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膀胱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张丽瑞;陈葳;赵乐;刘婷;李旭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 核转录因子-κB, 上皮间质转化, 膀胱移行细胞癌, 侵袭
摘要: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人膀胱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及分子机制.方法 5 μg/L TNF-α处理BLX细胞,凝胶迁移实验(EMSA)观察NF-κB活性,Westem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及定位,体外侵袭转移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转移能力.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EMT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 TNF-α激活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促使细胞由多边形向纺锤形转换,E-cadherin表达下调(0.37±0.08比0.75±0.15,P<0.05)且细胞膜定位消失,Vimentin表达上调(0.46 ±0.12比0.00±0.00,P<0.05),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提高(182.00±17.58比134.00 ±9.00;119.00±7.21比85.33±10.11,P<0.05).TNF-α诱导Twist和Slug转录因子表达上调(0.91 ±0.03比0.36±0.07;0.78±0.11比0.22±0.10,P<0.01).结论 TNF-α激活NF-κB诱导膀胱癌细胞发生EMT,可能在膀胱癌侵袭转移中发挥作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免疫功能测定及免疫干预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免疫功能及免疫调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治疗反应及预后的评价.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入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且资料完整的40例VAP,按治疗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24例)和死亡组(16例);并进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GPIS).于确诊后第1天清晨留取外周静脉血,分别送检T淋巴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检测.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IgG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同期选取2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其中30例VAP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于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留取外周血,分别送检T淋巴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 (1)死亡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计数、CD4 +/CD8+比值[(280.32±169.58)×106/L、(212.56±122.99)×106/L、(132.73±56.74)×106/L、1.48 ±0.82]和存活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计数、CD4+/CD8+比值[(485.05±209.18)× 106/L、(352.05±116.41)×106/L、(245.68±68.69)×106/L、2.02±1.06]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183±639.18)×106/L、(631±321.64)×106/L、(525±221.67)×106/L、2.78±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以上指标也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死亡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10.76±4.52) g/L]明显低于存活组[(13.65±6.34) g/L]及健康对照组[(14.39 ±7.47)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VAP患者给予免疫干预后,治疗组外周血CD3+、CD4+细胞计数[(676.26±220.78)×106/L、(358.87±133.53)×106/L]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429.28±130.46)×106/L、(216.85±106.32)×106/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51.32±150.78)×106/L、(278.74 ±75.57)×106/L,P<0.05].(4) CPIS评分与外周血CD3+、CD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689、-0.594,P<0.01).结论 VAP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给予乌司他J免疫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增强;CPIS评分与细胞免疫呈负相关,免疫功能监测可预测VAP患者的病情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

    作者:杨国辉;丁可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常压直接质谱分析技术快速诊断肺癌的应用

    目前手术中快速诊断肿瘤主要依靠冰冻切片,但该方法需冰冻、切片、染色等预处理,增加了麻醉和手术时间[1].常压直接质谱分析(AMS)可在无需复杂的样品预处理的情况下对各种样品进行快速检测分析[2].我们采用自制的甲醇萃取辅助的针尖电喷雾离子源检测肺癌及肺癌旁组织,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能快速(<1 min)区分肺癌及肺癌旁组织,为术中快速诊断肺癌提供一种新方法.

    作者:魏益平;陈立如;朱腾高;陈焕文;徐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氯甲基苯甲酰氨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示踪大鼠脂肪干细胞的研究

    目的 比较研究氯甲基苯甲酰氨(CM-Dil)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对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的体外标记示踪效果,为ADSCs移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体内研究寻找佳的干细胞示踪剂.方法 分离和培养SD大鼠ADSCs,分别采用10μmol/L CM-Dil荧光活性染料和50 μmol/L EdU标记第4代ADSCs,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标记后第7、14、21、28天细胞阳性率.结果 CM-Dil和EdU两者对ADSCs生物学特性均无明显影响.CM-Dil标记ADSCs阳性率达(99.6±0.2)%,第21天后荧光开始衰减,第35天细胞阳性率仍达(64.2±3.3)%;EdU标记ADSCs阳性率为(87.1±1.8)%,7d后细胞阳性率逐渐降低,第14天后急剧降低,第28天细胞阳性率为(14.4±2.7)%.结论 CM-Dil和EdU两者均适用于ADSCs标记示踪,CM-Dil标记具有操作简单、标记阳性率高、荧光持久等优点,适用于长期标记示踪,EdU仅适用于短期标记示踪.

