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cadherin基因稳定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及其对分化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胡安斌;何晓顺;黄冰;蔡继业;谈雅莉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 E-cadherin, 基因转染, 细胞黏附
摘要:目的 转染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基因入小鼠胚胎干(ES)细胞,观察其对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变化的影响.方法 构建E-cadherin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E-cadherin,转染小鼠ES细胞并进行体外分化.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检测E-cadherin在分化系统中的动态表达,同时观察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基因转染的ES细胞分化后第1~17天稳定表达E-cadherin,而普通ES细胞分化后则表达逐渐降低.稳定表达E-cadherin的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明显增强并在19 d时仍能保持致密的细胞连接和多层生长状态,普通ES细胞则由拟胚体(EB)结构逐渐分化为松散的细胞群落.结论 稳定表达E-cadherin的ES细胞分化后,细胞间黏附能力明显增强并保持多层细胞生长状态,这对于将ES细胞分化研究提升到组织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交感节后神经元间钙调蛋白的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大鼠不同节段交感节后神经元的钙调蛋白(CaM)的表达,探讨其与交感神经元电生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SD大鼠,采集交感神经链中的颈上神经节,颈胸神经节及腹腔神经节,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分别观察并比较神经元钙调蛋白的表达.结果 钙调蛋白在所选取的3个节段神经元中均有表达,颈上神经节组、颈胸神经节组及腹腔神经节组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强度比值分别为1.191 50±0.05009、1.18270±0.053 93、1.03090±0.06624,在蛋白质水平的相对表达强度分别为63.388 60±3.309 38、61.435 70±2.87909、48.77490±3.08877.其表达水平在颈上和颈胸神经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6631、3.5366,P>0.05),颈上和颈胸神经节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腹腔神经节(q=11.554、36.0912、10.9209、31.1996,P<0.05).结论 交感神经不同节段之间钙调蛋白表达存在的差异可能是交感神经元间电生理差异的基础之一.

    作者:苗惠文;涂远荣;林敏;赖繁彩;李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一种生物型疝补片的制备及其性能的检测

    腹外疝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观念的不断深化以及庞大的疝补片需求市场效应,强有力地促使疝修补材料不断更新.

    作者:邓美海;方和平;钟跃思;胡昆鹏;胡啷;徐国风;黄慧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鱼藤素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鱼藤素对于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HRPC)细胞PC3和DU145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设阴性对照组(有细胞但不加药),空白对照组(无细胞仅有培养液),阳性对照组(渥曼青霉素100 nmoL/L),及鱼藤素分别10、100、1 ìmol/L共6组.CCK-8法进行细胞毒性实验,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m-blot检测Akt、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探讨药物作用机制.结果 10 nmol/L~1 ìmol/L鱼藤素对PC3细胞均有生长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对DU145细胞则无此作用.鱼藤素使PC3细胞出现G2/M期阻滞现象并引起浓度依赖性的凋亡,而未改变DU145细胞的周期分布也不能诱导其凋亡.鱼藤素能够阻断P13K/AKT通路而对MAPK通路无影响.结论 鱼藤素通过阻断PI3K/AKT通路实现抑制PC3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两株细胞间实验结果 的差异是因为其PI3K/AKT通路活化状态的差异造成的.

