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云;顾琴龙;杨忠印;李建芳;陈雪华;刘炳亚;朱正纲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体内外对人食管鳞癌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作者:曹秀峰;吕进;肖建;龚涌灵;朱斌;纪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前列腺癌细胞(PC-3M)不同丝氨酸蛋白酶Omi/HtrA2表达水平的促凋亡作用.方法 构建其小分子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辅助设计Omi/HtrA2特异性siRNA序列.合成后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siRNA-hH1neo.脂质体法转染psiRNA-Omi/HtrA2载体至PC-3M中,检测Omi/HtrA2在PC-3M细胞中的表达及psiRNA-Omi/HtrA2对Omi/HtrA2沉默效应后的转录和表达.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Omi/HtrA2基因沉默后,计算不同浓度TRAIL(50、100、200、500 μg/L)下PC-3M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Omi/HtrA2在PC-3M细胞中高表达.酶切和DNA测序证实siRNA基因序列正确,且准确克隆入psiR-NA-hH1neo载体中.psiRNA-Omi/HtrA2载体可特异性抑制PC-3M细胞中Omi/HtrA2的表达.不同浓度TRAIL(50、100、200、500 μg/L)对转染psiRNA-Omi/HtrA2载体后PC-3M细胞AI分别为7.23、14.87、22.65、31.78.而未转染组分别为15.28、24.17、36.33、47.7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mi/HtrA2在前列腺癌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RAIL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其效果与TRAIL浓度及Omi/HtrA2表达水平相关.
作者:魏少忠;吴新红;陈继红;郑新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微小RNA是一种内源性的、非编码RNA分子,属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因子~([1]),参与多种生理过程~([2]),已成为继小干扰RNA(siRNA)之后新的研究热点之一~([3]).lethal-7(let-7)是1993年后被发现的第2个微小RNA~([4]).我们利用重组慢病毒将let-7a转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观察其对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朱益民;刘志明;白卫兵;历成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在体外对生长激素受体(GHR)表达不同的人胃癌细胞株增殖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GHR高表达细胞株SGC-7901和低表达细胞株MKN-45.分组:空白对照组、rhGH组1~3(分别予50、150、250 μg/L rhGH).噻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术分析rhGH对胃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析细胞上清液的IGF-1蛋白浓度.结果 SGC-7901细胞株rhGH组1~3和空白对照组的生长率分别为126.5%、128.7%、128.0%、100.0%;增殖指数(PI)分别为52.49±0.20、54.27±0.45、57.13±0.21、48.37±0.42;IGF-1浓度分别为228.67±17.01、226.88±30.31、229.03±30.31、200.46±21.3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浓度rhGH组细胞显著增殖,IGF-1浓度显著升高(P均<0.05),各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GH干预对MKN-45细胞株的生长增殖和IGF-1浓度无明显影响(P>0.05),各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H在体外促进高表达GHR的胃癌细胞增殖及表达IGF-1,对低表达GHR的胃癌细胞增殖和IGF-1表达无明显影响.
作者:侍方方;李苏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体外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0~80 μmol/L冬凌草甲素分别处理SGC-7901细胞后,CCK8法检测冬凌草甲素体外对SGC-7901细胞抑制生长的作用;用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冬凌草甲素诱导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Western blot测定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冬凌草甲素对SGC-7901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10~80 μmol/L)而逐渐增强,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此外,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冬凌草甲素浓度为0、10、40、60、80 μmol/L,作用24 h后,G_2/M期细胞数分别是(9.90±1.17)%、(9.94±0.27)%、(11.76±0.16)%、(15.64±1.48)%和(22.59±1.01)%;而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1.79±1.03)%、(30.90±0.47)%、(29.25±0.80)%、(21.46±1.61)%、(18.81±0.61)%,冬凌草甲素能够使得SGC-7901细胞周期呈剂量依赖性阻滞于G_2/M期;冬凌草甲素浓度为80 μmol/L,作用12、24 h后,凋亡率分别为(12.78±1.54)%、(20.62±2.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92±0.56)%,其能使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随着冬凌草甲素作用时间延长,SGC-7901细胞的bel-2蛋白表达逐渐减弱,前体Caapase-3被激活.结论 冬凌草甲素能够诱导SGC-7901细胞产生凋亡,并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_2/M期.其凋亡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表达及Caspase-3的激活相关.
