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邱茂锋;林修光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食源性疾病病原菌.本文研究了大肠杆菌O157:H7在酸乳制备和4℃储存时的存活状况,旨在观察酸乳发酵这一过程及冷藏对大肠杆菌O157:H7存活的影响,为控制该菌在酸乳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传播提供参考.
作者:丁洁;陈晓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本研究通过优化培养基成份和筛选选择性抑菌物质设计了一种选择性分离鉴别培养基,CTV-MUG-RSMAC琼脂.使用该培养基不仅可有效抑制杂菌的生长,还能同时鉴定大肠杆菌O157∶H7的三种主要生化特征--不发酵山梨醇、不发醇鼠李糖、不分解MUG,可避免漏检发酵山梨醇的大肠杆菌O157∶H7变异株.样品用选择性增菌肉汤42℃培养过夜后,在CTV-MUG-RSMAC平板上划线接种,37℃培养24小时,挑选特征菌落做O157、H7抗血清凝集试验和肠杆菌科主要生化试验,整个程序可在3天内完成.检测了126份食品样品,结果检出3份阳性,与用FDA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
作者:王静;邱茂锋;林修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用枸杞匀浆水提液给小鼠灌胃16天,进行密闭急性缺氧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枸杞不能延长密闭缺氧小鼠的生存空间(P>0.05),但是能明显提高小鼠心、肝、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从而提示,宁夏枸杞对急性缺氧小鼠自由基损伤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李国莉;杨建军;任彬彬;王自君;杜贞;马金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比较不同肠段对槲皮素及芦丁的吸收情况,选用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槲皮素组及芦丁组,每组分别进行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灌流.灌流液分别为1%的二甲基亚砜溶液(溶剂)、20μmol/L槲皮素、芦丁溶液.灌流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灌流液中槲皮素或芦丁的含量.结果发现: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对槲皮素及芦丁均有吸收,芦丁的吸收率显著低于槲皮素.槲皮素单位长度吸收率:结肠>回肠>十二指肠>空肠,单位面积吸收率: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槲皮素肠道灌流后,高效液相色谱图中出现新的未知峰,推测其为肠粘膜代谢后形成的衍生物重新分泌进入肠腔所致.
作者:苏俊锋;郭长江;韦京豫;杨继军;蒋与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研究烹调油油烟冷凝物对人体潜在的致癌危险性.以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株建立人类细胞体外转化系统,将烹调油烟冷凝物作为受试物加入培养液中与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转化情况,并对转化细胞的生物学性状检测和鉴定.结果表明试验剂量范围内的烹调油烟冷凝物均能诱导细胞转化,且剂量-反应关系明显(r=0.9811),转化细胞表现出失去接触抑制性、饱和密度增大、血清需求降低、ConA凝集能力增强、染色体异倍化和锚着依赖性丧失等多种与肿瘤形成相关的表型改变.提示烹调油烟冷凝物具有诱导人胚肺细胞KMB-17恶性转化的作用,对人体具有潜在致癌危险性.
作者:赵金明;宿飞;周少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采用三氯化铬为铬源培养富铬绿豆芽,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培养方法对豆芽生长及含铬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40mg/kg的铬溶液一次性浸种24h,25℃发芽5天获得富铬豆芽,其铬含量为普通绿豆芽的100倍.用200~320nm波长范围对普通绿豆芽及富铬绿豆芽进行紫外扫描,发现其在257nm处有一特征吸收峰,且随着富铬绿豆芽铬含量的增加,其吸光度值却呈下降趋势.
作者:王盛良;黄杰;黄薇;孙桂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观察膳食脂肪含量对乐果致雄性大鼠生殖毒性的影响,将32只断乳SD大鼠随机分成三个染毒组和一个对照组,染毒组灌喂乐果12.50mg/(kg*d),并分别饲以高脂、中脂和低脂饲料;对照组每天灌喂生理盐水,同时饲以中脂饲料.各组均连续灌喂60天.结果发现:(1)高脂或低脂饲料可明显减轻乐果对血清睾酮(To)和间质细胞刺激素(LH)水平的影响,而对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的变化没有明显作用;(2)低脂饲料可明显减轻乐果对大鼠睾丸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抑制,而对睾丸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降低没有明显影响;(3)高脂或低脂饲料可减轻乐果对睾丸组织的损伤.以上结果提示在饲料中添加或减少脂肪含量可能会在相同或不同环节上不同程度地减轻乐果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损害.
