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萍;王绪玲;李慧;张巡淼;何凤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探讨氯灭活甲型肝炎病毒(HAV) 的机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RNA的随机引物扩增指纹图谱技术分别检测在氯灭活HAV前后病毒抗原以及核酸多态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灭活病毒的感染性(加氯10mg/L或20mg/L接触30min)先于破坏病毒的抗原性(加氯10mg /L或20mg/L接触60min),当病毒感染性被灭活时,往往可以看到病毒核酸多态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氯灭活HAV可能是通过破坏核酸局部片段所致.
作者:辛忠涛;李君文;王新为;刘玮;初广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研究对苯二甲酸致癌活性及可能的致癌机理,对SD大鼠连续喂饲对苯二甲酸5000、500、50 mg/kg染毒90天,对照组给予正常饲料.结果显示,5000、500 mg/kg剂量组分别发生10例(10/17)和2例(2/18)膀胱结石,5000 mg/kg组雄性大鼠结石发生比例明显高于雌性,其它组未发生结石.5000 mg/kg组发生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4/17)、5例不典型增生(5/17)和7例单纯增生(7/17);500 mg/kg组有10例不典型增生(10/18)、5例单纯增生(5/18);50 mg/kg组有10例单纯增生(10/17);对照组仅发生1例单纯增生(1/18),病变情况与染毒剂量呈明显等级正相关(Rs=0.69),但与结石的关系不明显.未发生结石的大鼠也发生上述病理改变,高剂量组发生1例膀胱白斑和1例鳞状上皮化生,未见鳞癌.研究提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对苯二甲酸或其代谢产物对SD大鼠可能具有致癌性,结石的机械刺激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并非起主要作用.
作者:漆少廷;王心如;徐锡坤;向全永;许娟华;汪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评价低水平铅暴露对1~3岁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以及对幼儿血铅水平进行监测的可行性,选择85名1~3岁幼儿,采用发育量表对儿童发育商进行评价,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影响幼儿血铅水平的因素.结果显示,85名1~3岁幼儿血铅几何均值为(59±2)μg/L,血铅≥100μg/L的比例为22%.血铅每升高100μg/L,幼儿发育商平均下降3~4分.影响幼儿血铅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每天路途花费时间、饭前洗手习惯及刻画墙壁、油漆家具的不良习惯.提示1~3岁幼儿发育商的损失与环境低水平铅暴露有关.将幼儿血铅的个体监测,列为儿保检查项目具备可行性,对儿童保健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京;张丽丽;戴耀华;刘桂兰;崔涛;谢广云;贺锡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绿色荧光蛋白(GFP)是一种生物发光蛋白.GFP作为基因表达标记物或融合蛋白标记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研究中广泛应用.本实验将gfp基因与蛋白A基因重组,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为A-GFP蛋白.根据gfp基因与质粒载体pRIT2T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PCR技术扩增gfp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RIT2T的EcoR Ⅰ与BamH Ⅰ酶切位点,与载体中的A蛋白基因融合.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Top10,菌落在365 nm紫外光下呈现明亮的绿色荧光.本研究成功构建并表达了GFP与蛋白A的重组质粒,为开展GFP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生物工程工具的前体.
作者:赵志晶;刘秀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同时采用Ellman法、纸片法及便携式胆碱酯酶测定仪(Biocheck)对95份有机磷中毒患者以及正常人群血液样品的胆碱酯酶活性进行测定,比较Biocheck法与另外2种方法测定的结果,以验证Biocheck法的可靠性.结果显示,Biocheck测定的血液胆碱酯酶活性结果与传统的改良Ellman法以及纸片法的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这种操作简单、快速的方法可用于急性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急性中毒的临床诊断.
