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连元;何小东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犬骨髓基质细胞(SMSC)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及其成血管的能力.方法 用含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10ìg/L的内皮细胞培养液-2(EGM-2)诱导,无PDGF-BB的EGM-2培养液为对照,检测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 actin)与肌钙结合蛋白(calponin)的表达并接种于聚羟基乙酸(PGA)培养4周后取材.结果 诱导组(n=5)细胞逐步呈平滑肌样转变,表达a-SM actin与calponin,流式细胞仪阳性率分别为(45.16±0.97)%、(37.54 4±1.15)%,可成血管样结构,对照组(n=5)变化不明显,阳性率(7.92±1.04)%、(6.37±0.83)%,成血管样结构能力差.结论 体外可诱导犬BMSC为VSMC并有成血管样结构的能力.
作者:许志成;李宏;周广东;崔磊;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90(HSP 90)抑制剂17-丙烯胺-17-去甲氧格尔德霉素(17-AAG)对胆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17-AAG对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瑞特吉姆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药物处理前后QBC939细胞CDK1和C-e-rbB2的表达变化.结果 17-AAG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QBC939细胞,48 h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0umol/L;经17-AAG作用36 h后细胞阻滞于G2期从(11.90±0.78)%上升到(40.33±0.91)%,伴有S期细胞减少;17-AAG处理48 h后早期凋亡明显增加;同时17-AAG处理后的CDK1和C-erbB-2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HSP90抑制剂17-AAG通过抑制HSP90的分子伴侣功能,下调CDK1和C-erbB2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
作者:石铮;陈志山;陈有挺;何庆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用真核转录载体pSilencer 2.0.U6在膀胱癌细胞系EJ细胞内表达针对Survivin基因的短发卡状RNA(shRNA),以阻断细胞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观察Survivin基因沉默后对EJ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产生的影响.
作者:杨华安;苟欣;吴跃;郑传东;何卫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CVc)在诱导胆管癌细胞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转染的胆管癌细胞(QBC939)分成空载体对照组和HCVc基因实验组,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 分别检测两组细胞中HCVc、上皮性标志物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herin)、间叶性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转染HCVc基因的实验组细胞能够较好地表达该基因,而空载体对照组未见其表达,实验组细胞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0.44±0.03)较对照组(0.56±0.03)明显下降(P<0.05),而其Vimentin(0.61±0.01)、Fibronectin(0.58±0.05)表达水平较对照组(0.38±0.02)、(0.42±0.03)明显增加(P<0.05).两组细胞各标志物蛋白表达差异明显,转染HCVc基因的实验组细胞较空载体对照组细胞E-cadherin表达明显缺失,Vimentin、Fibronectin明显增高.结论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可能诱导胆管癌细胞发生了上皮-间叶样表型转化.
作者:李天宇;李大江;高占峰;高应鸿;蒋卫伟;王曙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Skp2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p27kip1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结直肠癌(80例)、腺瘤(20例)、正常组织(20例)中Skp2蛋白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结果 由正常结直肠黏膜、腺瘤到癌,Skp2阳性表达率为0%、55%、93.8%,呈上升趋势(P<0.01);p27kip1阳性表达率为100%、95%、87.5%,呈下降趋势(P<0.05).结直肠癌中Skp2表达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r=-0.311,P<0.01).Skp2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有关(P<0.05).结论 结直肠癌skp2蛋白过表达与p27kip1蛋白降解有关,Skp2蛋白过表达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黄志军;朱世泽;郭启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时段蚓激酶对于大鼠缺血后肢腓肠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150只,显微外科技术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蚓激酶治疗组、非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治疗组从术后1 d开始,于大腿肌肉分4点等量注射蚓激酶(5 g/L,1.6ml/kg体重)每周3次,治疗2周;非治疗组在同样部位按1.6 ml/kg体重注射生理盐水,空白组仅切开皮肤后缝合.分别于术后3、7、14、21、28 d采取缺血后肢及对侧的腓肠肌.测定各组肌肉组织含水量、线粒体游离钙浓度和线粒体通透性转运通道开放程度(用吸光度变化AS表示)的动态变化.结果 缺血腓肠肌含水程度在1周内升高,随后下降,蚓激酶治疗组腓肠肌含水程度在造模术21、28 d后显著高于非治疗组(P<0.05);在术后第14、21天,蚓激酶治疗组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显著低于非治疗组(P<0.05);蚓激酶治疗组中作为MPTP开放程度指标的AS值在第14、21、28天均显著高于非治疗组(P<0.05).结论 蚓激酶能维持大鼠缺血后肢腓肠肌的含水量,降低缺血腓肠肌内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抑制MPTP的开放,表明蚓激酶对大鼠后肢缺血有治疗作用.
作者:冯勇;刘翀;胡海地;陈喆;常青;张健;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组织工程的发展,为软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1].然而,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容易发生去分化而失去原有的表型[2].
作者:蔡俊;戴心怡;郭开今;杨建东;胡翰生;王强;王静成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白细胞介素(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á的表达水平与器官移植供受体间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HC)的吻合度密切相关[1].