    作者:转黎;王涛;李明超;张岩;刘继红;叶章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3通过诱导肿瘤性巨噬细胞钙离子依赖性钾离子通道表达增强LoVo细胞侵袭性

    目的 观察结肠癌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M2)相互作用及对肿瘤细胞功能学的改变.方法 将转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3(PRL-3)的LoVo细胞和M2细胞模拟肿瘤微环境进行共培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M2细胞钙离子依赖性钾离子通道(KCNN4)蛋白表达,并检测LoVo细胞侵袭性的改变.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示PRL-3能通过共培养后诱导M2细胞KCNN4蛋白表达升高,而未作共培养的M2细胞KCNN4蛋白表达未升高.此外,经过共培养后LoVo细胞侵袭性升高(3367±135比1442±89,P<0.05),而在阻断KCNN4蛋白表达后,LoVo细胞侵袭性降低(1388 ±87比2893±163,P<0.05).结论 PRL-3在结肠癌肿瘤微环境中通过提高KCNN4表达从而增强LoVo细胞的侵袭性.

    作者:许鹤洋;刁飞宇;曾育杰;张旸;来伟;褚忠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大鼠骨髓干细胞种植于豚鼠脱细胞动脉移植后局部IgG和补体C3沉积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干细胞种植于豚鼠脱细胞血管支架方法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免疫原性.方法 选取健康纯系雄性SD大鼠80只,体质量200 ~ 250 g,随机分为4组,皮下包埋不同移植物:骨髓干细胞种植组(A组,种植大鼠骨髓干细胞的脱细胞豚鼠血管,n =20)、单纯脱细胞组(B组,单纯脱细胞的豚鼠血管,n=20)、新鲜异种血管组(C组,新鲜豚鼠血管,n=20)、假手术组(D组,不包埋任何标本,n=20).术后第3、7、15、30、60天每组处死4只大鼠,获取大鼠血清并取出移植物.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豚鼠血管脱细胞处理效果及移植物表面炎性反应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物表面抗豚鼠血管IgG和补体C3沉积.结果 (1)HE染色显示每组移植物中均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A组及B组的炎症浸润程度明显低于C组.(2)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移植物表面有明显的抗豚鼠血管IgG沉积.术后3d各组平均吸光度(I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0.1506 ±0.0394,B组0.1632±0.0340,C组0.1668±0.0510,P>0.05).术后7、15、30、60dC组平均IA值(0.2157±0.0452、0.2563±0.0442、0.2752±0.0579、0.2545 ±0.0466)高于A组(0.1633±0.0388、0.1787±0.0532、0.1692±0.0406、0.1633±0.0282)、B组(0.1555±0.0348、0.1740±0.0364、0.1698±0.0330、0.1621±0.0349,P<0.05).术后各时间点A组较B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移植物表面有明显的大鼠补体C3沉积.术后3、7、15 d各组平均I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0.1304±0.0313、0.1552±0.0425;B组0.1316±0.0254、0.1535±0.0396;C组0.1671±0.0422、0.1766±0.0493,P> 0.05).术后30、60dC组平均IA值(0.2401±0.0706、0.2674±0.0788、0.2044±0.0494)高于A组(0.1612±0.0358、0.1597±0.0439、0.1382±0.0299)、B组(0.1603±0.0591、0.1517±0.0404、0.1407±0.0288,P<0.05).术后各时间点A组较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干细胞种植组织工程血管及脱细胞处理血管的免疫排斥反应强度明显低于新鲜异种血管;同种骨髓干细胞种植于异种脱细胞血管支架方法构建的组织工程血管,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

    作者:王更富;周冬冬;张新中;曹淑娥;刘伟;崔玉;韩培立;张杰;付庆林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水泡口炎病毒在人前列腺癌模型的溶瘤效应

