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急诊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的应用研究

陈水红;郭芝廷;王飒;杨旻斐;金静芬

关键词:急诊, 预检分诊, 指标体系, 成人
摘要:目的 检验成人急诊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的分级可靠性.方法 对1 130例急诊患者进行研究,描述急诊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分级、去向情况分布;通过预检护士与专家小组的分诊病情级别进行比对,计算kappa值,对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构成:I级患者占1.2%,II级占3.4%,III级占11.3%,IVa级占68.3%,IVb级占15.8%;I级住院率为92.3%(1例急诊抢救无效死亡),II级100%,III级42.2%,IVa级10.5%,IVb级为0;预检护士与专家小组分诊级别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44.结论 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具有很高的评定者间一致性,能够有效确保急诊患者安全.
护理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热熨疗法对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预防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热熨疗法对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PICC置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141例和对照组103例,观察组采用药盐包热熨疗法,对照组采用温水毛巾湿热敷,比较两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0.64%,对照组为2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静脉炎发生主要集中在置管3 d内.结论 热熨疗法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作者:吴小飞;余娅娟;詹晓雁;谈伟芬;陈巧玲;应灵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护士主导的口服营养补充方法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的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护士主导的口服营养补充方法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予以血液洁净病房常规护理及饮食指导;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29例作为观察组,应用护士主导的口服营养补充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指标、血生化指标及PG-SGA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营养评价,观察护士主导的口服营养补充方法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结果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两组患者的PG-SG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处理后第4周观察组患者营养良好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生营养不良的比例要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患者体质量及BM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平均体质量下降幅度观察组较对照组小,且两组预处理后第4周前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主导的口服营养补充方法能够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患者营养状态下降的程度,对改善及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有一定作用.

    作者:张晓兰;叶宝东;周洁莹;程秋琴;俞庆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多维度干预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多维度干预在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中的效果.方法 对2015年537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行多维度干预,分别从建立组织安全文化,建立静脉置管、导管维护标准化制度、流程,加强监督评估,提高患者免疫力等方面开展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措施.与2014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495例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指标进行对比并对同期医护人员单个实践技能合格率进行测评.结果 实施多维度干预后,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率由61.56%下降至46.61%(x2=346.35,P<0.0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由3.79‰下降至1.68‰(x2=4.453,P<0.01);医护人员单个实践技能除血培养留取的正确率外均有明显提升.结论 多维度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郑秋霞;彭根英;杨峰桃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环型固定器加压包扎技术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环型固定器加压包扎技术应用于起搏器安装术后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55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74例、观察组8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予常规沙袋加压包扎方式,观察组患者予新型加压包扎方式.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后12 h出血量为(4.02±1.22)g,术后24 h出血量为(0.88±0.23)g,观察组分别为(1.41±1.26)g、(0.28±0.22)g,两组各时点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术后4 h的疼痛评分观察组却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及24 h的疼痛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发生1例囊袋水肿,观察组未发生.结论 使用环型固定器加压包扎技术可明显降低起搏器安装术后出血量.

    作者:金建美;戴珍;楼晓文;王齐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顽固性癫痫伴智力低下患者行大脑半球切除术1例的护理

    总结1例顽固性癫痫伴智力低下的患者行大脑半球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护理重点为术前给予围手术期宣教及心理护理,术后做好切口和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并处理并发症,恢复期给予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做好营养支持及出院指导.经过治疗与护理,患者术后18 d顺利出院,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由术前的65分提升到75分.

    作者:鲁涓涓;俞群;林吒吒;傅雅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肝癌患者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前焦虑情绪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肝癌患者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前的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107例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的肝癌患者治疗前的焦虑水平进行测量,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前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7.73±3.495)分;女性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高于男性患者(P<0.05),不同年龄组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不同(P<0.05),患者有无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史,其治疗前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前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情绪,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干预措施.

    作者:陈黎明;高蓓蕾;徐鹭青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术后疼痛管理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随着疼痛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镇痛药物也不断问世,但调查表明国内外术后疼痛的控制情况仍不容乐观.在我国,手术患者约占住院患者总人数的19%[1].在术后患者群体中,镇痛不足现象较为普遍,高达58.27%的术后患者曾经历中重度疼痛[2].