作者:付必莽;张捷;胡安斌;唐浩然;田大广;何晓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小猪切口疝模型并探讨生物型疝补片在切口疝修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在小猪上腹部制作一个肌肉筋膜层缺损区的方法 建立切口疝模型,分别采用二期修补和一期修补的方式,使用生物型补片无张力修补切口疝.观察术后切口感染、疝复发等并发症及补片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术后1周时可获得典型的切口疝模型;一期修补组未发生切口疝,二期修补组6只小猪成功,2只因切口感染、补片排出而失败.术后6个月内观察,生物补片的胶原变性吸收,逐渐被结缔组织所替代,大体上逐渐形成一致密结缔组织层并自体腱膜化.结论 本研究所采用的切口疝模型制作方法 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好.用生物型疝补片修补小猪切口疝可行,并预示着此生物补片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腹外疝修补材料.
作者:邓美海;林楠;胡昆鹏;钟跃思;胡啷;徐国风;黄慧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大鼠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转染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C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2),腺相关病毒介导血红索加氧酶-1基因组(A-r组,n=12).基因转染3个月后,建立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C组持续灌注100 min,其他各组均平衡15 rain,停灌40min与再灌注45 min,记录冠脉流量(CF),测定冠脉流出液肌酸激酶(CK)活性,测定再灌注后45 min时的心肌心肌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同时取每组大鼠心肌检测梗死面积、心肌细胞凋亡率以及心肌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量.结果 离体心肌Langendorff灌注后,与I/R组比较,A-r组在复灌后冠脉流出液CK活性降低(P<0.01),复灌后45min后心肌MDA含量降低(P<0.01),SOD活性增高(P<0.01),梗死面积较小(P<0.01),心肌组织bax表达量、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下降,心肌组织bel-2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 重组腺相关病毒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转染心肌后,可抑制离体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和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
作者:颜学滔;王焱林;王成天;何祥虎;周立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胃食管反流病在国内的重视度有所增加.以呼吸窘迫为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开始受到关注,胃食管喉气管反流或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的概念得到提出[1].
作者:来运钢;汪忠镐;吴继敏;李春民;季锋;李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在减轻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UUO)诱导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假手术+DMSO 1 ml/d×14 d;B组:假手术+Genistein每日20 mg/ks体重×14 d;C组:UUO+DMSO 1 ml/d×14 d;D组:UUO+Genistein 5mg/kg体重每日×14d;E组:UUO+Genistein 20mg/kg体重每日×14d.术后14d比较各组大鼠左/右肾重量和长度的比值;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INF-y和TGFa1表达;病理观察肾小管扩张和肾间质增生的程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肾脏á-SMA和ED-1表达.结果 C、D、E组左/右肾重量及长度比值均明显高于A、B组,但E组左/右肾重量及长度比值、血清TGF-a1及INF-y浓度、肾小管扩张分数和肾小管容量分数、á-SMA和ED-1的表达均低于C组.结论 染料木黄酮可明显降低由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所导致的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其可能机制是染料木黄酮抑制TGF-a1及INF-y的表达,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向成纤维细胞转化.
作者:何凡;蒋继贫;徐胜元;郑翔;陈必成;陈知水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将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rhBMP-2/CPC)应用于体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5具完整老年脊柱标本(T10~L2),游离成30个椎体,随机分为3组:I组为空白对照组(n=10);Ⅱ组为PMMA组(n=10);Ⅲ组为rhBMP-2/CPC组(n=10).G形臂监视下,Ⅱ、Ⅲ组经双侧椎弓根分别充填PMMA及BMP-2/CPC 5 ml,注射后摄轴位X线片了解骨水泥分布情况,测试3组椎体静态压缩下的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 平均大载荷和刚度分别为:I组:(1595.6±165.0)N和(934.8±120.2)N/mm;Ⅱ组:(3025.4±210.2)N和(1570.7±190.0)N/mm;Ⅲ组:(2778.8±156.5)N和(1361.9±230.5)N/mm;大载荷:I~Ⅲ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刚度:I~Ⅲ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MP-2/CPC可以恢复骨质疏松椎体的力学性能.
