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文;陈春美;杨卫忠;王春华;涂献坤;宋启民
目的 观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杀伤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体外杀伤胃癌细胞(SGC-7901)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DC)、CIK细胞,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用DC诱导CIK生成DC诱导CIK细胞(DC-CIK)和经胃癌抗原致敏的DC诱导CIK细胞(抗原-DC-CIK).培养的第14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DC-CIK、抗原-DC-CIK细胞表型CD3、CD3/CD8和CD3/CD56.以CIK、DC-CIK和抗原-DC-CIK为效应细胞,以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细胞和未经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细胞为靶细胞,效靶比分别为5:1、10:1、20:1,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分别检测各组杀伤效应(每组n=3).结果 (1)培养的第14天,抗原-DC-CIK中CD3~+CD56~+和CD3~+CD8~+双阳性细胞的比例较DC-CIK和单独培养CIK明显增高(P均<0.01).(2)效靶比为20:1时,CIK组、DC-CIK组、抗原-DC-CIK组对SGC-7901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6.6±2.2)%、(52.6±1.6)%、(72.5±2.1)%(P均<0.01);对经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4.3±1.1)%、(49.9±0.9)%、(50.4±1.9)%.抗原-DC-CIK中特异性杀伤占总杀伤效力的比例明显高于DC-CIK和CIK.结论 CIK杀伤胃癌细胞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仅占总杀伤效力的4.9%;未致敏的DC诱导CIK后,总杀伤效力增强,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效力增加不明显,占总杀伤效力的5.1%;抗原致敏的DC诱导CIK后,杀伤仍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效力大幅度增加,占总杀伤效力的30.5%.
作者:李辉;毛伟征;安岗;刘超;赵宝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人胸腺素β4(Tβ4)与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膀胱移行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60例,每例标本均选用癌组织中心、癌旁组织及其远端正常黏膜对照.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切除标本中的Tβ4、整合素连接激酶(ILK)、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并分析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Tβ4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91.7%比15.0%,P<0.05),其在深层浸润组中的表达高于浅层浸润组(97.4%比81.00,P<0.05);ILK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80.0%比18.3%,P<0.05);β-catenin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黏膜(76.7%比26.7%,P<0.05);E-cadherin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黏膜(30.0%比90.0%,P<0.05);Tβ4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与ILK、β-catenin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胸腺索β4与膀胱移行上皮癌分化和转移有关,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从而在膀胱移行上皮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朱朝辉;曾甫清;王智宇;吕磊;万锋;邢诗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实体瘤中存在肿瘤干细胞(ICSC),它们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增殖分化的能力,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2]).
作者:曹亮;胡祥;张怡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细胞类型之间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配对盒基因4(Pax4)、MafA(mast cell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和Nkx6.1等胰岛组织特异性基因其转录起始区的H3K4m3和H3K9m3修饰的差异,探讨H3K4m3和H3K9m3修饰对胰岛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 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一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小鼠胚胎干细胞(mES,1×10~7)、小鼠成纤维细胞株NIH3T3细胞(1×10~7)和小鼠β细胞株NIT-1细胞(1×10~7)三者中的胰岛组织特异性基因、Oct4基因和MLH1基因转录起始区H3K4m3和H3K9m3修饰的状况.同时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RT)-PCR检测上述3种细胞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析H3K4m3和H3K9m3修饰改变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NIT-1细胞中Pdx-1、Pax4、MafA、Nkx6.1等胰岛组织特异性基因转录起始区的H3K4m的修饰水平分别为:(4.84±0.05)%、(9.91±1.33)%、(10.64±0.87)%、(0.23±0.03)%,与mES细胞比较明显增高(P<0.05),基因表达;NIH3T3细胞中Pdx-1、Pax4、MafA、Nkx6.1等胰岛组织特异性基因转录起始区的H3K9m3的修饰水平分别为:(0.64±0.21)%、(7.04±1.29)%、(0.39±0.10)%、(2.35±0.81)%,与mES细胞比较明显增高(P<0.05),基因不表达.结论 H3K4m3与H3K9m3修饰能相互协调,共同调控胰岛组织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作者:李明岳;余小舫;鲍世韵;林宝行;王春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体外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0~80 μmol/L冬凌草甲素分别处理SGC-7901细胞后,CCK8法检测冬凌草甲素体外对SGC-7901细胞抑制生长的作用;用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冬凌草甲素诱导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Western blot测定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冬凌草甲素对SGC-7901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10~80 μmol/L)而逐渐增强,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此外,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冬凌草甲素浓度为0、10、40、60、80 μmol/L,作用24 h后,G_2/M期细胞数分别是(9.90±1.17)%、(9.94±0.27)%、(11.76±0.16)%、(15.64±1.48)%和(22.59±1.01)%;而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1.79±1.03)%、(30.90±0.47)%、(29.25±0.80)%、(21.46±1.61)%、(18.81±0.61)%,冬凌草甲素能够使得SGC-7901细胞周期呈剂量依赖性阻滞于G_2/M期;冬凌草甲素浓度为80 μmol/L,作用12、24 h后,凋亡率分别为(12.78±1.54)%、(20.62±2.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92±0.56)%,其能使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随着冬凌草甲素作用时间延长,SGC-7901细胞的bel-2蛋白表达逐渐减弱,前体Caapase-3被激活.结论 冬凌草甲素能够诱导SGC-7901细胞产生凋亡,并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_2/M期.其凋亡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表达及Caspase-3的激活相关.