    作者:陈佳佳;童莺歌;陈易;黎晓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造口探访者生存质量的质性研究

    目的 探究造口探访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分析心理、社会等因素对造口患者生活的影响,为护理人员引导造口患者追求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对8例造口探访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资料类属分析.运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肠造口发生时的体验、出院后希望得到帮助、主动帮助他人、生活有意义4个主题.结论 造口探访者自身经历肠造口发生时的各种体验及出院后有希望得到帮助的意愿,能够帮助他人丰富自己的生活,此种健康心态对提高造口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作用,护理人员应因人而异进行引导,帮助造口患者改善现状,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王群敏;王飞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一种便携式引流接口的设计及应用

    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法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使用不方便等缺点,逐渐被小口径胸腔引流法取代[1].越来越多的研究[2-4]表明,小口径胸腔引流管能取得与传统导管闭式引流相似的临床疗效,而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国内有众多学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胸腔闭式引流导管治疗胸腔积液[5-6],但在临床应用中,引流不畅与导管堵塞是中心静脉导管运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的大缺点[7],而且中心静脉导管末端中空圆柱形硬接头与目前使用的引流袋的半圆锥型硬接口不配套,无法固定.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便携式引流接口,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可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腹膜透析患儿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腹膜透析患儿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肾功能衰竭行腹膜透析的患儿,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开展前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分别给予腹膜透析常规护理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运用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评估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差异.结果 观察组躯体情感、抑郁体验、家庭生活、自我认识维度,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两方面及总分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改善腹膜透析患儿主观生活质量中有良好的社会意义.

    作者:李婷霞;陈秀萍;诸纪华;蒋美丹;鲍赛君;陈朔晖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成人急诊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的应用研究

    目的 检验成人急诊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的分级可靠性.方法 对1 130例急诊患者进行研究,描述急诊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分级、去向情况分布;通过预检护士与专家小组的分诊病情级别进行比对,计算kappa值,对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构成:I级患者占1.2%,II级占3.4%,III级占11.3%,IVa级占68.3%,IVb级占15.8%;I级住院率为92.3%(1例急诊抢救无效死亡),II级100%,III级42.2%,IVa级10.5%,IVb级为0;预检护士与专家小组分诊级别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44.结论 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具有很高的评定者间一致性,能够有效确保急诊患者安全.

    作者:陈水红;郭芝廷;王飒;杨旻斐;金静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集束化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再入院率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以及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床号单双数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药物治疗及按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吞咽功能筛查、饮食宣教及疾病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集束化护理,包括:建立脑卒中吞咽困难评定表对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吞咽功能评定,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评价;制定营养治疗方案,合理进行营养干预;制定全面的护理计划和个体指导,早期吞咽康复训练;出院后的延续护理服务.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营养学指标的测定,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的营养学状况以及1年内患者再次入院情况.结果 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营养学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以及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和非瘫痪侧上臂肌围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吞咽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在1年观察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因营养不良再入院率分别为18%和38%,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集束化护理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患者再入院率.

    作者:吕芬;吴荣钰;李文巧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水中分娩对新生儿潜在风险的研究进展

    水中分娩是指产妇分娩启动后,使其进入特制的分娩池或浴盆中,在水中待产和/或分娩,是促进自然分娩的方式之一.研究表明,水中分娩对母亲有诸多益处,例如缩短第一产程,有效缓解产妇疼痛,减轻会阴撕裂程度等,已成为一种新的产科服务模式逐渐应用于各国产科临床实践中[1].然而,水中分娩对新生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美国妇产科学会(AOCG)和美国儿科学会(APP)建议:第二产程水中分娩不应该作为一项常规的医疗干预,获得知情同意后可作为一项临床试验进行实施[2].因此,本文将国内外关于水中分娩对新生儿风险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实施水中分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陆益娟;郑晓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合并胆红素脑病换血治疗1例的护理