作者:刘家云;顾琴龙;杨忠印;李建芳;陈雪华;刘炳亚;朱正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自组装peptide胶对神经干细胞(NSCs)在大鼠急性期损伤脊髓中的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和鉴定大鼠NSCs与自组装peptide胶共培养;SD大鼠25只采用NYU-Ⅱ型脊髓打击器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急性期于损伤脊髓区分别行注射移植,其中联合细胞移植组(n=10)、单纯细胞移植组(n=10)及对照组(n=5).术后第2、4、8周取损伤部位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化.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NSCs的体外培养体系;移植的NSCs在大鼠脊髓内存活超过8周,单纯移植组、细胞分化比例较低,分化的NSCs主要为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原细胞,未见NSCs分化为表达微管相关蛋白(MAP2)标志抗原细胞;联合移植组,细胞分化比例较高;NSCs可分化为表达MAP2、Oligo、GFAP标志抗原细胞.结论 自组装peptide胶能够提高神经干细胞在大鼠急性期损伤脊髓中的分化比率,并有部分细胞可分化为表达神经元特异抗原的细胞.
作者:叶记超;王鹏;吴燕峰;唐勇;黄霖;杨睿;梁新军;陈铿;沈慧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本研究旨在观察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在脊髓缺血后不同缺血时间的表达,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贾建文;陈春美;杨卫忠;王春华;涂献坤;宋启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本实验旨在探讨从脐血(UCB)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成功率,并通过对影响其分离培养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建立稳定的体外分离培养体系,从而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种子或载体细胞.
作者:田少奇;张积华;王妍;孙康;夏长所;张才龙;于腾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一种雌犬压力性尿失禁(SUI)模型.方法 将9条雌犬随机分为2组,A组4条离断耻骨尿道韧带、切除尿道腹侧及左右侧的纤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如未出现尿失禁,终将尿道左右侧、腹侧以及尿道阴道间组织全部切除;B组5条切除尿道阴道间及尿道左右侧的纤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如未出现尿失禁,再次手术切除尿道左右侧及尿道阴道间因粘连形成的瘢痕组织.结果 A组中3条出现尿失禁,B组全部出现尿失禁.结论 通过切除尿道周围支持组织来建立雌犬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可行,有成功率高、可直接观察等优点.阴道及尿道阴道间组织在尿控上的作用可能比尿道腹侧组织更大.
作者:张忠云;梁月有;瞿虎;吴喜链;梁卫洁;戴宇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损伤的海绵体神经从而恢复勃起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42只雄性SD大鼠(3~4个月龄和体质量300~4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神经损伤组,每组14只.2、4个月后,海绵体神经电刺激检测大鼠阴茎勃起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绵体内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纤维.结果 2个月后3组大鼠对海绵体神经电刺激的勃起反应率分别为100%、0%和0%;3组海绵体内nNOS阳性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98.5±9.2、22.5±3.5和25.7±5.1,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月后3组大鼠电刺激后勃起率分别为100%、57.14%和7.19%,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海绵体内nNOS阳性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95.1±7.7、86.0±13.4、26.5±4.3,前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是修复损伤的海绵体神经从而恢复勃起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袁小旭;邱剑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酶解型吲哚美辛-直链淀粉酯系列(IDM-Am-1~6)的体内外释药特性.方法 IDM-Am-1~6体外胃肠道模拟释药(胃液4 h,pH 1.2;小肠液6 h,1%猪胰酶,pH 6.8;结肠内容36 h,pH7.2),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释放度;SD大鼠按IDM 3 mg/kg分别予IDM(原药组)与IDM-Am-3(前药组)灌胃后,于不同时间点同时取门静脉与外周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药浓度,房室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IDM-Am-3在模拟胃4 h、小肠6 h、结肠36 h释药率分别为1.3%、9.3%、95.3%;前药组较原药组吸收明显滞后,门静脉血T_(max)(11.35±2.45)h、MRT(22.27±0.52)h及t_(1/2)(16.74±4.04)h显著延长,C_(max)(9.69±2.40)mg/L及AUC_(0-t)(236.7±13.1)mg/L×h明显降低,外周血AUC_(0-t)(142.8±5.9)mg/L×h较其自身门静脉血低(P<0.01).结论 IDM-Am-3有结肠靶向性能,具有门静脉缓释药动学特点.