作者:李敏;沈志雷;王炳森;郭俊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采用色谱条件在可见光波长436nm下,不用梯度洗脱,以0.02mol/L乙酸铵∶甲醇(80∶20)固定配比为流动相,快速测定果冻中柠檬黄、胭脂红、日落黄三种人工合成色素,样品处理简便快速,测定不受紫外有吸收物质的干扰.方法相对标准偏差,柠檬黄0.09%,胭脂红0.11%,日落黄0.25%,添加标准回收率柠檬黄94.4%~96.4%,胭脂红为92.3%~94.4%,日落黄为92.0%~93.3%.本法与国标方法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唐岩;张卫平;张廷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探讨指血氟和血清氟的关系,选不同接触氟的人群77名和非接触氟者13名(D组);接触氟的人群分为直接接触氟(A组)、间接接触氟(B组)及其他工人(C组)三组.采集手指血和静脉血并分离出血清,用微量载样平口套头盐桥而形成微量加标对电极法,测定各组血清氟和指血氟.结果显示,指血氟含量在存放前后有明显差别;存放前当日测定的指血氟,在对照组与各氟接触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别,依次为A>B>C>D组.血清氟比当日指血氟低.血清氟与当日指血氟的相关性较好(r=0.88),回归方程为Y=0.62X+0.023.结果提示,当日检测的指血氟可代替血清氟来反映氟接触程度及机体氟负荷水平.
作者:黄安斌;陈荣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评价低水平铅暴露对1~3岁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以及对幼儿血铅水平进行监测的可行性,选择85名1~3岁幼儿,采用发育量表对儿童发育商进行评价,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影响幼儿血铅水平的因素.结果显示,85名1~3岁幼儿血铅几何均值为(59±2)μg/L,血铅≥100μg/L的比例为22%.血铅每升高100μg/L,幼儿发育商平均下降3~4分.影响幼儿血铅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每天路途花费时间、饭前洗手习惯及刻画墙壁、油漆家具的不良习惯.提示1~3岁幼儿发育商的损失与环境低水平铅暴露有关.将幼儿血铅的个体监测,列为儿保检查项目具备可行性,对儿童保健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京;张丽丽;戴耀华;刘桂兰;崔涛;谢广云;贺锡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探讨联合应用茶多酚、抗坏血酸对石英染尘大鼠血液中抗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大鼠染尘后,血液中 NOS 活性明显上升,SOD、GSH-PX 活性却呈显著下降.应用茶多酚、抗坏血酸干预30天后,血液中 NOS活性显著下降,而SOD、GSH-PX活性明显上升.结论认为应用茶多酚和抗坏血酸可以提高石英染尘大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
作者:阎红;刘英莉;李清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探讨氯化甲基汞(MMC)所致脑发育损伤及其与c-fos表达的关系,采用光镜、电镜等形态学方法,观察了MMC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脑神经胶质细胞的损害作用,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SP法)观察MMC对培养神经胶质细胞c-fos 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胶质细胞接触MMC后,出现胞浆浓缩、轴突回缩、染色质边聚、固缩等现象,呈凋亡的典型形态.MMC 0.02 mmol/L作用于神经胶质细胞10 min后,c-Fos蛋白阳性细胞百分率随其后的培养时间而变化:c-Fos蛋白阳性细胞率0.5 h开始增高,2 h达高峰,4~6 h又逐渐减少.MMC 0.00125、0.005、0.02、0.08和0.32mmol/L作用10 min后,0.32 mmol/L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除0.08 mmol/L组外的其他各组(P<0.01).提示MMC可诱导体外培养大鼠脑神经胶质细胞c-fos表达,并诱发其凋亡.MMC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c-fos介导有关.
