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胃癌组织中肝素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吕清;王国斌;童强松;郑丽端

关键词:胃癌, 肝素酶, 启动子, 甲基化, 转移
摘要: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肝素酶(HP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与HPA表达、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8例胃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PA蛋白和mRNA表达;采用亚硫酸氢钠修饰、甲基化PCR(MSP)、甲基化克降测序(B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PA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并探讨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HPA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20%(38/48)、93.75%(45/4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MSP、BSP检测发现13例胃癌组织HPA启动子CpG岛呈低甲基化状态,且其甲基化程度与HPA的表达及胃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HPA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程度与HPA的表达及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脑梗死后48小时移植入胚胎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

    目的 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大鼠脑梗死发生48 h后移植人梗死核心区,是否能够存活并且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方法 小鼠胚胎干细胞去除滋养层后培养,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堵塞脑梗死模型,成模48 h后将胚胎干细胞移植入梗死核心区.移植21 d后切片观察.结果 植入的胚胎干细胞可在梗死区的边缘存活,并且大量分化成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植入细胞所分化出的神经细胞中,表达Ne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比例分别达到(83.0±3.2)%和(22.0±3.6)%.结论 在脑梗死后48 h于核心区植入胚胎干细胞可能成为新的移植方式.

    作者:陈凌;王淑燕;赵春松;陈立华;张愚;关云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杀伤胃癌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研究

    目的 观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杀伤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体外杀伤胃癌细胞(SGC-7901)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DC)、CIK细胞,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用DC诱导CIK生成DC诱导CIK细胞(DC-CIK)和经胃癌抗原致敏的DC诱导CIK细胞(抗原-DC-CIK).培养的第14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DC-CIK、抗原-DC-CIK细胞表型CD3、CD3/CD8和CD3/CD56.以CIK、DC-CIK和抗原-DC-CIK为效应细胞,以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细胞和未经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细胞为靶细胞,效靶比分别为5:1、10:1、20:1,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分别检测各组杀伤效应(每组n=3).结果 (1)培养的第14天,抗原-DC-CIK中CD3~+CD56~+和CD3~+CD8~+双阳性细胞的比例较DC-CIK和单独培养CIK明显增高(P均<0.01).(2)效靶比为20:1时,CIK组、DC-CIK组、抗原-DC-CIK组对SGC-7901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6.6±2.2)%、(52.6±1.6)%、(72.5±2.1)%(P均<0.01);对经MHC分子阻断的SGC-7901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4.3±1.1)%、(49.9±0.9)%、(50.4±1.9)%.抗原-DC-CIK中特异性杀伤占总杀伤效力的比例明显高于DC-CIK和CIK.结论 CIK杀伤胃癌细胞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仅占总杀伤效力的4.9%;未致敏的DC诱导CIK后,总杀伤效力增强,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效力增加不明显,占总杀伤效力的5.1%;抗原致敏的DC诱导CIK后,杀伤仍以非特异性杀伤为主,特异性杀伤效力大幅度增加,占总杀伤效力的30.5%.

    作者:李辉;毛伟征;安岗;刘超;赵宝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诱骗受体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本研究旨在观察诱骗受体3(Dc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组织标本:50例新鲜手术切除胃癌标本,术前均无化疗或放疗.年龄为39~80岁.其中男39例,女11例.胃癌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17例、Ⅲ期25例、Ⅳ期2例.术后病理显示低分化9例、中分化28例、高分化13例.

    作者:杨东海;刘忠臣;李文珠;刘瑞振;庄国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先天性心脏病与病原体感染的关系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与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HCM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人微小病毒(HPVB19)感染的关系.方法 实验对象分两组.A组为先心病组80例,B组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引产的死婴共3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定量方法检测两组心肌组织中的5种病原,比较5种病原体的阳性率.同时对阳性者病原基因进行定量,比较病原体数量上是否有差异.结果 先心病组中TOX、RV、HCMV、HSV、HPVB19病原基因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2%、18.8%、28.8%、7.5%、17.5%,对照组分别为0、0、18.8%、6.2%、0.TOX、RV、HPVB19在两组中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V、HSV基因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心病与对照组心肌组织HCMV阳性者定量检测值分别为(5.50±1.30)、(5.30±0.33)copies/ml,HSV阳性者定量检测值分别为(4.51±0.87)、(4.32±0.17)copies/ml,先心病组数值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心病的发生与TOX、RV、HCMV、HSV、HPVB19感染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吴春涛;刘苏;陈立华;王智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人脐血内皮祖细胞治疗裸鼠心肌梗死