作者:彭宁福;杨立群;陈汝福;蔡祥;黎乐群;李志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防治是周围神经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通过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失神经支配的腓肠肌中核转录因子(NF)-κB亚基p65和肌环状指蛋白1(MuRF1)表达的变化,探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分子机制.
作者:李文斌;梁炳生;梁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胸腺素β4(Tβ4)基因沉默对膀胱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逆转,探讨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针对Tβ4的慢病毒载体(knti-Tβ4)转染膀胱癌细胞株T24.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Tβ4、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和上皮性标记基因E-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改变;Immunofluorescence法检测ILK、E-cadherin、β-catenin在转染后124细胞中的表达改变;细胞划痕实验、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AO/EB荧光染色法反映细胞转移潜能和凋亡的变化.结果 转染后48 h的T24细胞,Tp4、ILK、β-catenin mRNA或蛋白表达开始下降,以转染后96 h明显;而上皮标记基因E-cadherin在转染96h后,表达显著增加(P<0.05);Immunofluorescence显示ILK和β-catenin在细胞质、细胞核中表达减弱,而E-cadherin在胞膜中表达增强,细胞形态向正常上皮细胞转化;转染后的324细胞体外迁移能力与侵袭力下降[(10.4±1.2)%比(73.5±1.4)%],细胞凋亡增多(12.3%比36.6%).结论 肿瘤细胞中的Tβ4表达下调可以逆转肿瘤细胞的间质表型,而向正常上皮表型转化,降低肿瘤转移潜能.
作者:王智宇;曾甫清;朱朝辉;蒋国松;吕磊;邢诗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对髓核细胞分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影响.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兔椎间盘,常规分离消化髓核细胞进行培养;传代培养第2代髓核细胞7 d,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于1~10000 nmol/L地塞米松进行培养,对照组不给于地塞米松,分别培养不同的时间段.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地塞米松对兔髓核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地塞米松对兔髓核细胞内Aggrecan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检测结果表明地塞米松对兔髓核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佳作用浓度为100nmol/L,佳作用时间为48 h;RT-PCR检测结果表明经地塞米松处理的髓核细胞其Aggrecan表达明显较对照组高,是对照组的2.04倍(0.9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可促进兔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增殖,并可使兔髓核细胞内Aggrecan表达增高.
作者:夏平;刘世清;贺斌;肖少雄;冯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探讨其对糖尿病骨折延迟愈合的影响.方法 7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链脲佐菌素按60 mg/kg诱导的糖尿病组,血糖>11.2mmol/L为诱导成功.均造成左侧胫骨骨折,于1、2、3、4、6、8周摄X片,取骨痂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骨痂及血清TGF-β1.结果 X片和HE染色均示实验组较对照组骨形成滞后;实验组4周TGF-β1表达达高峰,迟于对照组3周,3周灰度值:实验组189.59±2.76,对照组166.74±1.33(P<0.05),3周血清含量:实验组(12.05±1.56) μg/L,对照组(17.48±0.56)μg/L(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骨折后血清及骨痂TGF-β1减少是致其延迟愈合的原因之一.