    总结1例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合并胆红素脑病换血治疗的护理体会.换血治疗前做好环境、用物、血液、患儿等各项准备,换血过程中密切协助医生、时刻监测患儿的病情并注意保暖,换血后做好蓝光照射的护理,注意饮食营养,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住院9 d患儿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邵荷芳;陈朔晖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对分娩方式认知与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对分娩方式的认知与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79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且选择剖宫产分娩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9.9%调查对象不知道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成功率,78.5%不知道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发生子宫破裂的概率,67.7%认为重复性剖宫产恢复时间比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恢复要慢,分别有55.9%、58.1%、79.9%调查对象认为重复性剖宫产将增加母体脏器损伤、产后感染及产后出血的风险.调查对象选择再次重复性剖宫产术重要的考虑因素为自身安全、新生儿安全及医护人员的建议,次重要因素为丈夫的意见.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对分娩方式的认知不全面,在选择分娩方式时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母婴安全及医护人员的建议.

    作者:邵红妹;金颖;房申胜;徐红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焦点解决模式在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焦点解决模式在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抑郁症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按照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基础上按照焦点解决模式5个阶段进行健康教育.干预4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抑郁症知识掌握情况和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抑郁症知识的掌握情况、治疗依从性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用焦点解决模式可以增加抑郁症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且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作者:陈黎黎;叶雪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不同固定方法预防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致鼻部损伤的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固定方法预防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致鼻部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40例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床号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Hudson鼻塞传统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固定方法.比较两组患儿鼻部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鼻部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固定方法预防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致鼻部皮肤损伤效果更好.

    作者:张娟;熊小云;陈丽莲;罗丽;杨海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不同护理干预对早产儿从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过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口腔刺激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吮吸对早产儿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过渡的影响.方法 对49例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由电脑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喂养方法.观察组25例,在常规喂养的基础上配合口腔刺激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吮吸,直至管饲喂养完全过渡到经口喂养.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管饲喂养的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计算从经口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3.15±0.68)周、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5.18±1.16)周、过渡时间(11.91±4.07)d、管饲喂养时间(24.52±3.13)d、住院时间(34.21±3.38)d,对照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3.20±0.56)周、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6.21±1.24)周、过渡时间(14.10±3.15)d、管饲喂养时间(29.11±5.28)d、住院时间(37.44±5.51)d,两组比较,除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刺激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吮吸能有效促进早产儿从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过渡的进程.

    作者:姚莹莹;潘其芬;夏芬芬;王金燕;谢庆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加压固定胶带在新生儿PICC导管固定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加压固定胶带在新生儿PICC导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成功置管的患儿根据置管时间顺序编号,再按照编号的单双号分组,单号分为观察组,双号分为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导管维护时均采用透明敷料固定,对照组在常规透明敷料固定上加用纸胶蝶形交叉固定,观察组在常规透明敷料固定上加用加压固定胶带人字形交叉加强固定.观察两组患儿的导管敷料卷边或松动、导管移位及导管断裂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贴膜卷边或松动、导管移位及导管断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加压固定胶带对新生儿PICC导管进行人字形交叉加压固定能有效降低PICC敷料卷边或松动、导管移位、导管断裂的发生率.

    作者:陈凌琳;卓瑞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鼻空肠和鼻胃营养治疗在小儿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经鼻空肠管和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效果,以寻求安全有效的护理方式.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例急性胰腺炎患儿分为鼻空肠管组24例和鼻胃管组24例.两组在常规胰腺炎治疗基础上分别通过鼻胃管和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肠内营养治疗的耐受性(腹痛、腹胀、呕吐、胃潴留等症状)、管道相关并发症、代谢异常、拔管时间、恢复经口喂养时间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在胃潴留、反流误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化道症状、管道并发症、代谢异常、拔管时间、恢复经口喂养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空肠管营养治疗在减少胃潴留、反流误吸方面优于鼻胃管营养治疗法,但在护理中仍要注意防止管道堵塞、非计划拔管等相关并发症出现.

    作者:徐建仙;童家维;诸纪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护理与康复杂志

护理与康复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