作者:刘家云;顾琴龙;杨忠印;李建芳;陈雪华;刘炳亚;朱正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学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分子外科学也从概念逐渐进入临床实践.同时,随着医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胃外科的实验研究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个体化治疗的理念越来越深入到临床实际工作.
作者:秦新裕;刘凤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本研究旨在观察诱骗受体3(Dc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组织标本:50例新鲜手术切除胃癌标本,术前均无化疗或放疗.年龄为39~80岁.其中男39例,女11例.胃癌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17例、Ⅲ期25例、Ⅳ期2例.术后病理显示低分化9例、中分化28例、高分化13例.
作者:杨东海;刘忠臣;李文珠;刘瑞振;庄国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小鼠成纤维活化蛋白(FA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人胚肾细胞及小鼠体内的表达.方法 根据Gene Bank中mFAP基因(NM_007986)全序列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获得其开放式阅读框(ORF).将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6/myc-His-B,转化并筛选.将重组质粒注射入小鼠尾静脉,在注射后1、3、5、7 d抽提小鼠腓肠肌组织的总RNA,检测FAP表达.结果 经过酶切鉴定、测序比对,确定所筛选的阳性克隆为pcDNA6-mFAP重组子,其可在真核细胞及小鼠体内正常表达,并产生相应蛋白质产物.在小鼠体内注射后第5天,重组子的基因(0.841±0.040)和蛋白表达量(85.380±4.425)%高,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成功构建FAP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该基因产物的功能和进行疫苗抗肿瘤实验提供基础.
作者:邵叶波;许雪峰;戎叶飞;靳大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对髓核细胞分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影响.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兔椎间盘,常规分离消化髓核细胞进行培养;传代培养第2代髓核细胞7 d,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于1~10000 nmol/L地塞米松进行培养,对照组不给于地塞米松,分别培养不同的时间段.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地塞米松对兔髓核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地塞米松对兔髓核细胞内Aggrecan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检测结果表明地塞米松对兔髓核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佳作用浓度为100nmol/L,佳作用时间为48 h;RT-PCR检测结果表明经地塞米松处理的髓核细胞其Aggrecan表达明显较对照组高,是对照组的2.04倍(0.9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可促进兔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增殖,并可使兔髓核细胞内Aggrecan表达增高.
作者:夏平;刘世清;贺斌;肖少雄;冯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共刺激分子4-1 BBL在人胃高分化腺癌细胞株MKN-28、人胃中分化腺癌细胞株SGC-7901、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株BGC-823、人胃黏液腺癌细胞株MGC-803上的表达.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以上4种胃癌细胞株4-1 BBL mRNA和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人淋巴细胞对不同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人淋巴细胞与不同胃癌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自细胞介素(IL)-2、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 RT-PCR结果示4-1 BBL mRNA表达从高到低依次为MKN-28(46.63%)、SGC-7901(37.13%)、BGC.823(20.43%)、MGC-803(14.14%).免疫细胞化学结果示4-1 BBL着色程度由深到浅依次为MKN-28、SGC-7901、BGC-823、MGC-803.MTT结果示不同时段不同效靶比下人淋巴细胞对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由高到低为MKN-28、SGC-7901、BGC-23、MGC-803.ELISA结果示不同效靶比下人淋巴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48 h上清液中IL-2、TNF-α的含量由高到低为MKN-28、SGC-7901、BGC-823、MGC-803.而IL-10的含量由高到低为MGC-803、BGC-823、SGC-7901、MKN-28.结论 人胃癌细胞株MKN-28、SGC-7901、BGC-823、MGC-803中4-1 BBL基因在蛋白和mRNA水平均有表达,且胃癌细胞株的分化程度越高4-1BBL表达水平越高.淋巴细胞对高表达4-1 BBL胃癌细胞株的杀伤力较高,而且4-1 BBL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因子TNF-α、IL-2和细胞抑制因子IL-10的产生调节肿瘤免疫.