    作者:朱一平;叶定伟;姚旭东;张世林;戴波;张海梁;沈益君;朱耀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mTOR基因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人肝癌组织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的表达.方法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检测10例人中晚期肝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TOR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组织中mTOR蛋白产物表达.结果 90%(9/10)的肝癌组织中mTOR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而癌旁组织中80%(8/10)该基因表达缺失和蛋白表达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晚期肝癌中mTOR表达处于活化状态,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周业庭;钱建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静水压对软骨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静水压对软骨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及肿瘤坏死因子(TNF)-á和白细胞介素(IL)-1a与软骨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兔膝关节软骨细胞放置在压力装置中采用不同持续时间(0、4、16、24h)和不同大小静水压力刺激(0、20、40、70 kp)后观察其凋亡及PCNA表达,测定相应细胞培养基中TNF-á和IL-1a的值.结果 软骨细胞受到不同大小静压力后,作用早期细胞凋亡显著(P<0.05),随时间延长凋亡值出现不同的变化.PCNA的表达在不同的压力下和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á可重复双因素分析,时间和压力的交互作用(F=6.90,P<0.01).IL-1a可重复双因素分析,时间和压力的交互作用(F=5.80,P<0.01).结论 软骨细胞在持续高压力应力下凋亡增加,增殖减少;在持续低压力时出现相反的结果 .软骨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和TNF-á和IL-1a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周国顺;李雄峰;管国华;戴利成;蒋雪生;梅锦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Survivin和PTEN及Ki67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及Ki67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夏加增;李建平;李承龙;马涛;姚路斌;金士毛;尹浩然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肩峰下激素局部注射治疗大鼠肩袖损伤

    目的 通过测定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观察肩峰下激素局部注射对大鼠肩袖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肩袖组6例(A组);肩袖损伤组6例(B组);正常肩袖+皮质激素治疗组12例(C组);肩袖损伤+皮质激素治疗组12例(D组).B、D组使用大鼠双侧冈下肌腱滑膜面建模,切开冈下肌腱全厚层的50%,宽约5 mm.C,D组肩峰下滑囊注射0.05 ml皮质激素(得保松).分别于3、6周取冈下肌腱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检查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组织形态学:激素治疗肩袖损伤后3周可见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胶原索断裂和坏死;6周后略好转.Ⅲ型胶原:(1)肩袖损伤后Ⅲ型胶原表达升高(P<0.05);(2)激素在治疗肩袖损伤后3周Ⅲ型胶原明显较正常组和肩袖损伤组高(P<0.01);(3)激素治疗肩袖损伤后6周,Ⅲ型胶原表达仍高;(4)正常肩袖激素治疗后3周Ⅲ型胶原表达明显增高,但在6周后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 激素在治疗肩袖损伤时能通过刺激Ⅲ型胶原的表达促进肩袖修复,但肌腱的组织学结构和强度发生显著变化.即使正常的肩袖组织,在激素局部注射后也会产生暂时性的肩袖损伤修复反应.

    作者:韦民;王伟;刘祖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11β羟化酶,醛固酮合成酶和类固醇合成因子基因在醛固酮瘤中的表达

    原醛症的特点是醛固酮的自主分泌及肾素被抑制.在肾上腺皮质中,醛固酮在球状带由醛固酮合成酶催化下合成,皮质醇由皮质醇合成酶在束状带催化合成.

    作者:邓西元;欧阳金芝;王保军;张国玺;马鑫;张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脾脏外科的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近半个世纪以来,脾脏外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已成为腹部外科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同时,脾脏外科的发展过程也是科学探索、正确认识脾脏功能的过程.

    作者:姜洪池;麻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亲缘性研究

    对同一种病原菌菌株进行亲缘性分析,是判断散在性感染还是暴发流行性感染(尤其是医院内感染),以及分析传播途径的有用方法,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张玉云;吴金英;范小莉;闫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蛋白酶体激活因子REG gamma基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 观察蛋白酶体激活因子REGgamma(REGy)基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重组体PcDNA3.1-REGy并将其以脂质体转染法导入细胞,以600 mg/L浓度的G418连续筛选转染细胞6周,获得稳定高表达该基因的细胞株.分别以噻唑蓝(MTT)、流式细胞仪(FCM)、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检测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转染REGy/的细胞有外源REGy/基因的整合及表达,经Western blot检测其表达较未转染组和仅转染空载体组明显增加.MTT法检测发现转染REGy细胞生长加速;FCM检测提示转染REGy组、未转染组和仅转染空载体组在S+G2+M增殖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55.91%、44.09%、43.69%;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显示其平均集落形成率分别为10.23%、3.67%、4.06%.转染REGy/基因后PCNA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转染外源野生型REGy基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具有加速其生长、促进其增殖的作用.