    目的 探讨利用水泡口炎病毒(VSV)作为一种新型药物治疗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方法 (1)确定VSV-绿色荧光蛋白(GFP)在不同时段对癌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2)利用DU145细胞在裸鼠建立动物肿瘤模型,荷瘤动物经注射不同剂量的VSV-GFP(1×106、1×107 PFU/100μ1)后,观察不同时间点肿瘤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并确定瘤体内病毒的复制水平、肿瘤大小变化及动物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VSV-GFP能选择性地杀伤前列腺癌细胞,在转染倍数(MOI) =0.1时,DU145细胞死亡率>85%,与之比较,RWPE-1细胞死亡率<20%,而RPMI 1640对照组细胞死亡率<5%.体内实验中,移植瘤体内不同时间点(12、24、48 h)病毒复制滴度分别为2.36×107 PFU/g、3.82×107 PFU/g、4.38×107 PFU/g,1×107 PFU剂量组,1×106 PFU剂量组,RPMI 1640对照组在治疗48 d后,移植瘤平均体积分别为(1470.54±480.67)、(903.40±3245.50)、(408.54±224.40)mm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注射不含病毒RPMI 1640对照组比较,肿瘤明显缩小,动物生存期延长.结论 溶瘤病毒VSV-GFP在DU145为模型的体内、外实验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鑫;黄盛松;李军亮;张琪敏;孙涛;吴登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125Ⅰ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辐射剂量的监测及防护

    目的 探讨125Ⅰ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受照射的有效剂量及其警戒时间、安全距离.方法 术后24h内,采用袖珍辐射仪监测30例患者距粒子植入部位垂直距离3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 cm处(模拟密切接触者)受照剂量率,并根据公式计算各人群各距离受照有效剂量、警戒时间及安全距离.结果 与患者同床成人、同事、同住未成人及孕妇、同住成人的警戒时间分别为108、78、55、0d.相对应者安全距离及此距离的有效剂量分别为:60 cm和(3.22±1.97) mSv、140 cm和(0.516 ±0.225) mSv、120 cm和(0.612±0.306) mSv、100 cm和(0.938±0.509) mSv.结论 3.5个月内各人群与术后患者接触则需采取时间、距离等防护措施;3.5个月之后不必采用防护措施.

    作者:李健敏;王娟;张宏涛;庞林宾;夏海水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A1及乳腺癌易感基因1基因甲基化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调节蛋白A1(细胞周期素A1,CCNA1)及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甲基化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发生频率.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检测50例临床上经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验组)和2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对照组)CCNA1及BRCA1甲基化的状态,以建立广西非小细胞肺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谱式.结果 在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CNA1及BRCA1甲基化率分别为70.0% (35/50)和84.0%(42/50).对照组中2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这2个基因均为去甲基化.结论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CNA1及BRCA1基因DNA甲基化状态有助于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作者:钟宏;冯毅;郑贵雄;梁彦;冯旭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发性肝癌50例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高强度聚焦超声(海扶)是一种以超声波为基础的新技术,对肝癌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我们从2010年起对海扶治疗肝癌的免疫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我院50例诊断明确的肝癌患者,满足海扶治疗适应证,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9~ 72岁(TNM分期:Ⅲ期27例,Ⅳ期23例).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和《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作者:钟国成;张小玉;孙薏;冯怀志;郑放超;李硕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大鼠阴茎海绵体肌源性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大鼠阴茎海绵体肌源性干细胞(MDSCs)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共同作用下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 采用Preplate差速贴壁法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大鼠阴茎海绵体MDSCs,获得差速贴壁细胞(PP1-PP6),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PP6细胞干细胞抗原-l(Sca-1)和结蛋白(Desmin)的表达,并传代培养.取PP6第3代细胞在VEGF和bFGF共同诱导21 d后,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鉴定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胎肝激酶-l(Flk-1)]的表达;分别在诱导0、5、10、15、21 d,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干细胞标志物(Oct-4)和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Flk-1] mRNA的表达量;通过Dil-Ac-LDL摄取实验检测细胞吞噬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划痕24h后观察划痕空白处的距离,评估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PP6细胞表达肌源性干细胞标志物Sca-1和Desmin;PP6诱导21 d后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和Flk-1),诱导21 d后与诱导0d比较,干细胞标志物Oct-4的mRNA表达量下降(下降倍数为0.445±0.025),而内皮细胞标志物mRNA表达量升高(CD31、eNOS、Flk-1升高倍数分别为2.541±0.146、2.364±0.175、2.538±0.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il-Ac-LDL摄取实验提示诱导后的细胞具有吞噬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划痕实验观察到诱导组空白处距离为282.01±3.84,未诱导组空白处距离为450.35±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阴茎海绵体MDSCs在VEGF和bFGF的共同诱导下可分化为内皮细胞,且具有成熟内皮细胞的功能.