作者:宋振川;李勇;王磊;檀碧波;范立侨;赵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及CCR7在不同侵袭能力人胃癌细胞株中的差异表达.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CXCR4及CCR7在人胃癌细胞株MGC803、AGS、BGC823、SGC7901的表达;体外侵袭实验测定4株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MGC803、AGS、BGC823、SGC7901中CXCR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556±0.1384、0.7943±0.0913、0.4749±0.0744、0.2463±0.0344,CCR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071±0.1404、0.5355±0.0750、0.2549±0.0522、0.2466±0.0342,CXCR4及CCR7蛋白表达趋势同其相对应的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4株胃癌细胞侵袭实验测定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400.0±18.2、310.0±4.0、110.0±13.9、85.0±9.5.CXCR4在不同侵袭能力的胃癌细胞株中存在差异性表达(P<0.05).结论 CXCR4的表达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成正相关,CCR7的表达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无明显相关.
作者:姜明;郑毅雄;唐湘莲;孟立峰;陈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胸腺素β4(Tβ4)基因沉默对膀胱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逆转,探讨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针对Tβ4的慢病毒载体(knti-Tβ4)转染膀胱癌细胞株T24.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Tβ4、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和上皮性标记基因E-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改变;Immunofluorescence法检测ILK、E-cadherin、β-catenin在转染后124细胞中的表达改变;细胞划痕实验、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AO/EB荧光染色法反映细胞转移潜能和凋亡的变化.结果 转染后48 h的T24细胞,Tp4、ILK、β-catenin mRNA或蛋白表达开始下降,以转染后96 h明显;而上皮标记基因E-cadherin在转染96h后,表达显著增加(P<0.05);Immunofluorescence显示ILK和β-catenin在细胞质、细胞核中表达减弱,而E-cadherin在胞膜中表达增强,细胞形态向正常上皮细胞转化;转染后的324细胞体外迁移能力与侵袭力下降[(10.4±1.2)%比(73.5±1.4)%],细胞凋亡增多(12.3%比36.6%).结论 肿瘤细胞中的Tβ4表达下调可以逆转肿瘤细胞的间质表型,而向正常上皮表型转化,降低肿瘤转移潜能.
作者:王智宇;曾甫清;朱朝辉;蒋国松;吕磊;邢诗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p38蛋白激酶(p38 MAPK)抑制剂对大鼠急性胰腺炎肺损伤(LI)肺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和肺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6只,假手术组12只;5%的牛黄胆酸(0.1 ml/100 g)逆行注射到SD大鼠的胰胆管内,造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分为SAP组12只和p38 MAPK抑制剂组(SB203580,0.5 mg/kg,静脉注射)12只.各组在3、6、12 h分别剖杀大鼠,检测肺组织的含水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p38 MAPK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ICAM-1 mRNA表达水平;检测肺微血管通透性Balf/Serum FITC比率;光镜F检测肺组织组织损害.结果 假手术组肺组织含水量、MPO、肺组织病理评分、ICAM-1 mRNA分别为3.41±0.05、1.48±0.10、0和0.48±0.03;SAP组在3、6、12 h肺组织含水量分别为为3.77±0.12、3.87±0.11和4.03±0.05,SB治疗组分别为3.53±0.07、3.57±0.05和3.69±0.09,SAP组MPO分别为2.17±0.42、4.65±0.26和7.70±0.01,SB治疗组分别为1.72±0.14、2.46±0.29和5.63±0.15;SAP组肺组织病理评分分别为3.16±0.03、5.33±0.05和7.18±0.02,SB治疗组分别为3.12±0.02、5.26±0.03和7.13±0.02;;SAP组ICAM-1 mRNA在6、12 h表达为1.45±0.04和1.65±0.06,SB治疗组分别为1.19±0.06和0.96±0.05.SAP组和SB治疗组上述指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但SB治疗组较SAP组下降(P<0.05);而且肺组织p38 MAPK表达和ICAM-1 mRNA表达一致,在12 h达高峰.结论 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可能与肺组织中p38 MAPK和ICAM-1 mRNA过度表达有关;p38 MAPK抑制剂可抑制肺内ICAM-1表达,降低肺微血管通透性,减轻急性胰腺炎肺损伤.
作者:刘红山;薛焕洲;潘承恩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人类精子表面存在附睾蛋白酶抑制剂(Eppin)、Clusterin和乳铁蛋白(Lf)蛋白质复合体~([1]),调控着精液的凝固和液化过程,人类精浆中以及精子表面均含有丰富的乳铁蛋白(Lf).本研究旨在观察人类精子膜表面是否存在与之相结合的受体(LfR).