    作者:田甜;王小毅;李凡;任国胜;李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p27Kip1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基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27(p27kip1)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0例胃腺癌组织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与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作对照,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胃腺癌S期细胞比(SPF)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27kip1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胃腺癌组(X2=15.45,P<0.01).在高/中分化组,黏膜层/黏膜下层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p27kip1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65.31%、80.00%、73.53%;SPF值分别为21.6±4.2、20.3±3.9、20.1±4.0.但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侵及肌层/浆膜层或发生淋巴结转移,p27kip1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降低(41.18%、48.24%、42.42%)(X2值分别为5.84、5.16、8.72,P<0.05或P<0.01);而SPF值明显升高(25.9±5.1、24:4±4.8、25.7±5.1)(t值分别为4.592、3.127、5.575,P均<0.01).p27kip1蛋白高表达与SPF值呈显著负相关(t=3.478,P<0.01).结论 p27kip1与胃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27kip1蛋白表达降低和高的SPF值常提示胃腺癌的低分化、高侵袭转移能力,提示p27kip1和SPF值可作为临床判断胃腺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罗峻;汪必成;龚玲玲;刘欢;袁玉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人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在急性胆管炎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人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TREM)-1在急性胆管炎患者中表达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探讨TREM-1在急性胆管炎中与肿瘤坏死因子(TNF)-á,CRP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收集34例急性胆管炎患者(AC),24例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患者和60例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中性粒细胞中THEM-1的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TREM-1的蛋白表达.结果 对照组TREM-1的mRNA半定量比值为0.458±0.043.AC和ACST组治疗前分别为0.809±0.044、0.981±0.089,术后24 h为0.785±0.077、0.954±0.072,48 h为0.565±0.009、0.719±0.047,ACST的TREM-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C(P<0.05).免疫细胞化学镜下观察结果 与RT-PCR结果 一致.TREM-1与TNF-á,CRP表达水平高度正相关(r1=0.719,r2=0.701,P<0.01).结论 人TREM-1在急性胆管炎发病初表达增高,与TNF-á,CRP表达高度正相关.提示TREM-1在急性胆管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廖锐;沈克;冯虎翼;龚建平;魏思东;陈蓁臻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不同癌细胞系对营养剥夺的耐受性及其机制

    目的 观察不同癌细胞系对营养剥夺状态下的耐受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观察不同癌细胞系在无血清、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情况下,各种细胞系的存活时间,同时检测其PKB/Akt的表达情况.同时将反义Akt转染人PANC-1细胞系,观察其对耐受性的影响.结果 在营养剥夺情况下,肝癌细胞系HepG-2,HLE在36 h内死亡;高分化胃癌细胞系MKN28存活时间低于36h,而低分化胃癌细胞系MKN45存活时间超过36 h;胰腺癌细胞系PANC-1存活时间显著延长,超过48 h;在对营养剥夺耐受良好的癌细胞系中,PKB/Akt呈高表达.转染Akt1和Akt2反义RNA者可以显著降低PANC-1耐受性,而转染Akt3则无此效应.结论 不同癌细胞系对营养剥夺的耐受力不同,且与PKB/Akt的表达相关.

    作者:熊俊;胡青钢;郑启昌;宋自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E-cadherin基因稳定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及其对分化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目的 转染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基因入小鼠胚胎干(ES)细胞,观察其对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变化的影响.方法 构建E-cadherin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E-cadherin,转染小鼠ES细胞并进行体外分化.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检测E-cadherin在分化系统中的动态表达,同时观察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基因转染的ES细胞分化后第1~17天稳定表达E-cadherin,而普通ES细胞分化后则表达逐渐降低.稳定表达E-cadherin的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明显增强并在19 d时仍能保持致密的细胞连接和多层生长状态,普通ES细胞则由拟胚体(EB)结构逐渐分化为松散的细胞群落.结论 稳定表达E-cadherin的ES细胞分化后,细胞间黏附能力明显增强并保持多层细胞生长状态,这对于将ES细胞分化研究提升到组织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胡安斌;何晓顺;黄冰;蔡继业;谈雅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胆管癌相关miRNA的研究进展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因发病机制不明,早期诊断困难,临床治疗效果较差[1].