    作者:邓新喜;高洁;许立军;薛波新;肖克兵;单玉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现象和过程,上皮细胞表型的缺失及间质特性的获得是其主要特征.EMT不仅在多细胞生物胚胎发育、炎症控制、修复损伤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在肝、肺、肾等器官纤维化、肿瘤侵袭与转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

    作者:王浩;顾劲扬;丁义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风湿性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右心房超极化激活电流密度及其通道表达的变化

    目的 比较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和窦性心律患者右心房单个心肌细胞超极化激活电流(If)密度及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HCN)通道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25例房颤患者和16例窦性心律患者右心耳单个心房肌细胞If的变化,并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两组患者右心耳组织HCN通道的表达水平.结果 相同激活电位时,房颤组患者右心耳单个心房肌细胞If电流密度明显大于窦性心律组,且随电位增加激活更快,尤其在-70 mV时,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If电流密度分别为(-43.74±2.87)和(-26.81 ±1.41)pA/pF,此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组HCN2、HCN4通道表达水平分别为0.44±0.20和0.53±0.20,与窦性心律组的0.23±0.13和0.36 ±0.18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心房组织If电流密度增大及HCN通道表达上调参与了心房电重构,在房颤发生和维持中发挥作用.

    作者:孙宇;周华富;刘文洲;冯旭;钱俊;赵春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的研究进展

    乳腺叶状肿瘤(PTs)是一种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2012年WHO乳腺肿瘤病理学新分类仍保持对该肿瘤的命名和分类标准,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1].叶状肿瘤好发年龄为40 ~ 50岁,恶性叶状肿瘤则较良性者晚2~5年.据美国监测、流行病学与终结果(SEER)数据库资料显示每年有2.1例/10万女性被诊断为恶性乳腺叶状肿瘤[2].与良性和交界性叶状肿瘤比较,恶性叶状肿瘤更具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也更具高的复发率及转移率,从而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作者:刘君君;吕淑华;牛昀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高尔基磷酸化蛋白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尔基磷酸化蛋白3(GOLPH3)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6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GOLPH3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GOLPH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D34的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GOLPH3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及MVD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GOLPH3的阳性表达率为53.2%;GOLPH3阳性表达组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明显高于GOLPH3阴性表达组;Western blot检测发现GOLPH3在VEGF阴性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VEGF阳性的结直肠癌组织,GOLPH3蛋白相对表达量与MVD计数值呈明显正相关(r=0.335,P<0.01).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GOLPH3的表达与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王春晓;邱成志;余外市;吴友谊;黄种心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一种大鼠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

    目的 构建一种简单可靠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方法 将供体带血管蒂的股骨通过显微血管吻合的方式移植到受体腹股沟区,20只Lewis近交系大鼠随机分3组:同基因移植组Lewis→Lewis;排斥组Lewis→BN;免疫抑制组Lewis→BN,术后给予环孢素A.通过大体和病理学检查观察各组移植物存活情况,流式细胞计数监测外周血嵌合水平.结果 术后30 d,同基因移植组股骨存活良好,骨髓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与正常骨髓无异,而排斥组第7天即发生显著的排斥反应,骨髓细胞明显减少、坏死,外周血嵌合水平几乎为0;和同系移植组一样,免疫抑制组术后30 d移植物存活良好,术后1、2、3、4周外周血中可检测到供体特异性嵌合,嵌合水平分别为(4.7±2.0)%、(2.2±1.2)%、(1.8±0.9)%、(1.5±0.3)%.结论 带血管蒂的股骨移植是一种简便可靠的骨髓移植模型,可作为一种新的骨髓移植方法诱导免疫耐受.

