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渊;张鹏
目的 观察大网膜乳斑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胃癌细胞株MFC,经Dil标记后,以每只小鼠1×10~4个Dil-MFCs注射到72只615小鼠腹腔内,不同时间取大网膜,观察Dil-MFCs在乳斑和非乳斑区的变化.结果 Dil-MFCs注入小鼠腹腔12 h后,Dil-MFCs开始大量出现在乳斑区;48 h,在巨噬细胞杀伤作用下,仅有少量细胞存活;72 h后,乳斑区可见增殖细胞团,形成微转移增殖灶.在非乳斑区,48 h可见散在少量的Dil-MFCs,72 h后散在Dil-MFCs增多,未发现增殖细胞团.腹腔注射14 d,乳斑区形成以乳斑为中心的团状转移灶,而非乳斑区则形成单细胞转移.结论 胃癌细胞在腹膜转移的早期阶段选择性地侵犯乳斑,乳斑转移灶是腹膜进一步转移的基础.
作者:曹亮;胡祥;孙希同;张怡;安伟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细胞类型之间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配对盒基因4(Pax4)、MafA(mast cell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和Nkx6.1等胰岛组织特异性基因其转录起始区的H3K4m3和H3K9m3修饰的差异,探讨H3K4m3和H3K9m3修饰对胰岛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 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一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小鼠胚胎干细胞(mES,1×10~7)、小鼠成纤维细胞株NIH3T3细胞(1×10~7)和小鼠β细胞株NIT-1细胞(1×10~7)三者中的胰岛组织特异性基因、Oct4基因和MLH1基因转录起始区H3K4m3和H3K9m3修饰的状况.同时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RT)-PCR检测上述3种细胞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析H3K4m3和H3K9m3修饰改变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NIT-1细胞中Pdx-1、Pax4、MafA、Nkx6.1等胰岛组织特异性基因转录起始区的H3K4m的修饰水平分别为:(4.84±0.05)%、(9.91±1.33)%、(10.64±0.87)%、(0.23±0.03)%,与mES细胞比较明显增高(P<0.05),基因表达;NIH3T3细胞中Pdx-1、Pax4、MafA、Nkx6.1等胰岛组织特异性基因转录起始区的H3K9m3的修饰水平分别为:(0.64±0.21)%、(7.04±1.29)%、(0.39±0.10)%、(2.35±0.81)%,与mES细胞比较明显增高(P<0.05),基因不表达.结论 H3K4m3与H3K9m3修饰能相互协调,共同调控胰岛组织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作者:李明岳;余小舫;鲍世韵;林宝行;王春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本研究旨在观察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在脊髓缺血后不同缺血时间的表达,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贾建文;陈春美;杨卫忠;王春华;涂献坤;宋启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观察增殖诱导配体(APRIL)siRNA(pGC-shAPRIL重组干扰质粒)对裸鼠SW480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建立裸鼠人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待皮下瘤块长到一定体积,全部裸鼠分为APRIL siRNA组、空载体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进行瘤块内注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瘤APRIL mRNA水平;瘤块和裸鼠肝肺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PRIL、核增殖抗原(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蛋白表达.结果 APRIL siRNA组,与空载体组和PBS组比较,APRIL mRNA[(1.36±0.03)×10~7、(1.05±0.02)×10~8、(1.04±0.01)×10~8 copy/ml]和蛋白表达得分(2.00±0.40、7.00±0.45、8.00±0.40)明显降低(P<0.05);瘤块体积显著减小[(0.78±0.04)、(1.60±0.07)、(1.66±0.06)cm~3](P<0.05);与之相应Ki-67(2.00±0.45、8.00±0.54、7.00±0.44)和MMP-2(3.00±0.44、7.00±0.45、7.00±0.55)蛋白表达显著减弱(P<0.05).结论 RNAi敲低APRIL基因表达,抑制了裸鼠SW480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打靶APRIL基因的RNAi技术有望成为人结直肠癌的治疗途径.
作者:王敬春;王惠民;丁伟峰;黄华;孙宝兰;景蓉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学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分子外科学也从概念逐渐进入临床实践.同时,随着医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胃外科的实验研究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个体化治疗的理念越来越深入到临床实际工作.