    目的 探讨人脐血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治疗裸鼠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应用添加诱导因子的培养基于体外诱导分化并于培养7 d后进行鉴定.采用20只裸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将体外诱导分化7 d并摄取CM-Dil的内皮祖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进行细胞移植到实验组,对照组注射培养基.2周后计数心梗区域新生毛细m管密度及心梗面积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新生血管的荧光.结果 体外诱导7 d后贴壁细胞CD34阳性率达(50.48±5.17)%,CDl33阳性率达(19.12±4.37)%.实验组平均梗死面积为(8.27±1.64)%,对照组为(14.30±2.84)%(t=-4.78,P<0.05);实验组每高倍视野平均新生血管密度为14.29±1.38,对照组为10.17±1.72(t=4.71,P<0.01);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组新生血管有红色荧光.讨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进行细胞移植到建立心梗模型的裸鼠后可在心梗区域形成新生血管,从而并改善梗死部位心脏功能.

    作者:董永强;徐家行;张晓明;朱水波;刘高利;殷桂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相关影响因素

    本实验旨在探讨从脐血(UCB)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成功率,并通过对影响其分离培养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建立稳定的体外分离培养体系,从而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种子或载体细胞.

    作者:田少奇;张积华;王妍;孙康;夏长所;张才龙;于腾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利用二维胶内差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胃癌的血清学肿瘤标记物

    目的 分离胃癌、胃溃疡、正常人之间的差异蛋白质,检测胃癌的血清学肿瘤标记物.方法 从定量比较蛋白质组分析入手,利用二维胶内差示凝胶电泳技术(2D-DIGE)分离包括胃癌、胃溃疡和正常人共27例血清样本,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串联质谱对差异蛋白点进行检测,检索Mascot数据库.结果 共检测出14个差异表达蛋白.正常人和胃溃疡比较有3种差异蛋白质,2种被鉴定出;胃溃疡和胃癌比较发现1个下调的蛋白质;胃癌与正常人中发现10个差异表达蛋白质,6个点在胃癌患者血清中上调.结论 2D-DIGE技术是一项有效的筛选胃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蛋白的技术手段,检测出的蛋白质有可能成为胃癌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赵艇;魏东;郑国宝;姜颖;高春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大网膜乳斑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大网膜乳斑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胃癌细胞株MFC,经Dil标记后,以每只小鼠1×10~4个Dil-MFCs注射到72只615小鼠腹腔内,不同时间取大网膜,观察Dil-MFCs在乳斑和非乳斑区的变化.结果 Dil-MFCs注入小鼠腹腔12 h后,Dil-MFCs开始大量出现在乳斑区;48 h,在巨噬细胞杀伤作用下,仅有少量细胞存活;72 h后,乳斑区可见增殖细胞团,形成微转移增殖灶.在非乳斑区,48 h可见散在少量的Dil-MFCs,72 h后散在Dil-MFCs增多,未发现增殖细胞团.腹腔注射14 d,乳斑区形成以乳斑为中心的团状转移灶,而非乳斑区则形成单细胞转移.结论 胃癌细胞在腹膜转移的早期阶段选择性地侵犯乳斑,乳斑转移灶是腹膜进一步转移的基础.

    作者:曹亮;胡祥;孙希同;张怡;安伟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重组人内皮抑素对裸鼠结肠癌移植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重组人内皮抑素(恩度)对裸鼠结肠癌移植瘤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人结肠癌SW620细胞株接种于BALB/C-nu雄性裸鼠,建立动物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恩度组.结果 (1)恩度组和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1/10)和80%(8/10)(P<0.01).(2)恩度组肿瘤淋巴管密度(7.17±0.75)明显低于对照组(14.83±0.98)(P<0.05).(3)恩度在体内和体外均抑制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D的表达.结论 重组人内皮抑素通过降低结肠癌移植瘤VEGF-C,-D的表达而抑制淋巴管的生成,降低肿瘤向淋巴结的转移几率.

