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宇;曾甫清;朱朝辉;蒋国松;吕磊;邢诗安
目的 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观察增殖诱导配体(APRIL)siRNA(pGC-shAPRIL重组干扰质粒)对裸鼠SW480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建立裸鼠人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待皮下瘤块长到一定体积,全部裸鼠分为APRIL siRNA组、空载体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进行瘤块内注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瘤APRIL mRNA水平;瘤块和裸鼠肝肺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PRIL、核增殖抗原(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蛋白表达.结果 APRIL siRNA组,与空载体组和PBS组比较,APRIL mRNA[(1.36±0.03)×10~7、(1.05±0.02)×10~8、(1.04±0.01)×10~8 copy/ml]和蛋白表达得分(2.00±0.40、7.00±0.45、8.00±0.40)明显降低(P<0.05);瘤块体积显著减小[(0.78±0.04)、(1.60±0.07)、(1.66±0.06)cm~3](P<0.05);与之相应Ki-67(2.00±0.45、8.00±0.54、7.00±0.44)和MMP-2(3.00±0.44、7.00±0.45、7.00±0.55)蛋白表达显著减弱(P<0.05).结论 RNAi敲低APRIL基因表达,抑制了裸鼠SW480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打靶APRIL基因的RNAi技术有望成为人结直肠癌的治疗途径.
作者:王敬春;王惠民;丁伟峰;黄华;孙宝兰;景蓉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杀伤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体外杀伤胃癌细胞(SGC-7901)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DC)、CIK细胞,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用DC诱导CIK生成DC诱导CIK细胞(DC-CIK)和经胃癌抗原致敏的DC诱导CIK细胞(抗原-DC-CIK).培养的第14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DC-CIK、抗原-DC-CIK细胞表型CD3、CD3/CD8和CD3/CD56.以CIK、DC-CIK和抗原-DC-CIK为效应细胞,以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细胞和未经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细胞为靶细胞,效靶比分别为5:1、10:1、20:1,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分别检测各组杀伤效应(每组n=3).结果 (1)培养的第14天,抗原-DC-CIK中CD3~+CD56~+和CD3~+CD8~+双阳性细胞的比例较DC-CIK和单独培养CIK明显增高(P均<0.01).(2)效靶比为20:1时,CIK组、DC-CIK组、抗原-DC-CIK组对SGC-7901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6.6±2.2)%、(52.6±1.6)%、(72.5±2.1)%(P均<0.01);对经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4.3±1.1)%、(49.9±0.9)%、(50.4±1.9)%.抗原-DC-CIK中特异性杀伤占总杀伤效力的比例明显高于DC-CIK和CIK.结论 CIK杀伤胃癌细胞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仅占总杀伤效力的4.9%;未致敏的DC诱导CIK后,总杀伤效力增强,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效力增加不明显,占总杀伤效力的5.1%;抗原致敏的DC诱导CIK后,杀伤仍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效力大幅度增加,占总杀伤效力的30.5%.
作者:李辉;毛伟征;安岗;刘超;赵宝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及CCR7在不同侵袭能力人胃癌细胞株中的差异表达.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CXCR4及CCR7在人胃癌细胞株MGC803、AGS、BGC823、SGC7901的表达;体外侵袭实验测定4株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MGC803、AGS、BGC823、SGC7901中CXCR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556±0.1384、0.7943±0.0913、0.4749±0.0744、0.2463±0.0344,CCR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071±0.1404、0.5355±0.0750、0.2549±0.0522、0.2466±0.0342,CXCR4及CCR7蛋白表达趋势同其相对应的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4株胃癌细胞侵袭实验测定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400.0±18.2、310.0±4.0、110.0±13.9、85.0±9.5.CXCR4在不同侵袭能力的胃癌细胞株中存在差异性表达(P<0.05).结论 CXCR4的表达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成正相关,CCR7的表达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无明显相关.