作者:秦新裕;刘凤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局部注射不同剂量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影响.方法 48只兔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6只;构建桡骨骨缺损模型;缺损区均植入CHA;A、B、C组分别每日局部持续注射TGF-β1 0、20、200 ng,连续4周;术后2、4、8、16周切取植入物,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并应用Lane-Sandhu评分标准对各组植入物手术后16周进行组织学和X-线影像评分,并检测各组桡骨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手术后16周,A、B、C组影像学评分分别为(1.50、1.91、4.80)、骨愈合质量评分(0.51、0.88、1.70)、骨皮质重塑及改建评分(0.50、0.82、2.39)、新骨形成评分(0.00、1.22、4.56),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6周,生物力学检测:A、B、C组大载荷(N)分别为(180.14、251.17、273.20),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刚性(N/mm)(348.83、549.18、689.19),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源性应用TGF-β1可加速CHA修骨缺损的修复,且具有明显剂量依赖性.
作者:董耀武;于绍斌;蔡亚夫;陈建强;戎利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胸腺素β4(Tβ4)基因沉默对膀胱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逆转,探讨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针对Tβ4的慢病毒载体(knti-Tβ4)转染膀胱癌细胞株T24.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Tβ4、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和上皮性标记基因E-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改变;Immunofluorescence法检测ILK、E-cadherin、β-catenin在转染后124细胞中的表达改变;细胞划痕实验、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AO/EB荧光染色法反映细胞转移潜能和凋亡的变化.结果 转染后48 h的T24细胞,Tp4、ILK、β-catenin mRNA或蛋白表达开始下降,以转染后96 h明显;而上皮标记基因E-cadherin在转染96h后,表达显著增加(P<0.05);Immunofluorescence显示ILK和β-catenin在细胞质、细胞核中表达减弱,而E-cadherin在胞膜中表达增强,细胞形态向正常上皮细胞转化;转染后的324细胞体外迁移能力与侵袭力下降[(10.4±1.2)%比(73.5±1.4)%],细胞凋亡增多(12.3%比36.6%).结论 肿瘤细胞中的Tβ4表达下调可以逆转肿瘤细胞的间质表型,而向正常上皮表型转化,降低肿瘤转移潜能.
作者:王智宇;曾甫清;朱朝辉;蒋国松;吕磊;邢诗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多因素联合攻击法建立小鼠原发胃癌模型并检测其免疫功能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BALB/C小鼠以3-甲基胆蒽(3-MCA)挂线法联合N-甲基-N-亚硝基脲(MNU)灌胃法诱导小鼠胃癌.于12周及20周取血及脾细胞检测其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 Cells)及T细胞亚群,同时取胃标本行病理学检查,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多因素联合攻击法诱导率为37.5%(6/16),实验组小鼠(4.52±1.97)g体质量变化有所降低(P<0.05).脾白细胞计数(372±140)×10~9升高(P<0.05).外周血(8.07±6.62)%及脾(6.45±4.13)%CD4~+CD25~+Treg细胞比例均升高(P<0.05),脾CD4~+/CD8~+细胞比值(1.95±0.62)明显升高(P<0.05).结论 多因素联合攻击法为小鼠胃癌为小鼠胃癌模型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小鼠胃癌发展过程中CD4~+CD25~+Treg细胞呈高表达,且在肿瘤形成后免疫功能呈现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许翼麟;何向辉;喻志革;逯宁;朱理玮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8种肿瘤-睾丸抗原(CTA)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5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8种CTA基因mRNA的表达,30例非肿瘤患者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55例胃癌组织中,表达MAGE-A1、MAGE-A3、CT9、CT10、NY-ESO-1、SSX-1、SSX-2、SXX-4基因的阳性率分别是60.0%(33/55)、30.9%(17/55)、34.5%(19/55)、12.7%(7/55)、10.9%(6/55)、23.6%(13/55)、3.6%(2/55)和27.3%(15/55),而相应的癌旁组织均为阴性.非肿瘤患者胃黏膜组织未见此8种CTA基因的表达.8种CTA基因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多种CTA基因在胃癌中呈特异性高表达,为胃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的靶位.
作者:王万祥;谢晓亮;李英彬;苏秀兰;欧阳晓晖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Fyn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ESCC)和10例食管正常黏膜上皮组织(UNR),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食管正常黏膜组织Fy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Fyn蛋白表达水平(9.68±2.31)高于食管正常黏膜组织中染色指数(3.2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印迹结果亦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Fyn蛋白表达强于食管正常黏膜组织.结论 Fyn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Fyn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鑫;齐宇;王瑞林;张明智;樊青霞;孙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本研究旨在观察诱骗受体3(Dc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组织标本:50例新鲜手术切除胃癌标本,术前均无化疗或放疗.年龄为39~80岁.其中男39例,女11例.胃癌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17例、Ⅲ期25例、Ⅳ期2例.术后病理显示低分化9例、中分化28例、高分化13例.