    作者:李中信;贾漪涛;刘敏;陈书艾;王立莎;张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沐舒坦对大鼠胸部钝性伤后肺的保护作用

    我们通过建立大鼠胸部钝性伤/肺挫伤动物模型,检测肺创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观察应用沐舒坦后的变化.

    作者:陈渊;张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核转录因子-κB与肌环状指蛋白1在失神经肌萎缩中的表达及意义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防治是周围神经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通过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失神经支配的腓肠肌中核转录因子(NF)-κB亚基p65和肌环状指蛋白1(MuRF1)表达的变化,探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分子机制.

    作者:李文斌;梁炳生;梁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联合应用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标记物糖链抗原199(CA 199)、肿瘤抗原242(CA 242)与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用化学发光技术分别检测胰腺癌50例、胰腺良性疾病42例和健康体检者60例的血清CA 199、CA 242与CEA表达.结果 胰腺癌组CA199、CA 242与CEA等3种标志物血清值分别为(226.26±42.06)、(68.82±7.63)与(9.63±5.84)μg/L,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胰腺癌组CA 199、CA 242与CEA阳性率分别为82.61%、76.09%与60.87%,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 199、CA 242与CEA等3项联检准确性达97.83%.CA 199与胰腺癌分期呈正相关,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胰腺癌早期确诊率,CA 199对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曾勇;宁立芬;方江;冯茂辉;袁先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恶性程度与吲哚胺2,3-双加氧酶基因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结直肠癌肝转移、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121例结直肠癌肿瘤标本行IDO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测定IDO基因表达水平,观察正常黏膜、癌旁组织、癌组织中IDO的表达,分析IDO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 35.5%(43/121)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IDO基因表达,且癌组织比癌旁组织和正常黏膜明显上调.肿瘤细胞为低/未分化者、结直肠癌伴有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者,IDO阳性表达率高达61.1%、65.3%和87.5%,且半数以上为强阳性(+++)表达.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IDO酶表达上调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手术预后的一种判断指标.在晚期结直肠癌及伴有淋巴结或肝转移时IDO基因高表达,提示IDO酶催化的局部色氨酸代谢可能参与肿瘤免疫逃避微环境的形成.

    作者:孙星;王兆文;黄陈;李涛;黄力;彭志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脑胶质瘤中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研究

    目的 检测脑胶质瘤中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探讨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检测51例脑胶质瘤标本及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的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C_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 在7例正常脑组织中,用MSP法检测的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均未发现甲基化,51例脑胶质瘤组织中,hMLH1、hMSH2甲基化率分别为13.7%(7/51)、35.3%(18/51),且为甲基化和非甲基化共存,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未发生hMLH1启动子甲基化,而发生了hMSI-12启动子甲基化,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但hMLH1在低级别(Ⅰ~Ⅱ级)患者标本中甲基化率为0.0%(0/25),高级别(Ⅲ~Ⅳ级)患者标本中甲基化率为26.9%(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0.05).结论 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在脑胶质瘤中有中等频率的甲基化,是脑胶质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可能与脑胶质瘤的发生相关;脑胶质瘤中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较低,但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病理分级有关;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中hMSH2基因启动子C_PG岛高甲基化.

    作者:陈新军;袁先厚;江普查;张捷;马超;文志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肿瘤-睾丸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检测8种肿瘤-睾丸抗原(CTA)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5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8种CTA基因mRNA的表达,30例非肿瘤患者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55例胃癌组织中,表达MAGE-A1、MAGE-A3、CT9、CT10、NY-ESO-1、SSX-1、SSX-2、SXX-4基因的阳性率分别是60.0%(33/55)、30.9%(17/55)、34.5%(19/55)、12.7%(7/55)、10.9%(6/55)、23.6%(13/55)、3.6%(2/55)和27.3%(15/55),而相应的癌旁组织均为阴性.非肿瘤患者胃黏膜组织未见此8种CTA基因的表达.8种CTA基因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多种CTA基因在胃癌中呈特异性高表达,为胃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的靶位.