作者:姜明;郑毅雄;唐湘莲;孟立峰;陈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体外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0~80 μmol/L冬凌草甲素分别处理SGC-7901细胞后,CCK8法检测冬凌草甲素体外对SGC-7901细胞抑制生长的作用;用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冬凌草甲素诱导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Western blot测定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冬凌草甲素对SGC-7901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10~80 μmol/L)而逐渐增强,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此外,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冬凌草甲素浓度为0、10、40、60、80 μmol/L,作用24 h后,G_2/M期细胞数分别是(9.90±1.17)%、(9.94±0.27)%、(11.76±0.16)%、(15.64±1.48)%和(22.59±1.01)%;而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1.79±1.03)%、(30.90±0.47)%、(29.25±0.80)%、(21.46±1.61)%、(18.81±0.61)%,冬凌草甲素能够使得SGC-7901细胞周期呈剂量依赖性阻滞于G_2/M期;冬凌草甲素浓度为80 μmol/L,作用12、24 h后,凋亡率分别为(12.78±1.54)%、(20.62±2.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92±0.56)%,其能使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随着冬凌草甲素作用时间延长,SGC-7901细胞的bel-2蛋白表达逐渐减弱,前体Caapase-3被激活.结论 冬凌草甲素能够诱导SGC-7901细胞产生凋亡,并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_2/M期.其凋亡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表达及Caspase-3的激活相关.
作者:刘家云;顾琴龙;杨忠印;李建芳;陈雪华;刘炳亚;朱正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学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分子外科学也从概念逐渐进入临床实践.同时,随着医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胃外科的实验研究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个体化治疗的理念越来越深入到临床实际工作.
作者:秦新裕;刘凤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99m)Tc-HL91乏氧显像在胃癌血管正常化窗口(NWTV)的监测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99m)Tc-HL91对40只裸鼠肿瘤组织行乏氧显像,随机将裸鼠分成治疗组(n=20)按400 μg/每次腹腔注射DC101与对照组(n=20)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出注射后5 min到8 h的靶和非靶组织放射性比值(T/NT),取大T/NT代表肿瘤乏氧状态,与对照组比较动态监测抗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的单克隆抗体(DC101)治疗后1~14 d的胃癌乏氧变化并定位NWTV.结果 对照组开始显影时间和达到大T/NT时间在第1~14天间无明显区别,治疗组第1天肿瘤显影时间为(30.12±0.11)min,T/NT峰值时间为(6.26±0.36)h.第2天起肿瘤显像时间和T/NT峰值时间逐渐减少,至第5天后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区别.与对照组肿瘤乏氧逐渐缓慢增加不同,治疗组肿瘤乏氧呈波浪式增加.DC101治疗后第2天肿瘤乏氧(6.23±0.26)下降,到第5天肿瘤乏氧(0.24±0.14)几乎消失,在第8天(6.36±0.14)再次开始逐渐增加,NWTV出现在DC101治疗后第2天至第8天.结论 ~(99m)Tc-HL91乏氧显像能无损伤性监测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肿瘤的乏氧变化,精确定位胃癌的NWTV.
作者:童仕伦;郑勇斌;王卫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同源(异型)框基因Msx(Msx)属于同源(异型)框基因Hox(homeobox)家族成员,Hox基因是一类高度保守的DNA序列,其共同特点是具有180个核苷酸长度的同源区,编码由印个氨基酸折叠成的3个α-螺旋结构~([1]),该结构被称为同源异型域(HD).
作者:宋瑞鹏;杨海彦;赵宝磊;宋宣;刘连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大网膜乳斑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胃癌细胞株MFC,经Dil标记后,以每只小鼠1×10~4个Dil-MFCs注射到72只615小鼠腹腔内,不同时间取大网膜,观察Dil-MFCs在乳斑和非乳斑区的变化.结果 Dil-MFCs注入小鼠腹腔12 h后,Dil-MFCs开始大量出现在乳斑区;48 h,在巨噬细胞杀伤作用下,仅有少量细胞存活;72 h后,乳斑区可见增殖细胞团,形成微转移增殖灶.在非乳斑区,48 h可见散在少量的Dil-MFCs,72 h后散在Dil-MFCs增多,未发现增殖细胞团.腹腔注射14 d,乳斑区形成以乳斑为中心的团状转移灶,而非乳斑区则形成单细胞转移.结论 胃癌细胞在腹膜转移的早期阶段选择性地侵犯乳斑,乳斑转移灶是腹膜进一步转移的基础.
作者:曹亮;胡祥;孙希同;张怡;安伟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本研究旨在改良经耳入路去垂体手术方法,提高生长激素缺乏(GHD)大鼠模型的制备成功率,并从血循环中生长激素(GH)下游生长因子和不同GH靶器官(肝脏和长骨生长板)水平进行验证.
