±6.13)分,术后为(93.97±8.62)分;IKDC评分A组正常19例,接近正常8例,异常1例;B组正常20例,接近正常9例,异常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腓骨长肌腱单束和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均能取得优良的初期临床效果.

    作者:史福东;冯世庆;左金增;刘仕杰;张勇;刘田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束缚应激对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目的 观察束缚应激状态下大脑中动脉线栓(MCAO)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的改变,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J组)、假手术+束缚组(JS组)、MCAO模型组(M组)、MCAO模型+束缚组(MS组),每组12只.以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以大鼠固定器固定制作束缚应激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内毒素(LP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水平,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水平,回肠组织CRF、CRF-r1、CRF-r2表达水平和脑组织CRF、肿瘤坏死因子(TNF)-α、CRP表达水平.结果 MS组大鼠血清DAO、LPS、CRF水平分别为:(693.96 ±55.38) U/L、(147.04±2.93) μgL、(194.03±19.80) ng/L,与M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claudin-2水平均分别为:0.52 ±0.05、0.58 ±0.03、0.57 ±0.05、0.35 ±0.07,与M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claudin-3、claudin-4水平分别为:0.59 ±0.40、0.58 ±0.03,与M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回肠组织CRF、CRF-r1表达水平及脑组织CRF、CRP表达水平分别为:173.80±34.34、169.56±26.99、115.27±17.79、135.27 ±40.67,与M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结论 束缚应激加重MCAO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

    作者:朱宁;陈东晖;李付广;郑鹏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基因增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

    目的 观察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转染脂肪干细胞(ADSCs)复合脱钙骨基质材料(DBM)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按Urist描述方法制备DBM材料.体外分离培养兔ADSCs,以人BMP-2重组腺病毒载体(rAd5-BMP2-EGFP)转染第2代ADSCs,将转染后的ADSCs复合DBM材料复合培养7d.取31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桡骨15 mm长节段性骨缺损,分别植入rAd5-BMP2-EGFP转染的自体ADSCs复合DBM(A组,n=9)、自体ADSCs复合DBM(B组,n=9)、单纯DBM(C组,n=9)以及空白组(D组,n=4),术后8周及24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以及生物力学方法检测缺损修复.结果 人BMP-2重组腺病毒转染后ADSCs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细胞复合DBM培养扫描电镜观察证实大量细胞黏附支架材料.术后8、24周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测,A、B两组均有不同程度骨性修复,C组及D组无连续性骨性修复.术后8周X线评分A、B、C组分别为(9.12 ±0.47)、(6.73±0 39)、(2.00±0.10)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6);术后24周X线评分A、B、C组分别为(11.50±0.31)、(9.00±0.48)、(2.10±0.10)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12).生物力学检测植入后24周A组及B组大载荷分别为(97.0±14.7)N及(76.2±9.6)N;抗压强度分别为(8.7±0.4) mPa及(7.0±0.6) mPa,弹性模量分别为(185.3±21.9) GPa及(159.8±15.7) GPa,A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B组(P<0.05,n =6).结论 以ADSCs为种子细胞复合DBM构建组织工程骨可以较好的修复节段性骨缺损,BMP-2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可以改善修复效果.

    作者:王伟;卜志勇;李安军;陈建明;施永彦;李锦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内皮抑素基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胶质瘤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内皮抑素(ES)基因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胶质瘤的有效性.方法 建立大鼠胶质瘤脑内模型;将转染了ES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BMSCs注入模型鼠脑内,设立对照组,通过4组大鼠生存期、第6、12、18和24天肿瘤体积、病理切片、电镜检查、肿瘤坏死率及血管计数,比较各组治疗的差异.结果 大鼠生存期A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肿瘤体积在第12天后,A组[(107.12±14.32) mm3]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5);A组肿瘤细胞凋亡较其他组明显;肿瘤坏死率A组(33.7%)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血管计数A组(5.73±0.02)明显少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应用内皮抑素基因联合BMSCs可有效治疗胶质瘤.