作者:郭丽;毕晓颖;李志超;张春霞;凌翎;陈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绿色荧光蛋白(GFP)是一种生物发光蛋白.GFP作为基因表达标记物或融合蛋白标记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研究中广泛应用.本实验将gfp基因与蛋白A基因重组,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为A-GFP蛋白.根据gfp基因与质粒载体pRIT2T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PCR技术扩增gfp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RIT2T的EcoR Ⅰ与BamH Ⅰ酶切位点,与载体中的A蛋白基因融合.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Top10,菌落在365 nm紫外光下呈现明亮的绿色荧光.本研究成功构建并表达了GFP与蛋白A的重组质粒,为开展GFP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生物工程工具的前体.
作者:赵志晶;刘秀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同时采用Ellman法、纸片法及便携式胆碱酯酶测定仪(Biocheck)对95份有机磷中毒患者以及正常人群血液样品的胆碱酯酶活性进行测定,比较Biocheck法与另外2种方法测定的结果,以验证Biocheck法的可靠性.结果显示,Biocheck测定的血液胆碱酯酶活性结果与传统的改良Ellman法以及纸片法的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这种操作简单、快速的方法可用于急性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急性中毒的临床诊断.
作者:王玉萍;王绪玲;李慧;张巡淼;何凤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研究不同牛磺酸水平对正常大鼠血脂的影响,将40只断乳SD大鼠用基础饲料喂养一周后,按体重和血浆总胆固醇均衡的原则分为4组,对照组进食正常饲料,其余3组分别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水平(6、1.35和3g/kg饲料)的牛磺酸;实验5周后,观察牛磺酸对大鼠血脂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牛磺酸均可显著影响大鼠血浆脂质水平;6g/kg牛磺酸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效果明显,13.5g/kg牛磺酸可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水平,促进粪胆汁酸排泄;30g/kg牛磺酸对降低大鼠肝脏总胆固醇、升高血清载脂蛋白效果较好.
作者:杨燕;肖荣;邱服斌;李秀花;李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探讨乳杆菌抑制黄曲霉孢子萌发的可能机制,在乳杆菌培养液、乳杆菌培养液的上清液和乳杆菌的细胞悬浮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黄曲霉孢子,每隔4 h分别取少量液体在PDA平板上进行霉菌计数,直到30 h.28℃培养72 h后计数萌发的霉菌孢子.结果表明:只有乳杆菌培养液组对黄曲霉孢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乳杆菌抑制黄曲霉孢子萌发的可能机制是低 pH值,乳杆菌的代谢产物与微生物间竞争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徐进;冉陆;杨宝兰;李志刚;罗雪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应用显微解剖和移植术,初步建立了9.5日龄大鼠卵黄囊(VYS)胎盘体外培养模型,并观察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VYS内吞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HCY可抑制VYS的内吞功能,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内吞指数明显下降(P<0.01);HCY还可抑制VYS生长及其血管形成,实验组的VYS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 VYS对胎盘内吞功能的损伤及对其血管形成分化的抑制作用,可能是HCY主要致畸机理之一.
作者:赵如冰;李勇;陈星;赵智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高效液相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分析领域,有许多食品营养成分、添加剂、农药残留等的液相分析方法已定为国家标准分析方法[1].但我们在利用液相色谱按国标方法分析样品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没有详细的介绍,而参照其他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处理的样品进样后常会出现柱压力升高、干扰物质与被测物质不能达到基线分离等问题,如在测定冰糕、乳及乳制品、肉制品等中的糖精钠、苯甲酸、山梨酸时.近年来,我们参考有关文献[2,3],通过大量实验摸索出了这几类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介绍如下,以供分析者参考.
作者:殷茂荣;张存玲;王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以大鼠肝、脑组织匀浆为材料研究葡萄籽提取物(GSE)的抗氧化作用.组织匀浆与GSE共浴后,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生成量.组织匀浆与GSE共浴后,分别以自由基诱导剂CCl4、H2O2和铁离子-抗坏血酸(Fe2+-VC)激发脂质过氧化作用,以MDA产生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耗竭作为脂质过氧化作用程度指标.结果表明,GSE可明显降低大鼠肝、脑组织自发性MDA的生成,减轻CCl4、H2O2、Fe2+-VC所致的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 减轻肝组织GSH耗竭.提示GSE具有良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作者:郭英;蔡秀成;陈秋丽;李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