作者:杨东海;刘忠臣;李文珠;刘瑞振;庄国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及CCR7在不同侵袭能力人胃癌细胞株中的差异表达.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CXCR4及CCR7在人胃癌细胞株MGC803、AGS、BGC823、SGC7901的表达;体外侵袭实验测定4株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MGC803、AGS、BGC823、SGC7901中CXCR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556±0.1384、0.7943±0.0913、0.4749±0.0744、0.2463±0.0344,CCR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071±0.1404、0.5355±0.0750、0.2549±0.0522、0.2466±0.0342,CXCR4及CCR7蛋白表达趋势同其相对应的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4株胃癌细胞侵袭实验测定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400.0±18.2、310.0±4.0、110.0±13.9、85.0±9.5.CXCR4在不同侵袭能力的胃癌细胞株中存在差异性表达(P<0.05).结论 CXCR4的表达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成正相关,CCR7的表达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无明显相关.
作者:姜明;郑毅雄;唐湘莲;孟立峰;陈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一种雌犬压力性尿失禁(SUI)模型.方法 将9条雌犬随机分为2组,A组4条离断耻骨尿道韧带、切除尿道腹侧及左右侧的纤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如未出现尿失禁,终将尿道左右侧、腹侧以及尿道阴道间组织全部切除;B组5条切除尿道阴道间及尿道左右侧的纤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如未出现尿失禁,再次手术切除尿道左右侧及尿道阴道间因粘连形成的瘢痕组织.结果 A组中3条出现尿失禁,B组全部出现尿失禁.结论 通过切除尿道周围支持组织来建立雌犬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可行,有成功率高、可直接观察等优点.阴道及尿道阴道间组织在尿控上的作用可能比尿道腹侧组织更大.
作者:张忠云;梁月有;瞿虎;吴喜链;梁卫洁;戴宇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本实验旨在探讨从脐血(UCB)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成功率,并通过对影响其分离培养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建立稳定的体外分离培养体系,从而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种子或载体细胞.
作者:田少奇;张积华;王妍;孙康;夏长所;张才龙;于腾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99m)Tc-HL91乏氧显像在胃癌血管正常化窗口(NWTV)的监测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99m)Tc-HL91对40只裸鼠肿瘤组织行乏氧显像,随机将裸鼠分成治疗组(n=20)按400 μg/每次腹腔注射DC101与对照组(n=20)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出注射后5 min到8 h的靶和非靶组织放射性比值(T/NT),取大T/NT代表肿瘤乏氧状态,与对照组比较动态监测抗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的单克隆抗体(DC101)治疗后1~14 d的胃癌乏氧变化并定位NWTV.结果 对照组开始显影时间和达到大T/NT时间在第1~14天间无明显区别,治疗组第1天肿瘤显影时间为(30.12±0.11)min,T/NT峰值时间为(6.26±0.36)h.第2天起肿瘤显像时间和T/NT峰值时间逐渐减少,至第5天后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区别.与对照组肿瘤乏氧逐渐缓慢增加不同,治疗组肿瘤乏氧呈波浪式增加.DC101治疗后第2天肿瘤乏氧(6.23±0.26)下降,到第5天肿瘤乏氧(0.24±0.14)几乎消失,在第8天(6.36±0.14)再次开始逐渐增加,NWTV出现在DC101治疗后第2天至第8天.结论 ~(99m)Tc-HL91乏氧显像能无损伤性监测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肿瘤的乏氧变化,精确定位胃癌的NWTV.