    作者:王万祥;谢晓亮;李英彬;苏秀兰;欧阳晓晖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MSX2基因与上皮间质化在肿瘤浸润转移的研究进展

    同源(异型)框基因Msx(Msx)属于同源(异型)框基因Hox(homeobox)家族成员,Hox基因是一类高度保守的DNA序列,其共同特点是具有180个核苷酸长度的同源区,编码由印个氨基酸折叠成的3个α-螺旋结构~([1]),该结构被称为同源异型域(HD).

    作者:宋瑞鹏;杨海彦;赵宝磊;宋宣;刘连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胃外科实验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学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分子外科学也从概念逐渐进入临床实践.同时,随着医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胃外科的实验研究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个体化治疗的理念越来越深入到临床实际工作.

    作者:秦新裕;刘凤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胸腺素β4基因沉默对膀胱移行细胞癌上皮间质转化的逆转作用

    目的 观察胸腺素β4(Tβ4)基因沉默对膀胱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逆转,探讨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针对Tβ4的慢病毒载体(knti-Tβ4)转染膀胱癌细胞株T24.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Tβ4、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和上皮性标记基因E-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改变;Immunofluorescence法检测ILK、E-cadherin、β-catenin在转染后124细胞中的表达改变;细胞划痕实验、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AO/EB荧光染色法反映细胞转移潜能和凋亡的变化.结果 转染后48 h的T24细胞,Tp4、ILK、β-catenin mRNA或蛋白表达开始下降,以转染后96 h明显;而上皮标记基因E-cadherin在转染96h后,表达显著增加(P<0.05);Immunofluorescence显示ILK和β-catenin在细胞质、细胞核中表达减弱,而E-cadherin在胞膜中表达增强,细胞形态向正常上皮细胞转化;转染后的324细胞体外迁移能力与侵袭力下降[(10.4±1.2)%比(73.5±1.4)%],细胞凋亡增多(12.3%比36.6%).结论 肿瘤细胞中的Tβ4表达下调可以逆转肿瘤细胞的间质表型,而向正常上皮表型转化,降低肿瘤转移潜能.

    作者:王智宇;曾甫清;朱朝辉;蒋国松;吕磊;邢诗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趋化因子受体CXCR4、CCR7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关系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及CCR7在不同侵袭能力人胃癌细胞株中的差异表达.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CXCR4及CCR7在人胃癌细胞株MGC803、AGS、BGC823、SGC7901的表达;体外侵袭实验测定4株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MGC803、AGS、BGC823、SGC7901中CXCR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556±0.1384、0.7943±0.0913、0.4749±0.0744、0.2463±0.0344,CCR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071±0.1404、0.5355±0.0750、0.2549±0.0522、0.2466±0.0342,CXCR4及CCR7蛋白表达趋势同其相对应的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4株胃癌细胞侵袭实验测定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400.0±18.2、310.0±4.0、110.0±13.9、85.0±9.5.CXCR4在不同侵袭能力的胃癌细胞株中存在差异性表达(P<0.05).结论 CXCR4的表达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成正相关,CCR7的表达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无明显相关.

    作者:姜明;郑毅雄;唐湘莲;孟立峰;陈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小鼠胃癌模型的建立及T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目的 通过多因素联合攻击法建立小鼠原发胃癌模型并检测其免疫功能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BALB/C小鼠以3-甲基胆蒽(3-MCA)挂线法联合N-甲基-N-亚硝基脲(MNU)灌胃法诱导小鼠胃癌.于12周及20周取血及脾细胞检测其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 Cells)及T细胞亚群,同时取胃标本行病理学检查,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多因素联合攻击法诱导率为37.5%(6/16),实验组小鼠(4.52±1.97)g体质量变化有所降低(P<0.05).脾白细胞计数(372±140)×10~9升高(P<0.05).外周血(8.07±6.62)%及脾(6.45±4.13)%CD4~+CD25~+Treg细胞比例均升高(P<0.05),脾CD4~+/CD8~+细胞比值(1.95±0.62)明显升高(P<0.05).结论 多因素联合攻击法为小鼠胃癌为小鼠胃癌模型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小鼠胃癌发展过程中CD4~+CD25~+Treg细胞呈高表达,且在肿瘤形成后免疫功能呈现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许翼麟;何向辉;喻志革;逯宁;朱理玮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