作者:王玉萍;王绪玲;李慧;张巡淼;何凤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采用色谱条件在可见光波长436nm下,不用梯度洗脱,以0.02mol/L乙酸铵∶甲醇(80∶20)固定配比为流动相,快速测定果冻中柠檬黄、胭脂红、日落黄三种人工合成色素,样品处理简便快速,测定不受紫外有吸收物质的干扰.方法相对标准偏差,柠檬黄0.09%,胭脂红0.11%,日落黄0.25%,添加标准回收率柠檬黄94.4%~96.4%,胭脂红为92.3%~94.4%,日落黄为92.0%~93.3%.本法与国标方法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唐岩;张卫平;张廷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研究不同牛磺酸水平对正常大鼠血脂的影响,将40只断乳SD大鼠用基础饲料喂养一周后,按体重和血浆总胆固醇均衡的原则分为4组,对照组进食正常饲料,其余3组分别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水平(6、1.35和3g/kg饲料)的牛磺酸;实验5周后,观察牛磺酸对大鼠血脂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牛磺酸均可显著影响大鼠血浆脂质水平;6g/kg牛磺酸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效果明显,13.5g/kg牛磺酸可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水平,促进粪胆汁酸排泄;30g/kg牛磺酸对降低大鼠肝脏总胆固醇、升高血清载脂蛋白效果较好.
作者:杨燕;肖荣;邱服斌;李秀花;李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本研究通过优化培养基成份和筛选选择性抑菌物质设计了一种选择性分离鉴别培养基,CTV-MUG-RSMAC琼脂.使用该培养基不仅可有效抑制杂菌的生长,还能同时鉴定大肠杆菌O157∶H7的三种主要生化特征--不发酵山梨醇、不发醇鼠李糖、不分解MUG,可避免漏检发酵山梨醇的大肠杆菌O157∶H7变异株.样品用选择性增菌肉汤42℃培养过夜后,在CTV-MUG-RSMAC平板上划线接种,37℃培养24小时,挑选特征菌落做O157、H7抗血清凝集试验和肠杆菌科主要生化试验,整个程序可在3天内完成.检测了126份食品样品,结果检出3份阳性,与用FDA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
作者:王静;邱茂锋;林修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在室温、COD∶N∶P=200∶5∶1、NO-3-N浓度从5mg/L逐渐增加至100mg/L、水力停留时间从11.1 h缩短至4.7 h的条件下,活性污泥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中经过7周时间即可完成反硝化细菌的驯化培养过程.此时反硝化细菌数量可较驯化前增加约60倍,产甲烷速率提高约10倍,脱氮率达99%.还详细研究了C/N(原子计)及pH值对反硝化的影响,当C/N≥1.0时,反硝化效率差别无显著性.水样经脱氮处理后无需调节pH值.
作者:谭佑铭;罗启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于1982~1998年对北京市母乳中的有机氯农药(DDT、BHC)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婴儿自母乳中有机氯农药摄入量进行估算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自1983年停用DDT、BHC农药以来,母乳中有机氯农药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1998年城区婴儿每日自母乳中摄入的DDT、BHC平均含量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公布的婴儿高可受摄入量.
作者:于慧芳;张晓鸣;赵旭东;朱志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高效液相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分析领域,有许多食品营养成分、添加剂、农药残留等的液相分析方法已定为国家标准分析方法[1].但我们在利用液相色谱按国标方法分析样品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没有详细的介绍,而参照其他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处理的样品进样后常会出现柱压力升高、干扰物质与被测物质不能达到基线分离等问题,如在测定冰糕、乳及乳制品、肉制品等中的糖精钠、苯甲酸、山梨酸时.近年来,我们参考有关文献[2,3],通过大量实验摸索出了这几类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介绍如下,以供分析者参考.
作者:殷茂荣;张存玲;王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采用活性酯法制备赭曲霉毒素A(OTA)的全抗原,并以正交试验L9(34)来选择活性酯法的佳条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当OT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摩尔比为20∶1,OTA∶N-羟基琥珀酰胺∶N',N-二环乙基碳化亚胺的摩尔比为1∶2∶4,OTA的活化时间为60min,偶联时间在90min的情况下,OTA与BSA的连接比可达9.64,OTA的利用率可达48.2%.