    作者:陈建武;陈晨;苏映军;王师平;杨阳;郭树忠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结肠癌组织中不同部位的浸润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s)在结肠癌组织中不同部位的浸润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0例原发性结肠腺癌组织芯片中局部浸润Tregs在癌巢、癌间质及癌旁正常黏膜的分布及其与总生存率(OS)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浸润Tregs多于癌旁正常黏膜浸润Tregs(P <0.01);癌巢浸润Tregs少于癌间质浸润Tregs(P<0.01);癌组织浸润Tregs与OS呈正相关(P<0.05),癌巢浸润Tregs与OS呈负相关(P<0.05).结论 结肠癌局部浸润Tregs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徐为;付海啸;邱磊;宋军;张宝福;郑骏年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苦碟子对青春前期大鼠睾丸扭转复位后生殖细胞B淋巴细胞/白血病-2/bcl-2相关X蛋白蛋白表达的影响

    睾丸扭转是常见的急症,多数患者生育力会受到影响[1].近年来,实验研究证实睾丸扭转复位存在1种缺血再灌注损伤(IRI)[2].苦碟子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腺苷和黄酮类物质,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苦碟子注射液对青春前期大鼠睾丸扭转复位后的IRI有保护作用[3].我们建立动物模型,观察苦碟子对睾丸扭转复位后B淋巴细胞/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保护机制.

    作者:徐超超;揭芳;范奇琪;钱申伦;叶波;金荣盘;连艳艳;张金萍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在人类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观察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标本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MMP-9和FHIT的表达.结果 50例膀胱癌组织中的FHIT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0%和52.0%,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 <0.01).FHIT和MMP-9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肿瘤的复发相关;肿瘤组织中的FHIT与MMP-9的表达呈负相关(r=-0.412,P<0.01).结论 膀胱癌组织中FHIT和MMP-9的表达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叶昶;程帆;祝存海;余伟民;刘小兵;宋勇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低能激光照射对大鼠梗死后心肌组织的影响

    目的 观察低能激光照射(LLLI)对大鼠梗死后心肌组织的影响.方法 冠状动脉结扎法制作雌性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周后,经超声筛选合格心肌梗死大鼠随机分为两组:(1)低能激光照射组(LLLI组);(2)对照组(Control组);另设假手术组(Sham组).LLLI组应用低能激光开胸单次照射后,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LLLI处理区内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照射后1h、1d、1周,分别测定LLLI处理区内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Control组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2.12 ±0.58、1.02±0.41)及Sham组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2.42±0.26、0.92±0.37)比较,LLLI组显著提高了照射区域梗死后心肌组织中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4.42±2.88、2.62±1.83,P <0.05);Sham组与Control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处理后1h和1d,与Control组比较,LLLI组梗死后心肌组织中SOD的活性[(0.84±0.43)、(0.92±0.34) U/mg)]均显著提高;而MDA的产量[(0.56±0.31)、(0.50 ±0.29) nmol/mg]显著降低(P<0.05).在预处理后1周,LLLI组与Control组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LLI处理显著上调梗死后心肌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SOD的活性,降低了MDA的含量,从而能够改善梗死后心肌微环境,促进梗死后心肌细胞的再生与修复.

    作者:余海彬;法宪恩;高成山;黄真锋;周玉阳;刘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疗效观察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CEP组),分别于术后24 h后予营养支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免疫指标及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TPN组9%、CEP组3%);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TPN组(69.75±9.49)h、CEP组(48.54±8.46)h;平均住院时间TPN组(15.18±2.21)d、CEP组(12.89±2.23)d,CEP组明显低于TPN组(P<0.05);两组术后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和体质量(BW)在营养支持后均有所下降(P<0.05),TPN组淋巴细胞计数(LY)减少(P<0.05),CEP组L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营养及免疫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全肠外营养相似,在加快免疫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优于全肠外营养.

    作者:李志红;皮亚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