作者:赵锡武;宫明智;刘中浩;武士清;邢德国;吴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小鼠成纤维活化蛋白(FA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人胚肾细胞及小鼠体内的表达.方法 根据Gene Bank中mFAP基因(NM_007986)全序列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获得其开放式阅读框(ORF).将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6/myc-His-B,转化并筛选.将重组质粒注射入小鼠尾静脉,在注射后1、3、5、7 d抽提小鼠腓肠肌组织的总RNA,检测FAP表达.结果 经过酶切鉴定、测序比对,确定所筛选的阳性克隆为pcDNA6-mFAP重组子,其可在真核细胞及小鼠体内正常表达,并产生相应蛋白质产物.在小鼠体内注射后第5天,重组子的基因(0.841±0.040)和蛋白表达量(85.380±4.425)%高,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成功构建FAP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该基因产物的功能和进行疫苗抗肿瘤实验提供基础.
作者:邵叶波;许雪峰;戎叶飞;靳大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伊立替康与亚甲蓝耦合液在大鼠胃癌淋巴结中的靶向示踪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Walker-256细胞株建立大鼠胃癌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癌组织中伊立替康底物拓扑异构酶Ⅰ(topo Ⅰ)的表达.分别用5、10、20、40 mg伊力替康粉剂耦合2 ml亚甲蓝注射液,另用中华墨汁、纳米活性炭和亚甲蓝作为对照.70只胃癌大鼠分为7组,瘤周4点浆膜下微针分别注射上述7种染色剂.观察各组淋巴结染色、褪色时间、染色淋巴结数等指标.结果 (1)建立大鼠胃癌模型符合实验要求,癌组织中topo Ⅰ的表达显著增强.(2)中华墨汁、纳米活性炭和亚甲蓝到达胃癌第1站淋巴结平均时间依次为20、4 min和14 s;4组耦合剂分别为19、27、41、61 s.染料运行至第2站淋巴结的平均时间与之相似.(3)中华墨汁、纳米活性炭和亚甲蓝组平均染色淋巴结数量分别为2、7和8枚;各耦合剂组淋巴结检出数量逐渐增加,依次为8、8、9和11枚.(4)淋巴结褪色时间中华墨汁>2.4h,亚甲蓝102 min,其余各组介于两者之间.(5)各组动物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通过靶向结合癌组织中的topo Ⅰ,适当剂量的伊立替康与亚甲蓝耦合剂可显著延长大鼠胃癌淋巴结染色和褪色时间,提高淋巴结靶向示踪效率.
作者:陈晓鹏;童朝刚;徐龙帅;张帆;王永;王东;王冠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截短组织因子(tTF)是全长组织因子(TF)的胞外区,tTF通过靶向载体结合于肿瘤血管细胞膜表面后,能选择性诱发肿瘤血管形成血栓,导致肿瘤缺血坏死.CDCRGDCFC(RGD-4C)是一种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小分子多肽,能特异性结合肿瘤新生血管的标志物整合素α_vβ_3.结肠癌肿瘤血管有整合素α_vβ_3的高表达,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结肠癌的方案~([1-2]).我们以3个串联的RGD-4C作为tTF的载体,表达具有凝血功能的(RGD)_3-tTF融合蛋白,在结肠癌SW480裸鼠上观察该蛋白的体内定位.
作者:黄正接;罗琪;颜江华;王生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及CCR7在不同侵袭能力人胃癌细胞株中的差异表达.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CXCR4及CCR7在人胃癌细胞株MGC803、AGS、BGC823、SGC7901的表达;体外侵袭实验测定4株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MGC803、AGS、BGC823、SGC7901中CXCR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556±0.1384、0.7943±0.0913、0.4749±0.0744、0.2463±0.0344,CCR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071±0.1404、0.5355±0.0750、0.2549±0.0522、0.2466±0.0342,CXCR4及CCR7蛋白表达趋势同其相对应的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4株胃癌细胞侵袭实验测定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400.0±18.2、310.0±4.0、110.0±13.9、85.0±9.5.CXCR4在不同侵袭能力的胃癌细胞株中存在差异性表达(P<0.05).结论 CXCR4的表达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成正相关,CCR7的表达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无明显相关.
作者:姜明;郑毅雄;唐湘莲;孟立峰;陈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我们通过建立大鼠胸部钝性伤/肺挫伤动物模型,检测肺创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观察应用沐舒坦后的变化.
作者:陈渊;张鹏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