作者:苏喆;马华梅;沈振宇;柯志勇;李晓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用超声测定皮肤厚度变化在胃癌D_2/D_3根治术后液体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8例择期胃癌根治术病例,术后按手术创伤大小分2组,全胃D_3术11例,远端胃D_2术17例.动态用7.5 MHz B超测定前额正中皮肤厚度,并同步用称重床测体质量.比较两组间皮肤厚度增加峰值和体质量增加峰值的差异、皮肤厚度达峰值时间和体质量达峰值时间差异,计算两组皮肤厚度增加值和体质量增加值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间皮肤厚度增加峰值[D_2组(2.4±0.6)mm,D_2组(1.4±0.2)mm,t=7.449,P<0.01]和体质量增加峰值[D_3组(5.275±1.230)kg,D_2组(2.970±0.497)kg,t=7.768,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皮肤厚度变化和体质量变化均呈正相关(D_3组:r=0.99,P<0.01;D_2组:r=0.98,P<0.01);皮肤厚度达峰值时间[D_3组(26.8±6.1)h,D_2组(19.6±5.2)h]均较体质量达峰值时间[D_3组(27.4±5.4)h,D_2组(20.4±4.8)h]提前出现(t=18.856,P<0.01).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病例皮肤厚度变化与体质量变化呈正相关,能客观反映术后液体治疗中出现的正平衡和负平衡;皮肤厚度达峰时间较体质量达峰时间提前.超声测定皮肤厚度变化判断胃癌D_2/D_3根治术后液体平衡具有简单、敏感的优点.
作者:吴文良;全卓勇;邵永胜;张应天;彭开勤;赵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肝素酶(HP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与HPA表达、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8例胃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PA蛋白和mRNA表达;采用亚硫酸氢钠修饰、甲基化PCR(MSP)、甲基化克降测序(B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PA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并探讨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HPA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20%(38/48)、93.75%(45/4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MSP、BSP检测发现13例胃癌组织HPA启动子CpG岛呈低甲基化状态,且其甲基化程度与HPA的表达及胃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HPA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程度与HPA的表达及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吕清;王国斌;童强松;郑丽端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损伤的海绵体神经从而恢复勃起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42只雄性SD大鼠(3~4个月龄和体质量300~4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神经损伤组,每组14只.2、4个月后,海绵体神经电刺激检测大鼠阴茎勃起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绵体内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纤维.结果 2个月后3组大鼠对海绵体神经电刺激的勃起反应率分别为100%、0%和0%;3组海绵体内nNOS阳性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98.5±9.2、22.5±3.5和25.7±5.1,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月后3组大鼠电刺激后勃起率分别为100%、57.14%和7.19%,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海绵体内nNOS阳性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95.1±7.7、86.0±13.4、26.5±4.3,前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是修复损伤的海绵体神经从而恢复勃起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袁小旭;邱剑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结直肠癌肝转移、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121例结直肠癌肿瘤标本行IDO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测定IDO基因表达水平,观察正常黏膜、癌旁组织、癌组织中IDO的表达,分析IDO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 35.5%(43/121)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IDO基因表达,且癌组织比癌旁组织和正常黏膜明显上调.肿瘤细胞为低/未分化者、结直肠癌伴有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者,IDO阳性表达率高达61.1%、65.3%和87.5%,且半数以上为强阳性(+++)表达.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IDO酶表达上调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手术预后的一种判断指标.在晚期结直肠癌及伴有淋巴结或肝转移时IDO基因高表达,提示IDO酶催化的局部色氨酸代谢可能参与肿瘤免疫逃避微环境的形成.