作者:王增军;王鹏;贾跃军;牛晓兵;刘边疆;张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探讨其对糖尿病骨折延迟愈合的影响.方法 7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链脲佐菌素按60 mg/kg诱导的糖尿病组,血糖>11.2mmol/L为诱导成功.均造成左侧胫骨骨折,于1、2、3、4、6、8周摄X片,取骨痂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骨痂及血清TGF-β1.结果 X片和HE染色均示实验组较对照组骨形成滞后;实验组4周TGF-β1表达达高峰,迟于对照组3周,3周灰度值:实验组189.59±2.76,对照组166.74±1.33(P<0.05),3周血清含量:实验组(12.05±1.56) μg/L,对照组(17.48±0.56)μg/L(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骨折后血清及骨痂TGF-β1减少是致其延迟愈合的原因之一.
作者:赵锡武;宫明智;刘中浩;武士清;邢德国;吴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8种肿瘤-睾丸抗原(CTA)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5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8种CTA基因mRNA的表达,30例非肿瘤患者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55例胃癌组织中,表达MAGE-A1、MAGE-A3、CT9、CT10、NY-ESO-1、SSX-1、SSX-2、SXX-4基因的阳性率分别是60.0%(33/55)、30.9%(17/55)、34.5%(19/55)、12.7%(7/55)、10.9%(6/55)、23.6%(13/55)、3.6%(2/55)和27.3%(15/55),而相应的癌旁组织均为阴性.非肿瘤患者胃黏膜组织未见此8种CTA基因的表达.8种CTA基因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多种CTA基因在胃癌中呈特异性高表达,为胃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的靶位.
作者:王万祥;谢晓亮;李英彬;苏秀兰;欧阳晓晖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内皮抑素(恩度)对裸鼠结肠癌移植瘤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人结肠癌SW620细胞株接种于BALB/C-nu雄性裸鼠,建立动物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恩度组.结果 (1)恩度组和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1/10)和80%(8/10)(P<0.01).(2)恩度组肿瘤淋巴管密度(7.17±0.75)明显低于对照组(14.83±0.98)(P<0.05).(3)恩度在体内和体外均抑制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D的表达.结论 重组人内皮抑素通过降低结肠癌移植瘤VEGF-C,-D的表达而抑制淋巴管的生成,降低肿瘤向淋巴结的转移几率.
作者:李中信;贾漪涛;刘敏;陈书艾;王立莎;张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脑胶质瘤中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探讨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检测51例脑胶质瘤标本及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的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C_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 在7例正常脑组织中,用MSP法检测的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均未发现甲基化,51例脑胶质瘤组织中,hMLH1、hMSH2甲基化率分别为13.7%(7/51)、35.3%(18/51),且为甲基化和非甲基化共存,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未发生hMLH1启动子甲基化,而发生了hMSI-12启动子甲基化,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但hMLH1在低级别(Ⅰ~Ⅱ级)患者标本中甲基化率为0.0%(0/25),高级别(Ⅲ~Ⅳ级)患者标本中甲基化率为26.9%(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0.05).结论 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在脑胶质瘤中有中等频率的甲基化,是脑胶质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可能与脑胶质瘤的发生相关;脑胶质瘤中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较低,但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病理分级有关;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中hMSH2基因启动子C_PG岛高甲基化.
作者:陈新军;袁先厚;江普查;张捷;马超;文志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蓝舌病毒湖北株(BTV-HbC_3)对人肾癌ACHN细胞的感染特性,探讨其杀伤肾癌细胞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BTV-HbC_3感染肾癌ACHN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效应及显微电镜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RNA凝胶电泳检测BTV-HbC_3在ACHN细胞内的增殖,DNA ladder法检测感染后凋亡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后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BTV-HbC_3感染细胞后有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细胞胞质内出现病毒颗粒,细胞肿胀破裂,1 MOI的BTV-HbC_3感染ACHN细胞24、36、48 h的存活率分别为68.14±5.13、57.14±2.68、42.21±5.63.RNA电泳出现L1-L3、M4-M6和S7-S10特征性病毒dsRNA,DNA ladder显示非特异凋亡表现,流式细胞仪检测1 MOI的BTV-HbC_3感染ACHN细胞24、36、48 h后可见低亚二倍体峰,比例分别为13.7%、18.5%和24.2%.结论 BTV-HbC_3能有效地杀伤人肾癌ACHN细胞.
作者:杜贤进;周峰;董长垣;郭应禄;张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肝素酶(HP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与HPA表达、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8例胃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PA蛋白和mRNA表达;采用亚硫酸氢钠修饰、甲基化PCR(MSP)、甲基化克降测序(B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PA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并探讨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HPA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20%(38/48)、93.75%(45/4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MSP、BSP检测发现13例胃癌组织HPA启动子CpG岛呈低甲基化状态,且其甲基化程度与HPA的表达及胃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HPA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程度与HPA的表达及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吕清;王国斌;童强松;郑丽端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