    作者:于音;邵佳甲;田宇;程志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马斯特里赫特Ⅱ类心脏死亡捐献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马斯特里赫特Ⅱ类心脏死亡捐献模型.方法 选取巴马小型猪12头,以静脉推注氯化钾的方法诱导心跳骤停,继而通过心肺复苏机给予30 min标准心脏按压,5 min不接触时间之内无心电活动及自主呼吸,宣布死亡.建立模型过程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肝脏血流,并检测肝脏功能、血气分析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所有实验猪静脉推注氯化钾后出现室颤,心肺复苏过程中平均动脉压迅速降至3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肝脏血流100 ~140 ml/min,为基础值的14%~ 20%.宣布死亡时pH值显著降低,乳酸显著升高,病理检查提示肝细胞出现肝窦阻塞,弥漫性肝细胞水样变性.结论 静脉推注氯化钾,继而给予心肺复苏的方法可以建立一种稳定的马斯特里赫特Ⅱ类心脏死亡捐献低血压模型.

    作者:刘蕾;刘懿禾;马宁;史源;覃虹;康一生;丁梅;徐倩;张玮晔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Nanog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构建与鉴定

    目的 构建Nanog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为后续进一步体内外研究干扰Nanog基因表达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按照RNA干扰序列设计原则结合慢病毒载体质粒pLKO.1-puro结构的特征设计合成shRNA序列,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Nanog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pLKO.1-Nanog-shRNA,同包装质粒pCMV-dR 8.2 dvpr和包膜质粒pCMV-VSV-G共同转染293T包装细胞,收集储存可表达Nanog特异性shRNA慢病毒载体的病毒颗粒并进行滴度测定.结果 构建的Nanog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pLKO.1-Nanog-shR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和测序,结果与设计序列完全相符,慢病毒重组体构建成功,将pLKO.1-Nanog-shRNA、pCMV-dR 8.2dvpr和pCMV-VSV-G共同转染293T包装细胞后,收获病毒并测定病毒滴度为106 TU/ml.结论 成功构建了慢病毒RNA干扰载体pLKO.1-Nanog-shRNA,测序验证构建成功,并完成了病毒的包装、储存和滴度的测定,为后续进一步体内外研究干扰Nanog基因的表达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李冬雪;牛朝诗;鲍得俊;夏成雨;程传东;杨洋;李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吡格列酮在体外对大鼠淋巴细胞的作用

    大鼠同种异位心脏移植中,吡格列酮与环孢素A联合能减轻排斥反应,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本实验旨在观察吡格列酮和环孢素A对大鼠脾T淋巴细胞早期活化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环孢素A购自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吡格列酮由海南普瑞思医药有限公司惠赠,佛波脂(PMA)、离子霉素(Ionomycin)、大鼠白细胞介素-2(IL-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磷酯结合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试剂盒购自北京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大鼠CD3-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大鼠CD25-藻红蛋白(PE)、鼠IgG抗体购自美国BD公司.

    作者:赵鹏;张露萍;魏振宇;范钦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肺纤维化组、空载体转染组、反义bFGF转染组、正义bFGF转染组,每组6只.造模处理后,计算各组大鼠肺系数,比较肺组织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FGF含量及肺匀浆羟脯氨酸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匀浆中bF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lagen 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Smad3和Smad7的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肺纤维化组、空载体转染组、反义bFGF组、正义bFGF组大鼠肺系数值分别为:(7.5±1.5)%、(1O.8±1.4)%、(11.0±1.4)%、(8.8±1.7)%、(12.5±1.6)%;肺间质纤维化分级为:0、2.38±0.52、2.41±0.48、1.62±0.45、2.82±0.54;反义bFGF转染组肺系数明显降低(P<0.05),正义bFGF转染组肺系数明显增高(P<0.05);反义bFGF转染组肺间质纤维化明显减轻(P<0.05),正义bFGF转染组明显加重(P<0.05);反义bFGF转染组血清、肺泡灌洗液中bFGF含量及肺匀浆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正义bFGF转染组含量明显增高(P<0.05);反义bFGF转染组肺匀浆中α-SMA、Collagen Ⅰ、TGF-β1、CTGF及Smad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正义bFGF转染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Smad7 mRNA的表达刚好相反.结论 bFGF反义寡核苷酸可以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可能机制是bFGF反义寡核苷酸下调了TGF-β1 Smad信号通路.

    作者:谭维军;程真顺;谭秋月;叶燕青;江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