作者:孙星;王兆文;黄陈;李涛;黄力;彭志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分离胃癌、胃溃疡、正常人之间的差异蛋白质,检测胃癌的血清学肿瘤标记物.方法 从定量比较蛋白质组分析入手,利用二维胶内差示凝胶电泳技术(2D-DIGE)分离包括胃癌、胃溃疡和正常人共27例血清样本,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串联质谱对差异蛋白点进行检测,检索Mascot数据库.结果 共检测出14个差异表达蛋白.正常人和胃溃疡比较有3种差异蛋白质,2种被鉴定出;胃溃疡和胃癌比较发现1个下调的蛋白质;胃癌与正常人中发现10个差异表达蛋白质,6个点在胃癌患者血清中上调.结论 2D-DIGE技术是一项有效的筛选胃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蛋白的技术手段,检测出的蛋白质有可能成为胃癌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赵艇;魏东;郑国宝;姜颖;高春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本研究旨在观察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在脊髓缺血后不同缺血时间的表达,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贾建文;陈春美;杨卫忠;王春华;涂献坤;宋启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多因素联合攻击法建立小鼠原发胃癌模型并检测其免疫功能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BALB/C小鼠以3-甲基胆蒽(3-MCA)挂线法联合N-甲基-N-亚硝基脲(MNU)灌胃法诱导小鼠胃癌.于12周及20周取血及脾细胞检测其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 Cells)及T细胞亚群,同时取胃标本行病理学检查,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多因素联合攻击法诱导率为37.5%(6/16),实验组小鼠(4.52±1.97)g体质量变化有所降低(P<0.05).脾白细胞计数(372±140)×10~9升高(P<0.05).外周血(8.07±6.62)%及脾(6.45±4.13)%CD4~+CD25~+Treg细胞比例均升高(P<0.05),脾CD4~+/CD8~+细胞比值(1.95±0.62)明显升高(P<0.05).结论 多因素联合攻击法为小鼠胃癌为小鼠胃癌模型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小鼠胃癌发展过程中CD4~+CD25~+Treg细胞呈高表达,且在肿瘤形成后免疫功能呈现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许翼麟;何向辉;喻志革;逯宁;朱理玮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8种肿瘤-睾丸抗原(CTA)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5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8种CTA基因mRNA的表达,30例非肿瘤患者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55例胃癌组织中,表达MAGE-A1、MAGE-A3、CT9、CT10、NY-ESO-1、SSX-1、SSX-2、SXX-4基因的阳性率分别是60.0%(33/55)、30.9%(17/55)、34.5%(19/55)、12.7%(7/55)、10.9%(6/55)、23.6%(13/55)、3.6%(2/55)和27.3%(15/55),而相应的癌旁组织均为阴性.非肿瘤患者胃黏膜组织未见此8种CTA基因的表达.8种CTA基因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多种CTA基因在胃癌中呈特异性高表达,为胃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的靶位.
作者:王万祥;谢晓亮;李英彬;苏秀兰;欧阳晓晖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自组装peptide胶对神经干细胞(NSCs)在大鼠急性期损伤脊髓中的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和鉴定大鼠NSCs与自组装peptide胶共培养;SD大鼠25只采用NYU-Ⅱ型脊髓打击器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急性期于损伤脊髓区分别行注射移植,其中联合细胞移植组(n=10)、单纯细胞移植组(n=10)及对照组(n=5).术后第2、4、8周取损伤部位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化.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NSCs的体外培养体系;移植的NSCs在大鼠脊髓内存活超过8周,单纯移植组、细胞分化比例较低,分化的NSCs主要为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原细胞,未见NSCs分化为表达微管相关蛋白(MAP2)标志抗原细胞;联合移植组,细胞分化比例较高;NSCs可分化为表达MAP2、Oligo、GFAP标志抗原细胞.结论 自组装peptide胶能够提高神经干细胞在大鼠急性期损伤脊髓中的分化比率,并有部分细胞可分化为表达神经元特异抗原的细胞.
作者:叶记超;王鹏;吴燕峰;唐勇;黄霖;杨睿;梁新军;陈铿;沈慧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与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HCM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人微小病毒(HPVB19)感染的关系.方法 实验对象分两组.A组为先心病组80例,B组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引产的死婴共3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定量方法检测两组心肌组织中的5种病原,比较5种病原体的阳性率.同时对阳性者病原基因进行定量,比较病原体数量上是否有差异.结果 先心病组中TOX、RV、HCMV、HSV、HPVB19病原基因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2%、18.8%、28.8%、7.5%、17.5%,对照组分别为0、0、18.8%、6.2%、0.TOX、RV、HPVB19在两组中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V、HSV基因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心病与对照组心肌组织HCMV阳性者定量检测值分别为(5.50±1.30)、(5.30±0.33)copies/ml,HSV阳性者定量检测值分别为(4.51±0.87)、(4.32±0.17)copies/ml,先心病组数值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心病的发生与TOX、RV、HCMV、HSV、HPVB19感染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吴春涛;刘苏;陈立华;王智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内皮抑素(恩度)对裸鼠结肠癌移植瘤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人结肠癌SW620细胞株接种于BALB/C-nu雄性裸鼠,建立动物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恩度组.结果 (1)恩度组和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1/10)和80%(8/10)(P<0.01).(2)恩度组肿瘤淋巴管密度(7.17±0.75)明显低于对照组(14.83±0.98)(P<0.05).(3)恩度在体内和体外均抑制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D的表达.结论 重组人内皮抑素通过降低结肠癌移植瘤VEGF-C,-D的表达而抑制淋巴管的生成,降低肿瘤向淋巴结的转移几率.
作者:李中信;贾漪涛;刘敏;陈书艾;王立莎;张雷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