作者:陈雪岚;许杨;吴成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以大鼠肝、脑组织匀浆为材料研究葡萄籽提取物(GSE)的抗氧化作用.组织匀浆与GSE共浴后,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生成量.组织匀浆与GSE共浴后,分别以自由基诱导剂CCl4、H2O2和铁离子-抗坏血酸(Fe2+-VC)激发脂质过氧化作用,以MDA产生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耗竭作为脂质过氧化作用程度指标.结果表明,GSE可明显降低大鼠肝、脑组织自发性MDA的生成,减轻CCl4、H2O2、Fe2+-VC所致的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 减轻肝组织GSH耗竭.提示GSE具有良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作者:郭英;蔡秀成;陈秋丽;李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研究景天类植物提取物对延缓皮肤衰老作用,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在6和15月龄豚鼠背部皮肤涂抹0.5%的景天类植物提取物共30天.通过组织学观察及生化方法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真皮胶原含量.结果表明,涂抹景天类植物提取物的皮肤真皮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且活跃.皮肤组织SOD及GSH-Px活性增高,真皮酸溶性胶原中羟脯氨酸含量增加,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减少.提示景天类植物提取物具有良好的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
作者:关英杰;金锡鹏;魏少敏;林惠芬;沈光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探讨指血氟和血清氟的关系,选不同接触氟的人群77名和非接触氟者13名(D组);接触氟的人群分为直接接触氟(A组)、间接接触氟(B组)及其他工人(C组)三组.采集手指血和静脉血并分离出血清,用微量载样平口套头盐桥而形成微量加标对电极法,测定各组血清氟和指血氟.结果显示,指血氟含量在存放前后有明显差别;存放前当日测定的指血氟,在对照组与各氟接触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别,依次为A>B>C>D组.血清氟比当日指血氟低.血清氟与当日指血氟的相关性较好(r=0.88),回归方程为Y=0.62X+0.023.结果提示,当日检测的指血氟可代替血清氟来反映氟接触程度及机体氟负荷水平.
作者:黄安斌;陈荣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食源性疾病病原菌.本文研究了大肠杆菌O157:H7在酸乳制备和4℃储存时的存活状况,旨在观察酸乳发酵这一过程及冷藏对大肠杆菌O157:H7存活的影响,为控制该菌在酸乳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传播提供参考.
作者:丁洁;陈晓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以国际市场上转基因食品的主流产品转基因大豆及玉米和我国生产的转基因辣椒为材料,以PCR方法为基础,研究适用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验的核酸检测技术.针对抗除草剂(孟山都公司)GM-大豆,转Bt-176玉米(Novartis/Ciba-Geigy公司)及转抗菌肽辣椒(华农)产品的插入基因及调控序列设计不同引物进行PCR检测.建立了转基因大豆、玉米、辣椒的鉴别和相关标记基因、目的基因检测的技术,该方法简便快速,检测结果与标准及申报材料相符.
作者:邓平建;赵锦;刘建军;房师松;何雅青;黄自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探讨乳杆菌抑制黄曲霉孢子萌发的可能机制,在乳杆菌培养液、乳杆菌培养液的上清液和乳杆菌的细胞悬浮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黄曲霉孢子,每隔4 h分别取少量液体在PDA平板上进行霉菌计数,直到30 h.28℃培养72 h后计数萌发的霉菌孢子.结果表明:只有乳杆菌培养液组对黄曲霉孢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乳杆菌抑制黄曲霉孢子萌发的可能机制是低 pH值,乳杆菌的代谢产物与微生物间竞争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徐进;冉陆;杨宝兰;李志刚;罗雪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用放免法检测30例类风湿关节炎伴或不伴肺间质病变的患者血中Ⅲ型前胶原含量,并以15例正常人为对照.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中Ⅲ型前胶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类风湿关节炎伴肺间质改变患者的血中Ⅲ型前胶原含量也高于类风湿关节炎无肺间质改变者.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易合并肺间质病变,且Ⅲ型前胶原水平变化对反映其是否合并肺间质病变具有一定敏感性.
作者:徐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