作者:童仕伦;郑勇斌;王卫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人胸腺素β4(Tβ4)与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膀胱移行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60例,每例标本均选用癌组织中心、癌旁组织及其远端正常黏膜对照.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切除标本中的Tβ4、整合素连接激酶(ILK)、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并分析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Tβ4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91.7%比15.0%,P<0.05),其在深层浸润组中的表达高于浅层浸润组(97.4%比81.00,P<0.05);ILK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80.0%比18.3%,P<0.05);β-catenin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黏膜(76.7%比26.7%,P<0.05);E-cadherin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黏膜(30.0%比90.0%,P<0.05);Tβ4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与ILK、β-catenin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胸腺索β4与膀胱移行上皮癌分化和转移有关,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从而在膀胱移行上皮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朱朝辉;曾甫清;王智宇;吕磊;万锋;邢诗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睾丸酮对MCF-7乳腺癌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1×10~(-5)、1×10~(-7)、1×10~(-9)、1×10~(-11) mol/L的睾丸酮分别作用于乳腺癌MCF-7细胞24、48、72 h,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睾丸酮作用48 h时MCF-7细胞的周期分布和凋亡以及该细胞株中细胞周期素D1蛋白和雄激素受体的表达.结果 高浓度睾丸酮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株的增殖,1×10~(-5) mol/L睾丸酮作用48 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为22.21%,细胞凋亡率为(58.60±5.41)%,但可使细胞周期由G_1 期进入S期,并可使细胞周期素D1蛋白表达量增加,雄激素受体蛋白表达量下降.低浓度睾丸酮(1×10~(-9) mol/L)作用后细胞周期素D1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雄激素受体蛋白表达量升高,在短时间内(24 h)可促进MCF-7细胞增殖.结论 高浓度睾丸酮在体外可使MCF-7乳腺癌细胞株细胞周期素D1蛋白表达增加,使细胞周期由G_1进入S期,而同时促使细胞凋亡,表现出抗肿瘤作用.低浓度睾丸酮有短暂的促进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李云涛;史立波;李海平;范忠林;刘俊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前列腺癌细胞(PC-3M)不同丝氨酸蛋白酶Omi/HtrA2表达水平的促凋亡作用.方法 构建其小分子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辅助设计Omi/HtrA2特异性siRNA序列.合成后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siRNA-hH1neo.脂质体法转染psiRNA-Omi/HtrA2载体至PC-3M中,检测Omi/HtrA2在PC-3M细胞中的表达及psiRNA-Omi/HtrA2对Omi/HtrA2沉默效应后的转录和表达.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Omi/HtrA2基因沉默后,计算不同浓度TRAIL(50、100、200、500 μg/L)下PC-3M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Omi/HtrA2在PC-3M细胞中高表达.酶切和DNA测序证实siRNA基因序列正确,且准确克隆入psiR-NA-hH1neo载体中.psiRNA-Omi/HtrA2载体可特异性抑制PC-3M细胞中Omi/HtrA2的表达.不同浓度TRAIL(50、100、200、500 μg/L)对转染psiRNA-Omi/HtrA2载体后PC-3M细胞AI分别为7.23、14.87、22.65、31.78.而未转染组分别为15.28、24.17、36.33、47.7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mi/HtrA2在前列腺癌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RAIL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其效果与TRAIL浓度及Omi/HtrA2表达水平相关.
作者:魏少忠;吴新红;陈继红;郑新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共刺激分子4-1 BBL在人胃高分化腺癌细胞株MKN-28、人胃中分化腺癌细胞株SGC-7901、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株BGC-823、人胃黏液腺癌细胞株MGC-803上的表达.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以上4种胃癌细胞株4-1 BBL mRNA和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人淋巴细胞对不同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人淋巴细胞与不同胃癌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自细胞介素(IL)-2、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 RT-PCR结果示4-1 BBL mRNA表达从高到低依次为MKN-28(46.63%)、SGC-7901(37.13%)、BGC.823(20.43%)、MGC-803(14.14%).免疫细胞化学结果示4-1 BBL着色程度由深到浅依次为MKN-28、SGC-7901、BGC-823、MGC-803.MTT结果示不同时段不同效靶比下人淋巴细胞对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由高到低为MKN-28、SGC-7901、BGC-23、MGC-803.ELISA结果示不同效靶比下人淋巴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48 h上清液中IL-2、TNF-α的含量由高到低为MKN-28、SGC-7901、BGC-823、MGC-803.而IL-10的含量由高到低为MGC-803、BGC-823、SGC-7901、MKN-28.结论 人胃癌细胞株MKN-28、SGC-7901、BGC-823、MGC-803中4-1 BBL基因在蛋白和mRNA水平均有表达,且胃癌细胞株的分化程度越高4-1BBL表达水平越高.淋巴细胞对高表达4-1 BBL胃癌细胞株的杀伤力较高,而且4-1 BBL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因子TNF-α、IL-2和细胞抑制因子IL-10的产生调节肿瘤免疫.
作者:宋振川;李勇;王磊;檀碧波;范立侨;赵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体内外对人食管鳞癌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作者:曹秀峰;吕进;肖建;龚涌灵;朱斌;纪律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