作者:周英杰;徐宏辉;刘宏建;赵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β-catenin、Survivin蛋白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90例胆囊良恶性病变中β-catenin、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1)β-catenin在胆囊癌、腺瘤及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6.0%、80.0%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分期、转移、生存时间及病程长短相关(P<0.05).(2)Survivi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4%、20%和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期和转移相关(P<0.05).(3)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s=0.298,P<0.05).结论 (1)Wnt信号通路和细胞黏附功能的异常可能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凋亡可能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且Survivin蛋白表达与其不良生物学行为有关.(3)两者可能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作者:刘会春;金浩;于东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3与核转录因子(NF)-KB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HMCB1组与抑制剂组(HMGB1作用前1 h加入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采用Hoeehst33342染色观察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百分率的变化;应用原位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F-KB p65蛋白的变化.结果 HMGB1组巨噬细胞凋亡率为(38.21±4.85)%、抑制剂组为(16.47±3.9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21±1.64)%(P<0.01).经Hoechst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HMGB1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原位荧光染色观察到HMGB1组Caspase-3荧光强度明显增强,Caspase-3阳性细胞百分率(29.74±4.55)%显著高于抑制剂组(3.02±1.91)%与对照组(7.19±2.46)%(P<0.01).同时,HMGB1组、抑制剂组细胞核NF-KB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Caspase-3和NF-KB是HMGB1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Caspase-3抑制剂可部分阻断HMGB1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
作者:姚咏明;刘峰;董宁;于燕;盛志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替莫唑胺(TMZ)治疗胶质瘤是近年胶质瘤化疗研究领域的热点,替莫唑胺缓释药物在肿瘤局部应用的疗效研究目前未见文献报告.
作者:周光华;董军;吴自成;马辉;陈宝敏;黄强;杨海龙;王国成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转染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基因入小鼠胚胎干(ES)细胞,观察其对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变化的影响.方法 构建E-cadherin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E-cadherin,转染小鼠ES细胞并进行体外分化.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检测E-cadherin在分化系统中的动态表达,同时观察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基因转染的ES细胞分化后第1~17天稳定表达E-cadherin,而普通ES细胞分化后则表达逐渐降低.稳定表达E-cadherin的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明显增强并在19 d时仍能保持致密的细胞连接和多层生长状态,普通ES细胞则由拟胚体(EB)结构逐渐分化为松散的细胞群落.结论 稳定表达E-cadherin的ES细胞分化后,细胞间黏附能力明显增强并保持多层细胞生长状态,这对于将ES细胞分化研究提升到组织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胡安斌;何晓顺;黄冰;蔡继业;谈雅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荷载hTERT-siRNA的溶瘤腺病毒(ZD-hTERT)对肾癌Ketr-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ZD-hTERT、溶瘤腺病毒ZD-EGFP、表达hTERT-siRNA的增殖缺陷腺病毒AdhTERT感染人肾癌Ketr-3细胞.Western blot检测E1A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检测hTERT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毒作用.结果 感染ZD-hTERT、ZD-EGFP的Ketr-3细胞表达E1A;抑制hTERT表达作用依次为ZD-hTERT>Ad-hTERT>ZD-EGFP.感染ZD-hTERT、ZD-EGFP、AdhTERT的Ketr-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5.9±1.4)、(26.5±2.8)、(16.3±3.2).感染ZDhTERT、ZD-EGFP、Ad-hTERT的Ketr-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0.9±3.6)、(51.6±3.8)、(87.9±3.1),每种病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Ketr-3细胞的细胞毒作用ZD-hTERT>ZD-EGFP>Ad-hTERT.结论 表达hTERT-siRNA的溶瘤腺病毒具有显著的抑制肾癌Ketr-3细胞hTERT基因表达、诱导凋亡、杀伤肾癌细胞作用.
作者:陈仁富;郑骏年;李望;刘艳华;毛立军;刘俊杰;温儒民;孙方浩;裴冬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静水压对软骨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及肿瘤坏死因子(TNF)-á和白细胞介素(IL)-1a与软骨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兔膝关节软骨细胞放置在压力装置中采用不同持续时间(0、4、16、24h)和不同大小静水压力刺激(0、20、40、70 kp)后观察其凋亡及PCNA表达,测定相应细胞培养基中TNF-á和IL-1a的值.结果 软骨细胞受到不同大小静压力后,作用早期细胞凋亡显著(P<0.05),随时间延长凋亡值出现不同的变化.PCNA的表达在不同的压力下和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á可重复双因素分析,时间和压力的交互作用(F=6.90,P<0.01).IL-1a可重复双因素分析,时间和压力的交互作用(F=5.80,P<0.01).结论 软骨细胞在持续高压力应力下凋亡增加,增殖减少;在持续低压力时出现相反的结果 .软骨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和TNF-á和IL-1a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周国顺;李雄峰;管国华;戴利成;蒋雪生;梅锦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正常小鼠与糖尿病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异同及其意义.方法 正常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n=4),腹腔内注射链脲霉素(STZ)的C57BL/6小鼠作为STZ组(n=8),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作为NOD组(n=2).观察各组小鼠胰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特点;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特异性标记物在各组小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STZ、NOD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比较,HE染色:胰岛数目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染色:胰岛中Insulin+细胞与Glucagon+细胞数量比例倒置,Nkx2.2和Nkx6.1的表达均减少,STZ组小鼠胰岛中有少量Ngn3+细胞及Insulin+Glucagon+细胞.结论 糖尿病小鼠血糖升高可能是由于a细胞和á细胞数量的比例倒置所致;成体小鼠胰腺中有干细胞样特性的细胞存在;Nkx2.2需要其他转录因子的参与才能使胰岛内分泌前体细胞生成成熟a细胞.
作者:宋陆军;沈睿;高晓东;王洪山;牛伟新;秦新裕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