    作者:陶连元;何小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动态监测供者特异性抗体与非供者特异性抗体判断移植肾预后的临床意义

    目的 动态监测肾移植前后供者HLA特异性抗体(DSA)及非供者HLA特异性抗体(NDSA)的变化,观察其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液相芯片(Luminex)技术检测8例肾移植患者术前HLA基因分型、术前和术后的特异性HLA抗体改变.结果 术前HLA抗体阴性者4例,术后1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另3例半年内HLA抗体阴性,肾功能良好.2例移植前后检测HLA抗体阳性,术后半年抗体滴度明显逐渐增高,分离出DR11(DSA);DR12、DQ7、DQ8(NDSA).1例术前存在A11(DSA),A34(NDSA)抗体,术后1个月始NDSA增多,且其分值呈上升趋势.1例术前存在DR.15(DSA)抗体,术后1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行移植肾切除.结论 肾移植前受者存在DSA会导致移植肾急性排斥,特别是存在HLA-Ⅱ类抗体.在随访期间HLA抗体滴度和类型持续升高者,应鉴定其DSA与NDSA类型,尽早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减少移植肾功能减退及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诸明;侯建全;何军;袁晓妮;王乾;阮钧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Skp2、p27kip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Skp2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p27kip1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结直肠癌(80例)、腺瘤(20例)、正常组织(20例)中Skp2蛋白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结果 由正常结直肠黏膜、腺瘤到癌,Skp2阳性表达率为0%、55%、93.8%,呈上升趋势(P<0.01);p27kip1阳性表达率为100%、95%、87.5%,呈下降趋势(P<0.05).结直肠癌中Skp2表达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r=-0.311,P<0.01).Skp2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有关(P<0.05).结论 结直肠癌skp2蛋白过表达与p27kip1蛋白降解有关,Skp2蛋白过表达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黄志军;朱世泽;郭启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猪切口疝模型的建立及使用生物型补片修补的研究

    目的 建立小猪切口疝模型并探讨生物型疝补片在切口疝修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在小猪上腹部制作一个肌肉筋膜层缺损区的方法 建立切口疝模型,分别采用二期修补和一期修补的方式,使用生物型补片无张力修补切口疝.观察术后切口感染、疝复发等并发症及补片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术后1周时可获得典型的切口疝模型;一期修补组未发生切口疝,二期修补组6只小猪成功,2只因切口感染、补片排出而失败.术后6个月内观察,生物补片的胶原变性吸收,逐渐被结缔组织所替代,大体上逐渐形成一致密结缔组织层并自体腱膜化.结论 本研究所采用的切口疝模型制作方法 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好.用生物型疝补片修补小猪切口疝可行,并预示着此生物补片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腹外疝修补材料.

    作者:邓美海;林楠;胡昆鹏;钟跃思;胡啷;徐国风;黄慧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半胱天冬蛋白酶-3在高迁移率族蛋白B1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3与核转录因子(NF)-KB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HMCB1组与抑制剂组(HMGB1作用前1 h加入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采用Hoeehst33342染色观察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百分率的变化;应用原位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F-KB p65蛋白的变化.结果 HMGB1组巨噬细胞凋亡率为(38.21±4.85)%、抑制剂组为(16.47±3.9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21±1.64)%(P<0.01).经Hoechst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HMGB1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原位荧光染色观察到HMGB1组Caspase-3荧光强度明显增强,Caspase-3阳性细胞百分率(29.74±4.55)%显著高于抑制剂组(3.02±1.91)%与对照组(7.19±2.46)%(P<0.01).同时,HMGB1组、抑制剂组细胞核NF-KB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Caspase-3和NF-KB是HMGB1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Caspase-3抑制剂可部分阻断HMGB1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

    作者:姚咏明;刘峰;董宁;于燕;盛志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